第12章 第8種能力 獨立思考(1)
- 贏在起點:孩子從優秀到卓越的36種能力
- 張振鵬
- 3532字
- 2013-12-25 17:01:12
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美國)愛因斯坦
放棄獨立思考,是一切不幸的核心。
——(法國)羅曼·羅蘭
我情愿落在大家的后面堅持正確的思考,而不愿意站在別人的前面不假思索地出爾反爾、自食其言。
——(意大利)伽利略
懶于思索,不愿意鉆研和深入理解,自滿和滿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這種貧乏通常用兩個字來稱呼,這就是“愚蠢”。
——(蘇聯)高爾基
人類社會一切偉大的成果都是經過反復思考、探索、實踐而完成的。拉開歷史的帷幕就是會發現,古今中外凡是有能力做出重大成就的人,都經過了一番艱苦的思考。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這是使人類智慧遲鈍的大敵)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天才之所以能夠成為天才,正是由于他們善于思考和樂于思考。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為20世紀物理、天文等學科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小的時候,愛因斯坦由于反應遲鈍,被他的老師指責為一事無成的家伙。15歲那年,愛因斯坦由于語文、歷史、地理成績太差,初中沒有畢業就不得不離開了學校。
但愛因斯坦從小就養成了善于思索、獨立思考的習慣。他經常一個人獨自冥思苦想,最后竟然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正是由于愛因斯坦的獨立思考、善于學習的精神,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他成功地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后來又提出了“廣義相對論”,成為世界科學巨匠,并獲得了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的成功故事告訴人們,一個人想要成功,就應該善于思索,并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仔細研究我們周圍的成功人士,無一不是善于獨立思考的人,他們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有一位哲人說:“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
世界著名的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曾寫過一本名為《思考致富》的書。這本書出版后,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以至于多次重印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傳播到全世界。這本書深刻地揭示了如何運用大腦思考去獲得成功。任何人要取得任何意義上的成功都必須運用學會用頭腦去思考。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是學習的靈魂。即使孩子知道了大量的理論知識,甚至都能倒背如流,但是,如果他沒有用大腦去思考它深一層次的含義,沒有從思想深處認識到它的內涵,那又有什么用呢?
新西蘭最偉大的科學家盧瑟福是現代原子物理學的奠基人,他對思考極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爾發現一位學生還在埋頭試驗,便好奇地問:“上午你在干什么?”學生回答:“在做實驗。”“下午呢?”“做試驗。”盧瑟福不禁皺起了眉頭,繼續追問:“那晚上呢?”“也在做實驗。”勤奮的學生本以為能夠得到導師的一番夸獎,沒想到盧瑟福居然大為惱火,厲聲斥責:“你一天到晚的在做試驗,什么時間來思考呢?”
英國劍橋大學迪·博諾教授說:“一個人很聰明或智商很高,只是說明他有創造的潛力,但并不說明他很會思考。智力和思考的關系,就好比一輛汽車同司機駕駛技術的關系,你可能有一輛很好的汽車,但如果駕駛技術不好,同樣不能把車開好。相反,你盡管開的是一輛舊車,然而駕駛技術高超,照樣能把車開好。很顯然,這里在智商高和會思考之間畫上了不等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曾指出,優秀的學生并不在于有優秀的成績,而在于有優秀的思維方式。可見,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勤于思考,不做思想懶漢。
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過思維能力反映出來。有一位教育家這樣說:“教育就是教人去思維。”教育教人以知識,但知識并不能代替思維,如同思維不能代替知識一樣。在大多數實際生活中,知識從來就是不完全的,所以需要思維。
因此,孩子學習有雙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識,二是發展思維能力。大多數家長和老師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現了許多學習成績較好,但思維能力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可見,培養孩子廣闊、靈活、敏捷的思維能力,對開拓孩子的智慧極為重要。一個善于思考的孩子肯定也是一個會學習的孩子,一旦孩子學會思考,學習成績的提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人的大腦是一座掘之不盡的能力寶庫,但是如果沒有思考能力話,寶庫的大門也不會自己敞開。只有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和生活的本領才能提高,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培養方法一:給孩子創造思考的家庭環境
一個人敏銳的思考能力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需要嚴格的訓練和培養。父母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思考的家庭環境,這是培養孩子思考能力的第一步。
有位母親通過朗讀簡單的詩詞引導她5歲的孩子思考問題。她先讀一首詩:如果世界上堆滿了餡餅,如果海水全部化為墨水,如果所有的樹都結滿面包和奶酪,那么,我們喝什么?然后,她問孩子:“一個句子以‘如果’開頭,是不是意味著它不是真的?”由此引起孩子聯想出一連串問題。父母要始終懂得為孩子創造思考的家庭環境的重要性,并付諸行動,這樣,孩子就會養成一邊讀書一邊思考的習慣,將使他終生受益。
只要堅持讓孩子在自己家的小天地中不斷思考,就可以取得良好思考能力的最佳效果。即使孩子的年齡小,父母也應給他創造思考的機會,使他說出值得一聽的主意來,這并不需要安排正式課時。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晚上一家人圍聚在一桌共進晚餐的時間,議論一天中發生的種種事情,每個人都輪流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就是一個引導孩子思考的最好的機會。
父母要明白,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都離不開思考,給孩子一個會思考的大腦,勝過給孩子其他任何財富。父母應該知道,一個不能思考的人最終將一事無成。所以,為孩子創造一個思考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學會思考,掌握思考能力,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因為,非凡的思考能力才是孩子應對社會競爭和生存的最大法寶。
培養方法二:不扼殺孩子的思考力
失去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其共同表現是:凡事只有一個答案或沒有答案;不敢反駁別人的意見;習慣附和他人的看法,缺乏創意。但這些特征并非與生俱來,從某種意義上說,扼殺孩子想象力的正是其“扼殺型”的父母。
在家庭中,父母對子女思考能力的“扼殺”,就其表現形式而言,可以分為溺愛型和干涉型。前者是父母對孩子的一切事務都包辦代替,對孩子過于溺愛,結果造成孩子過分依賴父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束縛了孩子個性的發展和開拓精神,甚至連智力也因此受到限制;后者則表現為父母對孩子實行“專制”,用“棍棒”教育孩子,過分限制孩子的言行,為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畫出死框框,務必使孩子言行符合其意愿,孩子稍有差錯,就嘮嘮叨叨,這樣不可以,那樣也不行,令孩子無所適從,結果使孩子變得小心謹慎,畏手畏腳,限制了孩子的個性,孩子自然就會漸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可見,不論是“溺愛型”父母還是“扼殺型”父母,教育出的孩子都是一樣的。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孩子一味地順從,甚至麻木,又怎么能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呢?所以,父母一定不要扼殺孩子的思考力,不做“溺愛型”父母,也不做“扼殺型”父母。
培養方法三:啟發孩子獨立思考
父母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就需要在與孩子相處和交談中,經常以商量的口氣,進行討論式的協商,留給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啟發孩子獨立思考,給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一個9歲的小女孩跟著媽媽去商場買東西,她看到街口有個十五六歲的男孩當眾跪著,胸前掛著一塊紙牌,上面寫著“我要上學”的文字,說他死了父親,母親又臥床不起,他被某中專學校錄取,卻無錢報名,請求好心人施舍。小女孩看了,把錢從口袋里掏出又停住了,低聲對媽媽說:“他不是騙子吧?電視上有過類似的報道。”媽媽不置可否,讓女兒自己思考。小女孩拉拉媽媽的衣襟走了。媽媽說:“如果他不是騙子呢?”
回家后,小女孩寫了一封信:哥哥:你跪著乞討多沒尊嚴呀!自尊比識字還重要。高爾基小時候因為家里窮,只上了兩年學,他一邊打工一邊讀書,終于成了世界聞名的作家。成才的路有好多條,上學不是惟一的。她咬了一會兒筆頭,又寫道:這里有20元錢,你買張車票回去吧。她剛要出門上街,媽媽提醒她:“如果他是騙子呢?”小女孩想了想,又把補充的話擦去了,重新寫道:如果你想回家,我給你買車票,送你上汽車。最后寫上了聯系電話。媽媽看著女兒一連串的反應,會心地笑了。
小女孩的媽媽沒有直接告訴孩子那個人是不是騙子,而是通過啟發性的語言,鼓勵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答案。這種方式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非常奏效。所以,父母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這種啟發詢問性的語言,如:這兩者有什么關系?你覺得怎么做會更好?你的想法有什么根據?……以此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