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年病康復醫療盡早好
大量康復醫療的實踐說明,康復醫療成功與否,往往取決于開始時間的早晚和康復方法的正確性。及早康復醫療,老人的病殘后遺癥要少得多,并對老人有良好心理影響。早期患有慢性病而有功能障礙的老年人,更應盡早開始康復治療,因年齡越大,身體功能的潛力越差,康復的效果也差。
國內外的康復專家們都主張康復訓練應當盡早開始。即使在疾病急性期,當生命險兆基本消失、病情穩定,就可以開始著手康復醫療。例如,腦梗死患者的被動康復活動,可在發病后一周開始,輕癥患者發病第二天就可以開始;主動功能訓練在發病后2周就可以開始。腦出血患者病情穩定時,就可做動作輕柔的被動活動,發病3~4周后可進行主動功能訓練。日本康復專家曾報告:兩組60歲以上的腦卒中偏癱患者,其中早期康復治療的一組中有37%能在室外步行,而非早期康復治療的僅有10%能在室外步行;早期康復組平均住院天數要比非早期康復組少48%。心肌梗死老人在急性期,只要病情穩定無并發癥,頭一兩天就可以進行被動和主動的肢體康復活動,第二、三周可下床坐椅子了。
早期康復醫療,首先可以獲得良好的功能恢復效果,如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偏癱功能恢復從1~7周開始,若在發病的14周開始,就很少再有神經學方面恢復和改善的希望;腦卒中失語癥患者,在患病后6個月內大腦的語言中樞恢復較快,以后就慢了。因此,及早康復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早期康復醫療可以縮短病程、縮短住院期、減少住院費用、降低死亡率和病殘率,使患者盡早痊愈康復。如在美國由于推行早期康復醫療,65歲左右的無并發癥的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時間已縮短至兩周,以后就可出院進行家庭康復。
過去康復訓練主要安排在急性期過后,但最近國外的康復專家們要求患者在尚未出現后遺癥之前,就采取相應康復措施,可減少重癥后遺癥的發生,這就是最新的“預防性康復”主張。
老年病學專家還發現,不少老年患者由于疾病導致“一次致殘”,另外還由于缺乏康復知識,形成“二次致殘”,加重了殘疾程度。例如,腦卒中患者由于長期臥床引起褥瘡、肺炎、尿路感染、肢體位置放置不當等,很易形成“二次致殘”。
有句名言“健康,失去了才感到它的珍貴”。對盡早康復醫療能拯救許多老年人的健康和身體功能,同樣有深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