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福田皆在心中
2013年4月,復旦大學投毒案發,受害人經醫院搶救無效去世,犯罪嫌疑人被依法批準逮捕關進鐵窗。
一場慘劇,一場悲劇,再次刺痛大眾的神經,再次觸發人們的反思。
一個研究生,謀殺了另一個研究生,兩個天之驕子,以悲慘和恥辱的兩種截然不同形式凋零。這是為什么?作為一名天之驕子為什么走上了蓄謀殺人的道路?
從心理角度說,姑且不論具體案情,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犯罪嫌疑人嚴重的心理扭曲。表面看來,這樣蓄謀殺人的惡性案件似乎事發偶然,實質上卻是自我心理障礙沒能得到化解,自我心理制衡機制嚴重失控,自我心理防線徹底崩潰,最終導致了積壓已久的心理病毒的突然總爆發。一句話,是心理不健康惹的禍。
如果有人問:“你健康嗎?”“健康。”不少朋友會把胸脯拍得山響。因為,那么多朋友的確都身體健康,身板硬朗。這有什么不對嗎?至少不全對。如果一個人看什么都不合意,看誰都不順眼,這是否算健康?如果一個人不敬畏生命,不懂得生存,不珍愛生活,動輒就心起殺機,自殺或殺人,這是否算健康?
傳統的醫學模式只考慮到人的生物屬性,這種生物醫學模式太陳舊了。人有七情六欲,人組成熙熙攘攘的社會。因之,近年來便出現了新的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做這樣的界定:“健康不僅僅是沒有軀體缺陷和疾病,而且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正是醫學模式和健康觀念的轉變,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一個真正健康的人,首先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才是那個“1”,其余都是“1”后面的“0”。更重要的是,一個真正心理健康的人,通常他的生命質量是健康的,他的生存狀態是健康的,他的生活品味是健康的。換句話說,一個人要想擁有健康的生命質量,擁有健康的生存狀態,擁有健康的生活品味,必須要擁有健康的心理。
“一切福田,皆在心中。”健康的心靈,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只要我們擁有了健康的心靈,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成功的人,一個幸福的人。
怎樣才算心理健康?
為此,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討。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有關專家經過幾年的研究,2012年5月,發布了最新的也是最權威的中國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一共概括為五條,每一條提出了三個相應的評價要素。
第一是認識自我,感受安全。這一條的評價要素是:自我認識,自我接納,有安全感。第二是自我學習,生活自立。這一條的評價要素是:生活能力,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第三是情緒穩定,反應適度。這一條的評價要素是:情緒穩定,情緒控制,情緒積極。第四是人際和諧,接納他人。這一條的評價要素是:人際交往能力,人際滿足,接納他人。第五是適應環境,應對挫折。這一條的評價要素是:行為符合年齡與環境,接受現實,合理應對。
具體說來,怎樣才算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一是在認知上智力正常、記憶良好、思維敏捷。二是在情感上當喜則喜,當憂則憂,喜不忘形,憂不沮喪。三是在意志上努力進取,面對困難和挫折,堅信“車到山前必有路”,悟透“不如意事常八九”。四是在人格上自信自尊而不自傲自負;有高于現實的理想,而不沉湎于過分的幻想;能審時度勢而不趨炎附勢;承認物質世界而不崇拜世上的物質,追求財富的創造而不迷戀財富的占有。五是在處世上懂得人生需要嬉戲,而不玩弄人生:常向光明處看問題,而不往黑暗里鉆牛角尖;追求獨立而不自我孤立。六是待人上從七大姑八大姨到鄰里、朋友、同仁、上司、下屬,都能和睦相處,連競爭對手也被其折服;面對他人的成功不嫉賢妒能,面對他人的失敗不幸災樂禍;能分擔別人的憂愁,也讓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喜歡別人,也讓別人喜歡。當然,心理健康是動態的,心理健康更在于不斷地營造。
我們該怎樣營造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既是從生存標準尋求低層次的靜態的心理平衡,使人樂觀地正視現實,更是從發展標準尋求高層次的動態的心理平衡,使人積極地創造生活。
我們的心靈像攝像機,眼睛便是攝像機的鏡頭。面對生活,我們拍下了什么鏡頭留在心中,全由自己說了算。一個人,如果從早到晚睜著兩只眼睛,總是看到陰暗面,久而久之,他心靈的錄像帶,左一盤右一盤全是消極的東西,于是他憤懣,他悲觀,他覺得天昏地暗,自己的內心也沒有光明。反過來,多看光明面,時間長了,他心靈深處,充滿了這些積極的東西,于是他昂揚,他樂觀,他覺得天清地朗,自己的內心也一片光明。
當我們遭遇不如意的時候,尤其需要心靈自救。
有很多具體的心靈自救方法可以幫助你。比如,“回避法”能讓你“耳不聽心不煩”;“轉視法”能讓你“橫看成嶺側成峰”;“自慰法”能讓你獲得“精神勝利”;“幽默法”能讓你“歡笑中精神消毒”;“低調法”能讓你“擁有一顆平常心”;“宣泄法”能讓你心中“大雨過后是晴空”;“補償法”能讓你“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升華法”能讓你“塞翁失馬”,一樣收獲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