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整理術
- 牛婧
- 1395字
- 2020-01-03 17:35:06
Part 01 你的觀點都是錯的!——拋棄時間管理的謬誤

謬誤一:你沒有時間?
時間一點通 之1
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可以用這么五個字表達——我沒有時間。
——本杰明·富蘭克林
情景再現
忙碌卻未獲得高效的艾米
艾米與好友亞瑟坐在一起聊天,亞瑟問道:“你的博客一直沒有更新,你怎么不寫東西了?”
艾米回答:“沒時間。”
亞瑟笑了:“你總是沒時間,上次去你家,你家亂得一團糟,問你為什么不打掃,你說沒時間;你說要進修工商管理,可我從來沒見過你看書;你已經一年多沒有跑步了,你的博客還是半年前的那篇……你的借口永遠是沒時間。”
艾米聽著亞瑟的話有些驚呆了:為什么我沒有時間?
她想了一下自己天天都在做什么:早上6:50起床,早飯、上班、午飯、午休、上班、下班、晚飯、上網聊天,這是自己每天的基本生活規律。或許每日間稍有不同,即將上網聊天換成了玩游戲或是泡各種各樣的論壇。至于周末,則是睡懶覺、玩游戲、逛超市的最佳時間。沒時間去讀書,沒時間去學習,沒時間去寫東西,自己竟然每天都在懶散地過日子,但是好像永遠都沒時間一樣。
理論鏈接
很多人在談起自己為何不做某事時,都會拿“沒時間”來當借口:有客戶要溝通,有工作要忙,有家庭要照顧。反正一句話:“我想做,可是我沒有時間。”
問題在于:你到底在忙什么?在有限的時間下,你做了多少真正有價值的事情?很可能你連一件也想不起來——總是沒時間的原因在于,我們忘記了為自己安排時間去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1.誤將時間當精力
你可能每天都在辦公室中待足10個小時,但是,其中有1/3的時間你都在做這些事情:與工作無關的網絡聊天、打私人電話、瀏覽一些無關痛癢的網頁……你坐滿了自己的工作時間,卻沒有付出全部的精力。
2.被集體催眠
我們總能看到媒體所宣傳的成功人士是這樣的:他們一手提著公文包、一手不停地接電話,急匆匆地穿梭于人群中間,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被稱之為成功。于是,在這種群體氛圍之下,你被催眠了:沒時間是成功的一種特征。接著,你繼續進行“自我催眠”——只有這樣,我才是真的成功了。
3.喜歡做、不愿做的不同態度
上班前,我們將容易做、喜歡做的事情先做完,然后,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之中,我們不得不去應付那些自己想逃避的、不愿意做的事情。于是,在一整天的消極工作狀態中,我們告訴自己“沒時間”。
4.過于焦慮
一個總是將自己陷入“沒時間”的人通常是焦慮的,他們不愿意面對自己,同時還樂于用外在的忙碌來逃避內心的焦慮與不自信。
通常情況下,總是“沒時間”的人往往處于不自愿生活狀態中:他們甚至并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所以,為了找到自己的生活幸福感與職業成就感,我們首先應該讓自己學會“有時間”。
時間整理術 之1
當你覺得自己總是沒時間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或總是以“沒時間”來回絕他人、催眠自己時,你便可以按以下表格中的內容,來調查一下,到底是哪些事情在浪費并占用著自己的有限時間:


在接下來的篇章中,你將逐漸找出讓你時刻處于“沒時間”狀態下的原因,而且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但是,另一方面,所有來自于外界的幫助都是客觀原因,關鍵在于,若你無法正視自己正在“沒時間”中浪費著有限精力的事實,你將永遠處于“沒時間”的狀態之中,而這樣的狀態,早晚會讓你落入最平庸的人生境地。
想一想
1.你是否經常告訴他人:“我沒有時間”?
2.你是否對自己的時間有著清晰的認識,或者說,你是否知道自己的時間都花在了哪里?
3.請找出對自我時間管理最不自信的地方,并將其一一寫下,在隨后的閱讀中為自己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