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美食,你愿意等待嗎?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曾經設計過一個著名的關于“延遲滿足”的實驗,被實驗者是一群孩子,在實驗中孩子們會得到一些糖果,孩子們可以選擇立馬吃掉,也可以選擇等待十五分鐘獲得更多的糖果,如果堅持不到十五分鐘可以立刻叫停,實驗人員依然會把糖果給到這個孩子。實驗結果表明,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孩子可以堅持到最后獲得更多的獎勵,大部分孩子選擇的是中途放棄,還有極少一部分孩子選擇立馬得到。米歇爾繼續追蹤他們的成長軌跡,當年馬上吃糖的孩子成年后很容易出現行為問題。他還發現,延遲滿足存在一定的遺傳因素。現有的結論已經得到了眾多的認可,米歇爾也一直在試圖深化對延遲滿足的研究。
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和困境,我們越來越多地需要延時滿足才能獲得自己最想要的結果。心理學領域也研究了延時滿足的心理機制以便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
延遲滿足一般與個體的認知、語言、情緒和個性特征有關。
認知首先是注意力的發展,自我控制的發展和成熟離不開注意機制的發展成熟,研究中發現,人們在沒有獎勵物或者未注意到獎勵物的情況下,延遲滿足的時間往往比較長,而當人們注意到獎勵物后,延遲滿足往往不容易成功。米歇爾將注意的調配對于延遲滿足的影響用冷系統和熱系統來表示:“冷”系統代表認知和中性情緒的策略性的注意調配,孩子容易分心就是這樣一種情況,一般能夠延長延時滿足:“熱”系統是容易被刺激觸發的,以情緒為基礎的策略性注意調配,主要表現在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在糖果上,這時候會縮短延遲滿足。“熱”系統在人們出生時就占據主導地位,隨著人們的不斷成長,心理也在慢慢發展,“冷”系統漸次出現并發揮作用。
其次是思維能力的發展,研究者將獎勵物放在被試的視線范圍內,引導被試思考獎勵物,一般而言,對獎勵物進行思考的被試堅持不足五分鐘。另一組被試雖然也能看到獎勵物,但是研究者會引導他們去思考一些其他的有趣的事情,這一組延遲滿足的時間往往能達到十分鐘左右。
最后,抽象認知能力也會影響延遲滿足,暴露在以實物獎勵呈現的情境下會比以幻燈片呈現的獎勵更難以堅持延遲滿足。
孩子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會慢慢形成自己的元認知策略。米歇爾曾經對學前乃至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進行延遲策略的測試,研究結果發現:四歲的孩子會采取一些延遲效果比較低的策略,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較低;五歲的孩子會理解延遲滿足比較有效的策略,即不去注意獎賞物和分散注意力;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已經能夠形成較為成熟的延遲滿足策略;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們能夠學會使用抽象轉換的策略來達到延遲滿足。
語言是我們交流溝通的重要工具,語言的發展也會影響延遲滿足。研究發現,兩歲的孩子在延遲滿足的實驗中往往喜歡自言自語,這種行為也是為了達到延遲滿足所采用的一種策略。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孩子在解決問題時常常選擇自言自語的方式來指導自身的行為,并最終解決問題。他的看法得到了實驗研究的支持——四歲到十歲的孩子自我語言發展較為明顯,隨著孩子長大,自我語言這種外部語言逐漸轉變為內部語言用以解決問題。兒童自我語言的運用能夠有效地預測和調控行為。蘇聯神經心理學創始人亞歷山大·魯里亞提出,語言中的語義對于孩子的行為也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他將語言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一歲半到三歲的兒童,行為會受到成人外部語言的控制,成人的語言僅具有啟動功能,在這一階段,語義的作用不夠明顯;三歲到五歲的兒童,能夠聽從成人的外部語言進行行為的啟動或者抑制,兒童自己的語言只具有啟動功能,這一階段語義開始發展;五歲左右,孩子自己的語言已經具有指導作用,也是在這一階段,外部語言開始轉向內部語言。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觸發人們情緒的反應。受到情緒的影響,人們會對目標產生相應的調節。研究發現,積極的情緒往往能夠延長人們延遲滿足的時間,消極的情緒狀態則不利于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的長短是因人而異的,米歇爾延遲滿足實驗進行的追蹤報告顯示,每個孩子長大之后都展現出了不同的個性特征,而這些個性特征也與延遲滿足存在一定的聯系。
一個資深吃貨是愿意花時間等待美食的,就好像祖先狩獵一樣,為了獲得更大的目標,得到更好的享受,就會有目的的克制自己的欲望,這是技能提升和意志力增強的過程。米歇爾的實驗同樣表明,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具有較強的社會競爭力、較高的工作效率和自信心,能更好地應付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挫折,善于等待并且更易獲得成功。巴爾扎克曾經說過“善于等待的人,一切都會及時到來。”
絕大多數人的痛苦普遍是因為太過在意即時滿足。付出若是沒有及時得到回報,就會特別痛苦,人總會選擇先做自己喜歡的、比較簡單的事,不喜歡的、難度較高的就習慣拖延。延遲滿足是今日頭條CEO張一鳴最看重的特質,他曾說過,如果公司不急于賺錢,而是燒錢賺客戶,那公司的規模一定會越來越大。阿里巴巴是同期互聯網公司中最晚追求利益的,2014才在紐交所上市,但剛剛上市其市值便超過了2000億美元,現在是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之一。不僅如此,馬云現在依然在用“紅包”的方式來套牢我們的錢包。錢鐘書先生在《圍城》中有一段話類似于現在一句很經典的話“我有兩個消息,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你想先聽哪個?”,書中是這樣寫的:“有一堆葡萄,樂觀主義者必是從最壞的一個葡萄開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一個葡萄,把希望永遠留在前頭;悲觀主義者則相反,越吃葡萄越壞,吃到絕望為止。”同樣是“吃”,吃貨們經過漫長的等待,對美食的感觸也會非同一般。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自遠古時期以來,“吃”就占據著人類生活中相當重要的部分,更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嬰兒剛剛降生只會吃,這大概也是他唯一的需求與技能。“吃”也是生存的一部分,有時候不必太過介懷你花在“吃”上的時間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