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韭秋菘二集:四十年飲食生活雜記
- 戴愛群
- 1080字
- 2021-11-24 18:04:21
滬上美食雜憶
上海人硬是比北京人有口福。大約是1972年,北京人還在為“吃飯(館)難”發愁的時候,我初到滬上,就發現那里的飯店、酒樓、小吃攤“三步一崗,五步一哨”,而且好吃不貴,現在依舊如此。
上海周圍都是魚米之鄉,特產之豐之美令人羨煞,隨便抓點什么家常原料,鼓搗一下,就是美食。
我在上海長住、短住,加起來總共有十來回了,記憶所及、想念不置的美味不可勝數,這里只揀印象特深的幾種介紹一下。
城隍廟的南翔小籠饅頭——其實是包子——死面,純肉餡(秋冬有加蟹粉的)。收糧票的年代,一兩八個,細褶玲瓏,皮薄得近乎透明,一咬一包湯。必須先咬一小口,吸盡湯汁再吃,否則一口下去,湯汁四濺,顯得“棒槌”,也可惜。那一包湯其實主要不過是肉皮凍,但你在別處隨便怎么搞,肉皮凍也搞不出那個味兒來。我在不少地方吃過小籠包,包括在上海,哪一家都不如城隍廟的好吃。所以那里的食客總是滿坑滿谷。店在九曲橋頭,登樓倚窗,下臨一池碧水,隔水就是小樓飛檐、草木葳蕤的豫園。
冷菜中的糟貨是上海一絕,夏季應市;原料一般選用爽脆、有嚼頭的;成品咸鮮,帶一點淡淡的糟香,是菜中雋品。1990年的夏夜,我曾在西藏路一家小店大嚼了一碟糟豬爪之后,微帶酒意,醉飽之余,哼著京戲回南京路上旅舍。
夏初,早晨買來新鮮的豬耳,用鹽搓過,放入小瓦盆,紗布封口,扎緊,讓它自然發酵。下午用清水煮熟,糯而脆,咸鮮而臭,宜下酒。
腌鮮是典型的本幫土菜——咸肉、鮮肉、竹筍一起燉,以鮮配陳,以葷配素,只用生姜、黃酒調味,其鮮美難以言狀。咸肉不同于火腿、臘肉。滬上人家,臘月里用鹽腌制豬肉,掛于通風處,春夏食用,可蒸可煮;其瘦肉鮮紅,肥肉香糯,寓清鮮于濃腴之中,非他物可比。
上海蔬菜品種極多,只是春季,粗粗一算,就有北方不常見的毛筍、草頭、枸杞頭、馬蘭頭、薺菜、雞毛菜、彌陀佛菜,等等。筍可以做腌鮮、油燜、炒肉絲;草頭是苜蓿嫩葉,清炒,點一點兒高粱酒;枸杞頭是中藥枸杞的嫩芽,微苦,加糖、醬油炒,俗謂可以清火明目;馬蘭頭切碎末,涼拌豆腐干,吃起來舌頭有一點麻;薺菜可以包餛飩、做春卷,可以加豬油做薺菜肉絲豆腐羹;雞毛菜大約是油菜間苗產生的嫩葉,與當年新洋山芋——土豆煮湯,竟會好吃,很奇怪;彌陀佛菜是大芥菜的一種,接近根部的菜幫極寬大肥厚,向外的一面凹凸不平,據說像彌陀佛的面孔,故名。此菜拆成一爿一爿,燒酥后蘸醋吃,微苦,也算異味。常常想念上海的蔬菜,母親有時出差帶回一點,總會勾起我一點江南情思。
現在京城也開了幾家上海本幫菜館,原料總不能像粵菜那樣空運,口味有幾分意思就算及格。老板的生意經不錯,旅京的上海人不少,饞得緊了,登樓一試,聊勝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