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母親的影響很重要

岳母刺字精忠報國

【原文】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顧炎武《日知錄》

【譯文】

保天下,即使是地位低賤的人,也是有責任的。

金人南侵,南宋形勢危急。岳飛投軍抗金,不久因為父親病亡,于是退伍還鄉守孝。

一天,岳母把兒子叫到跟前,說:“兒啊!國難當頭,你有什么打算?”

“我想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岳母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

為了讓兒子永遠銘記“精忠報國”的使命,岳母決定將“精忠報國”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

聽了母親的話,岳飛二話不說,解開上衣,露出脊背,請母親下針。

岳母問:“兒啊,針刺很痛,你怕嗎?”

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么,如果連針都怕,怎么去前線打仗!”

岳母點點頭,在兒子背上刺起字來,不過她故意將“國”字少刺了一點。刺完后,岳飛從鏡子里看了出來,說:“母親,‘精忠報國’,兒終身不忘。只是有一事兒不明白,為什么‘國’字少一點呢?”

岳母說:“兒呀!只因金兵入侵中原,國都陷落,兩位皇帝被俘,所以這一點先別刺上,等到國土收復時再添上去吧。”

從此,“精忠報國”四字就刺在了岳飛的后背上,激勵著他奮勇殺敵。后來岳飛成為著名的抗金英雄,宗澤稱贊他“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

忠和孝兩種品德歷來被人們所重視,當兩者之間存在矛盾時,很多人會首先選擇“忠”,因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況且“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國家國家,先有國,后有家。沒有國,哪有家?因此,忠于國家,必然成為家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大義當前不敢擔當,少有作為,那么德就不能立,家也就興不起來。

唐璘居官大節賴母教

【原文】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

——陳壽《三國志·魏書·何晏傳》

【譯文】

仁德的人不會因為時勢興衰而改變氣節,義勇的人不會因為存亡而改變初心。

1217年,唐璘中進士,后官至太常少卿。

一天,朝廷決定任命唐璘為監察御史。唐璘初接這個委任時,不知如何是好,倉皇躲避,不敢接受任命。

母親知道后,便問兒子:“兒呀,人人都說這個官位很重要,而你卻不去赴任,你是擔心什么呢?”

唐璘為難地說:“母親大人,這個官位好是好,但是不好當呀!您想想,要指出朝廷的對錯,如果不小心違背了皇帝的意思,或者是觸動了權貴的利益,這很容易得罪人。而這些人,哪一個我都得罪不起,我怕因此會連累你們呀!”

母親明白了兒子的心意,很堅決地說:“兒啊!你的職責就是如實進諫,否則,就是你的失職了。至于我們,你盡管放心,有你的兄弟照顧,完全用不著擔心。”

果然,唐璘在監察御史任上做到了“盡言無隱”。《宋史》評價唐璘:“居官大節,則母教之助為多。”

仁義之人,不能因為時勢興衰而改變氣節,不能因為存亡而改變初衷,就算前面是萬丈深淵,九死一生,也要萬死不辭。

家德,只有以仁義為內容,在責任面前當仁不讓,在危難面前見義勇為,人人擔起自己的職責,才能撐起一片天空。否則,見義不為,當勇無勇,在職責面前不擔當,不僅個人不會有前途,而且如果大家都是這樣行事,那么整個社會也會沒有生機。

田稷之母教子不取茍得之物

【原文】

士修身潔行,不為茍得。

——劉向《列女傳·母儀》

【譯文】

有志向的人會修養自己的品德,規范自己的行為,而不會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利益。

一次,齊國宰相田稷的下屬送給田稷很多黃金。田稷幾番推辭,最后礙于情面還是收下了,然后將它原封不動地交給了母親。

田母見兒子拿來這么多黃金,滿臉不高興地說:“你為相三年,俸祿從沒有這么多,難道是掠取民財、收受賄賂得來的?”

田稷只得以實情相告,田母嚴肅地說:“我聽說士人嚴于修己、潔身自愛,不取茍得之物;坦蕩磊落,不做詐偽之事。不義之事不存于心,不仁之財不入于家。你肩負著國家的重任,就應處處做出表率。現在你卻接受下屬的賄賂,這是上欺瞞國君,下有負于百姓,實在讓我痛心啊!速將金子退回,請朝廷發落吧!”

田稷聽了母親的話,羞愧萬分,先將黃金如數退還,又立即到朝廷坦陳過錯,請求罷相。

齊宣王聽后,對田母稱贊不已:“有賢母必有良臣!宰相的母親這么賢德,我又為何要擔心齊國的官員不清廉呢!”齊宣王宣布田稷無罪,并詔令天下學習田母的清正廉潔和教子之方。

后來,田稷成為一代賢相。

人要做到潔身自好,才能品德高尚。一個劣跡斑斑的人,為人所不齒,如何能傳家。“正人先正己”,要想“留得清白在人間”,就要做到不貪、不沾、不染。不貪,就是不存私欲貪心;不沾,就是摒棄一切不良習慣;不染,就是要具有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自覺抵制各種誘惑。

李氏大義凜然托孤母親

【原文】

或告元賊甚重女婿,呼為豪杰,且下令保全家屬,似為女計,可不死,并可不避。然而幣重言甘,賊之慣技也。見患授命,愚夫婦之素志也。覆巢之下,寧有完卵?女蓋計之熟矣。

——李氏《托孤母氏書》

【譯文】

有人告訴我元賊很是看重你的女婿,稱之為“豪杰”,而且下令保全他的家屬,這看似是為我考慮,讓我可以不死,并且可以不用東躲西藏。然而,重金收買和巧言利誘是賊人慣用的手段。在國家遭逢危難時獻出自己的生命,是我們夫妻倆一直以來的志向。傾覆的鳥巢下面,怎么可能有完整的卵?女兒已經考慮成熟了。

李氏是南宋末年著名抗元官員謝枋得的妻子。

由于元軍追捕,謝枋得逃入福建的山里。李氏攜二子避于貴溪山中,采摘草木而食。

元兵入山搜捕,揚言如果不抓獲李氏的話,就蕩平安仁城。

李氏遂出山就俘。

翌年,李氏被轉押至建康,元軍準備將她沒為官妓。李氏撫摸著兩個孩子的頭哭道:“好女不侍二夫,我只能以死殉節了。你們如果能活下去,長大成人后,要好好孝順我的母親,我不能為她養老送終了。”

說完,李氏自縊身亡。

在死前,李氏將兩個孩子托付于母親,寫有家書《托孤母氏書》。此封家書字字啼血,大義凜然,感人肺腑。信中言“幣重言甘,賊之慣技也”,可見李氏非常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所面臨的境遇,知道“幣重言甘”的背后是引誘和不可信,所以她才能夠從容地做出自己的選擇。

慈母多敗兒

【原文】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

——俗語

【譯文】

嚴厲的父親可以教育出孝順的孩子,慈祥的母親多養育出敗家子。

一次,楚國大將軍子發帶兵與秦國作戰,前線糧草快要斷絕了,子發派使者向楚王告急。辦完公務,使者順道去探望了子發的母親。

老人問使者:“將士們能吃好嗎?糧食夠不夠吃?”

使者小心地答道:“糧食供給不足,豆子只能一粒一粒分著吃呢!”

“你們將軍呢?”

“將軍每餐供應都有保障,肉飯不少,身體很好!”使者安慰子發母親道。

子發得勝歸來,母親緊閉大門,說:“讓士兵餓著肚子打仗,自己有吃有喝,這樣的將軍,打了勝仗也不是你的功勞。越王勾踐伐吳,有人獻給他一罐酒,越王讓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叫士兵們一起飲下游的水。雖然大家沒嘗到酒味,卻鼓舞了全軍的士氣。而你只知道顧自己,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你不要進我的家門。”

子發聽后,連忙認錯,并下定決心改正錯誤。見兒子認錯態度誠懇,母親才讓子發進家門。

孩子是母親的心頭肉,沒有哪一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也許因為母愛深深的緣故,母親一般不會輕易批評兒女,但這樣反而容易造成對孩子的過于溺愛。如果不嚴加管教,孩子不會有敬畏之心。對孩子要該批評則批評,該管教則管教,不能溺愛、不能袒護、不能放縱。如果對子女一味溺愛,忽視他們自身存在的問題,就會縱容他們,滋長他們的僥幸心理,使他們一步步滑向深淵,這就是“慈母多敗兒”的道理。

子女小的時候,父母要及時指出他們的問題;當子女長大成人后,對于他們的問題,父母也應該及時指出來。當然,這時要注意方式方法,盡量在子女能夠接受的范圍內,否則,將會適得其反。

二程之母惜勤讀書兒

【原文】

我惜勤讀書兒。

——程頤《上谷郡君家傳》

【譯文】

我喜歡刻苦讀書的孩子。

北宋程顥、程頤兩兄弟是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理學家,被人們稱為“二程”。他們的母親侯氏生過六個男孩,只剩下程顥、程頤二人,其他的都夭折了,因此,侯氏自然非常疼愛兄弟倆。

程顥、程頤只相差一歲,學步時,常常摔倒在地上,乳母要上前扶他們,侯氏立即勸阻說:“不要管他們,讓他們自己站起來。”然后,鼓勵孩子們自己站起來。

吃飯的時候,孩子愛挑吃挑喝。乳母會挑他們愛吃的飯菜給他們吃,侯氏立即出面制止道:“對小孩子不能慣,你慣什么毛病就會落下什么毛病。小時候養成挑吃挑喝的毛病,長大后怎么辦?”

在母親的嚴格教育下,兄弟倆從小就養成了很好的習慣。

為了激勵兩個兒子讀書,她在孩子用的書本上親筆寫上“我愛惜勤讀書兒”。這是用母愛激勵兒子讀書,誰愛讀書、勤讀書,媽媽就愛誰、疼誰。自然,程顥、程頤為了獲得母親更多的疼愛,暗暗較勁比誰讀書勤快,形成了比學之風,從而成就了兩位“大師”級人物。

侯氏不愧為一位出色的母親,她的“我愛惜勤讀書兒”這句話,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親情激勵法”和“志向激勵法”,這對于我們今天教育孩子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出于本能,小孩子內心都渴望得到他人關注和重視,成功的家教,要在這一點上做足文章,鼓舞他們的斗志,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而努力。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應該為他們指明方向,否則他們很容易在誘惑面前迷失方向,失去前進的動力。

為人要學大,莫學小

【原文】

為人要學大,莫學小。志氣一卑污了,品格難乎其高。

——俗語

【譯文】

為人要有大格局,不能小氣。如果為人小氣的話,志氣一旦卑污了,那么品格就很難再高尚起來。

北宋秦國公陳省華的妻子馮夫人,治家非常嚴謹,她的三個兒子都中了進士。

一次,兒子陳堯咨做了荊南太守回來,馮夫人就問:“你在有名的地方做了官,有沒有突出的政績呢?”

陳堯咨很慚愧地說:“沒有。”

馮夫人聽了,心里就不高興了。

有一天,家中有人議論說:“荊南是往來的要道,過路的客人和陳堯咨較量射箭,沒有一個不是讓著他的。”

馮夫人聽后大怒,對陳堯咨說:“你的父親教育你,讓你要盡忠輔佐國家,現在你做了官,不施行仁政去教化百姓,專門學了一些小小的技藝去炫耀自己,這哪里是你父親當初教導你的初衷和愿望呢?”

說完這些,馮夫人拿起拐杖就打兒子,把兒子身上佩戴的金魚袋都打落在地上了。

孩子小的時候,如果犯了錯誤,家長一定要及時指出來,及時糾正。如果不及時糾正,導致問題越來越大,再來收拾局面就會非常被動,難度也會增大。

“為人要學大,莫學小,志氣一卑污了,品格難乎其高。”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樹立大志向,擁有大格局,將“人”字做大,自然就會有一番作為。否則格局小了,空間就小,成長就會受到限制。一旦格局大了,清楚自己將來要做什么,自我約束力自然會提升,也就會少犯錯誤。

你成范滂,我即范母

【原文】

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

——《宋史·蘇軾傳》

【譯文】

你能成為范滂那樣的人,我難道就不能成為范滂母親那樣的人嗎?

東漢范滂為官清正,疾惡如仇,以剛正不阿聞名。蘇軾十歲讀《后漢書》,看到里面寫范滂對母說:“兒忠孝不全。”范母說:“我為兒驕傲。”

蘇軾慕范滂為忠獻身,問他的母親程氏夫人道:“若我像范滂,您若何?”

蘇母曰:“你成范滂,我即范母。”

蘇母鼓勵蘇軾學習范滂,成就了蘇軾正直正派、光明磊落的品格。

“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蘇軾的母親程氏夫人十分注重平時對兒子一言一行的引導,這次對話看似再平常不過,卻為蘇軾樹立了一個人生的標桿——范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讓小孩子找到人生的方向。在順境時,努力朝既定方向前行;在逆境時,它是激勵潛能、超越自我的動力。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應該為孩子樹立一個學習的好榜樣。

孟母三遷擇鄰處

【原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太子少傅箴》

【譯文】

靠近朱砂的容易變紅,靠近墨汁的容易染黑。

孟子的父親死得早,他由母親帶大。起初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和鄰居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號的樣子,玩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母看到了,知道這樣下去,孟子將來什么也做不成,便搬到了市集旁邊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孟母知道后,明白了此處也非久留之地!

于是,孟母又將家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了。

見此,孟母才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能使人變壞。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像一張“白紙”,客觀環境對他們的人格形成會有很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對孩子來說,無疑又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從小沒有加以教育和引導,一旦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就很難改變。因此,父母應該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引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向先進、榜樣的學習上,遠離那些具有負能量的人和事。

大是大非面前聽母教

【原文】

移孝以作忠,即顯親以全孝,此為大孝。

——《林氏家訓》

【譯文】

不能盡孝而能為國盡忠,這樣可以光宗耀祖,是大孝。

唐朝時,吳元濟造反占據蔡州,董昌齡做了房縣的縣令,成為吳元濟的屬下。董昌齡在考慮去留的問題時,他的母親楊氏叮囑兒子說:“大凡一樁事情,如果是順應天理的,就可以成功,倘若是逆天理而行的,就要失敗,在大是大非面前,你可要想清楚才好。”

沒等到董昌齡下定決心,吳元濟又把他調到郾城。此時,楊氏又對董昌齡說:“吳元濟這個反賊,欺騙皇上,神明是不會保佑他的,你應當立刻歸降朝廷,不要因為我連累你,就不去歸降了。假如你做了忠臣,我就是忠臣的母親了,這樣我就是死了,也沒有怨恨。”

聽從母親的告誡,唐兵一攻打郾城,董昌齡就出城投降。憲宗皇帝得知后很是歡喜,就叫董昌齡做郾城的縣令,并且兼任監察御史。董昌齡辭謝說:“這都是聽從我母親的教誨,至于我自己,哪里有什么功勞呢。”

憲宗聽了贊嘆有加,封楊氏為“北平郡君”。

孝為立身之本。若不孝于親,則不能忠于國,還可能成為社會之蛀蟲。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教子女以忠誠,這是為人父母必須做的事情,也是家風中的重要內容。只有忠于國家,忠于人民,一個人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不忠誠的人,盡管可以取得一時之位或獲得一己之利,終究不會長久。

文伯母織布教子

【原文】

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

——《國語·魯語下》

【譯文】

百姓勞碌時就會思考如何勤儉律己,思考這些就會產生善心;安逸就會缺乏節制,缺乏節制就會失去善心,失去善心就會產生作惡之心。

相傳,公父文伯朝見魯君后回家,看到母親敬姜正在織布,就對母親說:“像我們這樣的家庭,還要織布嗎?如果季孫看到會生氣的,以為我不孝敬您老人家呢!”

敬姜聽出兒子的抱怨,生氣地說道:“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

勞動是人類生存的需要。人離開了勞動,也就失去了為社會做貢獻的基礎。同時也只有在勞動當中,我們才能獲得價值,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當一個人離開了勞動,一味地追求安逸的生活,就會成為社會的寄生蟲,對家庭不會有貢獻,對社會不會有貢獻,這樣的人生沒有任何價值可言,對良好的家風和社風的形成也會產生巨大的負面效應。

此外,對個體而言,勞動可以讓人過得充實,實現自我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清市| 安吉县| 正蓝旗| 隆尧县| 阳西县| 海原县| 永康市| 陇南市| 松阳县| 封开县| 西畴县| 嘉义市| 尚义县| 梁山县| 漯河市| 万山特区| 东源县| 巴楚县| 开鲁县| 桓台县| 登封市| 新泰市| 邳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三原县| 大荔县| 兴宁市| 全椒县| 闻喜县| 搜索| 望城县| 潞西市| 茌平县| 河西区| 色达县| 赣州市| 郯城县| 黔西| 广州市| 平湖市| 淳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