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家不可一日無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原文】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孟子·離婁上》

【譯文】

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傳說魯班在赤水河畔修建雙鳳臺寺廟,而該寺廟附屬的一個亭子要建圓形的底座,方形的外觀。在當時,要做到既方又圓是十分困難的。

魯班冥思苦想,依然找不到辦法。

天上的赤腳大仙也為魯班著急,于是提醒他道:“做什么都要講良心,都要對得起天和地,更要對得起自己。”

魯班聽赤腳大仙這么一說,心里忽然一亮,做什么事都要講良心,其實是暗喻要他量從圓的中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即圓的半徑,有了半徑長度,就可以建成規矩方圓的房子,也可以說是對得起天地,更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和做人的良心。

有了這個覺悟,魯班終于建好了“方圓”亭子。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庭中需要有規矩,沒有規矩,長幼不分,尊卑不懂,禮儀不舉,那么就會失去應有的和諧。因此,“國不可一日無法,家不可一日無規,校不可一日無紀”。

曹操深諳“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之道。一次,曹操讓兒子曹彰領兵出征,臨行前告誡曹彰:“居家為父子,受事則為君臣,待人處世須遵王法,爾其戒之!”言下之意是:你為將在外,一切要按規矩來,否則,別怪我不講父子情分。史載,曹操有子女30多人,其中曹丕博聞強識、才藝兼備,曹植才高八斗,曹彰武藝超群……這些都跟曹操重視家庭教育,以規矩治家分不開。

非“禮”撐不起家的天空

【原文】

不學《禮》,無以立。

——《論語·季氏》

【譯文】

不學好《禮記》,就不懂得立身做人的道理。

一天,孔子獨自在庭院里站著,見兒子孔鯉小步快走過庭院。孔子叫住兒子,問道:“鯉兒,你開始學習《詩經》了嗎?”

孔鯉回答說:“沒有。”

孔子說:“不學習《詩經》,就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孔鯉于是苦讀《詩經》。

又一天,孔子又獨自站著。孔鯉又走過來,孔子問他說:“鯉兒,學習《禮記》了嗎?”

孔鯉回答說:“還沒有。”

孔子立即說:“不學好《禮記》,就不懂得立身做人的道理。”

于是,孔鯉開始苦學《禮記》。

孔子非常重視“禮”。這是因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禮,既是行為規范,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注重家風的人,必須要注重“禮”。非“禮”,撐不起家這片天空,也難立于社會,更別說有作為、能興家了。

內心為德,外現以禮

【原文】

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禮記·曲禮》

【譯文】

社會有禮儀規范就會和諧,沒有禮儀規范就會有危險。

齊景公時,有三個勇士公孫捷(捷,一作“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為齊國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但是他們都有勇而無禮,晏子怕他們將來危及國家安全,于是建議齊景公除掉他們。

景公聽取了晏子的建議,但是又憂心忡忡地說:“這三個人武藝高強,擒不了,刺不中,這叫我們如何是好呢?”

晏子分析說:“我看呀,這三個人都是憑力氣攻擊強敵,不懂長幼的禮儀,這是我們突破他們的地方。”

然后,他們商量好了計策。

景公派人給三位勇士送去兩個桃子,讓他們論功而食。誰功勞大,誰吃桃子!

公孫捷仰天長嘆道:“晏子,真是個聰明的人,他讓景公用這種辦法來比較我們的功勞。有一次,我空手擊殺了一只大野豬,徒手打死了一只母老虎,像我這樣的功勞,完全可以獨吃一個桃子了。”說完拿過桃子,站了起來。

田開疆聽完,馬上說:“我手持武器曾兩次打敗敵人的三軍,像我這樣的功勞,也可以獨吃一個桃子。”說完也拿過一個桃子來。

古冶子說:“我隨國君渡黃河時,一頭大黿叼走左驂,潛入砥柱山下的激流中。我一頭潛入水底,逆水潛行百步,又順流而行九里,終于捉住大黿,把它殺死了。我左手握住馬的尾巴,右手提著黿頭,像鶴一樣躍出水面,船夫們都說‘這是河神’!像我這樣的功勞,也可以獨吃一個桃子吧。二位為何不把桃子還回來。”說完便抽出寶劍,站立起來。

公孫捷、田開疆齊聲道:“我們的功勞不及您,拿走桃子而不謙讓,這是貪心;既然這樣而又不敢一死,那是沒有勇氣。”

兩人相繼退還手中的桃子,自刎而死。

古冶子說:“二位都死了,我獨自活著,這是不仁;拿話羞辱別人,而夸耀自己的功勞,這是不義。行為違背了仁義,不死,就是怕死鬼。”

說完自刎而死。

這就是著名的“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禮”是人立于天地之間必須具有的修養,也是家風的重要內容,是家德的外現。內心為德,外現以禮。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家族德行如何,考察的重要內容就是“禮”。如果不懂得禮儀,不懂得禮讓,就無法贏得人們的尊重,如此離危險也就不遠了。

懂禮受歡迎

【原文】

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俗語

【譯文】

禮節周到,別人的心里就會感到溫暖;不懂禮節,就會被別人嫌棄。

一次,岳飛外出辦軍務,讓部將牛皋先行探路。牛皋中途迷了路,見有一位老者在前面耕種,便上前向老者問路。他吼道:“喂,老頭兒!爺問你,小校場應該往哪邊走?”

老人沒有給牛皋指路,還非常生氣地說:“我不知道,你這樣的無禮之人,活該找不到路。”

牛皋只得悻悻而去。

沒過多久,岳飛經過此地,也迷了路,見一位老人在種地(就是先前牛皋遇見的那位老者),岳飛先離鐙下馬,然后上前施禮:“請問老人家,方才您可曾見到一位騎黑馬的人?他往哪條路上去了?”

老人見岳飛很有禮貌,便耐心地給他指了路。

“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一旦失禮,看似很小的一件事情,輕則會引人不快,重則會引起爭斗。你不給別人好臉色看,別人自然也就不會給你好臉色看。

懂禮節,意味著懂得尊敬他人。一個人懂禮節,走到哪里都會受歡迎,不懂禮節,大概只能到處碰壁。從禮節當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素養、家教和家風。注重禮節應該成為個人品德修養的重要內容,并終生奉行。

失禮則人離眾叛

【原文】

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

——諸葛亮(傳)《將苑》

【譯文】

領導者絕不可以驕傲,驕傲就會不講禮儀,不講禮儀就會導致人心背離,人心背離就會導致眾人背叛。

清代張之洞生于官宦世家,從小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后常年官居高位,喜歡與文人名士交往,有時不把下屬放在眼里。

張之洞的下屬對此多有不滿,但敢怒不敢言。當中有一位布政使,因張之洞對自己多次失禮而頗感不滿。

一次,布政使去總督府拜見張之洞,談完公事之后,向張之洞告辭。按清朝的官場禮儀,張之洞應將布政使送至儀門,但張之洞送到門廳就停下了。

這時布政使回過頭來,故作神秘地對張之洞說:“請大人多走幾步,下官還有幾句話要稟告。”

張之洞以為他有重要的事情要說,只得陪著他走了一段路。

已經來到儀門,張之洞還不見布政使說事,于是不耐煩地說:“你不是有話對我說嗎?”

“其實我只是想告訴大人,按照禮儀制度,總督應該將布政使送到儀門,現在大人既已按規定把我送到儀門,就請您留步吧!”布政使說完長揖而去。

張之洞氣得說不出話來。

“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布政使敢“摸老虎尾巴”,可見其對張之洞的無禮行為極為不滿。人和人交往,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尊重”,你尊重我,我自然就尊重你。而尊重最關鍵、最核心的體現就是“禮儀”,人與人之間要做到以禮相待。

“失禮”非小事,對家庭而言,會導致長幼無序,家庭不和睦。于個人而言,就算為家庭做了再大的貢獻,如果不懂禮貌,也會讓人口服心不服,關鍵時刻甚至還會眾叛親離。

對為難自己的人以禮相待

【原文】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

——《禮記·曲禮》

【譯文】

所謂禮,就是把自己放低而尊重他人。

張良年輕時,曾雇大力士刺殺秦始皇。刺殺失敗后,秦始皇到處搜捕他,張良就藏了起來。

一天,張良出門走到一座橋頭,見一位老人坐在那里。

老人見張良走過來,故意把一只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年輕人,我的鞋子掉到橋下了,你去幫我把它撿回來。”

張良一愣,老人明顯是在故意為難自己,但是他沒有計較,聽話地把鞋子撿了上來。

老人并沒有就此罷休,而是把腳一伸,說:“給我穿上!”

張良跪下來給老人穿上鞋。

老人穿上鞋子,站了起來,看了一眼張良就走了。

一會兒,老人又返回來了,說:“你這個年輕人還算懂事。五天后,你在天亮時到這里來見我。”

五天后,張良如約來到橋頭,只見老人正坐在那里等他。老人生氣地說:“你比我這個老頭子來得還晚,過五天再來找我。”

過了五天,天還沒有亮,張良就來到橋頭,這次老人又先到了。老人又一次責備了張良,又讓張良五天后再來。

又過了五天,這一次張良早早來到橋頭,老人還沒有來。

后來,老人來了,他對張良的表現很滿意,便將《太公兵法》送給了張良。這位老人就是黃石公。

此后,張良反復鉆研《太公兵法》,終于成為名士,為后來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不朽功勛。

這就是“孺子可教”典故的由來。黃石公之所以將《太公兵法》交給張良,是因為張良能夠放下身段,對為難自己的人以“禮”相待,說明他有良好的個人修養。

自謙而懂得尊重他人的張良因此得到黃石公的信任,后者將自己珍藏的兵法送給了張良,成就了張良,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以說是張良的優良品德成就了自己。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原文】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

【譯文】

即使是只教過自己一天的老師,也要一輩子當作父親一樣看待。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

一次,曾子侍坐在孔子旁邊,孔子開口問話:“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以教化天下之人,人們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曾子聽后,明白老師要給自己開示道理,便立刻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老師,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這么深奧的道理呢,還是請您將這些道理講給我吧。”

“避席”在古代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曾子避席,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荀子將“君”“師”并稱,認為:“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本質是尊重知識、尊重教育、尊重人才,這也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句話告訴我們,即使是只教過自己一天的老師,也要一輩子尊敬他。

豐子愷的待客教育

【原文】

在家不會迎賓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增廣賢文》

【譯文】

如果在家里不會以禮接待賓客,那么外出時就會知道沒有人會好好接待自己。

教育家豐子愷平常十分注重家庭禮儀的教育,他在教育小孩待人接物上很下功夫,并且特別注重具體的細節。

每逢家里有客人來訪,豐子愷總是耐心地對孩子們說:“客人來了,要熱情招待,要主動給客人倒茶、遞煙,而且一定要雙手捧上,不能用一只手。如果用一只手給客人端茶、遞煙,就好像是皇上給臣子賞賜,或是像對乞丐布施,這是非常不恭敬的。”“要是客人送你們禮物,可以收下,但你們接的時候,要躬身雙手去接。躬身,表示謝意;雙手,表示敬意。”

有一次,豐子愷在外宴請一位朋友。孩子們吃完后有人嚷著想要先回家,豐子愷就悄悄地告訴他們不能急著回家。事后,豐子愷教育孩子們說:“我們家請客,我們全家人都是主人,你們幾個小孩子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對客人不尊敬。就好像嫌人家客人吃得多似的,這很不好。”孩子們聽了,都很懂事地點頭。

在豐子愷的悉心教導下,他的孩子都很懂規矩、講禮貌。

小孩是否懂禮儀,是否會待人接物,是一個家庭家教、家風的重要外在體現,特別是在餐桌上,最能看出一個孩子的家教。吃飯的時候,家長說“吃飯別趴著”“不要亂翻菜”“吃飯少說話”,這一句句叮囑,就是要將家風落到實處。“吃飯趴著”,人的精氣神就沒有了;“亂翻菜”,而不是從上面吃到下面,會讓人很不舒服;吃飯時話多,口沫四濺,會讓人覺得飯菜難以入口。還有一點要注意,不能用筷子去“剪”別人的筷子,一定要等別人夾完菜之后再去夾。以上這些看似很小的細節,如果有一項沒有做到位,都會讓客人感覺不舒服,而這些細節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一個家庭的家教和家風。

繁文末節不可過多

【原文】

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

——《史記·魯周公世家》

【譯文】

如果政令不簡約易行,百姓就不會對它親近。

武王伐紂,奪取殷商的江山后,大封諸侯。

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被分封到山東曲阜一帶,為魯公;武王的軍師姜太公被分封到山東沿海一帶,為齊公。

武王去世后,周公姬旦因為輔佐年幼的君主成王,一直在朝廷做官,魯公由他的兒子伯禽擔任。

伯禽到魯國三年后才向周公匯報他治理的情況。

周公問:“為什么這么久才來匯報?”

伯禽回答說:“我改變當地的民風,變革當地的禮儀,用了三年才完成,因此才來得這么遲。”

姜太公卻很不一樣,到齊國才五個月,便返回來向周公匯報工作。

周公問:“你為什么這么快就來了呢?”

姜太公說:“我不過是簡化君臣之間的禮儀,根據當地的風俗進行教化。”

周公不禁十分感慨地說:“嗚呼!魯后世其北面而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禮節、禮儀并不是越多越好,“繁文”多了,規矩多了,對人的約束就多,從而讓人放不開,會影響做事情的效率。

必要的禮節不可少,但是也不能繁文末節一大堆,因禮節而講禮節。過多的禮節會讓人產生很生分的感覺,彼此很難建立親近的關系。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如果父母總是板著面孔,那么兒女就很難親近他們,也就會少了許多親情之樂。

尊重風俗就是尊重他人

【原文】

入竟(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禮記·曲禮》

【譯文】

到了別的地方,要先問清楚這個地方有什么禁忌;到了別的國家,要先問清楚這個國家的習俗;到了別人家中,要先問清楚主人有什么避諱。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叫“裸鄉”的地方,那里的人們不穿衣服,裸露著身體生活。

后來,有兄弟二人準備去裸鄉經商,發現裸鄉的人們不穿衣服后,他們一起商量,弟弟說:“裸鄉是個比較落后的地方,如果我們不入鄉隨俗,也不穿衣服的話,我們就會和他們顯得格格不入,無法和他們和平相處。還有,和他們相處時,態度要柔和,語言要謙虛。否則,我們將無法在那里做生意。”

哥哥說:“禮教不可虧。我們怎么能因為他們裸身,就放棄禮教呢?”

弟弟說:“這樣做并沒有破壞我們的禮教啊!因為我們的內心是端正的,這就像黃金外表涂了一層銅一樣。再說,這只是權宜之計。”

哥哥說:“你先去看一下,之后回來告訴我具體情況。”

弟弟答應了。十天后,弟弟返回來告訴哥哥:“必須要遵循當地的習俗。”

哥哥勃然大怒:“你這樣做,我才不這樣做呢!”

弟弟又回到裸鄉,入鄉隨俗,和當地人打成一片。國王很喜歡他,國民也非常敬重他。

哥哥也來到了裸鄉,但他執意堅持禮教,指責當地人這樣不對,那里不行。國王非常生氣,國民也特別討厭他。于是有人搶了他的商品,要趕他出國。經弟弟求情,才免于更大的麻煩。二人辭別裸鄉的時候,裸鄉的人民夾道歡送弟弟,卻痛罵哥哥。

風俗是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的總和,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由于風俗是經過了一定的歷史階段形成的,所以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

尊重風俗,就是尊重他人,盡管有些風俗對于我們來說不太習慣。當我們到一個新的地方,有必要先了解此地的風俗習慣,然后去遵守它,切忌指手畫腳,嘲笑作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里县| 阳高县| 隆子县| 青川县| 苏尼特左旗| 泽州县| 抚州市| 吴江市| 庆城县| 沧州市| 察哈| 张家口市| 武夷山市| 韶关市| 湘阴县| 淮阳县| 项城市| 石城县| 祁门县| 鄂托克旗| 三都| 静宁县| 库尔勒市| 吉木乃县| 海口市| 余姚市| 城市| 麟游县| 商都县| 汉寿县| 积石山| 驻马店市| 清苑县| 兰溪市| 新津县| 凉山| 林口县| 岗巴县| 成安县| 牙克石市| 汝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