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分鐘冥想
- (英)安迪·普迪科姆
- 2823字
- 2019-12-20 12:00:20
什么是頭腦空間
如果說正念是你在做任何事情時心在當下、安定在當下的能力,而冥想是習得這種能力的最佳方法,那么“頭腦空間”就可以被理解為它們的結果。此處我所說的頭腦空間是盡可能從廣義的層面來講的。事實上,許多人也許會選擇用“快樂”這個詞來形容“頭腦空間”。“快樂”這個詞的問題在于,它往往會跟作為情感的“快樂”弄混。不要誤解,開心和笑確實是生活中很美好的東西,誰不想體驗更多呢?生活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事情常常發生,而這種“事情”并不總是好事。雖然我們竭力忽略這一點,但事實是,生活有時候是非常艱難的、令人備感壓力的、令人生氣的,甚至是令人痛苦的。那種轉瞬即逝的、完全取決于我們的境況和心情的“快樂”太短暫、太不穩定,因此不能給我們提供持久的寧靜感或澄澈感。
這就是為什么我更喜歡用“頭腦空間”這個詞。這個詞描述的是一種深層的寧靜感、一種滿足感、一種不可動搖的富足感,無關乎當時的情緒。頭腦空間不是依賴于表面情感的心靈特性。這意味著,無論是在激動或大笑的時候,還是在悲傷或憤怒的時候,你都可以體驗到這種狀態。本質上來說,無論你正在經歷什么,或心中有什么樣的情感,它一直都在動。這就是為什么冥想讓人感覺如此良好,哪怕是在第一次進行冥想的時候。它不一定會使你笑得前仰后合、樂不可支,但是它會讓你有種深切的滿足感。這是一種你知道一切都安好的狀態,這種狀態有時候真的能改變人生。
頭腦空間和快樂這種情感之間的區別是非常大的。出于某些原因,我們總覺得快樂應該是人生的默認狀態,并因此覺得,任何與之不同的事物都是錯的。基于這種設想,我們往往會抗拒讓我們不快樂的事物——身體上的、心理上的、情感上的。我們有時候會覺得,生活就像一項繁重的雜務,我們沒完沒了地掙扎著追求和保持快樂。我們沉浸于新體驗(無論它是什么)所帶來的短暫熱度或愉悅。我們無論是用食物、衣服、汽車、親密關系、工作,還是鄉下的寧靜來獲取它,這些都不是重點。如果我們依賴這些事物來獲取快樂,那么我們就會深陷其中。興奮感消退之后,情況又會怎樣呢?
對許多人來說,他們的整個人生圍繞著對快樂的追求而展開。然而,在你認識的人中,有多少人是真正快樂的呢?我的意思是,在你認識的人中,有多少人有那種不可撼動的、深層的頭腦空間呢?這種不斷追求新鮮事物的短暫快樂能給你帶來頭腦空間嗎?這就好像我們跑來跑去,腦中喋喋不休,追逐著短暫的快樂,卻沒有意識到所有這些噪聲只會淹沒我們固有的、待發現的、自然的頭腦空間。
在印度游歷期間,我遇到了一個名叫喬希的人。他是那種別人一見就會喜歡的人。有一天,在我等公交車的時候,他走過來與我閑談。正如去過印度的人都會告訴你的那樣,印度的公交車有時候需要等很久,山區里尤其如此。我們相談甚歡,而且有幾樣共同的興趣——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冥想。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里,我們花了更多時間交談,并分享了各自的體驗。每天,喬希都會在對話中稍微提到一些自己的生活。
在我們相遇的幾年前,喬希和他的妻子以及四個孩子一起生活。夫妻倆的父母都不富裕,因此他們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喬希說,雖然那時候家里非常擁擠,但是大家非常快樂。然而,在生下第四個孩子后,他的妻子重返職場,上班后沒多久,她不幸在一場車禍中罹難。岳父母、他們的第四個孩子當時和妻子在同一輛車上,車禍非常嚴重,車上的人全部喪生。直到現在,回想起喬希跟我講這個故事的情景,我還是會忍不住流淚。他說,他難以承受那種痛苦,一度無法面對這個世界,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退回自己的內心,躲在家里不出去。他的父母提醒他,他還有三個孩子,這三個孩子還需要他的關心和撫養,他們最需要的是一個能夠隨時提供幫助的父親。因此,喬希投身到對三個孩子的照料中,只要有可能,他總是給予他們全身心的照顧。
幾個月后,雨季到來了,隨之而來的是當地的典型洪水,洪水滯流,疾病發病率急劇上升。跟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樣,喬希的孩子病了,病得很嚴重。他的母親情況也不容樂觀。不到兩個星期,他剩下的三個孩子和他的母親都去世了。他的母親之前身體一直很虛弱,去得很快,而孩子身體一度非常結實,但是沒有結實到足以對抗那場疾病的程度。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里,這個男人失去了他的妻子、母親、所有孩子,以及岳父母。他的父親是家中除他之外唯一的幸存者。因為無法在發生了那么多場悲劇的房子里繼續生活下去,喬希搬去跟朋友住在一起。他的父親,因為無法離開那個他常常稱之為“家”的地方,留在那里照看房子。就在喬希搬走的幾天后,他家的房子被燒毀了,而他的父親一同隕滅。喬希說,他仍然不確定那到底是一場事故,還是父親覺得自己再也撐不下去了。
與喬希一次次地交談,我越來越為自己在人生中的抱怨、哀嘆、牢騷感到羞愧——我羞愧于總希望一切能恰如自己所想,而一旦事與愿違,我就心生不滿。我怎么可以為火車晚點、半夜被吵醒、與朋友意見不合而如此生氣呢?我面前的這個人承受著我無法想象的痛苦,卻仍然保持著超凡的冷靜和風度。我問他,自從失去家人之后,他都做了些什么。他講述了自己搬到這個新地方后發生的事。他說,沒有家人,沒有家,沒有錢,這些迫使他對人生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后來,他選擇去一家冥想中心生活,他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那里度過。我問他,他在冥想中心有沒有改變他對過去那些事的看法。他回答說,那并沒有改變他的感受,但是改變了他對這些情感的體驗。他說,雖然他仍時常感到一種巨大的悲痛,但是相應的感知發生了變化。他覺得自己在這些想法和感受中找到了一個地方,在這個地方,有一種平和安寧之感。他還說,這種感覺是任何事物都無法奪走的,無論再發生什么事,他的心中永遠存在這樣一個可以讓他皈依的地方。
這個例子也許有點極端,然而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很多挑戰,遇到事與愿違的磨難(但愿它們不要像喬希的故事那樣悲慘)。冥想乃至任何其他事物都無法改變這一事實。這就是生而為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在這個世界生活的必要經歷。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需要改變或被迫改變的外在境遇,而你需要巧妙地用正念來應對。說到你對這些境遇的想法和感受,你得承認,心靈在限定你的體驗。這就是為什么對心靈進行訓練是如此重要。通過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你會有效地改變你周圍的這個世界。
我覺得,很多時候人們對冥想存有誤解。人們似乎覺得,為了冥想修習,他們必須放棄自己的人生夢想和抱負,但其實根本不是這回事。“努力想去實現點兒什么”是人的固有本性,而且在人生中,擁有目標和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不過,如果非要問冥想可以帶來哪些不同,那就是我們可以用它來認清自己的目標,用它給我們的目標提供支持。因為冥想修習會以非常直接的方式告訴你,持久的快樂和頭腦空間并不取決于目標的實現。了解到這一點,你會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并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更加自信,同時冥想還會使你對這個目標不過于執著——過于執著的結果是,一個意想不到的障礙或者令人不快的結果,它們都會讓你心碎神傷。冥想為你帶來的是一種微妙而深刻的觀念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