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神經科常見病癥

一、情志可致疾病

《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初步闡述了中醫的整體觀,即“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和精、氣、血、津液把全身組織器官聯系在一起,成為統一的整體來維持生命活動”,并提出了情志與氣、臟之間的關系。其中,《素問·舉痛論》的觀點認為,“余知百病生于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靈樞·壽夭剛柔》言,“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氣血逆亂必傷形,神衰導致形傷。任何一種情志情感體驗,太過或不及都會影響健康,導致氣機紊亂,傷及相應的臟腑,使臟腑的氣血陰陽失調。

《黃帝內經》五情論述之外,還有六情、七情的觀點,表明中醫對于情志造成的壓抑心理導致身體臟腑發生病變的深刻認知。其中,《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中醫從“天人相應”的角度,把“內傷七情”與“外感六淫”并列為致病之因?!皟葌咔椤比缫蛩覆凰於て饝嵟?,因喜從天降而喜樂過極,因所思不得而致悲憂,因懷抱不開而致憂思,因平素膽小而突然受到驚嚇等。各種不同的原因,都可引發情志活動的改變,情志刺激因素會引起情志病癥。其中致病因素不同,傷及的臟腑也不同,在臨床表現上也有很大的差異。

情志導致的病癥有以情志異常為主者、有以生理功能障礙為主者,還有既情志異常,生理功能也障礙者。以情志異常為主的臨床表現如煩躁易怒、喜怒無常、精神抑郁、悲憂善哭、妄聞妄見、易驚善恐,語無倫次等;以生理功能障礙為主的臨床表現如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頭暈目眩、不思飲食、胸脅滿悶、咽中如有梗阻、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等。多數情志導致的病癥是兩種兼有。

二、形損亦可神傷

《靈柩·本神》曰:“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即指因臟腑的病變而產生的心神異常。反之,心神的異常亦可引起臟腑病變。

《素問·舉痛論》言:“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驚則氣亂,思則氣結?!蔽迮K精氣的盛衰及其藏泄運動的協調,氣血運行的通暢,在情志的產生變化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若五臟精氣陰陽出現虛實變化及功能紊亂,氣機運行失調,則可出現情志的異常變化。

《素問·調經論》說:“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绷硪环矫?,情緒也會影響臟腑精氣的生理功能。如外在環境的變化過于強烈,情志過激或持續不解,就可導致臟腑精氣陰陽的功能失常、氣血運行失調。如大喜大驚傷心,大怒郁怒傷肝,過度憂思傷脾、過度恐懼傷腎等。情志致病范圍廣泛,其致病規律為始于氣,皆為內傷,各有所主。

三、情志養生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和喜樂”的記載,強調情志在養生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其后歷代醫家在論述養生的理論與實踐時,也多會提及“情志調理”等相關論述。通過疏暢情志、調養心神等方法,保持人體的心理平衡,從而達到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當代社會,人們已進入“情緒負重的非常時代”,由情志因素引起的身心疾患已成為多發病和流行病,如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胃潰瘍、哮喘、糖尿病、腫瘤等。

心理保健思想正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而情志養生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養生先養心,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養心是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生的核心和關鍵。

養生之道,自古有之,養生的第一要務便是養心。醫圣張仲景所提倡的“養神暢志,立志修德”養生法,就是對“養生先養心”的精辟論述?!饵S帝內經》中提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心態平和則正氣存內,那么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強,就能夠保證人體的身心健康,這也強調了養心的重要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旅游| 尚志市| 广灵县| 嘉禾县| 台东县| 咸丰县| 丰顺县| 安泽县| 徐水县| 镇雄县| 屯昌县| 宁蒗| 微博| 广德县| 淳安县| 兰考县| 湛江市| 寿宁县| 手游| 南漳县| 阳谷县| 梁山县| 丹巴县| 营山县| 高台县| 黄龙县| 九龙坡区| 炎陵县| 柏乡县| 师宗县| 虎林市| 长岛县| 报价| 海淀区| 阿克陶县| 鄱阳县| 临桂县| 石棉县| 宜兴市| 当雄县| 郯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