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弱宋:造極之世
  • 陳勝利
  • 3679字
  • 2021-12-31 16:14:47

“祖宗家法”定規矩

在宋代政治話語體系中,有一個出現頻率極高的術語——“祖宗家法”。何謂“祖宗家法”?南宋孝宗說過一句話:“祖宗法度,乃是家法。”可見,所謂“祖宗家法”,就是由趙宋開國皇帝制定、并為他們的后繼子孫們所遵循的各項制度、規矩。

《宋史·趙普傳》中記載,趙普要提拔一名官員,太祖不喜歡這個人,不同意他升職。趙普堅持己見,趙匡胤生氣地說:我不給他升官,你又能怎么辦?趙普說:刑罰是用來懲處邪惡的,獎賞是用來酬謝功勞的。這是從古至今一貫的道理。況且刑賞是國家的刑賞,不是陛下一個人的刑賞,怎么能憑您個人的喜怒,獨斷專行呢?太祖聽了惱火,一甩袖就往內宮走,趙普緊跟不放。太祖進了內宮,趙普就站在宮門外不走。趙匡胤后來冷靜下來,終于同意了他的意見。

北宋建國之初,趙匡胤親自主持制定了《太祖律令》,對將佐、官吏的升遷賞罰,都有詳細規定。趙普與太祖發生的沖突,實質上是權與法、權與制度之間的沖突。盡管在這個案例中,太祖起初沒有表現出對法度的尊重,但實際上,他極重制度建設,熱衷于創造各種新規矩。

趙匡胤為何如此重視制度建設?

趙普一直提醒趙匡胤不要給親信大將重權,趙匡胤對趙普說:這些人都是我出生入死的好弟兄,必不負我。趙普卻回答:你的好弟兄肯定不會背叛你,但是萬一你的好弟兄的弟兄,就像我們當年一樣,拿起刀子逼迫你的好弟兄造反,怎么辦?

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石守信等人的軍權后,又想任命符彥卿為禁軍統帥。符彥卿出身武將世家,原是世宗柴榮手下一員驍將。趙普認為,符彥卿名位已盛,如再授以禁軍統帥,恐埋下隱患,因此多次諫阻。但太祖主意已定,并擬好任命文書。趙普扣下任命文書,找太祖諫阻。趙匡胤說:朕待彥卿不薄,他豈能負我?趙普說: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趙匡胤最終收回成命。

以上的兩次對話傳遞出這樣的信息:人都是靠不住的,要想靠得住,必須設計出能約束人的制度。

趙匡胤為吸收唐、五代弊政的歷史教訓,嚴密防范權臣、悍將、女主、外戚、宗室、宦官等專權獨裁,防御遼的侵擾,推行北宋歷史上的第一次政治軍事改革。他確立了一整套新的政治理念、原則和制度,把政治、軍事、財政大權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和皇帝身上,奠定了創業的基石與綱領。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強干弱枝,加強皇帝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文治靖國,防范武將,提高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分而治之,削弱宰相權力;集權于上,強化對地方的控制;等等。

太宗趙匡義蕭規曹隨,開寶九年(976),他在即位詔書中明確說:“先皇帝創業垂二十年,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遵承,不敢逾越。”太祖確立的各項改革被進一步深化。

把太祖、太宗推行的法度及其精神加以概括提煉,凝聚為“祖宗家法”,并奉為治國綱領的,是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和第四代皇帝仁宗。

太宗立三子元侃為太子,同時改其名為趙恒。當時,他撫著兒子的后背,特別說明了改名的深義:“名此,欲我兒有常德,久于其道也。”真宗即位時在制書中強調說:“先朝庶政,盡有成規,務在遵行,不敢失墜。”朝臣中曾經有建議增損舊政,他即舉述太宗給他改名的故事予以拒絕。

仁宗朝時,“祖宗家法”的說法更加風行。仁宗在登極赦中說:“夙侍圣顏,備承寶訓,凡百機務,盡有成規,謹當奉行,不敢失墜。”

但“祖宗家法”并不是條目清晰的法典,而是一種規約、習慣和傳統,相當于今天我們所說的“規矩”。

仁宗朝大臣歐陽修寫過一篇著名的《縱囚論》,針對唐貞觀年間的“四百囚徒歸獄案”展開議論。當時,唐太宗李世民下令釋放近四百名死囚回鄉一年,等到來年秋收后再回到獄中受刑。第二年秋收后,所有犯人一個不差地全部歸獄。李世民很高興,當場赦免了所有犯人。這個故事自唐以來一直被傳頌。但歐陽修卻批評說,這一做法違反法度,是沽名釣譽手段,不值得效法。這體現了宋人法度觀念、規矩意識的增強。

“祖宗家法”反映了宋代制度文化的成果,對于防弊興治無疑具有積極意義,但由于其制度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是為維護政治穩定和守成,因此,有些制度明知有害,宋代皇帝仍將其奉為“祖宗家法”。北宋中期進行了兩次政治改革——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均受到“祖宗家法”的掣肘。

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為應對財政危機和西夏的侵擾,仁宗拜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力推以整頓吏治為核心的新政。但一年四個月后,仁宗改革的決心突然動搖,慶歷新政草草收場。

仁宗為什么會放棄新政?

原因之一是,當時,西夏因年年征戰,國疲民窮,又與遼發生火并,不得不主動與宋朝達成和議。北宋西北的威脅解除,仁宗喪失了改革動力。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仁宗面臨“祖宗家法”的約束力。

南宋人葉適認為,范仲淹實施以吏治為核心的改革,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對。如果范仲淹改革“先國家之常行,后庸人之重害”,“勢必民漸”,也許能夠成功。

朱熹在《三朝名臣言行錄》記載了仁宗的一段話,或許更能說明問題。仁宗說:“屢有人言朕少斷。非不欲處分,蓋緣國家動有祖宗故事,茍或出令,未合憲度,便成過失。以此須經大臣論議而行,臺諫官見有未便,但言來,不憚追改也。”仁宗認為,國家在很多方面有祖宗既定的制度,若不遵循,便是過失。慶歷新政的改革矛頭直指士大夫階層,而恩養士大夫、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恰恰是趙宋“祖宗家法”中最核心的內容之一。仁宗原本是想打破成法,但思來想去,還是從新政的道路上倒退了回來,重歸“祖宗家法”的常軌。

當代宋史學家鄧廣銘指出,由于范仲淹等人在推行新政過程中,和衷共濟,有時還互相推崇,招致一些關于朋黨的議論。對朋黨問題存有戒心的仁宗,最終下決心將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所以,導致慶歷新政失敗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抵觸了宋朝的家法。”

王安石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在王安石實施變法前的熙寧元年(1068)四月,神宗曾召問王安石:“祖宗平天下,能百年無大變,粗致太平,以何道也?”王安石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作答說:“賴非夷狄昌熾之時,又無堯湯水旱之變,故天下無事過于百年。雖曰人事,亦天助也。蓋累圣相繼,仰畏天,俯畏人,寬仁恭儉,忠恕誠愨,此其所以獲天助也。”王安石將“百年無事”歸于“人事”和“天助”,而非“祖宗家法”。

等到王安石實施變法時,文彥博告誡神宗說:“祖宗法制俱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司馬光更把“三不足”即“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強加給王安石。

針對“祖宗不足法”,王安石指出:“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則固當如此。且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數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孫當世世守之,則祖宗何故屢自變改?”王安石的說法固然是實情,但司馬光抓住“祖宗家法”這根稻草,在朝廷上爭取了許多人的支持,他本人成了反對派領袖,并最終在“元祐更化”中將王安石新法徹底廢除。

而真正大肆破壞“祖宗家法”的其實是徽宗。

徽宗登基時,自稱要“率循舊章”,實際上又頻頻“變亂舊章”,創造了北宋歷史上的若干個“首創”與“第一”,如首創御筆行事、首創宦官典機密,出現了第一批外戚宰相、第一對父子宰執等。

所謂“御筆行事”,即不經中書省商議,不由中書舍人起草,不交門下省審覆,由皇帝在宮中決斷,并親筆書寫,或由宮中人代筆,直接交付有關機構執行。

北宋宦官不得典兵權的原則在太宗至遲在神宗時期已被突破,而宦官典機密始于徽宗時期。梁師成首先突破這一成法,“御書號令皆出其手”。童貫先后出任陜西、兩浙、河北宣撫使,統率重兵,領樞密院事,全面總管軍政,成為兩宋歷史上唯一的宦官執政。

韓忠彥、鄭居中、蔡京則成為北宋第一批外戚宰相,蔡京與蔡卞是第一對兄弟宰執,蔡京與蔡攸是第一對父子宰執。

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下旬,金軍大兵壓境,徽宗迫于壓力,下罪自詔,表示要痛改前非,革除弊政,“盡復祖宗之故”,并稱疾禪位。不久,徽宗禪位于欽宗。

欽宗在短暫的靖康時期,曾有“盡遵復祖宗法”之志。靖康元年(1126)七月初,主戰派李綱被排擠出朝,宣撫河北河東,途經北宋諸帝陵寢時,感慨萬端,進呈《乞深考宗之法札子》說:“伏望圣慈深考祖宗之法,一一推行之。”欽宗表示:“覽所上章,陳深考祖宗之法等事,足見忠義愛君之心。當一一銘記與懷。”但此時,北宋已經大廈將傾,莫之能振。

宋室南渡后又延續了一百五十余年,歷朝君臣均標榜恪守“祖宗家法”。孝宗曾說“本朝家法,遠過漢唐”。淳熙三年(1176)十月,他又對輔臣說:“本朝文物家法遠過漢唐,獨用兵差為不及。”宰相龔茂良隨即答道:“國家自藝祖開基,首以文德化天下,列圣相承,深仁厚澤,有以固結天下之心,蓋治體似成周。雖似弱之,然國祚綿遠,亦由于此。漢唐之亂,或以母后專制,或以權臣擅命,或以諸侯強大,藩鎮跋扈;本朝皆無此等。可以見祖宗家法足以維持萬世。”

真理向前半步就是謬誤。孝宗對“祖宗家法”的看法還是比較客觀、公允的。龔茂良說宋代“國祚綿長”是因為“以文德化天下”,亦很有見地。但據此而推論說“祖宗家法足以維持萬世”,無視“靖康之變”的前車之鑒,則完全是喪失邏輯與理智,自欺欺人。

王夫之在《宋論》中肯定趙宋“祖宗家法”說:“即其子孫之令,抑家法為之檠括;即其多士之忠,抑其政教為之薰陶也。”同時指出:“宋本不孤,而孤之者,猜疑之家法也!”王夫之的看法一針見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门县| 双辽市| 烟台市| 平利县| 长阳| 仙居县| 鹤岗市| 贵南县| 武山县| 军事| 正宁县| 蒙阴县| 新昌县| 和政县| 莱州市| 邢台县| 蓬溪县| 兴化市| 志丹县| 彰武县| 大足县| 桐庐县| 揭西县| 吐鲁番市| 确山县| 静海县| 北安市| 呈贡县| 搜索| 宁安市| 马尔康县| 融水| 漯河市| 蓬溪县| 靖安县| 五华县| 潞西市| 峨眉山市| 水城县| 新晃| 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