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文治巔峰
政治穩定的“壓艙石”
宋初,趙匡胤要改元,令心腹大臣趙普定年號,最后名為“乾德”。當時,宋軍攻滅后蜀,一些后蜀宮人進入宮廷。一天,宮中出現一塊刻有“乾德四年鑄”的鏡子,一時議論紛紛。他問時任宰相的趙普:現在是乾德三年,怎么會出現這樣一塊鏡子呢?趙普不知所以。趙匡胤再問學士竇儀,竇儀從容地說:鏡子應該是從蜀地來的,蜀國最后一個君主王衍用過“乾德”年號。趙匡胤嘆息道:宰相還須用讀書人啊!
讀書人懂歷史,這只是趙匡胤用讀書人的表面原因。更深層的原因是,鑒于中晚唐、五代的教訓,趙匡胤立宋后,剝奪大將軍權,削弱藩鎮,同時,重用文臣,將右文抑武定為基本國策。登基后不久,趙匡胤便下令擴修國子監,多次率群臣幸臨國子監,拜謁文宣王廟。
宋人筆記《避暑漫抄》中記載:趙匡胤在太廟寢殿的夾室里,鐫立了一塊七八尺高的石碑,名為“誓碑”,規定,春秋廟祭及新天子即位,參拜列祖列宗后,禮官要奏請皇帝恭讀誓詞。由于儀式頗為神秘,除皇帝外誰也不知道誓詞的內容,直到金兵攻占開封后,太廟遭洗劫,碑文才流傳于世。碑文內容有三條: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處以刑罰,縱然犯謀逆大罪,只可于獄中賜其自盡,不得在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子孫有違此誓者,天必殛之。
以上三條被稱為“勒石三戒”,其核心的一條就是優待文臣。范仲淹在慶歷年間曾感慨說:“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王夫之在《宋論》中評價說:“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南宋末,元軍兵臨臨安城下,南宋高官紛紛出逃,執政的謝太后曾出榜責問道:我國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啊!謝太后這樣說,還是有些底氣的。
太宗趙光義繼續推行文治。即位后不久,他做出的一個頗具象征意義的舉動,將沿襲已久的宮中內殿“講武殿”更名為“崇政殿”,表明自己倡導文治的決心。第二年,太宗視察昭文館、史館和集賢院,見館舍低小,環境喧雜,立刻下令營建新的三館,建成后賜名為“崇文院”。他在崇文院新建秘閣,收藏三館珍本圖書和大內的古畫墨跡。太宗選拔才識之士,擔任三館和秘閣中自校理到學士的各級職位,入選館閣,成為文士升遷中樞要職的捷徑,文官都以帶館職為榮,館閣成為培養高級干部的儲備庫。
隋唐開創的科舉制度在宋代定型,以儒家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科舉考試,成為進入仕途的幾乎唯一合法途徑,將讀書與做官、知識分子與官僚緊密地連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中國古代真正的士大夫階層。同樣是在即位后的次年,太宗舉行了第一次科考,錄取進士一百零九人,諸科兩百零七人,又追加錄取特奏名進士、諸科一百八十四人,總錄取人數為五百人。僅此一榜,就比太祖一朝十五科錄取的總人數還多。
太宗對文治的重視,甚至招致文臣的批評。言官王禹偁進諫說:陛下統御天下以來,力崇儒術,志在得人,在人才選拔方面不求全責備。大的官員幾年便居富貴,小的官員幾個月就能進入正途。有的官員因為一個行為可嘉,或者一句話可采,便獲得千萬以上的賞賜,這樣一來,恐怕軍士們有怨言,望陛下減少對儒臣的賞賜,多用到軍士身上。
太宗還派人前往江南、兩浙購求圖書,組織學者校勘,他把名士集中起來,完成了《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三部類書的編纂。他本想再編纂一部記載歷代君臣事跡的典籍,但因故未能進行,幫他完成心愿的是他的第三子、北宋第三位皇帝真宗趙恒。
景德二年(1005),真宗命大臣楊億等負責編纂了《冊府元龜》。真宗對編纂工作極用心,他對身邊大臣說:朕編此書,是要選取歷代君臣德美之事,為國家治理取法。同時,也希望這些古代史料對學者有用。這部書加上之前太宗朝編纂的三部類書,合稱為宋“四部大書”。它們流傳至今,保存了大量珍貴古代文獻。
真宗還是一位詩人,寫過一首極具殺傷力的《勸學》,詩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想住大房子嗎?想娶美女嗎?那么,好好讀書吧!
武將的地位日漸衰落,北宋前期尚有不少武將擔任樞密院長官,到第四任皇帝仁宗趙禎時,樞密院基本上被文臣把控。營武出身的狄青屢立軍功,仁宗準備提拔他為樞密副使,竟遭到言官的激烈反對。后來狄青平定西南儂智高的叛亂,被擢拔為樞密使,受到更大指摘。最離奇的說法是,狄青宅院在夜晚常發出奇光,而這種光亮恰與當年后梁太祖朱溫稱帝前的情景驚人的相似。狄青終于出罷陳州,不久便郁郁而終。
趙匡胤對趙普說:“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也。”意思是說,文人擔任地方長官,最多不過貪腐些錢財,沒有打打殺殺的膽子,危害不及武將的十分之一。為此,趙匡胤“令文臣知州事”,派二品以上的文官充任,兼任地方軍事長官,令真正領兵的軍將為副職。又設通判與知州相互牽制、監督。通判的官位在知州之下,須任足一定年限方可升為知州,但州府的重大公事須經知州與通判聯合簽議才能施行。而且,作為皇帝耳目,通判對所部官員功過及職事修廢的意見,可直達皇帝,時人視其為“監州”,而不是簡單地認為是知州的副職。唐、五代以來顯赫的節度使成為只是享受級別待遇的虛職。
在尊重文臣的氛圍下,宋代形成朝省集議制度,即集體決策制,遇到重大問題,文臣百官一起開會商量解決,皇帝雖手握全權,并不乾綱獨斷。朝廷有些決策甚至會邀請平民參加,形式有如今天的聽證會。
有宋一代,鮮有武將坐大、尾大不掉的現象,文人政治成為維護宋王朝長治久安的“壓艙石”。
但凡事都有兩面,在遼、西夏、金列強環伺的時局下,無論外患稍息還是大敵當前,宋王朝一直謹守右文抑武國策,隨著時間推移,其矯枉過正的問題日益顯露出來。首先是軍隊戰斗力明顯被削弱,即使面對小小的西夏,宋軍也屢遭敗績。更嚴重的是尚武精神的消退,在科舉的激勵下,宋人甚至認為,即使統率三軍,恢復幽燕,也比不上高中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