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一年入學時:幼小銜接家長全程引導
- 大申爸
- 1873字
- 2019-12-20 15:21:38
06 請老師來家訪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老師,是必須到學生家里家訪的。每一個學校,只要是歸教育部管,家訪就是老師必須完成的工作。老師家訪之后還要填寫家訪記錄,以備檢查。
家長不是希望和老師溝通嗎?這里有現成的機制。家長會的時候,也許你只能和孩子的老師匆匆忙忙說上幾句話。現在你就有這樣的機會,把老師請到家里來,針對你家的孩子,好好聊一聊。
我們作為孩子的家長,如果不主動開口請老師來家訪,你怎么能期望“淳樸”的老師先開口:“××媽媽,我能到你家里去家訪嗎?”大多數老師比家長更抹不開面子。老師不打怵在學校教學,打怵家訪。
所以,有了老師手機號碼的家長,馬上拿出手機,發一條信息:

總得有人主動不是,你發了邀請,就是在幫助老師。老師自己有沒有意愿家訪,不重要。重要的是,家訪是老師必須完成的工作之一,這是規定。你邀請老師,就是在盡力幫助老師完成這一項工作。還沒開學時,發出邀請的家長,大多會得到“老師愉快地接受了邀請”的結果。
想想,不就是發個信息么。大申爸知道你為難,信息的措辭都在前面草擬好了。你只要照著寫信息,把自己和孩子名字、班級等信息填上,修改修改發出去就可以了。
家訪,是學校的聰明安排。家庭和學校的溝通,非常重要。但老師其實比家長還為難,家長主動給老師發信息,恭恭敬敬邀請老師到家里來溝通,受到主動邀請的老師,都會很高興的。
話說,多年前的這一天,大申爸開完家長會,拿到了大申的班主任王老師的手機,一走出校門,邀請來家訪的信息就發出去了。很快王老師就來家訪了。“王老師第一個家訪的就是咱們家。”大申上了學,從學校回來,驕傲地跟大申媽說。
王老師來家訪的前兩天,大申可高興了,高興得輕飄飄的,走路都能飛起來。王老師一走,大申爸就在家長群里,鼓動家長全都邀請王老師家訪。別的班級的老師們都在琢磨怎么能獲得到孩子家里去家訪的機會。王老師正相反,她得想方設法推掉家長的邀請:四十多個孩子,家家都去,哪里去得過來啊!
讀這本書的家長,你要努力改變心態,讓你和老師之間的溝通,變成和身邊人的溝通一樣坦坦蕩蕩。教育好孩子,尤其是小孩子,家校需要溝通。溝通是正常、光明正大的事情。家長心底里希望和老師溝通,也能和老師溝通,老師心底里也希望和家長溝通,教育部也要求老師和家長溝通。關鍵是家長的心態,去除掉“有所求”的心態,就能溝通得很好。
設想一下,家里鹽沒有了,你下了班,順便到家邊上的便利店去買。進了店門,你會開口問坐在收款機旁邊的服務員:“小妹,你家的鹽放哪兒?”這時候,你沒有被店員拒絕的恐懼,很正常地發問。
我們怎么跟老師溝通?不就是像和店員、鄰居、朋友說話一樣大方、自在、輕松嗎?邀請老師來家訪的時候,就如同你走進小店的時候,根本不想“鹽會賣完”“自己會被拒絕”一樣。這么個心態,就行。
家訪反饋
上海浩媽:昨天下午發信息給班主任了,內容是:我是一年級一班×× 的媽媽××,秦老師,我們全家都熱切期盼您在方便的時候,到我們家里來家訪。我是全職媽媽,爸爸的工作也比較自由,如果有需要我們家長做的事情,我們可以分擔一些。
結果我們吃完晚飯,大概七點左右,老師上門啦!老師問了孩子有沒有做作業的房間。還說了在這三個半天的在校試讀期間,她對孩子的印象。我們大概聊了一個小時。
我們孩子的班主任46歲,女士。老師說以后聯系,除了網絡工具、手機,還有一個家長聯系本。因為平時都無法碰面,可能通過寫的方式多。還主動要求如果孩子不聽話,又怕老師的,都可以打電話告訴她,她來教育孩子。
家訪答疑
問題1
某家長:我們這里沒有家訪慣例,怎么辦?
大申爸:莫著急。機會總是有的,慢慢尋找。關鍵是,老師也要找機會,建立和熱心家長之間的私人關系。這種關系的建立,是相互的。
問題2
浩楊爸:邀請老師家訪的信息也發了,一天了老師也沒回。家里老人接孩子,平常見不到老師,怎么辦?
大申爸:莫著急。親自去學校一趟。跟老師聯系上,當面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