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編 荀子哲學與柯雄文

序言:緬懷柯雄文先生以及與他的精神對話

沈清松 著

王云鵬 譯 劉增光 校

這一期《中國哲學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特輯的出版,是為了緬懷于2007年3月27日去世的美國天主教大學教授柯雄文(Antonio S.Cua)先生。他曾長時間擔任《中國哲學季刊》的合作編輯,此外,他還是國際中國哲學協會的成員,是中國哲學和比較哲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出版過許多重要的學術專著,是《中國哲學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的總編輯。在2006年的最初計劃里,我們設想的是這期特輯要討論柯教授的著作——《人性、禮儀與歷史:對荀子和中國哲學的研究》(Human Nature, Ritual, and History: Studies in Xunzi and Chinese Philosophy)[1],這本書于2005年出版,是柯教授研究荀子思想和中國哲學的重要成果。最初的計劃里,我們也準備要與柯教授進行對話,而且我們還希望在期刊的最后能夠得到柯教授的回應。不幸的是,生命是如此脆弱和無常,我們未能在柯教授病重之前做好準備工作。我只能在他去世后,收集好所有的稿件。因此,與柯教授面對面的對話就變成了對他傷感而深刻的緬懷。但是,哲學家是永遠不會消逝的,他們只是離開了。正是這種愿景,我們把這期特刊的所有文章都看作與柯教授在精神層面的對話。

柯雄文教授是精通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的美國哲學家,他是來自菲律賓的華僑。他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西方倫理學、道德心理學、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倫理。在他的早期著作,比如《理性和德性:對理查德·布萊斯倫理學的研究》(Reason and Virtue: A Study in the Ethics of Richard Price)[2]、《道德創造性的維度》(Dimensions of Moral Creativity)中,他就已經建立了一個重視道德創造力的人類道德體驗的哲學視角。后來,他的哲學關注點逐漸轉向中國哲學,大概是受到某種啟示,從而寫作了一本關于王陽明的專著——《知行合一,對王陽明的道德心理學的研究》(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 Study in Wang Yang-ming's Moral Psychology)[3]。還有一個成果就是《倫理論爭:對荀子道德認識論的研究》(Ethical Argumentation: A Study in Hsuen Tzu's Moral Epistemology)[4],這是一本深入研究荀子思想的著作。這本書在他看來是十分滿意的,因為在這本書中他第一次嘗試發展儒學的倫理論爭和道德認識理論。在之后的生命里,他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關注儒家倫理和荀子思想,從而寫作出他最著名的兩本著作:《道德視域與傳統:中國倫理學論文集》(Moral Vision and Tradition: Essays in Chinese Ethics)[5]和《人性、禮儀與歷史:對荀子和中國哲學的研究》。

在現代哲學家中,柯雄文把分析哲學和中國道德哲學很好地結合起來,也就是說他在兩種哲學傳統之間進行了很好的溝通、交流和對話。在內心深處,他十分關注沖突狀態的哲學解決方式以及如何從沖突走向和諧。而這在今天尤為重要,因為當今世界正經歷著各種不同文化、意識形態傳統之間的相互沖突,以及不同宗教團體、語言群體、文明之間的不斷擴大的暴力沖突。在此,我們可以說,柯雄文所作的哲學探索確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不同傳統之間進行交流對話的模型和案例。

當今世界需要不同文化的、哲學的、宗教的傳統相互對話。這種對話可以通過我近些年的倡議來理解:互相外推(向他人延伸或外推),作為一種不同傳統間相互對話的方式,被不斷地從自我封閉走向多元他者的相互作用所引導,通過把我們的語言翻譯為共通的語言,或把它變成他人語用語境中可以使用的語言,或直接繞過這種現實或他人的世界觀,從而使某個人之科學的、文化的、宗教的世界觀對他人而言也是可以理解的。

事實上,這就是這些作者在他們文章的創作中對哲學的、歷史的各方面的關注所采用的精神對話的方式。這期特刊以成中英的文章《作為系統哲學家的荀子:朝向自然、心靈與理性的有機統一》(Xunzi as a Systematic Philosopher: Toward an Organic Unity of Nature, Mind, and Reason)開篇。成中英是柯教授的至交,也是他的合作者,他們擁有年代久遠的友誼。這里有必要提一個事實:在柯雄文作為《中國哲學季刊》合作編輯的34年中,他一直與成中英共同工作。所以,我非常理解柯教授的突然去世帶給成中英先生心靈上的傷痛。成中英先生通過荀子——柯雄文最欣賞的哲學家——與柯雄文進行對話。他一開始就提出,荀子是一位體系性的思想家,需要我們進行系統的研究,而柯雄文為我們如何研究作為體系性哲學家的荀子樹立了榜樣。成中英強調,在荀子的概念——人的本性和人的心靈、天與人、語言和現實——之間要作必要的區別和補充,從而為我們打開一個系統,它由不同部分——倫理學、心理學、宇宙學、人類學和語言哲學——之間的創造性的張力組成。根據這個無窮系統,可以知道柯雄文在他的倫理哲學(ethical philosophy)構架中是怎樣被荀子影響的,比如他關于合理行為(reasonable action)和典范人物(paradigmatic individuals)的思想。

安樂哲(Roger T.Ames)是柯雄文先生的私交和對話者,他寫了文章《用英語講儒學:柯雄文論儒家的“自我”》(Using English to Speak Confucianism: Antonio S.Cua on the Confucian Self)——標題就很吸引人。在這篇文章中,他指出對儒學本身的真正理解是與對它宇宙論的深刻理解相聯系的。他同意柯雄文保留儒學人的相關概念和把反身語法看作自省的儒家倫理不可或缺的部分的思想。這種思想就是采用“自我—”或“—自我”這種反身形式,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我們自身的非批判前提并把它們擱置在一邊,那么它們就只能作為“自我”精煉的結果。對安樂哲而言,只有在定位于氣的宇宙論內討論儒家人的觀念時,我們才能認為作為人類行為基礎的假設的自我是無關緊要的。

沈清松在文章《柯雄文對儒家倫理的概念分析》(Antonio Cua's Conceptual Analysis of Confucian Ethics)中指出,柯雄文的概念性分析方法有它的中國哲學傳統。追隨這種傳統、運用現代的分析技巧,柯雄文十分成功地對儒家倫理和荀子哲學進行了概念性分析。在與柯雄文的對話中,沈清松認為應當把概念性或論證性的方法與比喻性或敘述性的方法結合來進行中國哲學研究??滦畚膶χ袊軐W的貢獻蘊含在他對概念和道德主體的美德的邏輯推理的結合中,蘊含在他對作為文化準則的禮和作為個體典范的君子的結合中。所有這些都向我們展示了他良好的哲學敏感性,這種敏感性體現在他不允許道德概念純粹邏輯化和抽象普遍化的主張之中。在沈清松看來,盡管有人會質疑并以更加合理的觀點認識人欲和禮,但是柯雄文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把道德概念和道德主體、禮和君子很好地結合起來了。

莊錦章(Kim-chong Chong)也是柯雄文先生的一位文人朋友,他對荀子人性理論的深入探討,是建立在柯雄文認為荀子是非本質主義者的研究基礎上的。而且,他研究道德心理學的分析方法把柯雄文關于荀子人性論的闡釋和他關于禮的闡釋結合起來。在他看來,荀子涉及了早期圣王建立禮制的累積效用,并從禮儀準則和他所稱道的理念著手,荀子試圖演繹出柯雄文也提到的“基本原理”。莊錦章對柯雄文所提到的禮的“向善的功能”也非常感興趣。他同意柯雄文認為禮通過(或我們認為的)美和善的觀念改變諸如喜和悲這樣的情感的觀點。在他看來,意識和情感“向善”的可能表明了情感是可以被改變到不再“相同”的程度的。

金鵬程(Paul R.Goldin)在文章《中國古代哲學與修辭的歷史訴求》(Appeals to History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 and Rhetoric)中,從歷史學家的視角與柯雄文進行對話,討論了作為荀子道德論證的組成部分的過去歷史的功用。在他看來,柯雄文通過揭示歷史之潛在的教育的、修辭的、解釋的、評價的功能,論證了荀子對歷史的使用既不是荒謬的也不是多余的,而是他論證的必要條件。但是,金鵬程指出我們今天關注歷史數據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但這不一定就被荀子同時代的人所認同。他質疑荀子所謂經驗意義上的根據的承諾。金鵬程對《史記》(Records of the Historian)中的歷史編纂法和司馬遷的歷史調查研究方法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在司馬遷之前,人們追溯歷史并不會使用一個精確真實的標準,他還暗示,即使中國的第一位歷史學家司馬遷去持久地關注不同來源的長處與短處,歷史事實對今天而言也不會表現出完全一樣的意義。

賴蘊慧(Karyn L.Lai)雖未曾有機會親見柯雄文先生,但是她通過郵件與他交流思想,也受到了柯雄文先生的啟發。她還曾邀請他參加第十四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但是柯先生由于身體欠佳沒能出席。我仍然記得柯先生曾熱切地要求我把他的《人性、禮儀與歷史:對荀子和中國哲學的研究》這本書作為禮物帶給賴蘊慧。在賴蘊慧的文章中,她主要討論治學的問題,這是荀子思想當然也是柯雄文思想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文章的開篇,她就指出了治學的兩個基本方面——“學與思”的重要區別?!皩W”描述的是對過去與當前生活和信念的收集和整理,而“思”是相對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它促使一個人退一步思考他已獲得的信息。賴蘊慧證明了早期儒學是把學和思看作教化過程的集成部分。在她看來,柯雄文已經清晰地說明了禮儀形式和道德特征在儒家思想中是如何結合的,以及禮、禮儀形式是個體的自我展現和長遠發展的需要的思想。而且,賴蘊慧對歷史和傳統以及它們在儒家自我教化中的作用十分感興趣。在她看來,在教和學的過程中,過去或者歷史和傳統起著闡釋觀點的案例的作用,提供關于習俗、規范和傳統的知識,使個體對處境的多樣性和行為與反應的多種可能性警覺,是反映個人關鍵技能發展的材料,最終作為例證特殊美德的典范模式。

譚明冉(Mingran Tan),一位年輕的學者,是柯雄文晚年的忘年交。他在柯雄文關于荀子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了心在荀子倫理思想中的作用,他堅持認為心具有先天的道德能力,此外還具有人們經常所聲稱的認知能力。在他看來,荀子從本性中區分出了心:心是指人的認知和道德能力,而本性卻是指人的本能沖動和欲望。通過這些區分,荀子能夠討論禮儀的產生和它對人的改造功能,使人不被人性惡的信條所困擾。關于心和禮儀的關系,譚明冉指出,心生發出禮儀的內容和形式,但是禮儀反作用于心,使心在道德活動中更加明晰。禮儀約束心的日常規范,而心則通過它不斷創造性的運用和闡釋而革新禮儀。荀子通過這種方式保持了禮儀和儒學的現世性,但是對譚明冉來說,荀子好像對心的調節作用過于樂觀。

作為柯雄文先生的周年祭,這期特刊將于2008年3月出版。而且,我們希望這期刊出的所有與柯雄文先生在精神層面上進行對話的文章,能夠給大家展現一種從事中國哲學研究的精神,即要不斷地與傳統對話。柯雄文先生把他的思想表現并固化于他的文章和著作中,這不斷地啟發著我們。作為一個哲學家,他是不朽的。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喜歡這期特輯的觀點和感思,能夠像作者們一樣,在這份獻給柯雄文先生的禮物中,通過與他交流思想和對話,與他進行心靈和精神的碰撞。

多倫多大學

加拿大,多倫多


注釋

[1] 柯雄文:《人性、禮儀與歷史:對荀子和中國哲學的研究》,華盛頓,美國天主教大學出版社,2005。

[2] 柯雄文:《理性和德性:對理查德·布萊斯倫理學的研究》,阿森斯,俄亥俄州立大學出版社,1998。

[3] 柯雄文:《知行合一:對王陽明的道德心理學的研究》,火奴魯魯,夏威夷大學出版社,1982。

[4] 柯雄文:《倫理論爭:對荀子道德認識論的研究》,火奴魯魯,夏威夷大學出版社,1985。

[5] 柯雄文:《道德視域與傳統:中國倫理學論文集》,華盛頓,美國天主教大學出版社,1998。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嘉禾县| 衡阳市| 阳西县| 四会市| 车致| 吴旗县| 华阴市| 潞西市| 肇庆市| 邯郸县| 霍林郭勒市| 三都| 华坪县| 武强县| 清新县| 吉木萨尔县| 镶黄旗| 航空| 和田县| 洪洞县| 江城| 南涧| 怀仁县| 旅游| 江门市| 横峰县| 清徐县| 宝兴县| 晋江市| 临潭县| 青神县| 阜阳市| 鄱阳县| 城固县| 河曲县| 南丹县| 铁岭市| 易门县| 颍上县| 沙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