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性心理學
- 林崇德
- 15956字
- 2019-12-06 20:06:49
第三節 創造性的研究取向
創造性的研究取向,主要指在創造性研究領域,不同研究者所持有的基本研究信念、研究視角和研究范式等方面的綜合體。它涉及創造性過程、產品、個體、環境多個方面,核心都是為了從不同角度揭示創造性的實質,探索創造性的理論機制和實際應用。
一、認知心理學取向
一般而言,認知心理學是用信息加工的觀點來解釋人的認知過程的科學。認知心理學研究取向對創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創造性思維領域。
(一)創造性思維的特點
按思維的智力品質分類,思維可以粗略地分為再現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前者是一般性思維活動,后者是人類思維的高級過程。人們通常把創造性思維和發明、發現、創造、革新、寫作、繪畫、作曲等實踐活動聯系起來。創造性思維不僅具有一般思維的特點,同時也具有不同于一般思維的特點。只有了解這些特點,才能有的放矢地選擇研究方法進行深入探索。具體表現在如下五個方面。
其一,創造性思維與創造性活動聯系在一起,其結果是產生具有社會意義或個人價值的新穎而獨特的思維成果。因此,新穎性和獨特性是研究設計的出發點。
其二,思維與想象的有機統一。創造性思維是在現實資料基礎上,進行想象加構思才得以實現的。創造性想象構成了研究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內容。
其三,在創造性思維的產生過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設帶有突然性,于是對頓悟問題的探討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其四,發散思維和輻合思維的結合。一題多解與一題一解是密不可分的,發散式加工研究是目前創造性研究中最常見的課題。
其五,分析思維和直覺思維的統一。它既具有邏輯性,也不排除直接的、突發的、領悟的認知。
(二)創造性思維的研究取向
按照常見的創造性思維研究與我們的研究,我們認為創造性思維涉及四個方面的取向。
一是從發散性加工與輻合性加工入手研究創造性思維,特別是研究創造性問題的解決,這是創造性思維研究采用的最廣泛的取向。較多的方法是采用心理測量學和實驗法開展研究,我們團隊也對此開展多方面的研究。例如,我們采用橫斷方法與縱向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同時設置實驗組與控制組,研究了小學兒童運算過程中思維靈活性品質發展與培養問題(林崇德,1983)[15]。我們團隊還曾采用自編的《青少年創造性思維測驗》,利用測驗法對中國青少年創造力的發展開展研究(沃建中,王燁暉,劉彩梅,等,2009)[16]。
二是利用計算機模擬系統探討知識認知結構的創新結構特征。按圖1-1進行研究,探討知識經驗在創造性思維中的作用。
圖1-1 認知結構
國際上主要以此探討創造力與知識的關系,我們團隊的衷克定則在研究中小學物理教學與創造性關系中探討了這個問題(衷克定,2002)[17]。
三是研究頓悟問題解決。人面臨復雜事物或問題解決情境時,對復雜關系豁然貫通的過程或階段稱為頓悟,這是創造性過程中靈感的一種表現形式。創造性問題的解決往往是突然發生的,可以理解為一個包含預期目的與整個問題情境在內的新的“格式塔”或結構突然出現在人的意識中。這是目前對創造性問題解決研究的較多的一種途徑。我國羅勁教授對此做了深入的研究,他通過系列行為和腦成像研究揭示了創造性頓悟中“新穎性”和“有效性”特征的腦認知機制(Huang,Fan,& Luo,2015)[18]和創造性頓悟過程中“破舊”和“立新”的腦認知機制(Zhao,Zhou,& Xu,et al.,2013)[19]。
四是對創造性想象的研究,常常采用編創造性故事、繪制創造性圖畫、發散思維和遠程聯想等任務。通過對創造性想象的研究,來探討創造性思維的特點。在國內外研究文獻中這方面研究材料很多,我國中學、小學、幼兒園把它作為創造性培養的一種途徑。
(三)簡評
創造性是心智或智慧活動,研究創造性思維是研究創造性的最佳途徑。在創造性思維研究中,既可以系統研究,也可以研究某種形式、某個內容和某些過程。盡管在心理學界至今還沒有形成令人滿意的研究體系,但以點帶面,獲得的卻是創造性的某些特質。當然,在認知心理學取向中,創造性思維加工與常規認知加工有什么區別,創造性思維與一般思維有何不同,這些問題在國內外心理學界是有爭議的。它有待學術界去不斷改進、完善研究方法,深入探討創造性思維過程的信息生成、提取、選擇與監控等加工過程,以揭示創造性的實質。當然,我們多次強調,智力是創造性或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但不能與創造性畫等號,不能成為創造性的充分條件,所以,研究創造性思維是研究創造性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卻不是唯一途徑,它的研究不能成為創造性研究的全部。
二、人格心理學取向
人格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人格。人格(personality)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的能力、情緒、需要、動機、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身心組織。人格心理學對創造性的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創造性人格領域。
(一)創造性人格的特點
按人格的分類,其中有一種叫創造性人格的種類。常見的是高創造者的人格,但從歷史延續來看,往往被稱為天才的人格。創造性人格有哪些特點呢?從大量的文獻綜述來看(黃希庭,2002;Pervin & John,2003)[20][21],高水平創造力的個體與創造力較差的個體間似乎存在許多認知與性格特征上的差異,而這種獨特的剖面圖最為顯著的整體特征是它的復雜性。創造性天才常常表現出一些很不穩定甚至有時自相矛盾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下面六方面。
其一,創造性個體幾乎總是比一般人更加聰明,智力至少要高出一個標準差,但超過這一閾限水平,智力的增加可能對應也可能不對應更高程度的創造天才,如我們第二節所述,智力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其二,創造力更多的是指一種認知風格而不是單獨的智慧能力,創造性個體能夠想象出完全不同的概念或刺激間的許多不尋常的聯系。
其三,擁有知覺、認知的豐富性,表現為非凡的通才,能在多個成就領域做出貢獻。
其四,創造者深愛他們所做的事情,對其所選擇的創造事業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熱情、精力和投入,或為“工作狂”,且能很好把握工作之間錯綜復雜的“事業網絡”。
其五,創造性個體傾向于表現出高度的獨立性、自信性和自主性,常常無條件地拒絕順從傳統規范,而顯示出一種斷然的反叛氣質。
其六,創造者,尤其是創造性天才,似乎比普通人表現出更高的神經質特質,甚至有更高的精神病發生率。但是奇怪的是,創造者似乎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或其他心理資源,能夠控制這些有害的力量。
(二)創造性人格的研究取向
研究創造性人格主要從以下三種取向入手:心理測量法、傳記法和歷史測量法。
一是通過心理測量法了解創造性人格的特征。常見的量表有16種人格因素問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形容詞核查表(adjective check list,ACL)、發現才能的團體量表(group inventory for finding talent,GIFT)、發現興趣的團體調查表(group inventory for finding interests,GIFI),以及你是哪種人(what kind of person are you,WKPY),等等。
二是通過傳記法了解創造性人格。搜索和研究與創造性人物有關的傳記資料,以分析其人格特征及其他創新特點和成長規律。傳記資料可以是自述的或他人敘述的,也可以是原始性傳記或研究性傳記等。由于傳記資料較系統地記載了創造性人物的行動與經歷,對研究創造性人格發展規律很有幫助。但由于傳記的內容多屬追憶,難免有失實之處;而傳記內容又受作者意圖所支配,未必都如實而全面地反映創造性人物的人格特征,因此也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三是通過歷史測量法了解創造性人格。運用歷史測量法研究創造性的開創者是高爾頓(Francis Galton,1822—1911)。歷史測量法通常用在杰出創造性的發展心理學、超常創造性的差異心理學和杰出創造性的社會心理學中。從發展心理學去研究創造性人物的研究,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對創造性人物的人口學研究,如出生順序、智力早慧、童年經歷、家庭背景、教育訓練、角色榜樣和導師等;另一方面是對創造人物的創造性表現做分析,如職業生涯中創造性作品的量與質的關系、作品的寫作或研究年齡、創造性與早慧智力、壽命和出生率的關系。所有這一切,既可做定量分析,又可做定性分析,從而揭示創造性人物的人格發展特征。從超常創造性的差異心理研究創造性人物的個體差異,即人格特征。例如,為了描繪出杰出科學家的人格特征,將16種人格因素問卷應用于生平數據。從杰出創造性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創造性人格及其創造性產品,如通過揭示藝術作品對其他人的影響而獲得信息。歷史測量學家還從創造性人物的文化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四個更高水平的背景去揭示創造性人格特征的形成、發展和變化規律。
(三)簡評
在創造性人物或人才的發展中,有時創造性人格比創造性思維還重要。因此,創造性人格研究在創造性研究中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創造性人格的三種研究方法,即測量學取向、傳記法取向和歷史測量法取向是重要的研究取向。此外,我們還看到國際上的相關研究。例如,研究者從日常成就對杰出創造者人格進行分析;從兒童期的創造力對成人期的創造力的影響來探討創造性人格的作用;從認知特征與性格特征的交互作用來揭示創造性人格的結構效應;從科學創造力與藝術創造力的交互作用了解創造性人格在不同領域的表現;從創造力發展中的先天與后天發展的關系認識創造性人格的發展條件;從創造力的個體或人格因素對環境的決定作用來理解創造性人格與創造性環境如何統一,等等。由此可見,研究創造性人格的方法很多,然而,所有這些創造性人格的研究方法,都處于探索階段,都不能說是成熟的研究手段。
三、心理測量學取向
心理測量是用心理測驗作為測量工具的一種研究方法。心理測量,可用于了解個體差異。創造性是智力品質,所以心理測量學取向的對象應該是創造性的智力品質或創造性的個體差異。心理測量的工具是創造性研究采用的最普遍、最主要的手段。
(一)心理測量創造性研究的特點
心理測量的前提是數量。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等人曾提出,凡客觀存在的事實都有其數量,凡有數量的東西都可以測量。創造性水平有高低,能否數量化,能否測量呢?答案是能。從20世紀50年代,吉爾福特(Joy Paul Guilford,1897—1987)開始直到現在,創造性的大多數研究都是靠心理測量技術來完成的。
其中,一個核心的問題是在心理測量技術上,如何改進測量工具,使創造性測量能夠有效,即準確地測量出個體的創造性。具體應考慮如下四方面。
其一,心理測量的基礎是心理測驗。心理測驗的種類及功能涉及面很廣,因為心理測驗是判定個體差異的工具。個體差異包括很多方面,并可在不同目的與不同情境下去研究。創造性個體差異的研究重點是測驗創造性的人格和認知情感。
其二,心理測驗是標準化測量的工具,測量的內容、步驟的規定、評分標準及測驗分數數量化的方法都是根據創造性的特點來實施的,有關測量水平的四種量表,即命名量表、次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也要根據創造性的具體研究內容加以修訂。
其三,創造性心理測量依據創造性測驗得分高低的差異,但分析這種差異時要格外慎重,不要輕易與創造性層次掛鉤。
其四,創造性思維測驗與智力測驗的相關研究。創造性人格測驗與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都是很重要的,但它們之間不能確定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二)心理測量研究創造性的取向
運用心理測量研究創造性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
一是對創造性思維的研究。從吉爾福特開始人們就應用測驗研究創造性認知加工過程,其中突出的測驗是發散思維的測驗。吉爾福特的弟子托蘭斯(Torrance)的創造性思維測驗(TTCT)被廣泛應用。此外,發散性能力測驗(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SOI)、復合遠程聯想測驗(compound remote associate problems,CRA)、完形閉合任務(gestult closure task,GCT)和線索積累任務(accumulated clues task,ACT)等都是較著名的創造性思維的測驗方法,且效果不錯。
二是對創造性人格和行為特征的研究。應用心理測量方法,通過比較被試的創造性測驗得分高低,找出創造性高低人群之間不同的人格特征。這種人格和行為特征一般用人格測驗進行測量。當關注點是兩者的關系時,可以考察人格與創造性行為之間的關系,以尋求高創造性人格特征。我們團隊的孫漢銀2016年在其《創造性心理學》一書中提出高創造性人格的八個因素:好奇心、對經驗的開放性、模糊容忍性、冒險性、意志力、獨立性、自信、玩興[22]。
三是對創造性產品特性的研究。對創造性產品的分析研究,不僅可以探討創造性產品與一般產品之間的異同點,更重要的是可以揭示創造性主體的特征。對創造性產品的測量,在方法上主要采用外部評定。例如,創造性產品語義量表(the creative product semanic scale,CPSS),要求評判者對作品的新穎性、解決問題的實效性和精密性等特點加以評定,而評判等級指標嚴謹、客觀,具有可靠性,是外部評定的重要基礎。
四是對創造性環境屬性的研究。對創造性環境屬性的測量最早出現在管理領域,后來發展到心理學、教育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領域。它們測量的是創造者對于所在的組織或集體環境的主觀知覺,以確定影響個體創造性的環境變量,并探討環境與創造者之間的作用機制,以便證明環境因素的改善有助于提高主體的創造性。主要的測量工具有西格爾的“支持創新量表”(Siegel scale of support of innovation)、艾克瓦的“創造性氣氛問卷”(creative climate questionnaire)、阿瑪貝爾(Amabile)的“創造性工作環境評價表”(work environment inventory)等。
(三)簡評
用心理測量方法去研究創造性思維、創造性人格、創造性產品、創造性環境及其與創造者的交互作用,是一種最為普遍也顯得較為簡便的創造性的研究手段,在國內外也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我們團隊也曾圍繞創造性思維與創造性人格編制了中國式的量表(沃建中,蔡永紅,韋小滿,等,2009)[23]。尤其是應用發散思維測驗來尋求量化的創造性過程的方法,已經成為研究創造性最常見的方法。然而,大量創造性研究表明,心理測量學研究創造性取向,其結果的預測效度和區分效度并不高(斯騰伯格,2005)[24]。不少獲得很高測量分值的人,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并不一定有高創造的成就。這說明心理測量學研究創造性取向的真實性值得推敲。
四、實驗心理學取向
實驗心理學是指用實驗方法研究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實驗心理學研究創造性,主要采用實驗方法。
(一)實驗心理學取向的特點
創造性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結果,它涉及創造性過程、產品和個性領域,包括創造性思維與創造性人格,在環境中通過實踐活動而得到發展。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創造性的實驗研究變得非常有用,因為實驗法可以采用各種控制手段把復雜的過程變成可操作的狀態。從實驗方法的特征來分析,研究創造性的實驗取向有如下四個特點。
其一,整個創造性研究體現了心理學實驗研究的四個基本功能,即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其中控制是創造性研究的最高目標。控制是指根據一定的科學理論操縱某些變量的決定條件或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創造性研究對象產生理論預期的改變或發展。
其二,操作特定的實驗處理并觀測影響創造性行為相關自變量與預測創造性行為的因變量之間的相關變化,并控制所有與實驗無關的干擾變量。
其三,創造性研究實驗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實驗室實驗法,另一種是自然實驗法。為了對實驗效果進行比較,實驗過程中可以將被試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后者又叫控制組,控制組不使用實驗組的實驗操作手段。
其四,在創造性實驗研究過程中,為防止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在霍桑工廠做實驗,被試期望對實驗結果產生干擾),采用單盲研究(single blind study),即不讓被試知道實驗目的,或不讓被試知道自己在實驗組還是對照組,或雙盲研究(double-blind study,主試、被試都不了解被試接受哪一種實驗處理)。
(二)對創造性的實驗研究取向
斯騰伯格主編的《創造力手冊》介紹了七個創造性的實驗研究,這很好地說明了創造性的實驗研究取向(斯騰伯格,2005)[25]。我們將其歸納為四方面。
一是操控信息和策略的實驗。控制了被試在看到開放式問題之前給他們的指導語和信息,影響了發散性思維(例如,要求被試列舉出各種促進更多的歐洲人到美國去旅游的方式方法),以表明信息對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表現的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我們對小學兒童運算思維靈活性的研究,即一題多解的發散思維的研究,就是類似的實驗(林崇德,1983)[26]。
二是問題操控的實驗,創造性的成就往往來源于問題的發現而不僅是問題解決,而問題的發現往往需要問題界定。控制被試對某個問題的理解往往促使其對原問題進行重構。《創造力手冊》中是這么介紹的,我們團隊的劉春暉和林崇德2015年的研究也是這么做的[27]。
三是情感與創造性的實驗。《創造力手冊》介紹了一些實驗研究,以比較和對照特定情緒狀態及其與創造力的關系。我們團隊在中學語文教改實驗中,收集了大量的材料,按照語文課文的內容,選擇不同情緒樂曲加以配樂朗誦,以提高實驗班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進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四是動機與創造性發展的實驗。長期以來,動機一直被認為是創造性人格最主要的特質之一。實驗研究表明,內部動機不僅與創造性人格有關,也和創造性過程存在重要關系。從這一意義上說,內部動機和創造性活動之間存在邏輯上和功能上的聯系,從經驗上來說也存在這種聯系。《創造力手冊》介紹了把“合作”與“監督”作為內部動機的自變量的研究,結果發現,合作和受人監督的效果遠不如自覺“獨創”的效果好。我們曾開展系統的自然實驗,在我們的實驗中,北京市通縣(現北京市通州區)第一、第二和第六中學,1986年招收的新生入學考試分數,第一、第二中學為193分、180分,第六中學為121.5分(滿分為200分),第六中學學生入學考試分數當時為全區最低;三所學校學生的智商平均分數分別為114.5、104.8和87.79(正常智商為90~110)。但第六中學狠抓以學生學習動機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經過三年努力,中考名列全區46所中學的第二名,僅次于第一中學。在思維品質,尤其是在語文和數學兩科創造性得分上,第六中學提高了10個以上的百分點。智商偏低的學生擠入智商110以上的學生行列。這項團體自然實驗的結果,引起心理學界和教育界的重視。1994年,第六中學被評為北京市中學“特色校”。
《創造力手冊》還介紹了“心智綜合、意象和知覺實驗”“喚醒和注意實驗”和“操作性實驗”,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三)簡評
實驗心理學的方法在研究創造性方面最大的特點在于控制。在研究中嚴格地進行實驗控制,能有針對性地控制創造性的影響因素,同時有效排除無關變量的干擾。例如,我們團隊的劉春暉采用實驗方法考察了個體變量和材料變量對創造性問題提出能力的影響,為了有效控制個體變量(信息素養、批判性思維等),課題組采用自編大學生信息素養問卷(劉春暉,林崇德,2015)[28]、法喬恩(Facione)等人編制的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傾向問卷(中文修訂版)篩選出四類學生。同樣,為了有效控制材料變量(信息量、批判情境等),課題組借鑒以往類似研究的經驗,從近5年出版的科普書籍中初步選取了8篇文章,請30名大學生從難度、趣味性、引發思考性三個指標進行五點評分,篩選出引發思考性較強、趣味性較強、難度適中的四則文本材料,進而采用2(信息素養:高、低)×2(批判性思維傾向:強、弱)×2(信息量:高、低)×2(批判情境:有、無)四因素混合設計開展了研究。運用實驗方法研究創造性的重要優點是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確定因果關系,而且通過使用“安慰劑”還能確定實驗變量的真正效應。黃希庭教授在《心理學導論》中講述了一個實驗:咖啡因能使大腦興奮,提高大腦功能,研究擬檢驗咖啡因能否提高數學成績(成績中也包含數學的創造性)。自變量是咖啡因,因變量是數學成績,實驗的所有條件是嚴加控制的。通過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成績,證明立論成立,那么咖啡因就是因,數學成績就是果。如果在實驗中用與咖啡因色香味類似的代替品,同樣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數學題,如果成績不如之前的水平,反證咖啡因與數學成績的因果關系,而代替品效應就是安慰劑效應。
實驗法也有其不足之處:一是研究過程操作復雜,不是輕易就能完成的;二是對實驗的主觀期望會對實驗結果產生干擾,這種期望可能來自被試,也可能來自主試,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出的霍桑效應、單盲效應和雙盲效應;三是對對照組(控制組)的控制相當艱難。在我們提交的包括創造性在內的思維品質培養實驗中,控制班不斷學習實驗班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實驗的效果。為了克服這些缺點,不少心理學研究采取準實驗的研究取向。
準實驗設計是指在實驗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實驗設計來控制無關變量,但可以使用真正實驗設計的某些方法來對創造性研究計劃收集資料,獲得結果。在對實驗點中小學生培養創造性在內的思維品質實驗中,條件控制不如實驗法嚴格,它是在不可能進行嚴格實驗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我們就讓實驗點教師對那些影響結果的無關變量,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由于我們所運用的是現代學生群體,其主要的特點是被試不是被隨機地安排到不同條件之中的,因此,我們不設控制班,而較多地使用已經形成并可作為研究對象組合的比較組。在創造性或思維品質的培養實驗中,我們嚴格貫徹教學要求與教學方法,嚴格處理實驗點的前測、后測,通過間隔時間序列設計、重復處理實驗設計和循環法(輪組)設計等方法,最后在26個省市的3 000多個實驗點取得較多圓滿的實驗結果。
五、神經生物學取向
神經生物學是以動物機體神經系統的生物學為研究對象的學科。與心理學關系最密切的應該是認知神經科學,即關于心智的生物學(Gazzaniga,Ivry,& Mangun,2011)[29]。近20年來,從神經生物學角度研究創造性,探索創造性的神經機制與分子遺傳機制,已成為創造性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也在研究方法上形成了一個新視角。
(一)神經生物學取向的特點
對創造性的深入研究必然要揭示其生物學的基礎或神經機制,但神經機制最大的特點是看不見、摸不著。近20年來,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快速發展,許多借助于新科學技術、手段來探討創造性的神經機制與分子遺傳機制的研究涌現。其特點主要表現如下。
其一,創造性研究者從過去只是在行為層面上研究創造性轉向強調將行為與創造性活動的神經機制聯系起來,開始共同關注創造性內在的生物學基礎。
其二,對于創造性生物學基礎的研究主要探討神經系統的有關結構和功能對創造性的作用,現在較多的研究集中在創造性腦結構成像研究和創造性腦功能成像研究。
其三,在研究創造性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經機制或神經系統活動時,可以在體表或者神經元上記錄到電信號,這種電信號為我們推知個體創造性活動的生理機制提供了直接的證據。腦電圖、腦磁圖及生理多導儀是記錄電生理信號的有效技術。
其四,更深層的創造性高低差異研究,個體有無腦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研究,可以用無損的磁共振成像(MRI)或近紅外成像(FNIRS)進行研究,前者可從功能性磁共振研究、結構性磁共振研究、纖維追蹤三個方面揭示不同創造性水平大腦差異的特征;后者可以檢測高創造性與低創造性個體差異的大腦皮層功能活動的特征。
其五,隨著人類基因測序技術的不斷完善,研究者開始關注創造力的遺傳機制,而創造力神經機制的揭示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影響創造力候選基因的搜尋。創造力神經機制研究經常可以揭示與創造力加工過程或個體能力差異相關的腦區,而對這些腦區認知功能發揮重要作用的神經遞質通路相關的基因就成為影響創造力的候選基因。
(二)對創造性的神經生物學取向研究
《創造力手冊》介紹了多種“創造力的生物基礎”取向的研究:創造力與大腦皮層的激活、誘導性皮層激活、喚醒的靜息水平、喚醒水平的可變性,創造性認知和皮層喚醒、皮層喚醒的自我控制、創造力去抑制和反應性、創造力過度敏感和習慣化,創造力和對新奇與刺激的需要、創造力與大腦掃描、創造力與大腦半球的不對稱、誘導性右半球激活、非創造性任務的個體差異、創造性活動中的半球不對稱性、創造力與額葉的激活、生理學差異的基礎,等等。這16項創造性的生物學基礎的研究,絕大多數是在探索創造性的神經機制。
這里,我們對北京師范大學以及我們團隊在創造性的神經生物學取向的四項系列研究做些介紹。劉嘉、邱江等教授基于結構性磁共振研究,對創造力特質的神經基礎做了研究(Li,Li,& Huang,et al.,2015)[30]。他們用威廉姆斯創造性傾向測驗對246名大學生的創造力特質進行測量,這246名被試同時參加磁共振掃描,獲取其大腦結構成像,經過系列處理后,得到基于體素的形態測量學參數(灰質總量)。之后研究者以每一個體體素的灰質總量為因變量,以被試創造力的得分為自變量建立一般線性模型,來定位與創造力特質相關的腦區。研究發現,右側顳中回后側與創造力有關,右側顳中回后側的灰質總量越大,創造力越高。基于開放性與創造力行為數據的高相關,研究者還進一步探討了開放性在創造力與右側顳中回中的中介作用,檢驗發現開放性在二者關系中發揮著中介作用。
與劉嘉、邱江等人用結構性磁共振研究創造力神經基礎不同,羅勁教授等人則用功能性磁共振研究創造力加工過程中的神經機制(Huang,Fan,& Luo,2015)[31]。他們以漢字組塊破解型頓悟為例,對人在創造中所包含的新穎性和有效性特征如何在頭腦中表征的問題開展了研究,這也是首次從腦科學角度對這一重要問題進行探討。漢字組塊破解的基本原理是部首水平的拆字具有常規思維的特點(如拆掉“學”上面的學字頭使之成為“子”),而筆畫水平的拆字則具有頓悟的特點(如拆掉“學”上面的左右兩點使之成為“字”)。通過操縱漢字組塊破解的新穎性(新穎的筆畫水平的拆字與常規的部首水平的拆字)和有效性(能拆解出真字的有效拆解與不能拆解出真字的無效拆解),就可以分離創造性頓悟中負責表征新穎性和有效性的腦認知成分。研究發現,新穎性成分由程序性記憶系統(基底節)表征,并可激活中腦獎賞系統;而有效性成分由情節記憶系統(海馬)來表征,并伴隨情緒中樞的激活。這一發現更新了以往認為頓悟過程主要涉及情節記憶的看法,揭示了頓悟需要程序性記憶和情節記憶的協同作用才能完成,它提示了新穎性特征與人們頭腦中的技能和習慣系統的修改和保持有關,而有效性則與長時情節記憶的形成有關。
金花教授等人采用功能性近紅外光學腦成像技術(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對創造力的神經機制開展了系列研究,在一項個體執行創造性認知任務時的神經活動與創造性特質之間關系的fNIRS研究中,金花教授等人修訂徐芝君等人編制的《〈報紙的不尋常用途〉測驗》將其作為概念擴展誘發任務,選取前額和顳葉皮層為功能檢測區,以氧合血紅蛋白(Oxy)為評定指標,對概念擴展中腦額—顳位置神經活動的空間特征及其與特質創造性的關系進行了考察。研究發現,右顳在概念擴展過程中顯著激活,研究還發現了雙側額極(BA10)和右背外側前額葉的顯著去激活。這些結果對于揭示概念擴展神經基礎具有特殊意義。該研究還采用個體在威廉姆斯創造性傾向測驗的得分作為被試的特質創造性指標,結果發現,想象性維度與右FA(BA10)、眶額(BA11)等呈負相關;冒險性維度與右FA(BA10)、眶額(BA11)呈負相關;挑戰性維度與雙側FA(BA10)、左DPFC(BA46)、右DPFC(BA9/46)呈正相關。該實驗結果為右半球在創造性中的作用提供了更進一步的依據。
張景煥教授等人采用分子遺傳學研究方法,對創造性的遺傳機制開展了研究。她及其團隊選取了DDR2(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2,盤狀構造域受體2)和COMT(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兒茶酚氧位甲基轉移酶)基因內的多個多態性位點,來考察這兩個基因與一般創造力的關系,發現DRD2rs6277、COMTrs4680、DRD2rs1800497、COMTrs174697等位點多態性與一般創造力相關。除進行單位點作用關聯分析外,她們還對多位點的聯合效應進行了考察。她們發現,DRD2(dopamine receptor D2,多巴胺受體D2型基因)基因的TTGTACAGTT和CTGGCCGCGC單體型(rs 4648319-s4436578-rs7122246-rs2283265-rs1076560-rs6277-rs6276-rs6279-rs6278-rs1800497)與言語任務的流暢性顯著相關。此外,她們還發現COMT基因的TCT和CCT單體型分別與圖形任務的獨創性顯著相關,TATGCAG和CGCGGGA單體型分別與圖形任務的獨創性和言語任務的靈活性顯著相關。上述研究尤其是多位點的聯合效應分析,為今后的創造力分子遺傳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三)簡評
不論是國際上還是國內的研究,包括我們團隊努力探究創造性的神經生物學的研究,都是初步的或有爭議的。《創造力手冊》之所以介紹了16種創造性的生物學研究,是為了說明國際上從多方面、多角度、多樣化地探討了不同被試、不同創造性范圍、不同神經生物學領域,目的都是一致的,即揭示創造性的神經機制,為培養創造性人才服務。
從眾多創造性的神經生物學取向研究中,我們看到課題還是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創造性認知,特別是發散思維、創造性想象和頓悟問題解決的神經機制;二是創造性人格,對照不同創造性的人群,即高創造性者與低創造性者的腦機制的區別來證明大腦某結構部位是創造性的中心;三是探討語言創造的腦機制,如創造性語言生成、理解、發展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我們認為應該在這些領域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作為研究方法,盡管研究創造性的腦機制的手段很多,上邊我們也提及了這些手段,但仔細分析研究報告,包括我們團隊的研究,就會發現在技術上主要只采用某一種儀器。我們認為,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同時采用時間精度高的腦電、生理多導儀和近紅外成像技術來提高創造性認知或創造性人格的研究,甚至可以與行為研究、分子遺傳學研究聯合取向進行研究,將神經生物學機制的結構、功能與外部行為以及遺傳機制結合起來進行探討。
六、創造性實踐取向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能動的活動,是人類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通基礎,也是認識、產生和發展的基本動力。作為人類智慧活動或心智活動的創造性,起源于實踐,實踐是創造性的基礎和動力,也是檢驗創造性水平的唯一標準。
實踐活動最基本的形式是生產活動,還有階級斗爭、經濟活動、政治生活、科學試驗、文學、藝術、教育等多種形式。人們在生活活動與政治、經濟、科學、文藝、教育等一切實踐中,都有所發現、創造、發明和發展,創造性心理學有義務對其加以總結,上升為理論且積極推廣,這有利于社會的文明、進步和發展。
(一)實踐取向研究的特點
創造性的實踐取向研究由于是基于生產實踐研究的創造性,因此,與前面幾種創造力研究取向具有諸多不同的特點,其特點主要表現如下。
其一,回溯性特點。在創造性實踐取向研究中,創造性研究者關心的是一個具有高度創造性的實踐或實踐產品是如何產生出來的,里面蘊含著什么樣的規律和可以借鑒的經驗,并希望可以將之上升到理論。這個研究目的決定了研究者必須要去尋找已經產生出來的、符合研究要求的實踐或實踐產品,并且通過查找各種已有資料、訪談親身實踐者,回溯總結出實踐活動被創造出的過程和關鍵經驗,并基于此開展研究,因此,創造性實踐取向研究往往具有回溯性特點。
其二,重視案例研究。人類社會中一切包含創造性的實踐活動都可以成為創造性研究者的關注對象,而這一個個的實踐活動就是一個個案例。由于典型案例比一般案例往往更能凸顯問題的實質,其示范意義也更大,因此,一些社會影響巨大、創造性水平高的案例往往成為創造性研究者的潛在研究對象,如北京奧運會場館中,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鋼結構建筑——鳥巢(國家體育場),世界上首個基于“氣泡理論”建造的多面體鋼架結構建筑——水立方(國家游泳中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中國量子衛星,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等等。這些案例研究既包含單案例研究,也包含多案例比較研究。當前心理學越來越重視案例研究,北京師范大學早在幾年前就專門成立了中國應用心理學案例中心,推動案例研究與教學,這里面也包含創造力實踐取向的案例研究。
其三,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由于實踐活動往往都是為了滿足社會現實中某一需要,特別是國家重大需求,因此,它們并不基于某一具體學科,如奧運場館、具有“超級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神舟”飛船、北斗導航系統、殲-20隱形戰斗機、高鐵等,這些都呈現出科學、技術和工程三者全方位且動態的一體化、系統化特征,是多學科交叉、跨學科融合的產物,即使是人文社會學科里面的具有重大創新的實踐活動,如產生重要影響的文學作品、重大意義的改革方案、廣受好評的影視劇等,也都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產物。對這些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實踐活動進行創造力實踐取向的研究時,必須對這些實踐活動涉及的多學科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尊重多個學科的特點,這樣才能更好地認識和理解這些實踐活動被創造出來的過程與蘊含的規律,因此,創造力實踐取向研究自身具有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
其四,重視創造過程中的管理創新。很多具有重大創新、產生重要社會影響的實踐活動,往往都是由大量人員一起努力完成的。例如,2015年物理學領域頂級雜志《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曾發表了一篇估算希格斯玻色子質量的論文。這類研究必須要有大型探測器才能完成,需要大量團隊一起攻關,這篇論文共有5 154名署名作者,以致33頁的論文中,只有9頁是真正描述研究本身的,其余24頁列出了所有的署名作者及其所屬機構。我們上面舉到的多個例子也都具有這種參與人員眾多的特征。那么,以這類實踐活動作為研究對象的創造力研究者,必須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這些人是如何被有效地組織起來的?高效管理與運轉、多環節緊密連接才能完成這些實踐活動,這就涉及創造過程中的管理創新問題。
(二)對創造性的實踐取向研究
以往大量研究針對各類實踐活動,尤其是具有重大創新、產生重要社會影響的實踐活動,并從多角度進行創造性分析,可以說這些都是創造性的實踐取向研究。在這里,我們選擇幾個典型的創造性實踐取向研究進行介紹。
圖1-2 教育經驗總結方法
對實踐活動的經驗總結,即經驗總結法,是創造性實踐取向研究中采用比較多的一種方法。而韓進之、張奇兩位教授基于此方法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提出了教育經驗總結方法(見圖1-2),對于創造性實踐取向研究很有啟發意義。著名特級教師、語文教育專家李吉林老師富有創造性地提出情境教育理論體系的過程,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不斷進行經驗總結與提煉,進而上升到理論的例子,也是創造性實踐取向研究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李吉林老師是一名小學語文教育專家,在語文教育教學中基于自己的摸索和思考,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這種教育教學效果取得的經驗是什么呢?李吉林老師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經驗總結(李吉林,1997)[32],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我作為一個實際工作者,主要在實踐中研究,又在研究中進一步實踐,邊做邊研究,邊研究邊做,到一個階段,再努力上升到理論上加以概括。”這種方法為廣大一線教師開展教科研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借鑒。
除了經驗總結法之外,研究者還大量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開展創造性實踐取向研究。例如,聶繼凱、危懷安(2015)[33]利用案例研究方法,對中國原子彈制造工程和載人航天工程等大科學工程的實現路徑進行了深入分析。課題組花了近兩年時間收集了大量與兩項工程相關的論文、書籍、報紙、史料檔案和參加研究的課題組內部資料等,對于證據鏈進行較為充分的三角驗證,對兩個大科學工程的緣起、決策路徑和實施路徑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較,基于對這兩個大科學工程的系統分析,得到了對當前大科學工程和專項的三方面建議:①集成與發揚大科學工程實現路徑中的選擇、支撐與修正策略;②充分發揮大科學工程實現路徑中的政府多角色集成效能;③激發大科學工程實現路徑中的協同創新機能。這三方面建議的核心都是希望將以往成功大科學工程產生重大創造性的經驗和規律提煉出來,指導新的實踐。
“著名專家是如何創作出杰出作品的?”這也是創造性實踐取向研究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最近幾年,北京師范大學采取一種新的方式試圖回答這一問題,并與創作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在一起。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北京師范大學成立了國際寫作中心,并邀請莫言出任中心主任。該中心主要職責就是不定期邀請世界級的作家或詩人來中心交流、創作和講學,邀請國內知名作家或詩人作為“北京師范大學駐校作家”來中心開展寫作、研究、講學與交流工作,旨在通過這些形式的活動,邀請真正創作出杰出作品的作家在一起研討與交流,探索杰出作品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并將這些經驗展示給他人。這種方式也是一種很好的創造性實踐取向研究,因為杰出作品創作者可以直接通過研討與激發,一起去發現創造性發生的機制與影響因素,只不過是在文學創作這個特殊領域罷了。
(三)簡評
當前,創造性實踐取向研究豐富多彩、多種多樣,這些研究為揭示、傳播和運用各類生產實踐活動中所蘊含的創造性經驗與規律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由于這些經驗與規律來源于生產實踐活動,與實驗室研究或單純基于學術的研究發現相比,具有更好的生態效度。但是總體而言,創造性實踐取向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還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尋求更大突破:第一,當前創造性實踐取向研究方法論和具體操作規范性,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科學性與專業化水平,當前研究還處在比較粗放的狀態;第二,當前創造性實踐取向研究理論性水平也需要提高,很多研究只停留在了經驗總結層面,而不能進一步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第三,當前創造性實踐取向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重大創新、產生重要社會影響的實踐活動中,讓更多普通人掌握一定的創造性實踐取向研究方法,如請廣大一線教師利用這些方法對生活工作中更為普通的創造性實踐活動開展探索,并將發現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這可能是這些人開展教科研,提升自身水平的有效途徑。
[1] 在國際心理學界,創新(innovation)與創造性或創造力(creativity)被視為同義語,在我們這本著作里,也同樣把其看作同義語。
[2] 林崇德:《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3] 1丈≈3.33米。
[4] 1里≈500米。
[5] 下面的材料來自2017年2月7日和3月14日《人民日報》網站資料或在這些資料基礎上改寫。
[6] 噪聲(noise)、振動(vibration)、聲振粗糙度(harshness)。
[7] Brown,R.T.,“Creativity:What are we to measure?”In Glover,J.A.,Ronning,R.R.,& Reynolds,C.R.(Eds.),Handbook of creativity,New York,Plenum Press,1989,pp.3-32.
[8] Simonton,D.K.,Age an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What do we know after a century of research?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8,104(2),pp.251-267.
[9] Sternberg,R.J.& Lubart,T.I.,An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and its development,Human Development,1991,34(1),pp.1-31.
[10] Sternberg,R.J.& Lubart,T.I.,Defying the crowd: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New York,Free Press,1995.
[11] 林崇德:《學習與發展》,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12] Bronfenbrenner,U.& Morris,P.A.,“The ecology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es,”In Damon,W.& Lerner,R.M.,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Theoret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 Hoboken,NS,John Wiley & Sons Inc.,1998,pp.993-1028.
[13] 阿瑞提:《創造的秘密》,錢崗南,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14] 林崇德:《教育與發展》,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15] 林崇德:《小學兒童運算思惟靈活性發展的研究》,載《心理學報》,第15卷,第4期,1983。
[16] 沃建中,王燁暉,劉彩梅,等:《青少年創造力的發展研究》,載《心理科學》,第3期,2009。
[17] 衷克定:《教師策略性知識的成分與結構特征研究》,載《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2。
[18] Huang,F.,Fan J.,& Luo,J.,The neural basis of novelty and appropriateness in processing of creative chunk decomposition,NeuroImage,2015,113,pp.122-132.
[19] Zhao,Q.,Zhou,Z.,& Xu,H.,et al.,Dynamic neural network of insight: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on solving chinese‘chengyu’riddles,Plos One,2013,8(3),e59351.
[20]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北京,東華分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1] Pervin,L.A.& John,O.P.:《人格手冊:理論與研究》,黃希庭,主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2] 孫漢銀:《創造性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3] 沃建中,蔡永紅,韋小滿,等:《創新人才測量工具的編制》,見林崇德:《創新人才與教育創新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4] 斯騰伯格:《創造力手冊》,施建農,等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25] 斯騰伯格:《創造力手冊》,施建農,等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26] 林崇德:《小學兒童運算思惟靈活性發展的研究》,載《心理學報》,第15卷,第6期,1983。
[27] 劉春暉,林崇德:《個體變量、材料變量對大學生創造性問題提出能力的影響》,載《心理發展與教育》,第31卷,第5期,2015。
[28] 劉春暉、林崇德:《個體變量、材料變量對大學創造性問題提出能力的影響》,載《心理發展》,第31卷,第5期,2015。
[29] Gazzaniga,M.S.,Ivry,R.B.,& Mangun,G.R.:《認知神經科學》,周曉林,高定國,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30] Li,W.,Li,X.,& Huang,L.,et al.,Brain structure links trait creativity to openness to experience,Social Cognitive & Affective Neuroscience,2015,10(2),pp.191-198.
[31] Huang,F.,Fan,J.,& Luo,J.,The neural basis of novelty and appropriateness in processing of creative chunk decomposition,NeuroImage,2015,113,pp.122-132.
[32] 李吉林:《為全面提高兒童素質探索一條有效途徑——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的探索與思考(上)》,載《教育研究》,第3期,1997.
[33] 聶繼凱,危懷安:《大科學工程的實現路徑研究——基于原子彈制造工程和載人航天工程的案例剖析》,載《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第36卷,第9期,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