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創造性心理學概述

既然創造性或創新是心智活動,創造性必然會成為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因為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研究創造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所以創造性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高度關注與持續研究。在這一過程中,創造性心理學逐漸形成了。然而,自從學者們開始對創造性關注,至今對創造性的本質等問題仍然沒有統一的、讓大家都能接受的觀點。這既說明了對創造性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與豐富,又反映出創造性這一主題的神秘性與多維性。綜合已有關于創造性的研究可以發現:對創造性的研究主要從過程、產品和個性三個角度來討論。我們的研究團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一直圍繞著創造性與創造性人才等課題進行研究與探索,積累了一些成果與資料,也形成了我們團隊對創造性和創造性人才內涵的理解。

一、對創造性的解釋

在心理學上,創造性或創造力是一個極富爭議的概念。有人說其無解,有人說其有無數解,但也有人給出了操作性定義。即使是操作性定義,也多達百余種。由于研究者觀點的分歧和側重點不同,其采用的判別標準自然各有差異。

盡管眾多定義存在分歧,但在對創造性實質的理解上,一般比較容易接受的觀點強調了三個方面:過程、產品和個性。20世紀80年代前后就有研究者對這三種成分分別進行了分析:有人在論述創造性時著重強調過程;有人著重強調通過作品分析創造性的基礎;有人則強調創造性的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屬于個人、個體或個性范疇。90年代前后,又出現兩種觀點:一是美國的布朗(Brown,1989)[7]認為創造性應有四種成分,即創造性的過程(process)、創造性的產品(product)、創造性的個人(person)和創造性的環境(environment)。二是認為創造性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概念,并提出了所謂多“P”的概念。從1961年美國的羅德茲(Rhodes)提出4P研究取向(Person——個人,Place——地點,Process——過程,Product——產品)到1990年法國的烏斑(Urban)提出的4P模型(Problem——問題,Person——個人,Process——過程,Product——產品),還有1988年美國的心理學家西蒙頓(Simonton,1988)[8]的6P創造性要素(Person——個人,Place——地點或環境,Process——過程,Product——產品,Persuasion——信念,Press——壓力)。他們的共同點仍是過程、產品和個體(或個性)。在一定程度上,這些理論從某個側面來研究創造性:把創造性理解為過程,則從人們的創造過程去研究創造性;把創造性理解為產品,則將創造性的研究對象視為產品的創造性特征;把創造性理解為個體差異,則可以從個體的創造性特質去研究創造性。也就是說,研究創造性的不同側面,即“過程”“產品”和“個體”或“個性”揭示的創造性結論就有差異,也必然會出現局限性。這里我們不妨先從“過程”“產品”和“個體”或“個性”入手,對國際上不同流派來做一些分析。

強調創造性過程的研究者主要強調的是,人們在產生創造性時的認知過程或思維過程。從創造性研究的早期代表人物華萊士(Wallas)在1926年提出的,創造性的“準備—醞釀—明朗—驗證”四個時期,到當前創造性問題解決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四個階段,都是強調過程,并構建了創造性思維的過程。華萊士的準備期,是指創造活動前積累相關的知識經驗,收集包括前人對同類問題研究成果在內的有關資料;醞釀期,是指創造者對問題和資料進行深入探索與思考的過程;明朗期,是指新思路、新發現、新形象的產生時期;驗證期,是對新成果加以檢驗,進行修正補充使之完善的階段。而今天我們常提到的創造性問題的解決,是指按一定的目的,運用各種認知過程和知識技能,經過一系列的心理活動,產生創造的結果。它包括問題情境、動機激發、定勢克服、變式與策略、頓悟與靈感等一系列過程。當代心理學家斯騰伯格等人(Sternberg et al.,1991[9],1995[10])提出創造力的投資理論,認為創造者是那些把自己的觀念低買高賣的人,低買就是尋求大家不知道或不感興趣的觀念,但這些觀念有潛力,逐漸以高價賣出,最后產生另一種新觀念,這也是一種主張創造性是一個過程的理論。

創造性的產品是指創造性活動最終產生的結果和成果,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創造性產品有認知性的產品,如調查報告、科學考察、社會動態等;有表現性的產品,如文學藝術作品等;有指導性的產品,如工程設計、改革方案、遠景規劃等;有科技實驗的產品,如革新技術、創造、發明等。社會更關注的往往是創造性的產品,如果人們只關注某種創造性活動,毫無結果和成果的話,那創造性活動還有什么價值呢?所以麥金農(D.MacKinnon)在1975年說道:“對于創造性產品的研究是所有創造性研究的基礎,要是這個基礎再夯實一點兒的話,創造性研究就會取得更好的結果?!睆娬{創造性的實質是產品是有道理的,因為產品是基礎,這是創造者在創造性活動中的外化表現和價值所在。

創造性的個體是指創造性活動的主體。任何創造性活動都是由人來完成的,于是有些研究者指出,創造性是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拔尖的創新人物在創造性活動中,都會或多或少地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特點,于是從早期創造性開始到現在,創造性的研究都關注創造者的智力因素(創造性思維)和非智力因素(創造性人格)的特點;創造發明家的傳記研究,也正是去分析有關創造發明家的個性特點,進而運用這些拔尖創新人才的特點去預測被試的創造性水平的高低。早在1961年,羅德茲(M.Rhodes)不僅強調了創造性由創造性個體所決定,還把這種相關研究作為分析人們創造性高低的一種方法。

二、我們團隊的創造性觀

從上面對已有研究結果的分析可以發現,當前對創造性的本質主要存在過程、產品和個性三種傾向的爭議。顯然,這些觀點都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創造性,也就是說,創造性要么被認為是一種心理過程,要么被認為是一種復雜而新穎的產品,要么被認為是一種個性的特征或品質。我們能否把這三者結合起來探討創造性的實質呢?1984年、1986年,恩師朱智賢教授與我把創造性定義為: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具有社會意義(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智力品質。之后我們團隊一直都采用這個定義。例如,我于1990年出版的《學習與發展》,董奇教授于1993年出版的《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以及2009年我們團隊完成并出版的教育部社科重大攻關項目的成果《創新人才與教育創新》都堅持使用這個定義。

(一)對我們團隊定義的初步分析

我們團隊的定義最先強調的是: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具有社會意義(或個人價值)的產品,這個過程,是一種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什么樣的產品呢?某種新穎、獨特、具有社會意義(或個人價值)的產品。顯然,這是對產品做了概括。但是,我們沒有停留在產品上,而是從“種”與“屬”的關系來看,最后鎖定的是“智力品質”,即既強調創造性是心智活動,又闡述創造性的個體差異。眾所周知,個性特征包含智能、氣質和性格,智力與能力屬于個性,智力或智能的個性差異,叫作智力品質,因為思維是智力或智能的核心,所以智力品質又叫作思維的智力品質或思維品質。由此可見,最后我們落實的是“個性”,也就是創造性的個體或創造性的人。

下面,我們來進一步分析這個定義。這里的產品是指以某種形式存在的思維成果,它既可以是一個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論等精神產品,也可以是一項新技術、新工藝、新作品等物質產品。很顯然,這一定義是根據結果來判斷創造性的,其判斷標準有三,即產品是否新穎、是否獨特、是否具有社會或個人價值。“新穎”主要指不墨守成規,敢于破舊立新,前所未有,這是相對歷史而言的,為一種縱向比較;“獨特”主要指不同凡響,別出心裁,這是相對他人而言的,為一種橫向比較;“有社會價值”是指對人類、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如重大的發明、創造和革新;“有個人價值”則是指對個體的發展有意義。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史實際上是一部燦爛的創造史。

毋庸置疑,個體的創造性通常是通過進行創造活動、產生創造產品體現出來的,因此,根據產品來判斷個體是否具有創造性是合理的。另外,產品看得見、摸得著、易于把握,而目前人們對個體的心理過程、個性特征的本質和結構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以產品為標準比以心理過程或創造者的個性特征為標準,其可信度更高些,也更符合心理學研究的操作性原則。在沒有更好的辦法之前,根據產品或結果來判定創造性是切實可行的方法和途徑。此外,我們之所以強調創造性是一種個性、一種智力品質,主要是把創造性視為一種思維品質,重視思維能力個體差異的智力品質(林崇德,2016)[11]。簡而言之,創造性是根據一定的目的產生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具有新穎性成分的智力品質。

盡管智力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然而誰都不可否認,創造性是人類的心智活動或智慧活動,是思維的高級形態,是智力的高級表現,是人類發展最美麗的花朵,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高素質。要了解與認識創造性的概念與實質,還得先從智力入手。智力屬于個性的范疇,其核心成分是思維,其基本特征是概括。智力是創造性的基礎,是創造性的必要條件,盡管它不是創造性的充分條件。

無獨有偶,心理學家德雷夫達爾(Drevdarl)指出,創造力是個體產生任何一種形式思維的結果的能力,而這些結果在本質上是新穎的,是產生它們的人事先不知道的,它有可能是一種想象力或是一種不只局限于概括的思維綜合。也正是在這個前提下,蘇聯有部分心理學家把創造力與幻想等同起來。創造力本身就包括由已知信息建立起新的系統和組合的能力,此外,它還包含把已知的關系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去,以及建立新的相互關系的能力。與此同時,創造性活動必須有明確的目標,盡管產品不必直接得到實際應用,也不見得盡善盡美,但產品必須是存在目標追求的。這種產品可以是一種藝術的、文學的或科學的形式,或是可以實施的技術、設計或方式方法。這一點對于更好地理解創造性的定義是很有幫助的。

雖然產品的新穎性、獨特性和價值大小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的標準之一,但這并不意味著由此可以判斷沒有進行過創造性活動、沒有產生出創造性產品的個體就一定不具有創造力。有無創造力和創造力是否體現出來并不是一回事,具有創造力并不一定能保證產生出創造性產品。創造性產品的產生除了具有一定創造性的智力品質外,還需要有將創造性觀念轉化為實際創造性產品的相應知識、技能以及保證創造性活動順利進行的一般智力背景和個性品質,同時它還受到外部因素,如機遇、環境條件等的影響。由此可見,猶如智力有外顯和內隱之分,創造力也有內隱和外顯兩種形態。內隱的創造力是指創造性以某種心理、行為能力的靜態形式存在,它從主體角度提供并保證個體產生創造產品的可能性。但在沒有產生創造產品之前,個體的這種創造能力是不能被人們直接覺察到的。當個體產生出創造產品時,這種內隱的創造力就外化為物質形態,被人們所覺知,這時人們所覺知的創造力就是主體外顯的創造力了。

(二)對創造性過程、創造性產品和創造性個性的理解

根據我們團隊的創造性觀,基于我承擔的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規律與培養模式”的研究,我們對創造性過程、創造性產品和創造性個性提出如下看法。

其一,關于過程。

創造性過程有著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認知活動參與,需要建立不同的知識系統。傳統的知識與創造關系,有張力說和地基說兩種。前者強調知識可以是創造者的創新基礎,也可能由于定勢妨礙人的創造;而后者則強調知識和創造性之間的關系猶如地基與大樓之間的關系。不管怎么說,知識是創造性或成就的前提。當代的知識與創造關系理論更為豐富,研究了圖示知識、聯結知識、樣例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元認知知識等在創造性思維中的作用,研究了專家和新手由于知識不同產生創造性思維的差異特征。

而我們團隊對這個問題的表述則強調了智力或認知材料,即內容或知識與創造性之間的關系,并指出:①智力的材料、內容或知識的發展是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方向轉化的;②智力的材料、內容或知識的不斷抽象化或認知表征的不斷概括化,是人的智能包括創造力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③不能忽略視覺表征、聽覺表征和言語表征與物理表征、語義表征和概念及命題表征的區別,應該區分不同水平表征形式,從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本質區別上來討論其在創造性上的意義;④理性認知或抽象思維的材料主要有三種,即語言(語義、概念和命題等),數(標點符、運算符、代碼符等),形(幾何圖形、設計圖、草圖、曲線、示意圖、形象和情境的表述等),這構成創造性的材料或知識的形式等。

“根據一定目的,運用已知的一切知識(信息),產生出產品”的創造性過程,在我們課題中主要關注三點:一是創新人才的成長過程是一個認知或智能發展的過程,所以我們要研究創造性人才,尤其是各類拔尖創新人才,如自然科學領域、社會科學領域、企業領域不同的拔尖創新人才的認知過程或智能特征及其發展過程,也就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創造性過程的特征及其實質;二是按課題立項的要求,我們主要研討了大學生創造性的培養模式,所以我們要揭示大學生的科技知識與人文知識的特點,以及這些知識與創新人才成長的關系;三是創造性思維過程是創造性問題解決的過程,所以我們探討了大學生提出創新問題、解決創新問題的過程。

其二,關于產品。

創造性產品是創造性研究的基礎,分析創造性產品的特征,就成了對創造者研究的出發點。研究創造性產品主要是剖析創造性產品與普通產品相比有什么特征,這些特征不管是傳統的研究還是現代的研究,都要從產品的新穎性、獨特性與對社會和個人的意義或價值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創造性產品特征的重要意義在于滿足研究者建立外部標準的需要。

其實,分析創造性產品特征的更深層次原因是要揭示創造性產品所隱含的創造者創造性思維的表現。這方面具體的研究工具主要是評定量表,常見的有成人評定量表、教師評定量表、學生作品評定量表等。例如,教師評定學生作品的“創造性產品語義量表”,要求教師判斷學生作品的新穎性、問題解決的有效性、精密性以及其他綜合性特征。我們課題組胡衛平教授的“青少年科技創造力評定量表”涉及物品非常規用途、問題發現、產品設計、產品改進、問題解決、科學實驗和創造性想象等多項特征。

“產生出新穎、獨特、有社會意義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創造性成果或結果,在我們的課題中主要關注三點:一是創造性人才成長過程是創造者成果或產品呈現和完善的過程,所以我們研究了三類不同領域,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企業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的成就或成果形式與特征,進而探索他們創造性產品的形成過程;二是探討了大學生創造性培養模式,我們要研究大學生對產品的新穎性、獨特的程度與社會意義和個人價值程度的理解或評價水平;三是產品有物質的、精神的,所以我們用言語與圖形材料等對大學生“產品認知”進行問卷調查,揭示了不同專業大學生對不同產品的傾向。

其三,關于個性。

創造性產品從哪里來?來自個體、個人或個性,每個產品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人,是充滿著智慧且有智力品質差異的人,這就構成對創造性人格的研究,且成為創造性心理學及其測量研究取向的重要內容。對于人格與創造性的關系,創造性心理學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探討各個領域創造性水平高的人的人格或個性特征。例如,比較高創造者與低創造者人格特征或個性特點的差異。個體人格因素與創造性之間的關系,具體有人格或個性的內外傾向性與創造性的關系,個性心理特征和個性心理傾向與創造性之間的關系,個性心理動力特征與創造性的關系以及20世紀八九十年代形成的人格結構模式,尤其是“大五”模型(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和盡責性)與創造性的關系。

二是探討完整的人格或個性因素。當然,不同心理學家有不同的歸類,如進取心、信心、果斷、獨立、冒險性、競爭性、挫折性、動機、情感、興趣、需要、好奇心、想象力、挑戰性、探索性、意志等與創造性的關系。在研究中我們不可能把這么多因素都考慮進來,而是按照不同心理學家的個性或人格的結構定義或理論,分別進行不同組合來探討各因素與創造性的關系。

三是探討不同領域的創造者所具有的不同的人格或個性的特征。我們看到的資料中涉及科學領域(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等),藝術領域(畫家、雕刻師、建筑師甚至是文學家等),社交領域(管理部門、社會學、心理學等),企業領域(各國大企業家等)的研究報告,從中可以看出不同人格或個人特征與各種不同活動領域的創造性的特殊相關,也就是說,不同人格或個性特征往往反映了不同領域創造性本身的特殊性。

“智力品質的人格或個性特征”在我們的課題中主要關注五點:一是由于“不同領域的創造者所具有的人格或個性特征是有差異的”的結論,所以我們對自然科學領域、社會科學領域和企業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的人格或個性特征展開深入的研究,確定其差異性,尤其是分別探討他們各自在智力品質方面的特征;二是為了培養各專業大學生人才,我們對大學不同專業的大學生的人格或個性特征,尤其是智力品質的表現做深入的探討;三是為了進一步建立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我們研究了大學生對智力品質與創造性關系的認識,以增強大學生智力品質的認識機制;四是為了探討動機系統與創造性的關系,我們深入研究了大學生創造性與自我決定動機支持之間的關系,以揭示創造性與個性動力系統的內在關系;五是研究創造性的腦機制,以揭示智力品質的神經科學基礎。

三、我們團隊對創造性人才的理解

相對論的提出者愛因斯坦、裸體雕像《大衛》的塑造者米開朗琪羅、《命運》交響曲的創作者貝多芬、《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本草綱目》的編著者李時珍,無疑都是創造性或創造能力突出的典型。用今天的語言來說,他們都是杰出的“拔尖創新人才”。然而,有創造性的人并非都能成為這樣的“大家”“大師”或“巨匠”,這就涉及如何理解創造性的人才或創新人才。

(一)創造性人才的層次

黨中央文件多次指出,培養和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創造性的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一大批創新拔尖人才,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這段話至少包含兩重意思:一是培養和造就創造性或創新人才極其重要,它關系到我們整個民族的命運。二是創造性或創新人才是分層次的,分三個層次。這對創造性或創新人才的分類是客觀的、科學的。

最廣泛的層次或第一層次是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創造性的勞動者。在一定程度上,人人都有創造性,我們要關心每一個勞動者的創造力或創新能力。在過去的心理學中,創造性的研究對象僅僅局限在少數杰出的發明家和藝術家身上。實際上,創造性是一種連續的而不是全有全無的品質。人人都有創造性思維或創造性,人的創造性素質及其發展僅僅只是類型和層次上的差異。因此,不能用同一模式來看待社會成員和培養每個學生的創造性。由此可見,我們應該提倡創造性或創新的大眾化。創造性教育或創造性人才培養模式也要大眾化,尤其在大學、中學、小學里人人都可通過創造性教育獲得創造性的發展,只不過人與人之間的創造性有差異罷了。

第二層次是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創造性的專門人才。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各行各業的創造性人才或創新專門人才,即“行行出狀元”的人才。這類人才的創新最佳年齡或創新第一高峰期在25~35歲。在第七章我們會展示國內外的重要數據,著重提出創造性為什么會表現在風華正茂的青年期。我們將會用國際上重要的智力理論“流體智力”觀與“晶體智力”觀來分析。因為在20~35歲這兩種智力都已處在較高的水平且都能得到較好使用,并且都有助于創造性的發展。這就是各行各業專門人才成長的年齡特征,它有助于我們研究創新人才成長規律與培養模式。

第三層次是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這一大批僅僅是時代的需求,實際上相比于前兩種創造性或創新人才要少得多。所謂拔尖創新人才,我們認為至少要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從發展順序來看,它屬于創造后期,是在上述的最佳創造期的基礎上,經過質疑反思、勇于競爭、不怕挫折,一步步由時空、社會、實踐的檢驗,直到最后獲取重大的成果;二是從產品質量來看,其原創性的成果具有重大發現發明和社會影響,甚至有歷史意義;三是從在同行中地位來看,應該是所在行業或專業的領軍人物。在國外,諾貝爾獎獲得者、杰出的總統和部長、有名聲的企業家常作為拔尖人才研究的被試;在我國院士、德高望重的社會科學家和有聲望的企業家常作為拔尖創新人才的被試代表。

我們團隊根據對創造性人才的認識,針對自己的“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規律與培養模式”的研究任務,著重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規律。有關文件強調,要推進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撐,必須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是應對國際經濟形勢深刻變化的必然選擇??梢钥闯?,探索建立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規律,從而建立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機制,促進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要求,也是當前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具體來講,我們在2003—2009年承擔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課題“創新人才與教育創新”的研究基礎上,2012—2017年又承擔了一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課題“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與培養模式”,我們進一步通過以下幾方面來研究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規律:一是創新人才的特點研究;二是創新人才成長的影響因素研究;三是創新人才成長階段的再探索。探究創新人才的成長階段,回顧性地研究他們的思維、個性、代表性的實際創造成就及個人成長經歷,能夠揭示其創造才能的形成機制。總之,只有深入了解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規律,才能更好地確定、探索他們的培養模式。伴隨著創新人才的成長,在不同年齡段如何進行培養值得心理學工作者深入研究。因此,我們團隊采用了多年齡段的研究方式,從小學、中學、大學以及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相結合的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人才培養的實驗研究。

(二)創造性人才成長的環境因素

我們團隊堅持如下觀點:創造性人才成長的外因是創造性的環境,其內因是創造性人才的心理結構。創造性人才的成長必須要有一個創造性的環境。

環境是指周圍的條件。當然,環境的概念非常寬泛,廣泛的環境泛指存在于有機體之外,并且對有機體產生影響的一切要素之和。與有機體沒有聯系的外部世界,對有機體來說,無所謂環境。從受精卵開始,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就從未間斷過。布朗芬布倫納認為,個體的行為不僅受社會環境中生活事件的直接影響,還受到更大范圍的社區、國家、世界中的事件的間接影響。因此,他把個體的社會生態系統劃分為五個子系統(Bronfenbrenner & Morris,1988)[12]:①微系統,指與個體直接的、面對面水平上的交流系統,如家庭、學校、同伴群體、工作場所、游戲場所中的個人交互作用關系;②中系統,是幾個微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關系;③外系統,是指兩個或更多的環境之間的連接與關系,其中一個環境中不包含這個個體;④大系統,是指與個人有關的所有微系統、中系統與外系統的交互作用;⑤長期系統,是指個體發展過程中所有的社會生態系統,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然而,對不同的對象和不同科學學科來說,環境的內容存在明顯的差異。

對生物學家來說,環境是指生物生活的周圍的氣候、生態系統、周圍群體和其他種群。例如,毛澤東當年提出了農業八字方針:土、肥、水、種、密、保、管、工。這里內因是什么?農業發展,不管是水稻、大豆還是玉米,都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子是內因,另外七個字實際上就是外因——環境。如果一點兒水都沒有,那干巴巴的種子永遠是種子;而土和肥,是促使種子成長的根本性外部條件。我們平時經常說“莊家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這就說明,對于生物學來說,環境也就是周邊的生活和氣候、生態系統、周圍的群體(包括其他的種群),對生物的成長起著作用。

對社會科學來說,人是社會化的動物,人建立了社會,而社會的實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社會環境就是具體人生活的周圍情況和條件。一個創新人才的成長,要靠周邊的生活情況和生活條件、科研情況和科研條件以及人際關系等一系列的環境。當然,創造性人才的心理結構是內因,屬于個體變量,環境變量是外因。外因與內因共同作用,是創造性人才成長所必需的,沒有環境和文化的支持,即便最偉大的天才也將一事無成。如果心理學強調心理是腦的機能,客觀現實產生心理內容的話,那么創造性既是一種產生于腦的機能的現象,同時又是環境和文化因素的產物。

創造性環境是指創造活動的背景因素,它既包括創造活動所必須具備的物理環境(如場地、設備、器材等),也包括人文環境(如團隊、文化氛圍、組織管理、資料等)。因為創造活動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活動,它從來不是孤立發生的,所以成功的創造必須具有必要的環境條件。在創造性環境因素的研究中,我們看到創造型人才的成長需要以下幾方面的支持。一是需要一個民主、和諧的環境,而民主和諧的環境包括文化環境,如文化、傳統、時代特點等,某種文化環境或某種傳統文化比其他文化環境更能促進創造性的發展。這種能較好促進創造性發展的文化環境和這種文化所賴以生存的時代,被人稱為“創造基因”(阿瑞提,1987)[13]。二是教育環境,包括家庭、學校,特別是教師、導師等,創造性教育是創造性研究的一種歸宿,是創造性人才培養的一種必然(林崇德,2013)[14]。三是社會環境,包括政府環境、行政支持、社會條件、社會支持及其對創造性的重視程度。四是創造性所在的微環境或小環境,包括單位的性質、職務、所處地位、人際關系合作或協作狀況等,民主、和諧的小環境,不僅為個體創設了一個從事創新的良好條件,也形成了一個創新的團隊。五是資源環境,如投入、硬件條件,也包括自然環境等,幾乎國際上的創造性資料都強調“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資源環境的重要性。誠然,影響創造型人才培養的環境并不僅僅限于這五種,個體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人格正是通過不同環境的作用成長、發展起來的。總之,我們要進一步營造鼓勵創造性或創新的環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流的創造性或創新人才,使社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各方面創造性或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安县| 阿城市| 勃利县| 三都| 绩溪县| 上犹县| 临汾市| 定西市| 克什克腾旗| 迁安市| 罗平县| 廊坊市| 西乌珠穆沁旗| 武清区| 翼城县| 夏邑县| 慈溪市| 大洼县| 蒙山县| 来宾市| 余庆县| 特克斯县| 保山市| 固镇县| 修文县| 晋城| 龙山县| 高碑店市| 杨浦区| 商丘市| 北碚区| 泸定县| 醴陵市| 鄯善县| 类乌齐县| 馆陶县| 师宗县| 鄂伦春自治旗| 乐东| 古浪县|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