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5 罷/吧

早期北京話語料中,域外漢語教科書多用“罷”:《英清會話獨案內》《小額》和《北京話語音讀本》“罷”“吧”兩種書寫形式同用;蔡友梅、尹箴明、穆儒丐等人的京味小說都是“吧”的用例比“罷”多,可以推測這一時期的“罷”讀音已經弱化讀輕聲,母語者體會到這種差別,因此用“吧”記寫。

“罷”被“吧”替代,是在清末發生的。據龔千炎《兒女英雄傳虛詞例匯》統計,《兒女英雄傳》“罷”228例,“吧”只有1例。

1885《英清會話獨案內》前41頁全用“巴”,共10例,后80頁全用“罷”,共19例,應為兩人合作分寫之故。這一時期“罷”已從去聲變為陰平。

圖2.4 《英清會話獨案內》中的“罷”“巴”

1907《小額》中使用“吧”97例,“罷”只有3例。孫錫信(1999)認為:“到這時,‘吧’取代‘罷’的時機已成熟了?!钡@之后相當一段時間仍以“罷”為主。1918《北京話語音讀本》“罷”21例,“吧”只有1例。直到1943《華日教室會話》,才完全使用“吧”(52例)而不用“罷”。

《語言自邇集》觀察“罷”有疑問和祈使等多種用法:

罷pa4,結束;停止。在一句話的結尾,說“說到這兒罷”;可是有時用來表示疑問,如同我們說Eh?(??!是嗎?)或者,用于命令。(散語章練習九242)

《官話類編》對“罷”的觀察更加細致,除了語句的交際功能,還涉及到語力的強弱:

“罷”是個感情強烈的句末小品詞,用法多樣。它通常意味著句子結束,但它更標志著一種想法的結束。以下是大致的分類[10]

1.強調了勸告(injunction),或邀請(invitation),或命令(command):你放心,不能哄你。

2.弱化了命令:沒有風怎么揚場呢?答:實在沒有風,就用簸箕簸。

3.提問并伴以懷疑:今兒夜里,我住在這里可以?

4.用懷疑或疑問來修飾主張:壺里的水夠不夠?答:夠了。

5.標志著對結論多少不確定:隨你,你看著好就好。

6.特別強調的時候標志著強行決定,或表示挑釁:你這么做,我不能讓你。答:你不讓。

7.后面用“了”時,強調決定:罷了,事到如今,說也無益。

8.重復(有時是三次),就成為表達不耐煩或讓步的感嘆:罷罷罷,就在這里住下罷。

9.和“了”一起重復,表達不耐煩或驚訝:罷了罷了,你真算好的。

10.后面跟“呀”時,就表示終止糾纏或乞求:罷呀老爺,限我十天的期/限罷。答:好,就是罷。

(第六十課)

第7至第10這四種用法的“罷”并非句末小品詞,還保留了“結束”的實義,本書不考察此類用例。

《小額》“吧”還用在表示短暫動作的動詞和賓語之間,共5例。如:

(71)a.有這把子碎催,把他送到家中,夫妻見了面,無非是哭會子,說會子,趕緊剃頭、洗澡、換衣裳。

 b.后來又瞎聊了會子,帳房外頭的聲音也消停啦(錢到了手啦,還嚷嚷甚么)。

孫錫信(1999)指出,“罷”從金元時期做語氣詞就主要用于表示要求和商酌,這就是通常的祈使用法。孫錫信(1999)認為“罷”的推測用法可上溯至元代,太田辰夫(1987)則認為是從清代開始的,總之,“罷”表推測的用法是后起的。

帶語氣詞“吧”的句子語氣往往不容易確定,特別是早期語料尚無新式標點,命令、商酌、推測、祈使的界限并不明確,需要結合語境加以判斷。如《紅樓夢》“紫鵑進來問道:姑娘喝碗茶罷?”太田辰夫(1987)說是表示推測的,但他又說“如果沒有‘問’,理解為命令也是可以的”。他認為“吧”句是疑問和命令混雜的結構,如“你要作什么罷?”

本書認為“罷”的功能是說話人請求聽話人做出回應,因此才不用于純粹表示強烈主觀感受的感嘆句和反問句,也不用于句中引入話題。高增霞(2014)指出,“吧”強調個人意志,企圖使對方參與并與自己的態度保持一致。這正是強交互主觀性的體現。徐晶凝(2008b)認為,“罷”表示說話人對聽話人的行動意愿做出推量,主動將行動的決定權交由聽話人。也就是說,“罷”的功能是求回應。但是“罷”內部的求回應程度是不同的,這和句子本身的語氣密切相關。按照求回應的程度由高到低來看,“罷1”表示期待聽話人以行動回應,“罷2”表示期待聽話人以言語回應,“罷3”表示占據話語權。

2.5.1 罷1

“罷1”最常見的功能就是命令,要求聽話人以行動來回應。據曹大峰統計,“吧”出現頻率最高的用法集中在意志行為句(徐晶凝,2008b),即說話人認為聽話人可以用意志完成的行為。因此祈使句中的“罷”體現了說話人希望聽話人以行動來回應。如:

(72)a.窗戶紙兒都不動了,一定是風止了,把各處刮了來的灰土,打掃打掃。(《尋津錄》)

 b.這會子不得工夫,先擱著。(《語言自邇集》)

如果句中出現了對聽話人的稱呼,命令的意味稍弱,通常將這種語義概括為“要求”,這也是積極禮貌的手段之一。命令和要求的區別是語力的強弱不同,希望聽話人以行動回應的功能是一樣的,所以本書未做區分。如:

(73)額大奶奶說:“您請那屋里歇歇兒去。”(《小額》)

表示命令的“罷”用于句中停頓處時,假設請求對方許可并得到了允準,以這樣的形式拉近和聽話人的關系。有的是直接的祈使形式“你V罷”:

(74)a.趕到樓子一出來,您瞧,屬狗的,打勝不打敗,一個個兒躲躲閃閃,全不露面兒啦。(《小額》)

 b.趕到了病人家,喝,您聽,不是剛且王中堂那里來,就是還上李尚書那里去呢。(《小額》)

有的是間接的祈使形式“(你讓我)V罷”:

(75)a.你怕聽甚么,他拿甚么嚇嚇你(這種心術,說句迷信話,真欠天誅地滅)。(《小額》)

 b.簡直的說,這就算是叫他給敲上了。(《北京風俗問答》)

 c.就拿去年冬天說,爐子永遠沒干凈過。(《官話指南》)

 d.這么著,趕我們老爺回來的時候,我出城請您去罷。(《官話指南》)

2.5.2 罷2

2.5.2.1 追問(特指問、反復問)

重點考察的21種早期北京話語料中,“罷”一共有2例反復問和9例特指問。趙元任(1968/1980)認為特指問句和反復問句中的“吧”是勸告性的,意思是“你說吧……”,是追問,也就是對聽話人提出明確的回答要求。這個“你說吧”和“罷”在句法上未必同屬一句,但可以根據前后語境補出。這種用法和命令的“罷”一致,只不過命令是要求聽話人以行動回應,追問是要求聽話人以言語回應。如:

(76)a.我來上/登門認錯,你還不肯,這么的你要/著你待怎么樣?(《官話類編》,特指問)

 b.王爺說:“你是賣八哥兒的嗎?”老王說:“是?!蓖鯛斦f:“你要多少錢?”老王說:“我本不賣,實因為回家沒了盤川,沒法子就不能不把他賣了?!蓖鯛斦f:“到是你要多少錢?”(《華英文義津逮》,特指問)

 c.那個說:“這兩天沒活,我們牛錄上有一個撥什戶缺(就是領催),大概這兩天夸蘭達驗缺,我也得練練箭哪?!边@個說:“練甚么?腦油[11]。咱們這樣兒的,還得的了哇?”(《小額》,特指問)

(77)a.你別說謝我,到底是賣不賣?(《華音啟蒙諺解》,反復問)

 b.去不去?你快定規。(《支那語集成》,反復問)

2.5.2.2 假設(假設小句)

對話中,如果從多個角度論證一個問題時,也可以假設請求并得到了對方的允準,使用“你說A罷,B;你說C罷,D”這樣的格式。只不過假設小句中有時出現了明確要求對方回應的“你說”,大多數時候是不出現的,使用“若”“假如”等關聯詞語表示假想論證。如:

(78)a.我不說你,你真叫我著急;說你,倒像我脾氣不好似的。(《語言自邇集》)

 b.大概以外國人所圖的,無非是圖名圖利,或是圖謀天下。這么的/著先生仔細想一想,若說他圖名,到處人都叫他鬼子,這還算是個好名嗎?若說是圖利罷,他們下來傳道花許多盤費,送人無數的書,又開學房,又設醫院,都是花錢的道兒,這豈是圖利嗎?若說是圖天下,誰不曉得外國人的槍炮利害,他們就必發大兵來,硬強奪,那能差這么幾個傳道的先生,規規矩矩的勸化人呢?(《官話類編》)

 c.這話很難說,您說他們不能打仗,他們又都愿意打仗。您說他們愿意打仗,可又有絕大的毛病。(《北京風俗問答》)

 d.我若是氣上來,把那個雜種的腸子擰斷了才解恨。過了氣兒又一想,可怎么樣呢?當真的打殺他,又怪不忍得。(《支那語集成》)

2.5.2.3 商酌、推測(是非問、陳述句)

太田辰夫(1987)和孫錫信(1999)都談到,當句子的命令要求對象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則有了“商酌”“自我寬解”的意味了,在句式上表現為是非問或陳述句。如:

(79)a.雨可是略小了一點兒了,天還打閃呢,一時只怕住不了。(《尋津錄》)

 b.是,我過幾天給您拿來。(《官話指南》)

 c.王先生說:“回頭再喝茶,我先看脈?!保ā缎☆~》)

命令和商酌都是要求聽話人回應的,只不過命令通常要求以行動回應,商酌要求以言語形式回應,也就是征得對方同意。太田辰夫(1987)說二者的區別“由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來決定”,其實也跟要求回應的形式密切相關。

前面已經說到,“罷”表示推測是后起的用法。太田辰夫(1987)認為是因為“罷”表示商量酌定,是委婉的語氣,所以和具有推測意味的副詞“大概”“許”合在一起,后來逐漸不用副詞。也就是說,“罷”表示推測的用法是從商酌用法發展而來的。

商酌和推測都是表示說話人對命題不確定,偏重命題推斷的句子是陳述句,偏重引起聽話人關注并加以確認的則為疑問句。是非問中多了一層交由聽話人確認的回應要求,而在陳述句中可能沒有回應要求或要求不明顯。但說話人是否得到了回應,在文本材料中取決于下文是否發生了話語權轉換。各語料的“罷”是非問用例都少于陳述句,即得到聽話人回應的用例很少。這和早期域外漢語教科書的“話條子”[12]性質有關,即以單句教學為主,因為長篇對話體語料有限,所以有回應的用例不多。

(80)a.正在難解難分的時候,花鞋德子早瞧出小額一譜兒來啦,趕緊說道:“阿瑪,您還是有點兒不舒服?您要是不得勁兒,要不咱們走吧,不用聽啦?!保ā缎☆~》)

 b.是,老爺若沒甚么別的事,我現在就去。(《官話指南》)

2.5.3 罷3

“吧”還用于列舉,這種用法只見于蔡友梅小說中,其他京味小說和域外漢語教科書均未見。通常是向聽話人逐一引述第三者話語的場景,列舉項前用“甚么”“怎么”,提示即將開始列舉,列舉項后的“吧”一則標示此列舉項結束,二則標示提醒告知聽話人的主觀色彩。列舉的各項為引述性質,可以用引號標示出來:

(81)a.這把子碎催又捧了會子小額,甚么這場兒官司難為您啦,又甚么這不算憨蠢啦,改日還要給您壓驚啦,說了些個淡話。(《小額》)

 b.他居然會裝聽不見(實在夠大員的程度),竟跟幾位章京瞎聊別的,甚么今天不算很冷啦,(者)又甚么操演的還齊集啦,(是)沒話兒他這們找話兒(這點兒起色)。(《小額》)

也有的列舉前項不用“吧”,但后項必用“吧”。這可能是因為“吧”的來源是“完結”義,因而在列舉句式中起結束作用:

(82)a.甚么我們不愿意給人家配藥啦,又甚么都讓生意人給鬧壞了……(《小額》)

 b.見了額大奶奶,胎里壞一路苦造謠言,甚么費了多少話啦,怎么又托了幾個人啦,月底官司就可以完了,說了個天花亂墜。(《小額》)

列舉用法的“罷”求回應程度很低,進一步就成為純粹的句中停頓標記:

(83)我聽說貴國請客,那帖子上定的時刻不能算準成,仿佛,寫的是午刻,必得未刻去才好。(《語言自邇集》)

在重點考察的語料中,“罷”用于純粹的句中停頓只此一例。語音停頓處加上“罷”,是示意對方話未說完,從而占據話語權,求應程度就更低了。

現將“罷”各義項之間的關系歸納如下:

圖2.5 “罷”各義項的關系

“罷”的功能是求回應,最常見的用法是“罷1”,要求聽話人以行動回應,這是最高等級的互動要求?!傲T2”是“罷1”用法的擴展,要求聽話人以言語回應,追問和假設是命令用法的省略,商酌和推測與命令的求應對象不同。從要求聽話人付出的努力程度來看,言語回應比行動回應的互動等級低。用于列舉和句中停頓的“罷3”表現了說話人占據話語權的主觀性。

2.5.4 “罷”的強語氣形式“?!?/h3>

民國京味小說中,“?!庇涗浀氖恰傲T”的強語氣形式,只在蔡友梅和尹箴明小說中見到。劉一之(2011)注釋“?!钡淖x音為bōu。

太田辰夫(1987)認為“啵”“比‘罷’的感情色彩重得多,帶有來勁、飄飄然或不滿”。“?!北取傲T”重是對的,但“來勁、飄飄然或不滿”等意義是語境賦予的。實際上,“?!钡恼Z義和“罷”一樣是求回應,有的用于表示命令:

(84)a.就聽這個人說道:“老掌柜的,您心好啵,我們就在十根旗竿兒住,我兄弟得了霍亂啦,請曹先生給扎扎啵?!保ā恫芏罚?/p>

 b.沒別的,請你出來說句話啵。(《講演聊齋》)

也有的用于商酌,常有“只好”“只得”等讓步義詞語配合,表示對自己的寬解:

(85)a.手內還剩了二百多塊錢,給家里留一百多塊,自己帶了一百塊,王子元那一百塊,除去買東西還剩了六十多塊,六七口子盤川簡直的不夠,玉巖只好先墊上。(《鬼社會》)

 b.于是托囑親友,替元豐張羅續弦。元豐恐對不起小翠,一概不要。王侍御因他執意不娶了,也只得暫且由他,等過個三年五載的再說。(《講演聊齋》)

表2.8 “?!笔褂们闆r統計

表2.9 “罷”使用情況統計①

(續表)

①據張美蘭、劉曼(2013:121),《語言自邇集》1867第1版:“好好兒的記著我這話,快快兒的改了。”在1886第2版中為:“好好兒的記著我這話,快快兒的改?!?/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湾县| 岑巩县| 双辽市| 开化县| 凉山| 平谷区| 庆元县| 巩义市| 荆州市| 武平县| 龙井市| 盘锦市| 图木舒克市| 鱼台县| 云龙县| 顺义区| 时尚| 祁东县| 宝坻区| 响水县| 淅川县| 拜城县| 城口县| 三原县| 军事| 柯坪县| 天柱县| 正安县| 东丽区| 衡水市| 太原市| 玉门市| 东莞市| 砚山县| 梧州市| 泌阳县| 正阳县| 岑溪市| 修水县| 新宁县| 鹿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