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4 么/嗎

早期北京話語料中,“么”多作為語素構成代詞“這么、那么、甚么、怎么”,如《尋津錄》126處“么”中,95處參與構成代詞。“么”做語氣詞,有時也寫作“嗎”。《小額》中只有2例語氣詞“么”,語氣詞“嗎”有68例。

《語言自邇集》將“嗎”和“么”看作兩個不同的語言單位:

甚shên2么mo1,嗎ma1。“么”是個否定疑問詞綴(a negative interrogative particle);有時它也充當連接詞(a conjunction),例如“那么多”“這么少”。“嗎ma”是個地道的口語疑問詞(a colloquial interrogative)。

但《語言自邇集》的語例中“么”不只是“詞綴”,它單獨用于疑問句中共198例,而“嗎”只有8例,“么”做疑問語氣詞的數目遠多于 “嗎”。如:

(59)a.那個東西是金的

 b.水在火上擱了半天,可不是開的

《官話類編》的編寫者認為“么”不是獨立的語氣詞,“嗎”可以是“么”的異寫形式:

么Moǎ2,ma2:間接問句中與各種詞連接的疑問小品詞(an interrogative particle joined with various words in asking indirect questions)。

“甚么”或“什么”:第二個字是口語形式。……“么”有時說成“嗎”ma,但從不寫成“嗎”。(第十七課)

《官話類編》的課文中語氣詞沒有“么”,均寫作“嗎”,這反映了由“么”到“嗎”的書寫形式更替。

后來,“么”專用于構成代詞,“嗎”專用于句末語氣。為敘述方便,本節將“么/嗎”視為同一個語氣詞,以“么”為代表[8]。本書將“么”分為兩個:“么1”用于是非句、特指句、反復句及句中停頓處,功能是求回答;“么2”用于反問句、陳述句和祈使句,與現代漢語“嘛”相似,功能是求一致。

2.4.1 么1

“么1”作為疑問語氣詞的身份是得到公認的,李宇明(1997)稱之為疑問標記。早期北京話語料中,“么1”的功能是“求回答”,多用于是非問,朝鮮漢語教科書的“么1”還可用于特指問和反復問。

2.4.1.1 是非問

這是“么1”最常見的用法。韓志剛(2002)比較了語調是非問句和“嗎”是非問句后認為,“嗎”問句主要傳達理性信息,向對方提出信息要求。史金生、胡曉萍(2002)認為,“嗎”問句的功能“是一種希望獲得答復而對不了解的事實的提問”,即重在傳達說話人的提問。可見,和用于疑問句的“啊”“呢”相比,“嗎”是真正意義上的“要求回答”的語氣詞,對聽話人有要求。

“么1”最常用于是非問:

(60)a.書上說的鬼神之類,還是這個道理?(《尋津錄》)

 b.什么?是真的?(《日清會話附軍用語》)

 c.你要坐車去?(《“內鮮滿”最速成中國語自通》)

對話中,為了確認前一話輪中的相關信息,只提取出最重要的部分加以詢問,句中省略了“是”,就形成“無疑問詞+么”格式:

(61)a.——那鋪子不是在西城么?——不是,鋪子是在城外頭。——城外?離那個門近?——小的城外的道兒不大熟。(《語言自邇集》問答章之三)

 b.——我聽見說,是他的叔叔不在咯。——他的親叔叔?——是,他的親叔叔。(《參訂漢語問答篇國字解》)

 c.——你們的地方在那兒?——在忠州所屬的地方兒。——堤川?——不是,是鶩溪。(《速修漢語大成》問答篇第十課)

朱德熙(1982)指出,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選擇問句后頭可以有語氣詞“呢”“啊”,不能有“嗎”。早期北京話語料中,有的選擇問形式在前一選項末使用了“么”,與之對應的后一選項末多數時候用“呢”,有時也用“啊”。這種選擇問實際是由兩個是非問形成的對舉格式。說話人邊說邊想,體現了思維和語言一致的線性關系。如:

(62)a.賽馬是好事,是不好事呢?(《日清會話附軍用語》)

 b.所以一看那姑娘在那里哭,心就動了,忙問姑娘為甚么這么哭,是走迷了道兒,還是受甚么委屈呢?(《華英文義津逮》)

 c.這話也不錯,可是還有個伴兒,是您單走呢?(《速修漢語大成》)

 d.您是掌柜的,還是東家呀?(《警務支那語》)

2.4.1.2 特指問和反復問

現代漢語中,“嗎”不用于特指問和反復問。朱德熙(1982)認為,即使出現了這種語例,也是省略了“你是問……”而成,要求對方證實所提的問題,如“今天星期幾嗎?”“他去不去嗎?”

早期北京話語料中,只有朝鮮漢語教科書中出現了“么”用于特指問和反復問的語例。從上下文來看,都是直接提問,而不是省略了“你是問……”的確認性提問。

“么”用于反復問的情況只在《華音啟蒙諺解》中有2例:

(63)a.那樹林子里一遍瓦房,是不是張家灣?到那里打尖去罷。

 b.——他一聽這個話,立刻就回去咧,又來,說是等著貴國人再來的時候兒,教我咳要買兩幅呢,不定有沒有那樣的?——噯喲,這卻是了不得咧。這個對子是也不現寫的,是一個古人的遺跡啊,可惜了,可惜了。

“么”用于特指問的情況在早期朝鮮漢語教科書中并不少見:

(64)a.——咱們四輛車都下來咧,后院兒的那一輛車怎嗎咳不過來?——我們下來的時候他們到嶺上歇歇,幾否下來咧罷。(《中華正音》(順天本))

 b.——你在誰家店存?——我在何家店里住啊。(《華音撮要》)

 c.—你呢那年送我的兩幅對聯是那國人寫的?—是我國人寫的。(《華音啟蒙諺解》)

 d.——你在這里作生意有多少年的工夫?——有個二十多年的工夫咧。(《你呢貴姓》)

 e.——幾時咱們動身?——天一亮的時候。(《交鄰要素》)

 f.——甚么菜是好?——無論甚么菜都是好哪。(《速修漢語自通》)

 g.——你有幾位令郎?——我有五個兒子。——出了花兒了沒有?——生了五個,存了五個。——你是很有福的人啊。——甚么福啊,前生造的罪罷咧。——甚么的話頭兒了?——你還不知道了。大些兒的還好點兒,小些兒的每天吱兒的吵的,連心里都熟燙了。(《速修漢語大成》)

特指問句中的“么/嗎”很像是“呢”,但這些語料的特指問也用“呢”。以《華音啟蒙諺解》為例,“么”特指問共26例,“呢”特指問共30例。如:

(65)a.——你們來的時候兒走那條路?——打鳳凰城坐了三套小車子,走一個多月才到這北京來咧。

 b.趕車的,今兒個咱們那里住去

表2.6 朝鮮漢語教科書“么/嗎”特指問用例統計[9]

可以看到“么”用于特指問句具有地域性和階段性,只在朝鮮漢語教科書中存在,19世紀80年代使用較多,進入20世紀后逐漸減少。岳輝、李無未(2007)考察《華音啟蒙諺解》和《你呢貴姓》后認為,疑問代詞和語氣詞“么”共現是漢語規則過度類推造成的病句。

2.4.1.3 句中停頓

早期北京話語料中的“么1”也用于句中停頓處,特別是假設小句末。《現代漢語八百詞》認為這是“喚起聽話人對下文的注意”。事實上,“么1”也是一種保持話輪的手段(劉虹,2004)。趙元任(1926)把“末(么)”的這種作用稱為“暫頓”:“把語氣說得略緩……叫聽的人先聽聽上半句,然后下半句再慢慢的想出來。”這種用法多見于后續句,往往是在回應聽話人之后,提出新的話題并加以論述,從而保持說聽雙方在會話過程中的密切聯系。根據趙元任(1968/1980)“零句說”觀點,這是由自問自答合成的整句(參見2.2.1.3節)。所以這種用法的“么”雖然不是用于疑問句,但其功能實際上是表疑問的“么1”的擴展,因此歸為“么1”。

(66)a.這么著,凡有神仙的,起頭兒都是人么?(《尋津錄》)

 b.要說他的外科,好像稍差一點,并且他也愛用熱藥。(《小額》)

 c.再看橋底下,那個肉也沒有了。這個話不但為牲口說的,就是人若有過度的貪心,一定有這樣的事情了。(《速修漢語大成》)

2.4.2 么2

鐘兆華(1997a)指出,語氣詞“嘛”與“么”關系密切,北宋就已同音。強星娜(2010)認為,“嘛”和“嗎”同源。本書所考察的語料中,非疑問句中“么/嗎”的用法相當于現代漢語“嘛”,記為“么2”。

徐晶凝(2008b)將“嘛”的意義歸納為“強傳信式論理勸求,并暗示聽話人應當接受”。這是從交互主觀性角度做出的語義概括。這里的“勸求”功能就是要求對方和自己保持一致,是“么1”“求回答”功能的擴展。“么2”用于非問句,要求聽話人回答的程度自然會低于“么1”,但仍然關注自己和聽話人共同的知識背景和交際環境,才會“暗示聽話人應當接受”,也就是要求聽話人和自己保持一致的立場。如果聽話人對“么2”前的命題有異議,就會產生爭論。所以《現代漢語八百詞》將陳述句中“嘛”的語義描寫為“表示事情本應如此或理由顯而易見”。

反問句并不是真正要求聽話人回答,其中的“么/嗎”既可讀高調也可讀低調,呈現了從問句到非問句過渡的特點,本書將其歸入“么2”。

2.4.2.1 反問

北大中文系(1982)認為“么”用于反問句時舒緩了反問的語氣,劉月華等(2001)認為“么”表示了質問、責備或分辯的語氣。舒緩是減弱原句語氣,質問則為加強問句語氣,這兩種看似相反的語氣作用,實際是來自于不同的交際功能。史金生、胡曉萍(2002)將其區分為“疑”和“問”,認為“嗎”的發問功能使反問句帶上了疑的色彩,因而語氣較平緩。這正好說明“嗎”求回答功能的交互主觀性。“嗎”在互動等級序列上處于較高層次,交互主觀性強,而反問句式的質問、責備等語氣表現的是強烈的主觀情緒,處于互動等級序列中段。語氣詞和句式互相作用:“嗎”提升了反問句的交互主觀性,舒緩了反問語氣,反問句式又將“嗎”的交互主觀性拉低,從“么1”求回答的功能轉為“么2”求一致的功能。

整體看,用于反問句的“么2”比用于是非問的“么1”略少,個別語料比例略高。“么2”與“難道、不是、可不、還不、豈不、那兒(哪兒)”等配合表示無疑而問。如:

(67)a.欺窮重富的人,難道自家保得住是無窮的富貴了?(《尋津錄》)

 b.嘿,大兄弟,您聽聽,夠多們亡道!簡直他這不是要反?(《小額》)

 c.——怎么了,燈罩兒又炸了?——可不?又壞了一個。(《官話指南》)

 d.大初一的,打了廚子一杵子,你這畜生還了的么?(《尋津錄》)

 e.你年輕的時候兒,要這么懶惰,不愛念書,趕到長大了的時候,那兒還成得了人?(《語言自邇集》)

黃國營(1986)認為,漢語的“嗎”字句來源于早期正反問,清代“么”字句迅速轉變為以反問用法為主,所以在現代漢語北方話中,“嗎”字句也主要甚至只能用于反問。早期北京話語料尚無法支持這一論斷。本書重點考察的21種材料中,只有《尋津錄》《北京官話伊蘇普喻言》《總譯亞細亞言語集》《官話類編》和《北京風俗問答》5種材料的反問句用例較多(表2.7),從總的用例數量上看,是非問約為反問的2倍,且多在1900年以前,很難說清末北京話中“嗎”字句已經以反問用法為主。

2.4.2.2 陳述句

“么2”用在陳述句中,所附的命題是說話人認為聽話人理應知道的內容,或者是曾經共同經歷的事件,或者是基于共同知識背景的推斷。盡管不要求聽話人有形式上的回答,但要求聽話人和自己保持一致的立場。如:

(68)a.那個時候兒你還理論,倒很有點兒不舒服我來著。(《語言自邇集》)

 b.白狗回言說:“獵戶啊,你別這么說我呀,彼此都依的是主人的教法,主人光教給我看守的事,別沒教過我甚么。”(《伊蘇普喻言》)

 c.你可以和伙伴兒們借一頂帽子、一雙靴子就得了!(《官話指南》)

 d.這兩天我倒是見天來。昨兒個是哈輔元的末天(哈輔元是個說評書的,能說《濟公傳》跟《永慶升平》)。(《小額》)

 e.我甚么都懂得,你別瞧我是外國人,我比你們中國人還講理哪,有理講倒人。(《支那語書取研究》)

“么2”在句中與副詞“很、簡直、竟”等配合,就增加了意外或不以為然的態度:

(69)a.聽見說你的清話,如今學得有點兒規模兒了。(《語言自邇集》)

 b.跑堂兒的李四笑嘻嘻的說道:“額老爺,您怎么老沒來呀?”小額說:“有事。”(《小額》)

 c.你們簡直的都是畜類!(《北京風俗問答》)

2.4.2.3 祈使句

《現代漢語八百詞》認為祈使句中的“么”“表示期望、勸阻”。“期望、勸阻”是祈使句式的意義,“么”在祈使句中仍然表示“道理顯而易見”,期望和勸阻都是基于說聽雙方已有的知識背景。本書所考察的語料中,僅《警務支那語會話》中有2例“么”用于祈使句:

(70)a.你們別走鐵路上。你們走那條道兒不好么?快到鐵路外去!若是往后再走鐵路上一定罰你們。

 b.別在這兒撒尿,里頭有茅廁。你上那茅廁去解手罷。你不知道鐵路上的規矩么?既是你不知道,為什么不問呢?我指給你,跟著我來

表2.7 “么”使用情況統計

(續表1)

(續表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敖汉旗| 淮南市| 旌德县| 山东省| 衡阳市| 寿宁县| 吴江市| 陕西省| 侯马市| 措美县| 中卫市| 浦城县| 普格县| 八宿县| 平顶山市| 湘阴县| 黄大仙区| 普兰店市| 沁源县| 清镇市| 林西县| 东明县| 日喀则市| 建平县| 方城县| 昔阳县| 定兴县| 交口县| 长春市| 喀喇沁旗| 富顺县| 册亨县| 宝鸡市| 昌乐县| 怀来县| 崇文区| 中方县| 井冈山市| 天门市| 合作市| 紫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