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北京話語氣詞研究
- 陳穎
- 4806字
- 2020-01-07 15:01:03
2.4 么/嗎
早期北京話語料中,“么”多作為語素構成代詞“這么、那么、甚么、怎么”,如《尋津錄》126處“么”中,95處參與構成代詞。“么”做語氣詞,有時也寫作“嗎”。《小額》中只有2例語氣詞“么”,語氣詞“嗎”有68例。
《語言自邇集》將“嗎”和“么”看作兩個不同的語言單位:
但《語言自邇集》的語例中“么”不只是“詞綴”,它單獨用于疑問句中共198例,而“嗎”只有8例,“么”做疑問語氣詞的數目遠多于 “嗎”。如:
《官話類編》的編寫者認為“么”不是獨立的語氣詞,“嗎”可以是“么”的異寫形式:
《官話類編》的課文中語氣詞沒有“么”,均寫作“嗎”,這反映了由“么”到“嗎”的書寫形式更替。
后來,“么”專用于構成代詞,“嗎”專用于句末語氣。為敘述方便,本節將“么/嗎”視為同一個語氣詞,以“么”為代表[8]。本書將“么”分為兩個:“么1”用于是非句、特指句、反復句及句中停頓處,功能是求回答;“么2”用于反問句、陳述句和祈使句,與現代漢語“嘛”相似,功能是求一致。
2.4.1 么1
“么1”作為疑問語氣詞的身份是得到公認的,李宇明(1997)稱之為疑問標記。早期北京話語料中,“么1”的功能是“求回答”,多用于是非問,朝鮮漢語教科書的“么1”還可用于特指問和反復問。
2.4.1.1 是非問
這是“么1”最常見的用法。韓志剛(2002)比較了語調是非問句和“嗎”是非問句后認為,“嗎”問句主要傳達理性信息,向對方提出信息要求。史金生、胡曉萍(2002)認為,“嗎”問句的功能“是一種希望獲得答復而對不了解的事實的提問”,即重在傳達說話人的提問。可見,和用于疑問句的“啊”“呢”相比,“嗎”是真正意義上的“要求回答”的語氣詞,對聽話人有要求。
“么1”最常用于是非問:
對話中,為了確認前一話輪中的相關信息,只提取出最重要的部分加以詢問,句中省略了“是”,就形成“無疑問詞+么”格式:
朱德熙(1982)指出,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選擇問句后頭可以有語氣詞“呢”“啊”,不能有“嗎”。早期北京話語料中,有的選擇問形式在前一選項末使用了“么”,與之對應的后一選項末多數時候用“呢”,有時也用“啊”。這種選擇問實際是由兩個是非問形成的對舉格式。說話人邊說邊想,體現了思維和語言一致的線性關系。如:
2.4.1.2 特指問和反復問
現代漢語中,“嗎”不用于特指問和反復問。朱德熙(1982)認為,即使出現了這種語例,也是省略了“你是問……”而成,要求對方證實所提的問題,如“今天星期幾嗎?”“他去不去嗎?”
早期北京話語料中,只有朝鮮漢語教科書中出現了“么”用于特指問和反復問的語例。從上下文來看,都是直接提問,而不是省略了“你是問……”的確認性提問。
“么”用于反復問的情況只在《華音啟蒙諺解》中有2例:
“么”用于特指問的情況在早期朝鮮漢語教科書中并不少見:
特指問句中的“么/嗎”很像是“呢”,但這些語料的特指問也用“呢”。以《華音啟蒙諺解》為例,“么”特指問共26例,“呢”特指問共30例。如:
表2.6 朝鮮漢語教科書“么/嗎”特指問用例統計[9]

可以看到“么”用于特指問句具有地域性和階段性,只在朝鮮漢語教科書中存在,19世紀80年代使用較多,進入20世紀后逐漸減少。岳輝、李無未(2007)考察《華音啟蒙諺解》和《你呢貴姓》后認為,疑問代詞和語氣詞“么”共現是漢語規則過度類推造成的病句。
2.4.1.3 句中停頓
早期北京話語料中的“么1”也用于句中停頓處,特別是假設小句末。《現代漢語八百詞》認為這是“喚起聽話人對下文的注意”。事實上,“么1”也是一種保持話輪的手段(劉虹,2004)。趙元任(1926)把“末(么)”的這種作用稱為“暫頓”:“把語氣說得略緩……叫聽的人先聽聽上半句,然后下半句再慢慢的想出來。”這種用法多見于后續句,往往是在回應聽話人之后,提出新的話題并加以論述,從而保持說聽雙方在會話過程中的密切聯系。根據趙元任(1968/1980)“零句說”觀點,這是由自問自答合成的整句(參見2.2.1.3節)。所以這種用法的“么”雖然不是用于疑問句,但其功能實際上是表疑問的“么1”的擴展,因此歸為“么1”。
2.4.2 么2
鐘兆華(1997a)指出,語氣詞“嘛”與“么”關系密切,北宋就已同音。強星娜(2010)認為,“嘛”和“嗎”同源。本書所考察的語料中,非疑問句中“么/嗎”的用法相當于現代漢語“嘛”,記為“么2”。
徐晶凝(2008b)將“嘛”的意義歸納為“強傳信式論理勸求,并暗示聽話人應當接受”。這是從交互主觀性角度做出的語義概括。這里的“勸求”功能就是要求對方和自己保持一致,是“么1”“求回答”功能的擴展。“么2”用于非問句,要求聽話人回答的程度自然會低于“么1”,但仍然關注自己和聽話人共同的知識背景和交際環境,才會“暗示聽話人應當接受”,也就是要求聽話人和自己保持一致的立場。如果聽話人對“么2”前的命題有異議,就會產生爭論。所以《現代漢語八百詞》將陳述句中“嘛”的語義描寫為“表示事情本應如此或理由顯而易見”。
反問句并不是真正要求聽話人回答,其中的“么/嗎”既可讀高調也可讀低調,呈現了從問句到非問句過渡的特點,本書將其歸入“么2”。
2.4.2.1 反問
北大中文系(1982)認為“么”用于反問句時舒緩了反問的語氣,劉月華等(2001)認為“么”表示了質問、責備或分辯的語氣。舒緩是減弱原句語氣,質問則為加強問句語氣,這兩種看似相反的語氣作用,實際是來自于不同的交際功能。史金生、胡曉萍(2002)將其區分為“疑”和“問”,認為“嗎”的發問功能使反問句帶上了疑的色彩,因而語氣較平緩。這正好說明“嗎”求回答功能的交互主觀性。“嗎”在互動等級序列上處于較高層次,交互主觀性強,而反問句式的質問、責備等語氣表現的是強烈的主觀情緒,處于互動等級序列中段。語氣詞和句式互相作用:“嗎”提升了反問句的交互主觀性,舒緩了反問語氣,反問句式又將“嗎”的交互主觀性拉低,從“么1”求回答的功能轉為“么2”求一致的功能。
整體看,用于反問句的“么2”比用于是非問的“么1”略少,個別語料比例略高。“么2”與“難道、不是、可不、還不、豈不、那兒(哪兒)”等配合表示無疑而問。如:
黃國營(1986)認為,漢語的“嗎”字句來源于早期正反問,清代“么”字句迅速轉變為以反問用法為主,所以在現代漢語北方話中,“嗎”字句也主要甚至只能用于反問。早期北京話語料尚無法支持這一論斷。本書重點考察的21種材料中,只有《尋津錄》《北京官話伊蘇普喻言》《總譯亞細亞言語集》《官話類編》和《北京風俗問答》5種材料的反問句用例較多(表2.7),從總的用例數量上看,是非問約為反問的2倍,且多在1900年以前,很難說清末北京話中“嗎”字句已經以反問用法為主。
2.4.2.2 陳述句
“么2”用在陳述句中,所附的命題是說話人認為聽話人理應知道的內容,或者是曾經共同經歷的事件,或者是基于共同知識背景的推斷。盡管不要求聽話人有形式上的回答,但要求聽話人和自己保持一致的立場。如:
“么2”在句中與副詞“很、簡直、竟”等配合,就增加了意外或不以為然的態度:
2.4.2.3 祈使句
《現代漢語八百詞》認為祈使句中的“么”“表示期望、勸阻”。“期望、勸阻”是祈使句式的意義,“么”在祈使句中仍然表示“道理顯而易見”,期望和勸阻都是基于說聽雙方已有的知識背景。本書所考察的語料中,僅《警務支那語會話》中有2例“么”用于祈使句:
表2.7 “么”使用情況統計

(續表1)

(續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