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 張清 劉蕾
- 1664字
- 2019-11-29 17:09:47
第一節 小學生的年齡階段和一般特征
六七歲到十二三歲是兒童的小學階段。在這一時期,學習成為兒童的主導活動,因此這個時期又稱為學齡初期。小學低年級學生具有明顯的學前兒童的心理特點,而小學高年級,由于生理年齡的增長,逐漸具有青春期的一些特點,所以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前青春發育期。
小學生在教育的影響下,認知能力、個性特點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小學階段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主要表現出以下三個特征。
一、學習成為主導活動
從六七歲開始,兒童進入學校,開始了正規的、有系統的學習,學習成為兒童的主導活動。小學學習與兒童在幼兒園時的游戲有很大不同,小學生學習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的活動,是一種社會義務。
學習是一種社會活動,社會對學生的要求是通過學校的各項要求得以實現的。學生必須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養成適合社會需求的個性品格。同時,集體的輿論又控制、監督和調節著每個集體成員的行為,兒童在學校里不僅要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而且要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與游戲相比,學習具有社會性、系統性和強制性。
在學校中,小學生不僅要學習自然和社會知識,還要接受各種規章、制度,在此期間,其心理過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得到了發展。小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掌握讀、寫、算等最基本的知識技能,為進一步掌握人類的知識經驗打下最初的基礎。
總之,小學生進入學校以后,正規的、有系統的學習促使他們心理和個性(社會性)的全面發展,所以,童年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期。
二、掌握書面言語并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在幼兒階段,口頭言語和具體形象思維在兒童認知的發展中占重要地位。進入小學后,書面言語成為兒童學習的主要內容。書面言語的掌握,擴大了兒童的知識范圍,促進了兒童各種心理過程的發展,如掌握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等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小學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這與幼兒晚期差不多。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思維雖然帶有具體性的特征,但基本上形成了抽象邏輯思維,其中四年級是思維發展的關鍵期。例如:對小學生來說,“判斷”這種思維形式的發展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一年級小學生的判斷大多為實然判斷,并仍主要以事物的外部特征為依據;在二年級小學生身上,開始可以看到一些蓋然判斷。兒童掌握蓋然判斷是與兒童認識到事物的多種屬性以及理解事物變化的多種原因相聯系的。在這一時期,兒童雖然能提出不同的假設,但他們一般還不能自覺地、獨立地去論證自己的假設;中年級的兒童已能開始比較獨立地提出事實和理由,并能明確地論證一些較復雜的蓋然判斷,這說明兒童自覺的邏輯判斷能力已初步形成。
在小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并非僅僅要求學生掌握直接的知識經驗,還要求他們掌握間接的知識經驗。在教小學生掌握這些知識經驗的時候,盡管是以直觀教育為主,教師還需要借助于書面言語,通過講述事物形象的書面材料來實現的。小學生要掌握大量間接的知識經驗就必須學會進行智力活動,學會運用分析、比較、綜合、概括、抽象等方法來掌握各種概念和概念系統;不僅要精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把它與類似概念區別開來,還要對各種有關的概念進行劃分、分類和系統化的工作。在掌握概念的基礎之上,還要學會自覺地、有意識地進行邏輯判斷和推理論證。這些活動促進了小學生邏輯思維的不斷發展。
小學教學主要是進行基本知識和常識的教學,引導小學生進一步掌握書面語言,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語文和數學兩科是小學教學中的主要科目,這兩科的教學要符合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
三、小學生開始有意識地參加集體活動
進入小學后,兒童的活動多數以集體為單位進行,他們在與同學的交往中,逐漸發展了集體意識,掌握了各種基本的行為規范,也了解了自己在集體中的權利和義務。從此,他們開始成為參加社會集體生活的成員。這改變了他們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也改變了他們與周圍人們的關系。學生在入學后與其周圍人們形成了新的關系,在這種新關系以及集體生活、集體意識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他們形成和發展了新的個性品質、道德品質,發展了同學間的友情和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