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小學生的學習

小學生入學后,學習活動就逐步成為兒童主要的活動形式,并且對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學習的各方面不斷發展著。影響小學生成功學習的因素主要是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包括: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等。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小學生學習動機的特點

動機是需要的表現形式,是人們由于某種需要而引起的對一定對象的向往。

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影響著小學生的學習成績。

通過調查發現,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四種:第一種,為獲得好分數,得到獎勵而努力學習。第二種,為履行集體和組織交給自己的任務,或為集體和組織爭光而學習。第三種,為升學、為個人前途、理想而學習。第四種,為祖國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勤奮學習。

相對于第一種學習動機內容來說,后三種學習動機是與社會意義相聯系的,稱為遠大的學習動機。調查發現,整個小學階段,主導的學習動機是第一和第二種。而低年級兒童多以第一種學習動機進行學習。由此可見,小學生一般還不善于把學習與社會需要聯系起來,還缺乏深遠的學習動機,他們的學習動機往往與學習活動直接聯系在一起。

小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一個發展過程。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點:

1.一般地說,它的趨勢是從比較短近的、狹隘的學習動機逐步向比較自覺的、遠大的學習動機發展。

2.從具體的學習動機逐步向富有原則性的、比較抽象的學習動機發展。

3.從不穩定的學習動機逐步向比較穩定的學習動機發展。

這個過程,反映了小學生學習行為的動機及其整個學習活動的水平。教育的任務是逐步引導小學生能夠及早地從前者向后者過渡。

二、小學生學習興趣的特點

學習興趣是在學習活動中產生的,能使學習活動變得積極、主動,并富有成效。

學習興趣可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是由客觀事物或學習活動本身所引起,如喜歡做算術題,喜歡寫字、喜歡畫畫等;間接興趣則是對活動結果感興趣,如父母的獎賞、老師的表揚、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等。對小學生來說,不斷變化、對比鮮明、相對強烈或富有新異性的刺激往往易引起他們的直接興趣,而對活動的目的與任務或活動結果的意義與價值的理解則往往能夠激發他們的間接興趣。

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小學生積極地進行學習的一個重要方式。只有讓小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才不會成為他們的沉重負擔,小學生才能夠主動地、愉快地投入學習活動中。

隨著教師的教育影響,知識經驗的不斷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也在不斷發展變化。表現出如下的幾個基本特點。

1.小學生在低年級時對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外部活動更感興趣,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對學習的內容或需要獨立思考的學習作業更感興趣

剛入學的兒童主要對各種各樣的學習過程或學習活動本身感興趣,如背書包去上學,在課堂上一會兒念拼音,一會兒寫字,一會兒做算術題。這時他們往往還不太會考慮為什么要學、學的是什么等,因此,教師往往可以利用低年級學生對學習形式的變化感興趣這一特點,巧妙地圍繞教學內容變化學習過程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正確的教育影響下,兒童逐漸掌握了一些基本學習技能,開始重視學習結果和學習內容。從三年級起,兒童開始喜歡比較新穎的、需要開動腦筋獨立思考的學習內容。因此,在這個時期,教師應特別重視向學生解釋學習內容,恰如其分地評價他們的學習結果,鼓勵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發揮獨立性和創造性。

2.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不分化到逐漸對各不同學科內容產生初步的分化性興趣

剛入學的兒童通常還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學科興趣。調查表明,小學生的學科興趣的分化時間一般從三年級開始。但是,小學生的這種對學科的選擇性興趣還很不穩定,極易發生變化。引起小學生學科興趣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觀原因主要是教師的教學水平,主觀原因則主要是學生覺得該學科是否有用和需要動腦子。

3.小學生對具體事實和經驗較有興趣,對抽象的因果關系的興趣在初步發展著

小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具體的事實和實際活動,例如,閱讀故事、小說之類的材料,進行體育活動等。從中年級開始,兒童才逐漸對反映事物間的因果關系的較抽象的知識產生初步的興趣。例如,簡單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因果關系、初步的運算規律、文藝作品的意義及其中人物的內心體驗等。

4.游戲方式進行學習隨著小學生年級升高而逐漸減少

低年級學生對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學習的活動感興趣,他們可以通過游戲進行規則、知識等的學習,類似學前期兒童的特點;中年級以后,游戲因素在兒童興趣上的作用逐漸降低,兒童可以通過學習活動進行規則、知識等的學習,而且,學習效果較好。這反映了兒童從學前期的學習向學齡期的學習轉化的特點。

5.激發小學生閱讀的興趣,促進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閱讀的興趣,一般從課內閱讀發展到課外閱讀,從童話故事、文藝作品進而發展到科普讀物。所以,小學教師和家長應該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進行引導,使得小學生能夠對閱讀產生興趣,閱讀能力對小學生未來的知識、能力的提升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培養小學生閱讀的興趣至關重要。

三、小學生學習態度的特點

心理學家認為,小學時期是學習態度初步形成的時期。所謂態度,是指個體對某一對象所持的評價和行為傾向,是由認知、情感與意向三因素構成的比較持久穩定的個體內在結構,是調節外部刺激與個體反應之間的中介因素。學習態度受學習動機的制約,是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通過獲得一定的經驗而習得的,學習態度也是可以改變的。它是影響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

小學生學習態度的特點集中表現在:小學生對教師的態度、對班集體的態度、對作業的態度和對評分的態度四個方面。

1.對教師的態度

低年級小學生無條件地信任和服從教師,他們對教師有一種特殊的尊敬和依戀,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因此,這個時期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是影響小學生學習態度的主要因素。

從中年級開始,小學生逐漸以選擇、批評的態度來對待老師。只有那些思想作風好,教學水平高,對兒童耐心、公平的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學生也更愿意接受這些教師的教育。

總之,教師可以通過親切而機智的關懷來與小學生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關系,獲得小學生的信任與尊敬,這對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是十分有益的。

2.對班集體的態度

小學階段是兒童開始形成“幫團”的時期,兒童開始產生了交往與歸屬的需要,因此,這是培養兒童正確的集體觀念和形成良好的集體關系的重要時期。

班集體的形成是使兒童形成對學習的自覺負責態度的重要條件。剛入學的兒童還沒有形成真正的集體關系。這時候的班集體只是一個松散的編湊在一起的團體,兒童之間還沒有形成穩定的關系。在教學的影響下和教師的組織和幫助下,小學生與同學之間逐漸建立起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關系,以此為基礎,團體才逐漸發展成具有明確的統一目標和形成一定輿論的最初的集體。從小學中年級起,小學生初步開始了比較有組織的自覺的班集體生活,初步形成集體的觀念,明確意識到自己是班集體中的一員,把集體的榮譽當作自己的榮譽,服從集體的要求,完成集體所交給的任務。與此同時,集體輿論的影響開始發揮作用,小學生開始意識到要以優良的成績取得班集體肯定性的評價。

3.對作業的態度

小學生學習態度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形成對作業的認真負責的態度。剛入學的兒童還沒有把作業看成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時能按時完成作業,有時可能因貪玩而完不成作業。隨著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小學生對作業的態度逐漸發展起來,他們逐漸學會安排一定時間來完成作業,能夠自覺停止其他活動,準備功課,同時他們開始能按一定順序來完成作業,如先寫生字,再做算術題。另外,他們也逐漸學會按教師的要求集中精神認真地完成作業。

4.對評分的態度

進入小學以后,兒童就要經常接受各種分數評定,這些評分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這種作用通過兒童對評分的態度而產生。

一般而言,評分被視為反映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客觀指標。低年級兒童已逐漸理解分數的客觀意義,但他們常常把分數意義絕對化。例如,認為只有得高分才是好學生,得到好分數就能獲得教師和父母的獎勵。從中年級起,兒童逐漸理解分數的客觀意義,并樹立對分數的正確態度,開始了解分數代表學習的結果,代表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開始把優良的分數理解為是學生對本身職責具有負責的態度,并且高質量地完成本身職責的客觀表現。

學生對分數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和教師對分數態度的影響。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正確認識評分的意義,對學生獲得的分數持積極的態度,切不可以挖苦、諷刺、打擊等消極態度對待得低分的學生,也不應對得高分的學生給予不切實際的稱贊和表揚。對待分數的不客觀、不正確態度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產生錯誤的學習態度。

四、小學生學習能力的特點

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在教學的影響下,逐漸發展起來的。剛入學的兒童一般還不善于進行真正的學習活動,他們仍然把學習與游戲或實際活動混在一起,教師必須耐心地、循序漸進地培養兒童,使他們學會把學習當作一種有目的、有系統的獨立活動來對待。為此,在教學活動中必須著重發展兒童心理的有意性和自覺性,培養兒童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的能力,幫助兒童逐步學會有關的學習方法,逐步形成相關的學習能力。

小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是學會進行智力活動。有些小學生在學習上的落后,常常是由于他們進行智力活動時,缺少某一階段或某一階段的活動進行得不夠充分而引起的。例如,在教學生演算時,如果從實物演算直接過渡到心算,常常會使有些學生的學習產生困難;而當實驗者補充了被省略的中間階段即讓學生在實物演算之后,再讓學生不看實物而只憑腦子里所留下的實物表象來進行演算,同時伴隨著大聲言語,這些學生學習落后的狀況就會得到改善。

為了順利地進行智力活動,需要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結合,如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創造力、想象力、意志力等。只有努力促進上述各種能力的發展,并綜合地利用它們,才能使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閱讀材料】

小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學習方法的特點

從時間順序看,小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逐步遞增的過程。不同學習階段,小學生學習方法的特點不盡相同。

低年級學生學習方法的特點: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的持久性較差,思維中具體形象的成分占優勢。概括水平的發展處于概括事物的直觀的、具體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屬性的直觀形象水平階段。他們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體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低年級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應注意直觀形象性和游戲活動性。操作學習法、游戲學習法、競賽學習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組織和吸引低年級兒童積極、主動地學習的有效方法。

中年級學生學習方法的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校學習常規的訓練,中年級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組織紀律性有所增強。與此同時,中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伴隨著生理的發育和心理素質的完善逐步發展起來。感知能力的發展,注意品質的進步,有意識記憶能力的提高,都為小學生的學習進步創造了條件。尤其是中年級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更使小學生的學習方法有了新的特點。中年級學生的思維中,具體形象成分和抽象邏輯成分的關系發生著變化。在直觀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時,抽象邏輯成分開始增加。概括水平的發展處于直觀形象水平向抽象邏輯水平過渡的狀態。在他們的概括中,直觀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屬性逐漸減少,抽象的本質特征或屬性的成分逐漸增加。實踐表明,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已能學習運用歸納、演繹、類化和對比推理的思維方法。因此,中年級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應充分考慮機械識記法和意義識記法的交叉滲透性,直觀形象法和抽象邏輯法的自然過渡性。

高年級學生的學習方法特點:

盡管整個小學階段,學生的無意注意、機械識記和形象思維仍占優勢,但是高年級學生的有意注意能力、意義識記能力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起來。他們初步學會對事物本質特征或屬性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關系進行抽象概括,并逐步接近科學的概括。較為熟練地掌握了各科學習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自覺能力進一步增強。因此,高年級兒童學習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一是要注意發展思維的抽象邏輯性,二是要注意學習方法運用的綜合性和獨立自主性。

上面,我們根據小學生學習過程的基本理論和規律,結合小學生的學習實踐,初步揭示出各種不同的學習過程中,小學生學習方法的特點。其目的就在于為小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運用和指導提供科學的方法論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德县| 株洲县| 大竹县| 铜川市| 和林格尔县| 称多县| 延津县| 秭归县| 嘉峪关市| 泰州市| 新疆| 伽师县| 鞍山市| 沂源县| 通城县| 天等县| 贵定县| 泽库县| 康马县| 伊吾县| 定结县| 青海省| 阿拉善左旗| 平度市| 荣成市| 福建省| 晋城| 正蓝旗| 百色市| 濮阳市| 景泰县| 大足县| 屏东市| 孝昌县| 赤峰市| 阜康市| 金坛市| 全椒县| 闻喜县| 内乡县| 夹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