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心理健康(第二版)
- 戴朝護
- 3578字
- 2019-11-29 17:06:10
第三節 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一、健康人格概述
(一)健康人格的含義
所謂健康人格,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社會、道德和審美各要素完美的統一、平衡、協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發揮。馬克思所描述的“全面發展的、自由的人”就是健康人格的理想標準。健康的人格,不僅是人類應該追求的價值目標,也是人們充分發展所能達到的一種境界。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其最顯著的特點是:他們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命運;他們正視自己,正視過去,面對現實,注重未來,渴望迎接生活的挑戰,在實踐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并實現自己的價值。
(二)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
在社會改革時期,面對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沖突,大學生要注意調整自己的主體價值,注意自身的文化修養、高尚審美意識的培養。那些將調侃和庸俗視為美,熱衷于廁所文化、熄燈文化、課桌文化等行為與高等學府學子的形象極不相配。大學生應真正領悟“品學兼優”的內涵,塑造健康和諧的整體人格。這也是大學生解決“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的根本問題。
良好的人際氛圍是一個人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有利于個體在與他人交往中傳遞信息,不斷調整行為,更新觀念和態度。可以說,人際交往直接影響著大學生人格的發展和成型。
能努力做到正確看待自我,認識自我;不自高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從實際出發,確立自我價值,認識和理解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人不可能脫離集體,個人也只有在集體和社會的大熔爐中,才能真正實現自我。
健康、優良的人格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以體現,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健康的人格不是只停留于口頭上,而是要付諸行動之中,杜絕“拖拉”和克服“懶散”等不良人格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以實現。
(三)健康人格的標準
健康人格的標準可以分為概括的標準和具體的標準。從總體上看,人格健康的人應該是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實踐中充分發揮自己全部才干,為人類、為社會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同時使自己的人格在各個方面得到充分的協調、平衡發展的人。從具體特征上講,健康人格應具有以下標準:
人際關系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關系,是社會關系的直接表現,是構成人類社會最普遍、最直接的關系。人際關系是在社會交往中建立的。社會交往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理解,調節身心狀態,增強人的責任感。人際關系最能體現一個人人格健康的程度。人格健康的人樂于與他人交往,能與別人建立良好的關系,與人相處時,尊敬、信任等正面態度多于嫉妒、懷疑等消極態度;健康的人常常以誠懇、公平、謙虛及寬容的態度尊重他人,同時也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納。和諧的人際關系既是人格健康水平的反映,同時又影響和制約著健康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社會適應能力反映了人與社會的協調程度。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在社會化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人格健康的人能和社會保持良好的密切的接觸,以一種開放的態度,主動關心社會、了解社會。他們觀察所接觸到的各種事物和現象,看到社會發展的積極面和主流,在認識社會的同時,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跟上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表現出能很快適應新的環境。
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人類在社會進步中獲得本質力量的表現。樂觀的人常常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對前途充滿希望和信心,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或學習抱著濃厚的興趣,并在工作和學習中發揮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最終獲得成功。即使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也能耐心地去應付,不畏艱險,勇于拼搏。相反,悲觀的人常常看到生活的陰暗面,對任何事情都沒興趣,遇到一點挫折就情緒低落、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棄。大學生的主要活動是學習,因此,對學習的興趣可以反映出對生活的基本傾向。人格健康的大學生對學習懷有濃厚的興趣,表現出觀察敏銳、注意集中、想象豐富、充滿信心、勇于克服困難。如果對學習和生活缺乏興趣,處于苦惱煩悶之中,就必然會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和自己與他人、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認識。自我意識是一個完整的心理結構:表現于認知過程就是正確地認識自己,客觀地評價自己;表現于情感過程就是自尊、自信、自豪感、責任感、悅納自己;表現于意志過程就是能夠自我監督,自我調節,努力發展身心潛能。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學生對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評價,充滿自信,揚長避短,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地調節自己,與環境保持平衡。而缺乏正確自我意識的大學生常常表現出自我沖突,自我矛盾;或者自視清高,妄自尊大,做力所不能及的工作;或者自輕自賤,妄自菲薄,甘愿放棄一切可以努力的機遇。
情緒對人的活動乃至對人的健康都有重要影響。積極的情緒體驗能使人振奮精神,增強自信,提高活動效率;消極的情緒體驗會降低人的活動效率,甚至使人患病。情緒標志著人格的成熟程度。人格成熟的人情緒反應適度,具有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能力,經常保持愉快、滿意、開朗的心境,并富有幽默感;當消極情緒出現時,他們能合情合理地宣泄、排解、轉移和升華。
健康人格的各個標準都是相關的。“具有體驗豐富的情緒并控制情緒表現的人,通常是有能力滿足自身基本需要的人,是能緊緊地把握現實的人,是獲得了健康的自我結構的人,是擁有穩定可靠的人際關系的人。”
總之,人格健康的人,其人格的各個方面是統一的、平衡的。上述標準不僅是衡量一個人人格健康的尺度,同時也為大學生改善自己的人格提出了具體的努力目標。
二、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的方法
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僅關系到他們自身的健康和成才,也關系到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和質量。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指出:“一個國家只有當它的人民是現代人,它的國民從心理和行為轉變為現代的人格,它的現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管理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獲得了某種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性,這樣的國家才可真正稱之為現代化國家。”可見,人格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發展和成功的先決條件。
中國是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國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而當代大學生就是處在這樣一個新舊交替,社會大改革、大開放的時期。這樣的背景一方面使大學生感到迷茫、困惑、不適應,并由此給他們人格的成長和塑造帶來價值認同和行為導向上的困難;另一方面,也為他們人格的發展與塑造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當代大學生應自覺地在比較和選擇中吸取中西文化、古今人格的長處,從而形成一種適合中國現代化發展,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個人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格模式。
健康人格的塑造,既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要求,又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每一位大學生都應該積極關注自己的人格健康,通過正確的實踐途徑,完善自身的人格修養。
(一)做自己氣質、性格的主人
做自己氣質、性格的主人,其前提是要了解自己的氣質和性格類型,知道自己的長處與不足,進而才能有目的、有意識地去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的性格和氣質。從自知之明到自我完善的過程,也是氣質和性格的自我悅納過程。
(二)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求同存異,培養自己開放的人格、博大的胸襟
目前大學生中的獨生子女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家庭的教育和社會所形成的矛盾也比較復雜,而對多元化的環境因素和各式各樣的心理壓力源,大學生應努力培養自己具有一種求同存異、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把堅定不移的原則性和因勢利導的靈活性結合起來。一個人如能做到這樣,必然能形成和諧的人際氛圍,并產生健康的人格動力源。
(三)陶冶情操,提高素質
大學生正處于學習的黃金年齡,除了要學好基礎課、專業課外,還應該培養自己的愛好,加強素質方面的學習和提高,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優化人格的效果。例如,練習書法可以凈化心靈,穩定情緒,克服急躁心理;練習下棋可以開拓智力,活躍思維;運動可以磨煉意志;等等。
(四)積極發展獨立性和創造能力
獨立性和創造能力是現代人格結構中所必不可少的。當代大學生應敢于創新,敢于開拓,“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善于想象,善于聯想,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崇尚理性,自主、自立和自強,勇于探索,勇于進取。
(五)腳踏實地,磨煉意志,培養良好的人格素質
具體的人格在實踐中體現,當然也要通過實踐來塑造人格。“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要的就是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地奮斗,在行動中磨煉意志,塑造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意志在人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堅強或軟弱的人格特征以意志的發展水平為標志,而意志的培養則是一個艱苦、長期堅持不懈的過程。“有志者事竟成”。任何人都沒有理由看輕自己而悲觀,懷疑自己以致自暴自棄。當代的大學生更應順應時代的進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人類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改造和發展中充實自己,塑造自己健康、優秀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