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人格障礙與大學生常見人格發展缺陷

一、人格障礙概述

(一)人格障礙的含義

大學生的人格結構比較復雜,受影響的因素也很多。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良因素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格的健康發展,從而導致人格發展缺陷,嚴重的甚至產生人格障礙。在大學生群體中真正有人格障礙的人并不多,但存在不良人格傾向的人卻不少。大學生是人格障礙的易感人群,所以,有必要了解人格障礙問題。

人格障礙也稱病態人格或變態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顯偏離正常,形成了一貫的反映個人生活作風和人際關系的異常行為模式。這種模式顯著偏離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認知方式,明顯影響其社會功能和職業功能,造成對社會環境的適應不良,病人為此感到痛苦。人格障礙與健康人格相對應,但并不意味著一個人沒有健康的人格,他就一定患有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有輕重程度之分:輕者可以完全正常生活,只有與他們接觸較多的人才會發現他的怪癖;嚴重者事事都違反社會習俗,難以適應正常生活,甚至會出現違法犯罪行為。與其他違法犯罪行為不同的是:人格障礙者實施違法犯罪行為一般不是有計劃、有預謀的,其動機模糊,很難察覺有什么目的;不僅使他人受到傷害,同時也使他本人陷于恥辱和痛苦境地。

(二)人格障礙的特點

(1)主要表現為情感和意志障礙,但思維和智能并無異常。人格障礙者一般來說意識是清醒的,認識能力也保持完整。這種人是在沒有意識到障礙、智力活動無明顯缺損的情況下,出現行為活動和情感等方面的明顯障礙。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有求醫的要求,希望治好自己的“病”。

(2)有紊亂不定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的人際關系,這是各類人格障礙患者最主要的行為特征。

(3)遇到困難時,不是積極地解決,而是想方設法推卸責任,歸咎為命運的捉弄或他人的過錯,從而使自己擺脫尷尬處境或自己假想中的兩難處境。

(4)他們沒有責任心和責任感,對別人造成了傷害,也能做出自以為是的辯護。

(5)他們的認知、行為等具有絕對的恒定和一致性。

(6)缺乏自知,且不能從生活經驗中吸取教訓,難以適應單位和社會環境。

(7)他們不會先自我感知到人格上存有障礙,只有通過別人的埋怨或使他們的不良行為得以暴露,他們才會情緒不安。

(8)人格障礙通常開始于童年、青少年,并一直持續到成年,甚至維持終生。人格障礙關鍵在于預防,而不是治療,因為治療的效果一般不太理想。

(9)人格障礙與一般疾病不同,它沒有起病標志和病程變動。因此,人格障礙不能作為真正的精神病。

(三)人格障礙的類型

1.偏執性人格障礙

偏執性人格障礙的典型特征是明顯的猜疑和偏執。特點是主觀、固執、敏感、多疑、心胸狹隘、報復心強。一方面,驕傲自大,自命不凡,總以為自己懷才不遇,自我評價甚高;另一方面,在遭遇挫折、失敗時,又過分敏感,怪罪他人,推諉客觀,很容易與他人發生沖突與爭執。患者把生活中本來與自己無關的事件都認為是針對自己的,對現實生活中或想象中的恥辱特別敏感、多疑。

2.分裂性人格障礙

分裂性人格障礙是以觀念、行為、外貌裝飾奇特、情感冷漠、人際關系明顯缺陷為主要特征。患者對生活缺乏熱情和興趣,對喜事缺乏愉快感,對人冷淡,缺乏知音,我行我素,很少與人來往,過分沉湎于幻想。

3.強迫性人格障礙

強迫性人格障礙是以要求嚴格和完美為主要特點。做事過分謹慎與刻板,事先反復計劃,事后反復檢查,不厭其煩。平時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不合理地堅持要求別人嚴格服從或按照他們的方式做事,否則就極不愉快。表現為過分謹慎、刻板、無業余愛好、缺乏愉快和滿足體驗,較易內疚或悔恨自己。

4.沖動性人格障礙

沖動性人格障礙又稱爆發型或攻擊型人格障礙,以行為與情緒有明顯性的沖動為主要特點。發作前沒有先兆,不考慮后果,不能自控,易與他人發生沖突;發作后能認識到自己不對,間歇期一般表現正常。

5.反社會性人格障礙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又稱悖德型人格障礙,以行為不符合社會規范為主要特點。這種人感情冷淡,對人缺乏同情、漠不關心,缺乏正常的愛;挫折耐受性差,輕微刺激即可引起沖動性行為;即使給別人造成痛苦,也很少感到內疚,缺乏罪惡感,因此常發生不負責任的行為,甚至是違法亂紀的行為,屢教不改。

6.依賴性人格障礙

有依賴性人格障礙的人缺乏獨立性,感到自己無助、無能和缺乏精力,生怕被人拋棄。將自己的需要依附于別人,過分順從別人意志;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當親密關系終結、聯系中斷或孤獨時則有被毀滅和無助的體驗,易與他人發生沖突;有一種將責任推給他人來對付逆境的傾向。

7.癔癥性人格障礙

癔癥性人格障礙又稱表演型人格障礙,其典型的特征表現為心理發育的不成熟性,特別是情感過程的不成熟性。具有這種人格障礙的人的最大特點是做作、情緒表露過分,總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

8.焦慮性人格障礙

焦慮性人格障礙又稱回避型人格障礙,此類人的特征是長期和全面地脫離社會關系。他們回避社交,特別是涉及較多人際關系的職業活動;他們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自感無能,過分焦慮和擔心,怕在社交場合被批評和拒絕。

(四)人格障礙的形成原因

從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角度來看,人格障礙往往由以下因素綜合形成,但幼年期家庭因素起主要作用。

1.生物學因素

意大利犯罪心理學家Rombroso曾對眾多犯罪者的家庭進行大樣本的調查發現,許多犯罪者的親族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他們犯罪的比率遠高于其他人群。因此,人格障礙的遺傳因素不能忽視。也有報告指出,人格障礙者中腦電圖異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從而提示生物因素對人格障礙有一定的影響。

2.心理發育的影響

幼兒在心理發育過程中如受到精神創傷,其人格的發育會受到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未來形成人格障礙的主要因素。常見的情況如下:

(1)嬰幼兒母愛或父愛被剝奪。

(2)被遺棄或受繼父母的歧視。

(3)父母等親人過分溺愛,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惡性增長,異常地發展至蔑視父母的教育、學校的校規與社會紀律。這為發展成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提供了溫床。

(4)研究表明,人格障礙和犯罪者往往與其自主神經功能異常有關。一個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懼反應的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那么與其相關的是具備迅速、強大和良好的習得性控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經系統反應遲緩,與之相聯系的是具備緩慢和軟弱的習得性抑制能力。

(5)幼兒與青少年期受虐待導致產生仇恨或敵視社會或人類的心理。

(6)父母或其他撫養者,幼兒園或小學教師教育方法失當或期望過高,過分強迫、訓斥易造成精神壓力或逆反心理,易形成不良人格。

(7)父母本人品行或行為不良,對兒童的人格發育影響極大。

3.不良社會環境影響

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不合理現象、拜金主義等都會影響青少年的道德價值觀,使他們產生對抗、壓抑、自暴自棄等不良心理而發展至人格障礙。

二、大學生常見人格發展缺陷及調適

在大學生中,有人格障礙的極少,主要表現為人格發展缺陷。人格發展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與人格障礙之間的一種人格狀態,表現為人格發展的不良傾向。在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人格發展缺陷,常見的主要有自卑、害羞、怯懦、懶惰、狹隘、拖拉、抑郁、焦慮、虛榮、自我中心等。

(一)自卑

自卑是對自己不滿、鄙視、否定的情感。進入大學后,有些大學生發現“山外有山”,尤其是當學習、社交、文體方面顯露出某些不足時就會陷入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之中,產生自卑心理。因此,自卑往往是自尊心受挫的結果,沒有自尊心也就不會有自卑感,過強的自卑感往往又以過強的自尊心表現出來。有些大學生敏感、脆弱,經不起批評,原因即在于此。

如何才能走出自卑的陰影?對大學生來說,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己,人有所長也有所短,有所短也有所長,不要為自己的所短而自卑。其次,要進行自信心磨煉,將目標定得小些、切合實際些,多積累成功的愉悅體驗。最后,要確立合理的評價參照系和立足點,若以強者為標準則可能自卑,因而尋找適合自己的評價標準就顯得很重要。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理性的比較方式是多與自己作縱向比較而不是一味地與人作橫向比較。有了足夠的自信心,自卑感就會悄然而退。

(二)害羞

害羞在大學生中并不少見。比如不敢在大眾場合發表意見,害怕與陌生人打交道,路上見到異性同學會手足無措,見到老師會難為情,說話感到緊張,等等。害羞是一個人自我防御心理過強的結果,他們常常過于膽小被動,過于謹小慎微,過于關注自己,自信心不足。他們特別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總覺得自己時時處在眾目睽睽之下,于是敏感拘束,一句話要在喉嚨口反復多次,一件事總要左思右想,為此搞得神經緊張,坐立不安。

害羞之心人皆有之,但過分的害羞,不該害羞時害羞,尤其是當害羞成了一種習慣,則是有害的,它會導致壓抑、孤獨、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還會阻礙人際交往,影響一個人才能的正常發揮。因此,要通過有意識的調節來改變:一是要增強自信心。許多害羞者在知識才能和儀表方面并不比別人差。美國心理學家J.可奇和W.利布曼的一項研究表明,害羞的女大學生自以為長得不美,但不相識的男生憑照片都認為她們與那些社交活躍的女生一樣動人。因此要正確評價自己,多看到自己的長處。二是要放下思想包袱,不要過于計較別人的議論。每個人都會說錯話、做錯事,這并沒什么大不了的,因為沒有完美的人和事。即使有人議論也是正常的,俗話說“哪個人后無人說”,沒必要太看重。“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會使自己變得更灑脫。三是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膽量和能力都是鍛煉的結果,要敢于說第一句話,敢于邁第一步。上課、開會時盡量坐到前排去;走路時抬頭挺胸,把速度提高四分之一;主動、大膽地和別人尤其是陌生人、異性、老師講話;與人說話時,正視對方的眼睛;高興時,開懷大笑;等等。

(三)怯懦

怯懦主要表現為缺乏勇氣和信心,害怕可能面臨的困難和挫折,在挫折、困難面前常常知難而退,甚至不戰而敗。有些大學生過去的經歷一帆風順,因而特別害怕失敗。“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非理性信念是造成一些大學生怯懦的認知因素。有些大學生由于膽怯,不敢與人講話,不敢出頭露面,也不敢表明自己的態度,甚至不敢向老師提問題;有些大學生由于軟弱不敢冒風險,不敢擔重任,不敢與壞人壞事作斗爭,不敢堅持自己正確的觀點。但越是這樣回避矛盾、躲避失敗,越是容易體驗到強烈的挫折感。

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現代社會,怯懦者會失去很多成功的機會,并可能成為落伍者。積極迎接挑戰,爭做生活的強者才是明智的選擇。改變怯懦的最好辦法是要敢于抓住機遇,積極鍛煉,不怕失敗,不怕丟面子,不怕擔子重,多給自己鼓勵和加壓,在生活的詞典中去掉“不敢”二字。

(四)懶惰

大學生本應是充滿朝氣和活力、開拓進取的群體,但事實并不總是如此。大學校園內曾經流行著這樣的打油詩:“人生本該HAPPY,何必整天STUDY,只要考試PASS,拿到文憑GO AWAY。”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們疲疲沓沓、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缺乏進取精神的懶惰心理。

懶惰是不少大學生為之感到苦惱又難以克服的一種人格發展缺陷,是意志活動無力的表現。懶惰是影響大學生積極進取、張揚青春活力的天敵,尤其是在改革開放、日新月異的今天,它與時代是那么格格不入,必須予以改變,否則會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處于懶惰狀態的大學生也常以此感到內疚、自責、后悔,但又覺得無力自拔,心有余而力不足。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往往想得多而做得少,缺乏毅力所致。要克服懶惰,就應該做到:充分認識到其危害性,自己對自己負責,振作精神,“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從日常小事做起,并努力做到不給自己找借口,不原諒自己的偷懶,力爭“今日事今日畢”;多與人交往,多關心外部世界,多參加有益身心的社會活動。而做到這一切,有一個堅定而有價值的理想是非常重要的。

(五)狹隘

受功利主義影響,大學生中的“狹隘”現象有增無減。凡事斤斤計較、耿耿于懷、好嫉妒、好挑剔、容不得人等,都是心胸狹隘的表現,即日常說的“氣量小”。心胸狹隘往往影響人際關系,傷害他人感情,也常給自己帶來煩悶、苦惱,影響自己的情緒和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于人于己有百害而無一利。狹隘人格多見于性格內向者。

要克服狹隘,就應該做到:一要胸懷寬廣坦蕩,一切向前看,正如歌德所言,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心靈;二要豐富自己,一個人的視野越開闊,就越不會陷入狹隘之中,這就是所謂的“站得高,看得遠”;三要學會寬容,寬以待人。

(六)拖拉

拖拉是不少大學生的通病。拖拉是指可以完成的事而不及時完成,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正是:“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多蚊蟲冬又冷,一心收拾待明年。”導致拖拉的原因,一是試圖逃避困難的事,二是目標不明確,三是惰性作用。拖拉一方面耽誤學習、工作,另一方面并沒有使人因此而輕松些,相反往往會導致心理壓力,引起焦慮,總覺得有事情沒完成,干別的事也難以安心,還會貽誤時機。

要改變拖拉,就應該做到:首先,要充分認識其危害性,找到自己拖拉的原因,下決心改變;其次,要科學安排時間,凡事有輕重緩急,要一件一件地完成,還要講究科學的學習和工作方法;最后,要敢于做不合心意或者需要花大力氣的工作,必須完成的事,與其拖著、欠著,還不如及早動手干,完成后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會有一種欣喜感、滿足感、成就感,而拖拖拉拉只會帶來疲憊、松垮及焦慮。

(七)抑郁

抑郁是大學生常見的情緒困擾,是一種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常伴有厭惡、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緒體驗。抑郁人皆有之,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抑郁只是偶爾出現,時過境遷,很快會消失;但那些性格內向、多疑多慮、不愛交際、生活中遭遇意外挫折的人更容易長期處于抑郁狀態,甚至導致抑郁癥。

抑郁的大學生的主要表現是:情緒低落,郁郁寡歡,悶悶不樂,思維遲緩,興趣喪失,缺乏活力,反應遲鈍,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體驗不到快樂。抑郁在低年級大學生中更為普遍。所謂的“周末綜合征”在很大程度上即是抑郁。

要避免抑郁或從抑郁中解脫出來,就應該做到:正確地評價自己,看清自己的長處,建立自尊,增強自信;調整認知方式,建立理性認知,不把事物看成非黑即白;擴大人際交往,多與人溝通,多交朋友。如果抑郁情緒較嚴重,就應尋求心理咨詢幫助。

(八)焦慮

焦慮是個體主觀上預料將會有某種不良后果產生或模糊的威脅出現時的一種不安感,并伴有憂慮、煩惱、害怕、緊張等情緒體驗。在這個緊張刺激不斷增多、競爭不斷增強的社會里,每個人都可能處于一定的焦慮狀態。適度的焦慮對于保持生命活力是必要的,這里所說的焦慮主要是指不適當的高度焦慮。

被焦慮困擾的大學生常表現出煩躁不安、思維受阻、行動不靈活、身體不舒服等癥狀。大學生焦慮主要集中在考試和人際關系兩個方面。我國大學生的考試焦慮是對考試的緊張感、自信心缺乏、對考試結果過于擔憂、認知障礙等因素造成的,而且女生比男生更易焦慮。一般認為,大學生對人際關系的焦慮與缺乏自信、交往技能差(或自認為差)、自尊心過強等密切相關。

不適當的高度焦慮對身心健康是不利的。為此,應增強自信,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總會有辦法的;應不怕困難,磨煉意志,無所謂的擔憂正是焦慮之本質;應當機立斷,積極行動。總之,凡事盡最大的努力,把注意力從擔心失敗轉移到積極行動、爭取成功上來。

(九)虛榮

可以說,虛榮心普遍存在于每一位大學生身上,尤其是女生身上,這是正常的,但一旦過分,則會有害無益。虛榮心往往與自尊心、自卑感聯系在一起,沒有自尊心,就沒有虛榮心,而沒有自卑感,也就不必用虛榮心來表現自尊心,虛榮心是自尊心和自卑感的混合物。虛榮心強的大學生一般性格內向、情感脆弱、多愁善感。他們雖然自慚形穢,卻又害怕別人傷害自己的尊嚴,過分介意別人的評論與批評,與人交往時總有一種防御心理,不允許有稍微侵犯,且常會千方百計地抬高自己的形象。他們捍衛的往往是虛假的、脆弱的、不健康的自我,以致無暇來豐富、壯大真實的自我。

要防止或改變過強的虛榮心,就應該做到:首先,要對其危害性有清醒的認識,有勇氣、有決心改變自己;其次,應當努力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揚長避短;再次,要樹立自信和健康的榮譽心,正確表現自己,不卑不亢;最后,不為外界的議論所左右,正確對待個人得失。

(十)自我中心

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大學生越來越感到自己內心世界的千變萬化、獨一無二。他們越來越多地把關注的重心投向自我,尤其是那些有較強自信心、自尊心、優越感、獨立感的學生就更容易出現自我中心傾向。當這種傾向與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識(如個人主義、自私自利思想)和心理特征(如過強的自尊心、唯我獨尊等)結合時,就會表現出過分的、扭曲的自我中心。過多自我中心的人往往以自我為核心,想問題、做事情,從“我”出發,不能設身處地地進行客觀思考,頤指氣使,盛氣凌人,不允許別人批評,“老虎屁股摸不得”。這種人往往見好就上,見困難就讓,有錯誤就推,總認為對的是自己、錯的是別人,因而他們常不能贏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人際關系多不和諧。

克服過分自我中心的途徑包括:首先,樹立健康的人生觀,自覺地將自己和他人、集體結合起來,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其次,恰當地評價自己,既不低估也不高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再次,尊重他人,只有尊重和信任才能獲得友誼;最后,設身處地地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將心比心,真誠地關愛他人,從而做到“我愛人人,人人愛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安县| 正蓝旗| 吉安县| 涟源市| 海兴县| 郴州市| 祁门县| 定边县| 清苑县| 江都市| 枣庄市| 甘德县| 响水县| 卓资县| 会理县| 岗巴县| 错那县| 昌平区| 尼勒克县| 时尚| 罗源县| 洪湖市| 菏泽市| 漳平市| 凌海市| 扎赉特旗| 上饶县| 嘉禾县| 凤城市| 天峨县| 东阳市| 额敏县| 祁连县| 张家港市| 景德镇市| 休宁县| 六盘水市| 高青县| 丰宁| 伊川县| 安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