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論空靈
第四、五、六章談的都是“道”。但卻用實例來說明空虛的道總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第四章把道比作無底深淵,第五章把取法于“道”的天地比作中間空虛的風箱和簫管,第六章又把“道”比作空空的山谷。一開始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神是神靈,把“道”比作空谷的精神,看起來雖然空空的,但谷中萬物卻生生不息,永遠不停。山谷就是玄妙的母親,“道”則是“玄牝”(玄妙的母性)下面看看兩種譯文:
第一種譯文的“母性”譯得容易理解,第二種譯文更形象化,把山谷比作神秘的陰戶,如果不加注釋,理解就不容易了。
第六章接著說:“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宋代范應元注:“門者,指陰陽也,以其一開一合往來不窮而言也。”這句可以算是“地法天,天法道”的注解,上面說了:“道”是玄妙的母性,就是陰陽之道。古代把天看作陽性,把地看成陰性,天地陰陽交配,就生出了萬物,所以說“道”是“天地根”“人法地”,也是男女陰陽交配、生生不息,因此,“天地根”包括了人的根源在內。這是老子的生命哲學,可見古人兩千多年前的思想,比同時的西方神學高明得多。第六章最后說:“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就是說“道”綿延不斷,仿佛永遠存在,用之不盡,取之不竭。這幾句也有兩種譯文:
上一句的世界譯文是意譯,這一句是直譯。不如上句好懂,高等教育出版社譯文的“門”字也是直譯,如指陰戶倒是形似,但意思并不明確,“根”字解釋為“根源”,比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的譯文好懂一點,但不如把全句改成:
第四至六章幾個例子都說明老子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取法于空谷深淵,可以說是人法天地;空谷生長萬物,并且生生不息,可以說是天地法道,用之不盡,取之不竭。至于人用風箱,人吹簫管和道有什么關系呢?風箱中間是空的,人拉風箱,越拉風越大,只要人拉,風永遠吹不完,這就是人法天地,天地法道了,簫管中間也是空的,人吹簫管就像風吹過高山低谷,森林草原,發出各種樂音,這就是人法道,道法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