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論不仁
第四章談道,道是沖虛平和,不偏不倚的,“道法自然”,天地法道,人法天地。所以天地人都要法道,都要法自然,都要不偏不倚,因此第五章開始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本褪钦f天地對人和對萬物一樣,不偏不倚,沒有偏愛,把人和萬物都一視同仁,對人像對其他動物和植物一樣?!捌c”是一種植物,是用來喂牲畜的草;狗在這里代表動物?!捌c狗”還有另外一種解釋,說是用草束成狗形。祈雨時當祭品,祭祀后就不用了,那天地對人就像對祭品一樣只是利用而已,并沒有什么仁心,這種解釋不如前一種好。第五章接著說:“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边@一點老子和孔子就大不相同,孔子重仁,老子卻說“圣人不仁?!睘槭裁茨??因為人法天地,既然天地“不仁”,那圣人要法天地,對百姓也要不偏不倚,這就是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不同之處,這兩句可以譯成英文如下:
比較一下幾種譯文,“不仁”可以解釋為1.冷漠不關心,2.無情,3.無人性,4.沒有偏見。可能第一種和第四種譯文更符合不偏不倚的精神?!捌c狗”的理解是:1.芻或狗,2.芻狗,3.沒價值的芻狗祭品,4.讓人自由發展??赡艿谒姆N最能傳達原文的意思。
第五章接著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遍沂秋L箱,龠是簫管,中間都是空的。老子把天地比作風箱和簫管,因為天和地之間也是空的,空虛的?!疤摱磺钡摹扒?,據嚴復說是“掘”的意思,“不屈”就是掘之不足用之不竭?!皠佣觥笔钦f你越拉動風箱,風箱出風越多;你越吹簫管,吹出的音樂也越多,天地法道,老子把“道”比作風,說“道”在天地之間,雖然空虛抽象,但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最后八個字“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焙蜕衔穆撓挡淮螅像R王堆出土的《老予》沒有這八個字,勉強解釋,元代吳澄說:“數,速也?!边@就是說:話說得越多,就窮竭得越快,所以不如保守中庸之道,或者學習中間空虛的風箱和簫管,說話不要太多,但是這和上面說的“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空虛卻發掘不完,動嘴說話越說越多,沒完沒了),不是矛盾了嗎?現在看看翻譯能不能解決問題:
外文出版社譯本沒有譯這八個字,可能是更好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