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論無私
前幾章談空虛無為,“無為”有人理解為無所作為,有人理解為無為而無不為,也有人理解為無我,有所作為都不是為我,這就是無私了,第七章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以其不自生”是什么意思呢?從不同的譯文看來,有不同的解釋:
外文出版社采用分譯法,說天是永恒的,地是長存的。其實原文天長地久并無分別,所以高等教育出版社采用合譯法說天地是永遠存在的。形雖不似,意卻相同。第二句外文出版社說:天地所以長存、因為天地并不是為了自己而存在的。把“不自生”理解為不為自己而生存或存在,雖然可以,但認為天地的存在有一個目的,只是目的不為自己而已。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譯文卻認為天地的存在并沒有目的,既然沒有目的,那就沒有什么可以判斷存在的長短。例如建設社會主義,達到目的可能要幾百年。如果沒有目的,或者是個不可知的目的,那存在就可以是永遠存在,因為目的永遠也達不到。所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譯文說:既然沒有要不要的問題,那存在或不存在就是一回事了。
第七章接著說:“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有點像范仲淹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圣人要等天下人都樂了,自己才樂,這是“后其身”;但是第一個天下人樂時,他也樂了,和第一個人同樂,一樣快樂,這就是“身先”了。“外其身”是“置身事外”,把個人得失置之度外,只考慮大家的得失,大家都有所得,他的所得也保存了,這就是“身存”。總而言之,就是要“無私”,要和大家同憂樂,大家都樂,自己也樂了,這就是“成其私”。下面看看幾種譯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譯文說:圣人無先后內外之別,因為無私,所以公私合一了,可以說北京大學出版社的譯文譯的是詞,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譯文譯的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