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者行為(第四版)
- 林建煌
- 7217字
- 2019-12-11 15:48:38
1.5 消費者權利
在廠商和消費者的互動過程中,消費者權利是確保消費者滿足的最低條件。也就是說,廠商若不能維護以下的消費者權利(見圖1-3),便談不上進一步的消費者滿足。所以,維護消費者權利是消費者滿足的必要條件,也是消費者滿足的基本出發點。就營銷導向和永續經營的廠商而言,尊重與支持這些消費者權利是最基本和必要的先決條件。消費者應具有的消費者權利主要有以下幾項:

圖1-3 消費者權利的內涵
1.5.1 隱私的權利
隱私的權利(The Right to Privacy)是日漸受到重視的一項消費者權利。由于計算機處理能力和零售商店的一些相關科技及設備的進步(例如條形碼、POS系統與RFID),加上大數據分析的運用,廠商可以借由分析大量的消費者數據,更容易地掌控消費者,因而發展出數據庫營銷(Database Marketing)的形式。例如通過信用卡數據、電話記錄、網絡交易記錄等,能清楚地勾勒出消費者的消費形態。不過,其中有一個問題很值得我們關切,那就是很多消費者數據的運用并未經得消費者的同意。例如當你在訂閱了一份知名雜志后,可能會在接下來的時間收到無數的推銷電話,因為你的個人信息已被無數次的轉賣。又或許你以會員身份登錄了某一網站后,你的電子郵箱便開始收到大量的垃圾郵件,因為以上的登錄數據在未經得你同意的情況下已遭濫用和泄露,這些都是違反消費者隱私權利的明顯例子。當然也出現愈來愈多要求管制廠商不當行為或要求廠商自制的聲音,這些都是基于保護消費者隱私的權利。消費者隱私權利的最基本的立場應該是:消費者對于廠商或組織在運用與揭露其隱私信息上具有被告知和拒絕的權利。
1.5.2 安全的權利
安全的權利(The Right to Safety)是指消費者有免于產品和服務對于其健康及生命可能產生傷害的權利。因此廠商必須確保產品的安全與可信賴性,對于產品可能產生的任何誤用或濫用都應該盡力去防范與避免。例如英國等一些歐洲國家出現了瘋牛病,進而引發全世界的人們對瘋牛病的擔憂,便是安全權利的議題。此外,人們對于轉基因產品可能給健康造成損害而有所疑慮,也是消費者安全權利保障的一個具體范例。另外,一些藥品外瓶的瓶蓋設計設有防止小孩開啟的裝置,也是從維護消費者安全權利的角度所進行的產品設計。
1.5.3 被告知的權利
消費者被告知的權利(The Right to Be Informed)包括兩個部分:首先,消費者應該有免于接受誤導和欺騙信息的權利。例如廠商對于其所揭露的信息必須確保真實性和不會被消費者誤解。其次,消費者應該擁有足夠的信息,以便能在信息充分的狀況下做出相關決策。
在誤導和欺騙信息方面,最常見的是廠商的欺騙性廣告(Deceptive Advertis-ing)。欺騙性廣告大概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欺詐廣告(Fraudulent Advertis-ing),也就是廠商直接說謊的廣告。有些廠商宣稱其產品中含有某種成分,但檢測的結果卻發現沒有該種成分存在。例如不少號稱燕窩的產品,事實上是由銀耳制成的;或是有些廠商宣稱其牛奶是由百分之百的鮮奶所制成,但事實上卻發現其牛奶是由奶粉沖兌而成的;還有些廠商強調其生產的果汁是百分之百的新鮮果汁,但事實上卻是由濃縮果汁勾兌成的。另外,有些房屋中介公司,在銷售房屋時并未標明其為兇宅,而造成日后的糾紛。這類不誠實的標示便是一種欺騙信息。
另外一類欺騙性廣告是虛假廣告(False Advertising),也就是廣告中所宣稱的內容可能存在,但卻是在某種嚴苛的狀態下才可能出現。例如有些房地產公司的廣告宣稱其所銷售的房屋距離市區很近,開車僅需5分鐘。事實上,若要在5分鐘內到達市區,只有在深夜車輛很少,并且全都是綠燈,同時時速要在120公里時才能實現。雖然并不能說這種狀況不存在,但卻不符合一般人所認知的正常狀態。
最后一類欺騙性廣告是誤導廣告(Misleading Advertising),也就是廠商通過廣告的宣傳使消費者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例如有些麥片廠商在廣告中宣稱其產品含鐵量比香蕉多幾倍,含鈣量比雞蛋多幾倍,蛋白質比牛奶多幾倍,雖然廠商所宣稱的內容是事實,但是這種片面的比較往往很容易誤導消費者,使其認為該產品在整體上比所有進行比較的產品都理想。事實上,這種比較并不公平,因為被比較的產品很可能在被比較的屬性上并不出色,而其出色的屬性卻沒被拿來比較。
由于欺騙性廣告明顯地對消費者決策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中明文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的內容,不得欺騙和誤導消費者。而這種規范并不僅限于廣告主或產品廠商,“廣告經營者、發布者明知或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制作、發布的應負連帶責任”。當然,廣告只是廠商可能產生違反消費者被告知權利的手段之一,在營銷組合中每一種營銷手段都可能產生對消費者的誤導與欺騙。
名角登場
一、界限
二、回歸
另一種違反消費者被告知權利的情形,即未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供消費者做購買決策判斷的參考。例如消費者對很多產品的質量(可能來自處理的過程或采用的原材料不同)往往缺乏判斷的信息,或者根本沒有能力判斷,此時廠商應該提供足夠的信息以供消費者參考。例如有關部門要求食品必須標示其營養成分和熱量的信息,以供消費者做產品抉擇時參考。另外,大陸和臺灣也有各種質量認證或檢驗的標志。例如,大陸對藥品的DC認證標志、食品的QS認證標志等,臺灣對藥品和食品的GMP標志、冷凍肉品的CAS標志等。最后,另一個常見的信息要求便是價格信息。例如美國政府要求大型零售商不應只提供商品總價(一罐奶粉多少錢),還必須提供商品的單位售價(一千克奶粉多少錢),以供消費者做出更明智的決定。總而言之,未來在消費者被告知權利的維護上,基本立場便是要求廠商提供更完整和更充分的信息,讓消費者能夠進行更明智、更完善的決策。
名角登場
1.5.4 選擇的權利
選擇的權利(The Right to Choose)主要是為了確保消費者在一種競爭的價格下,能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產品與服務。因為,消費者的滿足必須基于消費者能夠接觸和評估各種產品替代方案的假設之上。大型的組織為了有效掌握市場,往往會采取一些措施來遏制和排除市場中新加入的廠商,例如通過大量的廣告、低額的折扣和占據貨架空間等措施來排除新廠商進入市場的可能性。因此,通過這些手段往往增加了大型廠商對市場的宰控和獨占能力,同時也降低了消費者的選擇性;或是通過掠奪性的定價手法,以低價來逼使競爭者退出或無法進入市場,一旦競爭者退出市場,再回復高價來獲得超額利潤。
因此,從保護選擇的權利來看,政府必須采取一些措施使消費者能在相互競爭的價格下,保持足夠的選擇可能性。例如大陸的《反不當競爭法》和《價格法》中便有部分條款的設計是用來降低市場壟斷的可能性,一方面是為了維持交易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選擇權利。
1.5.5 申訴的權利
申訴的權利(The Right to Be Heard)是指消費者有權表達他們對產品的不滿,并且有權要求廠商對產品瑕疵進行補償。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受害的消費者,每五十人中只有一人會要求廠商對產品瑕疵進行補償11。求償比例如此低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是產品所造成的損失比不上求償所要花費的時間與精力,另外的原因則是消費者缺乏申訴的渠道12圓滿地解決消費者抱怨,其重購的概率往往高達80%—90%13。
1.5.6 享受干凈與健康環境的權利
環境是屬于全體成員的,因此消費者有權要求廠商的營銷手段和產品不得傷害到環境的干凈與健康,這便是享受干凈與健康環境的權利(The Right to Enjoy a Clean and Healthful Environment)。可是,很多的污染源是來自消費,礦泉水瓶和塑料泡沫都是明顯的例子。樂活(Lohas,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便是消費者回應這一權利的省思,也就是消費者在消費時要考慮到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和維護干凈環境的責任。基于此,廠商必須關注和防范環境污染的問題。綠色營銷(Green Marketing)和生態營銷(Ecological Marketing)都是廠商關切這些問題所發展出來的營銷做法。社會責任營銷觀念(Social Responsibility Marketing Concept)認為組織在追求目標達成與滿足顧客的需求下,必須考慮到社會福祉14。也就是說,在社會責任營銷觀念下,營銷人員在擬定營銷策略時,必須將沒有參與交換或交易的社會大眾的福祉也一并列入考慮。干凈與健康的環境便是社會責任營銷所關切的,同時也是一個普遍獲得社會認同而沒有引起太大爭議的社會福祉。
1.5.7 弱勢但免于受傷害的權利
有一些消費者屬于弱勢者,并在全部消費者中占有很低的比率。例如,低收入者、兒童或是老年人等。相較于一般的消費者,這些弱勢消費者往往沒有辦法取得與決策相關的信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也缺乏充分的自由或知識去進行產品比較,同時在面對有瑕疵的產品時,也經常無法采取補救或申訴的措施15。因此,弱勢但免于受傷害的權利(The Right to Be a Minority Consumer Without Disad-vantage)主要是基于這些弱勢消費者可能會接觸到更多的不安全產品(很多的低價劣質商品可能是針對這些弱勢消費者的)、可能更不容易獲取到相關的產品信息(因為搜集產品相關信息的成本對他們而言可能太高)、可能只有更少的選擇(因為收入限制了他們的產品選擇范圍),以及對于產品瑕疵缺乏有效求償與補救的手段(因為他們的社會地位相對較低、社會力量相對較弱,社會對其重視度也較低)。所以,呼吁維護“弱勢但免于受傷害的權利”的人士,主要是在捍衛這些少數弱勢消費者的相關權利。
例如,低收入的居民是否購買了很多低價但卻不安全的商品(如過期商品、沒有經過檢驗的商品、不合格商品,以及劣質商品)。又如,有些低價牛仔褲可能含有有毒化學物質,可能引發皮膚病變甚至有致癌風險。也許從市場區隔的概念出發,會有廠商選定低收入的市場區隔進行營銷,但營銷策略本身的設計則不應該傷害到這些弱勢消費者的消費權利。例如,美國有一種香煙品牌Uptown,即是針對非洲后裔的美國人(弱勢消費者)銷售的,因為它具有特別高的尼古丁含量,所以受到激烈的批評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