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五帝本紀贊
- 古文觀止(國學大書院)
- (清)吳楚材 吳調侯
- 997字
- 2019-11-15 14:54:22
《史記》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
原文
太史公[1]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2],薦紳[3]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4]者近是[5]。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6]矣,顧弟[7]弗深考,其所表見[8]皆不虛。《書》缺有間[9]矣,其軼乃時時見于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注釋
[1] 太史公:司馬遷自稱。[2] 雅馴:正確可信。此為說得通、合理之意。[3] 薦紳:同“縉紳”。縉,插。紳,大帶。古代官員上朝時,把手里拿著的笏板插在腰帶上。故稱士大夫為“縉紳”。[4] 古文:指《尚書》《宰予問五帝德》《帝系姓》。[5] 近是:近于正確。[6] 章:同“彰”。明白、顯著。[7] 弟:通“第”,只是。[8] 見:通“現”。[9] 有間:年月長。
譯文
太史公說:學者常稱贊五帝,那已經是很久遠的事情了。就是《尚書》也只記載了堯以來的史事,而諸子百家提到黃帝,他們的記述都不嚴謹可信,所以士大夫也無法說清楚。孔子所傳的《宰予問五帝德》和《帝系姓》,儒者多不傳授學習。我曾經西到崆峒山,北過涿鹿山,東達大海,南渡江淮,到過那些老人都經常談論黃帝、堯、舜的地方,其風俗教化本來有所不同。總的來說,以不違背古記載的說法為接近正確。我看《春秋》《國語》,其中闡發《五帝德》《帝系姓》兩篇,非常明顯,但是學者不深入考察,其實它們的記載都是可信的。《尚書》殘缺已經有較長的時間了,它所缺失的內容常常可在其他的著作中見到。如果不是好學深思,領會書中意旨的人,就很難和見識淺薄、孤陋寡聞的人說清楚。我把有關五帝的材料綜合起來,加以論定編排,選擇那些較為正確可信的,寫成《五帝本紀》,作為十二本紀的開頭。
評析
本文表明司馬遷對有關史料作了考訂、分析,并到有關地區進行考察,得出古文《尚書》和不被儒者們重視的《五帝德》《帝系姓》等書所記載的史料接近歷史真實情況的結論,說明了司馬遷對古代歷史文獻傳說的求實精神和慎重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