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橋的簡介
在先秦以前,橋被叫做“梁”或者是“徒杠”,在《史記·秦本記》中:“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河橋,直到三國時期,人們有時候還是把橋叫做“梁”。橋是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兩部分組成。上部結構包括橋身和橋面;下部結構包括橋墩、橋臺和基礎。
北方中原地區,地勢較為平坦,河流水域較少,人們運輸物資多賴騾馬大車或手推板車。因此橋梁多為寬坦雄偉的石拱橋和石梁橋,以便于船只從橋下通過;西北和西南地區,山高水激、谷深崖陡,多采用藤條、竹索、圓木等山區材料,建造繩索吊橋或伸臂式木梁橋;橋梁的風格上看,北方的橋如同北方的人,顯得粗獷樸實;南方的橋也同南方的人,顯得靈巧輕盈。
橋梁自產生始,便以屬于民眾共有的社會性出現。我國的傳統建筑,一般為私有性,唯有橋梁,不管是官修私建的,都為社會所公有。“修橋鋪路”是造福大眾的慈善行為,因此被民眾所推崇。我國歷來修橋建橋的方式,主要有四種方式:一是民建,也就是說有一個家族獨立建橋;二是募捐集資,上報后獲得官府支持,老百姓協力興建。這種方式最為常用,如歷史上著名的趙州橋、泉州洛陽橋等,都是用這種方式修建起來的;三是官倡民修,由地方官倡導,鄉紳捐助,并指派官吏或商紳主持完成。以這種方式修建的一般是一些比較大的橋梁;四是全由官府撥款施工興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