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仁德的道路
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說:能在世上推行五種美德,就是仁了。這五種美德就是恭敬、寬厚、誠信、勤敏、慈惠。以恭敬尊重他人,以寬厚善待他人,以誠信取信他人,以勤敏服務于他人,以慈惠使用他人。這是一種自覺的愛,是推己及人的愛,是由愛心而升華的美德,是導引著我們的心靈走向仁德的圣殿。
君子具有了這種仁愛之心,就像山岳一樣堅定,巍然聳立,氣度恢宏。胸懷寬廣博大,包容一切,始終以天下為己任,以國家民族大義為職責。
大仁大義,天下至德。不要一味地只想著自己的利益,也要替別人著想,更要忠實于天下人的利益。為了人民的利益,義無反顧,固守不移。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人物簡介
冉雍:字仲弓,伯牛宗族,少孔子二十九歲。生于不肖之父,以德行著名。孔子稱其可使南面。
桑伯子:魯國人。其行為散漫。一說以為莊周所稱子桑子。
譯文
夫子說:“冉雍寬宏持重,可以承擔治理國家的重任。”
仲弓請教夫子對桑伯子的行事風格如何評價,可否效法。
夫子說:“有可取之處,政事簡明,不煩擾百姓。”
仲弓進一步問道:“平時嚴謹自律,敬事職責,政事清明、簡要快捷,用這種辦法治理百姓,不也是可以的嗎?如果在平時簡單潦草,存心輕率、簡慢,不盡職守,以至于養成習慣。因而行動散漫舒緩,失去法度。豈不是簡疏懈怠得太過分了嗎?”
夫子說:“你說得對。”
歷代論引
程子曰:“子桑伯子之簡,雖可取而未盡善,故夫子云‘可’也。仲弓因言內主于敬而簡,則為要直;內存乎簡而簡,則為疏略。可謂得其旨矣。”又曰:“居敬則心中無物,故所行自簡。居簡則先有心于簡,而多一‘簡’字矣,故曰‘太簡’。”
朱子曰:“自處以敬,則中有主而自治嚴,如是而行簡以臨民,則事不煩而民不擾,所以為可。若先自處以簡,則中無主而自治疏矣,而所行又簡,豈不失之大簡,而無法度之可守乎?”
札記
為政在于簡潔、高效、公開
政務清明的要訣,在于當政者對于所管區域的基本情況的稔熟,在于平時養成良好的調查研究習慣,掌握實際情況,了解民意;在于制定出順乎民心、達乎民情、合乎民愿的政策。拯民災,急民難,賑民饑,解民憂,除民愁,濟民困。政簡不繁,服務快捷,這是理想的政治體制。但是如何做才能達到政簡而事功呢?這需要有一個較為先進的體制設計。
原文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譯文
魯哀公問:“你教導的弟子中誰最熱愛學習?”孔子回答說:“只有顏回是善于學習的人,他從來不遷怒別人,也從來不重犯曾經犯過的錯誤。不幸的是他短命早夭,現在也還沒有發現如此熱愛學習的人,再也沒有聽到有像他那樣好學的人了。”
歷代論引
程子曰:“顏子之怒,在物不在己,故不遷。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不貳過也。”又曰:“喜怒在事,則理之當喜怒者也,不在血氣則不遷。若舜之誅四兇也,可怒在彼,己何與焉?如鑒之照物,妍媸在彼,隨物應之而已,何遷之有?”又曰:“如顏子地位,豈有不善?所謂不善,只是微有差失。才差失便能知之,才知之便更不萌作。”
張子曰:“慊于己者,不使萌于再。”
札記
不遷怒,不貳過
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是不可思議的,重犯同樣的過失是愚蠢的。
人的生命長短是有限的,在這有限的時間里,我們應當努力做出成績,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升華,使自己的歷史放射出燦爛的火花,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意義,使我們的德行為人所效法,為人所稱道。顏子雖“不幸短命死矣”,但其宅心仁厚,“不遷怒,不貳過”,孜孜以學的道德修養,堪稱做人的楷模。
在平凡的人們中間,誰都可以把自己的過錯(或工作的失誤),輕而易舉地歸咎于外在原因(存在或不存在的客觀因素),從而混淆視聽、推卸責任,為自己開脫罪責、逃避懲戒。夸大客觀困難,過分強調客觀條件,借以掩蓋主觀的問題,這尤其明顯地表現在我們的述職報告和工作總結之中。文過飾非是人們的通病。對缺點與問題遮遮掩掩、躲躲藏藏、避重就輕,已經是約定俗成的通則。
工作總是成績很大,大肆渲染,天花亂墜。對于失誤,總是竭盡心思地捂著蓋著。而且對于成績的強調,就可起到有意無意沖淡或掩飾問題的效果。至于查找出來的所謂問題,更是無關痛癢,且年年存在,永遠如此,根深蒂固。雖似問題卻更似理由,一個也不能解決,也沒有誰去嘗試解決。更有甚者,將成績與過失生硬地割裂分離,所有的成績都是自己的功勞和努力的結果,是自己的榮耀,而所有的問題都是客觀的原因,是部屬的素質太低造成的,與自己毫無關系。總是指責別人,惟獨不檢討自己。只講客觀不講主觀,從不自我反省,年復一年總是如此。
原文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人物簡介
公西赤:字子華。魯國人。少孔子四十二歲。束帶立朝,賓主之儀。
譯文
子華出使齊國,冉有為子華的母親請求給予贍養的資糧。夫子說:“就給六斗四升吧。”冉子請求增多一些。夫子說:“那就給十六斗吧。”冉子實際給小米八百斗。夫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壯的馬駕的車子,穿著輕軟貴重的華麗皮袍。(難道沒有贍養老母的資糧嗎?)我聽古人說,君子周濟處于困頓窘急的人,而不必接濟富有的人。”
原思當孔子家的總管,孔子給他的薪酬是小米九百,原思不肯接受這么多而辭謝。夫子說:“不必推辭了,有多余的,就給你們那個地方窮困的鄉鄰吧。”
歷代論引
程子曰:“夫子之使子華,子華之為夫子使,義也,而冉子乃為之請。圣人寬容,不欲直拒人,故與之少,所以示不當與也;請益而與之亦少,所以示不當益也。求未達而自與之多,則己過矣,故夫子非之。蓋赤茍至乏,則夫子必自周之,不待請矣。原思為宰,則有常祿。思辭其多,故又教以分諸鄰里之貧者,蓋亦莫非義也。”
張子曰:“于斯二者,可見圣人之用財矣。”
札記
君子周急不濟富
圣賢說:“君子周急不濟富。”其實并非總是這樣的。人們總是資富以取媚,而對急難之人冷漠觀望,不愿施以援手。
也有人曾說:“君子周急不濟貧。”是說可以幫助處在急需幫助的人,但是不救濟窮人。因為,窮人無力償還,也就預示著有濟而無還,到頭來既得不到回報,又可能因貧窮而做出無賴的行為,使本來幫助的初衷變得尷尬。
這個世界就是這么現實而又功利,人們就是不愿幫助處于困窮境地的人,卻總是尋找著攀附富人的機會。雪中送炭是賑濟,錦上添花是阿附。雖然,前者體現的是高尚的美德,后者顯露的是卑瑣的媚態。但是,人們卻仍然抱有如此的心態。
原文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譯文
孔子對仲弓說:“雜色毛的耕牛的幼犢長著赤色的毛,整齊的角,雖然不愿用它作犧牲來祭祀,但是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
歷代論引
范氏曰:“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鯀為父而有禹。古之圣賢,不系于世類,尚矣。子能改父之過,變惡以為美,則可謂孝矣。”
朱子曰:“仲弓父賤而行惡,故夫子以此譬之。言父之惡,不能廢其子之善,如仲弓之賢,自當見用于世也。然此論仲弓云爾,非與仲弓言也。”
札記
天生我材必有用
耕牛之子“骍且角”,誰又能斷定平民的兒子不可能成就偉大的事業!
不要因為出身的卑微而自棄,也不必因為物質的貧窮而自卑,重要的是自己要有真正的德才,要能夠真正站得起來。一個德行高尚的人總會給這個世界留下痕跡,功業或者德澤,影響著當世或者惠澤于后代。不要急于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也不要牢騷太盛而放棄努力。真正經歷過挫折的人,才是歷史所刻意造就的。靜心等待,在等待中升華自己。任何人最終都將走到命定的位置,所不同的只是時間而已。因為,一些偶然的因素,往往促成了人生命運的轉折。當你回過頭來,所有的經歷都是財富。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譯文
夫子說:“顏回呀,心地仁厚,他能夠長期做到不違背仁義,其余的學生只能在短時間做到仁罷了。”
又譯
夫子說:“顏回呀,心地仁厚,思想堅定,長期以來,他的心性能夠堅持絲毫不受私欲的影響而違背仁義的要求。那么其余的歲月就自然而然地養成了良好的德行。”
歷代論引
程子曰:“三月,天道小變之節,言其久也,過此則圣人矣。不違仁,只是無纖毫私欲。少有私欲,便是不仁。”
尹氏曰:“此顏子于圣人,未達一閑者也,若圣人則渾然無閑斷矣。”
張子曰:“始學之要,當知‘三月不違’與‘日月至焉’內外賓主之辨。使心意勉勉循循而不能已,過此幾非在我者。”
札記
品行的磨礪不可有片刻的懈怠
品德的修養,譬如江河,匯涓滴之微,以成湖海。仁德的修養更是如此,需要以畢生的經歷修養而成。假歲月之期,積勤修之功,以成其德。做一件好事并不難,做一天好人也不難,難的是長期做好事,一輩子不做壞事,永遠做好人。一日之仁不足為仁,一月之仁心也未必即仁德,三月之久不產生私心雜念,實屬難得,幾近仁德,持續綿延,難能可貴,長此以往,日積月累,仁德自在我心。
原文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
譯文
季康子問:“仲由能夠辦理政事嗎?”夫子說:“仲由處事果決有魄力,處理區區政事有什么不能的呢?”
季康子又問:“端木賜也能夠承擔重要政事的責任嗎?”夫子說:“子貢處世靈活練達,游刃有余,對于政事,有什么困難呢?”
季康子繼續問道:“冉求同樣也可以參與政事的治理嗎?”夫子說:“冉求多才多藝,治理政事有什么可以懷疑的呢?”
歷代論引
程子曰:“季康子問三子之才可以從政乎?夫子答以各有所長。非惟三子,人各有所長。能取其長,皆可用也。”
札記
我們需要怎樣的人才
天下并非無才,只是用非其所長。天下之才,并非不可大用,關鍵在于用才之人的德才。人各有長,皆為可用之材。世間有不可用之人,無不能用之材。知人委任,擢而用之。并非只有大才,才是人才,也不會因為才小而不能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比如建房,既需要棟梁,也必須要有磚石。對于我們來說,有用的東西不一定是最好的,而最好的東西對于我們來說并不一定有用。比如一塊抹布,你可以用它來清除污漬,這對你來說是有用的,但你卻看著它很臟,不愿把它放在顯眼的地方;一塊白布,是很干凈,你卻不愿將它用來做抹布,一時又不知道用作什么,只好先把它放起來,那么這塊白布對你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呢?
夫子從不同側面,框定了執政者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果決、練達、才藝以及最重要的仁德。人各不同,其所處理事務的方法有別,所走的路線也不同,但是都可收到既定的效果,所得到的結果也都是符合其處世邏輯的,沒有什么正確與否,也不是只有唯一正確答案的那種數學問題,只能沿著那個確定的方法和過程求解。雖有時效性差異,但又可以說是沒有什么可供比較的標準,因為不可能讓兩個人同時任一個縣的縣長并行使職權,以驗證其正誤。這也正如古先哲所說,人不能同時踏進兩條河流,也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兩個人也不可能同時踏進同一河流的同一地方,任何行為都會引起相應的結果和相伴隨的弊端,所以無所謂高下、正誤、是非。其參照系統是不確定的,也是不存在的。我們不必在一些無謂的爭議中徒耗口水,重要的是去做,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竭其誠,盡其心,勞其力,做出自己的風格,做出自己生命的精品。
條條大道通羅馬,就是這個道理。誰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取得自己想要的結果。“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并不存在誰能勝任、誰不能勝任的問題。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問題,是出于私欲的托詞和偏見。三人性格不同,才藝不同,但都可治理政事,而且沒有什么不妥。難道不是如此么?治理政事又有什么難的呢?誰又能否認別人呢?誰又能說自己是唯一合適的人選呢?同樣的事務,不同條件的人同樣能夠辦理。
原文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譯文
季氏派人請閔子騫治理費邑。閔子騫對使者說:“請你替我好好辭謝吧。如果再來找我,那時我已經移居到汶水岸邊去了。”
歷代論引
程子曰:“仲尼之門,能不仕大夫之家者,閔子、曾子數人而已。”
謝氏曰:“學者能少知內外之分,皆可以樂道而忘人之勢。況閔子得圣人為之依歸,彼其視季氏不義之富貴,不啻犬彘;又從而臣之,豈其心哉?在圣人則有不然者,蓋居亂邦、見惡人,在圣人則可;自圣人以下,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閔子豈不能早見而豫待之乎?如由也不得其死,求也為季氏附益,夫豈其本心哉?蓋既無先見之知,又無克亂之才故也。然則閔子其賢乎!”
札記
遠避世俗
時不我遇,“吾必居汶上矣”。慎初,婉辭,禮而拒之。
古有“良禽擇木而棲,良士擇主而仕”之說。所擇者,德操。無德之人,我不事;缺德之徒,我不助;失德之人,我不友。
擇才,擇木;知人,自知。知人者明,知時者勝,自知者智,克己慎從者安。
古有伯夷、叔齊而為法,亂邦不入,危邦不居。
做人在于心安,功名、富貴于我如浮云。不義而富且貴,不為。
原文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人物簡介
冉耕:字伯牛。魯國人。孔子以為有德行。
譯文
冉伯牛病危,孔子去探問,從窗口握著他的手,說:“無可救治了嗎?這是命里注定的啊!這樣的人卻得了如此的病呀!上天不憫,讓這樣的人得了如此的病呀!”
歷代論引
侯氏曰:“伯牛以德行稱,亞于顏、閔。故其將死也,孔子尤痛惜之。”
札記
無奈的感嘆
禮儀制度,是國家的法度,更是人生的大事,是一輩子都必須謹遵而不得含糊的。禮的實質就在于明天下之分,嚴君臣、篤父子、彰孝悌、顯仁義。在于相輔,在于相稱,在于遵從,在于居心。在于敬,在于謙,在于序,在于不僭越,在于自警。即使命將決絕,雖師生之誼,猶避禮牖下,篤守不茍,謹行不忽。
死生有命,疾不擇人。圣賢猶對命運無奈,只能徒呼慨嘆。生老病死,人皆不免;貧富顯達,過眼煙云,誰也不可能長久擁有。只是當我們老來獨居牖下,面對夕陽沉落的時候,能夠與過去的同學朋友握一握手,那是何等的福分!
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
夫子說:“顏回賢明啊!一小竹筒飯,一瓢冷水,住在偏僻狹窄的街巷里,別人不能忍受那種生活的憂苦,顏回卻一直樂觀而無改變。顏回是真正的賢明之士啊!”
歷代論引
程子曰:“顏子之樂,非樂簞瓢、陋巷也,不以貧窶累其心而改其所樂也,故夫子稱其賢。”又曰:“簞瓢陋巷非可樂,蓋自有其樂爾。‘其’字當玩味,自有深意。”又曰:“昔受學于周茂叔,每令尋仲尼、顏子樂處,所樂何事。”
札記
德之居,在陋巷
安貧樂道,無慕虛榮。雖貧窮困頓,無改于仁德之行。顏淵之樂,獨樂其所樂。處其時世,自樂其道。世風腐糜,又有誰能獨守清貧,樂處愁痛?豈君子獨生于陋巷之間,而必得樂守其貧?
這是一幢陳舊的宅院,緊鄰著一條狹窄而暗淡的街巷,一盞昏黃的路燈,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顫顫巍巍地站在這里,衣著簡樸,面容清瘦。這是我的老師,圍繞著他站立的是他的學生們,此時,我們眾星捧月般地仰望著他滿頭的白發。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從老師身邊走過,老師仍然一年一年固守在這里,靜候我們到來,又目送我們離去。我們中的一些人老師也許已不記得,但是,我們總是在年年這個時間來看望他,聽幾句教誨,其實只需要看一眼老師,心靈就會獲得寧靜。我們中的一些人經歷曲折、跌宕起伏,也有一些人平步青云、扶搖直上,但是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總也走不出這條陋巷,走不出這雙眼睛的期待。
德之所居,何陋之有?
原文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譯文
冉求說:“并非不愛慕夫子的道德學說,只是自感天資不及、力不從心呵。”夫子說:“真正力不從心、欲進而不能的人,只能半途而廢。現在,你這是先畫地為牢、自我設限啊!”
歷代論引
胡氏曰:“夫子稱顏回不改其樂,冉求聞之,故有是言。然使求說夫子之道,誠如口之說芻豢,則必將盡力以求之,何患力之不足哉?畫而不進,則日退而已矣,此冉求之所以局于藝也。”
札記
放飛自己
旺盛的探求欲和積極的進取心,是成就事業的前提。自甘平庸,安于現狀的任何閃念,都是危險的,都是對人生的不負責任。
成就人生的秘訣就在于屢敗而屢戰,愈挫而愈奮。遍觀歷史上任何成就事業的偉人,無不經歷過無數的艱難困苦,在逆境中拼搏奮斗,最終方成就一番偉業,為人所敬仰。沒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凡事都需要艱辛的努力,乃至于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實質上,我們往往不是被我們的敵人所戰勝,也不是被所謂的命運所限定,而是被自己的懦弱擊敗,還未開始,就已經繳械,自己退出場去。這是我們自己的悲哀。其實,挫折是成就事業、塑造人生的真正動力。如果沒有挫折,也許我們真的會失去對生活的信心。我們的生活會因此而缺乏很多相應的魅力。安于現狀,茍且偷生,不思進取,喪失自信,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惰性,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障礙。為了人生的燦爛多姿,我們應當有破壁奮飛的氣勢,去創立自己的精神境界。
原文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
夫子告誡子夏說:“你應該努力做君子式的學者,不要使自己流俗為小人式的市儈。”
歷代論引
程子曰:“君子儒為己,小人儒為人。”
謝氏曰:“君子、小人之分,義與利之閑而已。然所謂利者,豈必殖貨財之謂?以私滅公,適己自便,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子夏文學雖有余,然意其遠者大者或昧焉,故夫子語之以此。”
札記
建立自己高尚的人格
所謂儒者,“衣冠中,動作慎,大讓如慢,小讓如偽。言必誠信,行必中正,道途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孔子家語·儒行解》)
君子儒,忠直報國,“用于君則憂君之憂,食于民則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則修身而已”。
小人儒,奸佞逢迎,羅織罪名,誣陷構連。為政則禍國殃民,居鄉則興波逐浪,為禍慘烈。
謙謙君子,夙興夜寐。何所取舍,存乎一心。
原文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人物簡介
澹臺滅明:字子羽。武城人。少孔子四十九歲。有君子之姿。狀貌猛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才薄。既已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孔子嘗以容貌望其才,其才不充孔子之望。然其為人公正無私,以取與去就,以諾為名。仕魯為大夫。
譯文
子游擔任武城的邑治。夫子說:“你得到有才德的人的輔佐嗎?”子游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他的行為光明磊落,不曲意阿附,也不做私相授受的鄙行,沒有公務,從來不到邑治長官的私居之所拜訪。”
歷代論引
楊氏曰:“為政以人才為先,故孔子以得人為問。如滅明者,觀其二事之小,而其正大之情可見矣。后世有不由徑者,人必以為迂;不至其室,人必以為簡。非孔氏之徒,其孰能知而取之?”
朱子曰:“持身以滅明為法,則無茍賤之羞;取人以子游為法,則無邪媚之惑。”
札記
行不由徑
為政在于得人。但是,當政者還須具備識人的慧眼和品格。
子游可謂識人。戰國時代,戰亂紛爭,各國在政治、軍事、外交方面機遇均等的情況下,都認識到人才至為重要,關乎國家存亡興盛。燕昭王誓雪國恥,于是壘起黃金臺,延請天下賢士,以至齊國的鄒衍、趙國的劇辛、魏國的樂毅紛紛投奔,后來他采用樂毅的謀略,大敗齊國。燕昭王在即位二十七年之后,終于報了破國殺父之仇,燕國也逐漸從戰爭創傷中復興起來。由此可見,人才是關乎國家興衰治亂的根本。
“天下之廣,人物之眾”,誰為賢才,誰當擢用,取決于當政者的德行。《易·乾》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孔子說:“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原文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
人物簡介
孟之反:名側。魯國大夫。史載:在魯哀公十一年,齊國軍隊進攻魯國。雙方在城外交戰,齊國軍隊在稷曲布防。魯國軍隊設陣河邊。孟之反為統帥之一,孔子的學生冉有也參加戰役為統帥。樊遲說:“不是不能戰勝,是對你這位統帥沒有信心啊!請你明令三軍即刻越過溝塹進攻,爭取主動權。”孟之反照著這個意思下達命令,全軍全力進攻,很快攻入齊國軍隊的陣地中。但是右翼部隊卻崩潰而逃,齊國軍隊便趁機追擊,陳瓘、陳莊急切之下徒步渡過泗水而逃。孟之反掩護著側翼,以保證全軍側后安全,最后一位入城。進入城門后,他拔出長箭,鞭策驅趕著他的戰馬,說:“這匹馬跑不快呀。”孔子說:“能夠隨時拿起武器保衛國家,可以避免讓更多的人戰死啊!”冉有舉著長矛與齊國軍隊作戰,能夠沖過外圍,進入敵方陣地。孔子說:“這是道義啊!”然而卻因此受到別有用心之徒的非議誣陷。
譯文
夫子說:“孟之反不夸耀其功績。出師不利而敗退,主動獨任后衛;進入城門,卻用箭桿鞭打著他的戰馬,說‘不是我擔負了后衛的職責走在了后面,只是由于我的馬跑得慢啊’。”
歷代論引
朱子曰:“戰敗而還,以后為功。反奔而殿,故以此言自掩其功也。”
謝氏曰:“人能操無欲上人之心,則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而凡可以矜己夸人者,皆無足道矣。然不知學者,欲上人之心無時而忘也,若孟之反,可以為法矣。”
札記
不矜其功,必具大德
在歷史的進程中,總是有人頭頂光環,也得有人獨任其咎。不矜功者,實懷棟梁之德才。然則總不得大用,尤須謹慎做人。
孟之反并非怨馬,同樣是在尋找客觀的理由,只是在于借故避免受到逃奔者的嫉恨,是出于無奈中的自保之策。孟之反雖然慶幸沒有傷在敵人的箭鏃之下,但是,在腐敗的環境中,則可能傷害在讒言構陷之中。尤其在逃跑的隊列中,既有士兵,也必有將領,更可能有戰役的統帥或國君。你的過人膽略,雖然獨負重任,但也襯托出他人的渺小,那么,當他們從逃跑的驚慌中回過神來,意識到命保住了之后,又會面臨著新的責任的追究,更要面對著英雄的行為的對比,他們的心里會是什么滋味,又會做如何感想呢?因此,他將成為膽小者的圍攻對象,成為眾矢之的。于是,他寧愿被人無視,也不能居功邀賞。試想,如果身處一個君子用世的政治集團,出征何至于落敗,何至于刻意做出怨馬之舉!
不矜其功,已屬難得,自掩其德,更為可貴,也實出無奈。顏回不貳過,孟之反不矜功,實乃難能而可貴者。沒有深厚修養的人,是不能夠做到這樣的。以不正當手段,熱衷于追逐名利之徒當感到赧然汗下。
原文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人物簡介
祝鮀:字子魚。有口才,是當時衛國的大夫。祝是當時的官名,管宗廟、國家祭祀的官,《左傳》魯定公四年“祝鮀長衛于祭”,各諸侯國于召陵會盟。祝鮀隨衛靈公出使,據理力陳,維護了衛國在聯盟中的地位和尊嚴。
宋朝:是宋國的公子。公子是世襲的官名,所謂“世家公子”,他的名字叫朝,長得很漂亮。
譯文
夫子說:“沒有祝鮀的敏捷善辯,而僅有宋朝的容貌之美,在當今之世是很難避免災禍的。”
歷代論引
朱子曰:“衰世好諛悅色,非此難免,蓋傷之也。”
札記
宋朝之美
美貌,人皆愉悅;美德,人皆稱揚。秀外慧中,人皆追求。氣質在于修養,學養可以彌補容貌的缺陷。缺乏修養的美貌,只能讓人感到輕浮。縱有“宋朝之美”,如無才德,也只能是轉瞬即逝的曇花。因此,與其刻意修飾外表的美麗,不如靜心修養內在的品德。
在這物欲橫流的世間,“宋朝之美”大有市場。脫衣秀、美女秀,以至于一些人為了成名,借用有傷風化的行為蔓成時尚,大行其道。裸肩帶背,透明無遮,春色流瀉,充斥于大庭廣眾間,各種媒體推波助瀾、鼓囂喧嘩,進行別有用心的炒作使一些既成名者也不耐寂寞,借其美色,標榜前衛,取媚于時。殊不知,只有美德是永恒的,也只有真才實學才是可靠的。
原文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
夫子說:“誰能走出屋子而不經過房門呢?為什么沒有人經由我這條路走呢?”
歷代論引
朱子曰:“人不能出不由戶,何故乃不由此道邪?怪而嘆之之辭。”洪氏曰:“人知出必由戶,而不知行必由道。非道遠人,人自遠爾。”
札記
做人的原則永恒不變
社會的演進與時尚的變化,不是個人的愿望所能左右的。但是,天地正道是永恒存在的,無論世俗何等喧囂,做人的原則永遠不能丟棄。
大道不行,將欲何往?“誰能出不由戶?”
既然我道上體天心,為人間“木鐸”,最終總被接受,“誰能出不由戶”?我道自在,自有人走,這是必然的途徑,只是人們還沒有找到自由行走的途徑。
正如我們親眼所見:在我們居住的房間,總會有蒼蠅、飛蛾、蜜蜂等不邀自來。然而,它們卻再也找不到出去的路,于是它們努力地尋找飛向陽光、飛向自然的自由之路。透過窗戶,看見了它們向往的天地,于是就奮力奔赴。然而,無情的事實是,它們總被窗戶的玻璃生生地擋回。它們很是不解,看到的是多么美妙的景觀,而且也沒有什么阻擋,為什么會被拒絕,而不能融入這美妙的世界?
平庸如我輩的人們,也莫不如此,心中崇尚著大同世界,向往著美好的境界。似乎就可看見,可是卻無從抵達。內心告訴我們,就在我們身邊,但卻總是碰壁,找不到奔赴的路。天道自在,而我們卻不知向哪個方向努力,只是盲目地奔走。而各種不和諧的喧囂之聲爭吵不已。
于是先哲慨嘆,門戶大開,你們自由地走啊!我道自在,“何莫由斯道也”?
這不是門戶的問題,而是行走者眼睛的問題,直到有一天行走者最終發現了門徑。
原文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
夫子說:“質樸信實勝于文采,便顯得拙訥呆板。風度翩翩勝過質樸,就未免顯得虛浮油滑沒有誠意。只有文采斐然而又心地質樸仁厚,這才是君子的氣質。”
歷代論引
楊氏曰:“文質不可以相勝。然質之勝文,猶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勝而至于滅質,則其本亡矣。雖有文,將安施乎?然則與其史也,寧野。”
札記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有禮則文,無禮則野。德才兼備然后君子。“質本潔來還潔去,不使玷污陷渠淖。”保持我們品質的高尚,信仰的堅定和人格的完美,應當是我們畢生奮斗的目標。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譯文
夫子說:“人自生來就是純真、率直的。只是由于成長的經歷,漸漸滋生出虛偽的行為。但是,如果一味地以虛飾的形象處世,或許也能得到好處,那也只是出于僥幸而暫時逃避了災禍,總有一天會被人識破。”
歷代論引
程子曰:“生理本直。罔,不直也;而亦生者,幸而免爾。”
札記
保持美好的天性
人與生俱來的本質是坦誠的,只是由于生活的壓力,我們學會了虛偽和掩飾。我們為了保護自己,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于是丟下了我們的誠實,撿起了虛偽這個工具,百般隱藏自己的心事,將自己的感情埋藏得深沉,只以虛假的做作面對真實的生活。因為,現實是強大的,總是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改變著我們,包括一切。
任何謊言,無論多么美麗,最終將被事實擊得粉碎。任何的虛飾與刻意掩蓋,最終將被事實無情地剝去畫皮。一切的惡行最終都將得到清算,誰也不可能永遠幸運,誰也不可能永遠得到幸運之神的惠顧。因為,隨著歲月的流逝,真相漸漸顯露出不可辯駁的品質,于是,人們回歸于對過往的懺悔。還是誠實一點的好,保持一份坦誠與率真,少一點虛偽和奸詐,相信我們的人生會更為輕松美好。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夫子說:“對于一種知識或技藝膚淺了解的人不如對此有興趣愛好的人,有這種興趣愛好的人不如以此為樂趣的人。”
歷代論引
張敬夫曰:“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樂者嗜之而飽者也。知而不能好,則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樂,則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學者所以自強而不息者與?”
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樂之者,有所得而樂之也。”
札記
興趣和樂趣是成就事業的基石
做好某件事的內在動力為興趣和樂趣。
要我學,不如我要學,我要學不如以學為樂。
人的修養所能達到的境界,人生的成就如何,皆取決于興趣。
按照自己美好的夢想自由地去做,必然會取得成功并能做得更好。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
夫子說:“具有中等以上天資的人,可以教給他較為高深的學問;智力在中等以下的人,是不可以要求他達到較高修養的。”
歷代論引
刑昺疏:“語謂告語也;上謂上智之所知也。”
張敬夫曰:“圣人之道,精粗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蓋中人以下之質,驟而語之太高,非惟不能以入,且將妄意躐等,而有不切于身之弊,亦終于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語之,是乃所以使之切問近思,而漸進于高遠也。”
札記
因材施教,循序以進
人有賢愚,分為三六九等;官有大小,別于三六九品;職有貴賤,分為三六九流。由此可見,在古代等級觀念是根深蒂固而不容忽視的,也是不容否認的。
人們智慧的差異,決定著其人生的成就。既有先天稟賦的不同,也因后天的努力不等所致。因此,只能因其材而誘導之,不可強求。唯德之修,被于蒼生。唯禮之文,普施大眾。唯樂之娛,融于心靈。唯有此是任何人都必須畢生用力的,是不分賢愚貴賤、為眾生所必修的。
原文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譯文
樊遲問什么是真正的大智慧。夫子說:“專心致力于人們切身利益相關的事務,敬奉鬼神而不迷信,這就是智慧。”樊遲又問什么是仁德。夫子說:“有仁德之心的人,不避艱難險急,功成身退、甘居人后。這就是‘仁’呀!”
歷代論引
朱子曰:“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難,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此必因樊遲之失而告之。”
札記
何須禱告
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奔赴急難,義不容辭。為了維護人民的利益,不論遇到什么困難和危險,也勇于承擔,義無反顧。以虔誠的心信仰神明偉大而神秘的力量,不做出褻瀆神明的行為,以敬畏之心對待神靈,決不一味禱告祈求神明降福于自己,而自己卻放棄努力。能夠做到赴民之義,敬畏神明,禮而敬之,就是大智慧。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遇險不避,知難而進,功成身退,不爭功奪利,不求虛名顯達,甘居人后,謙和達觀。神明有知,自有惠顧,何須禱告?重民之事,大義;敬神明而遠之,大智;求仁得仁,大仁。
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
夫子說:“智慧的人愛好是廣泛的,就像流動的水,是善變的,智謀勇略層出不窮。仁德的人對于德行的崇尚是堅定的,就像山岳一樣穩固,巍然屹立,氣勢磅礴。智慧的人達于事理而勇于實踐,仁德的人安于義理、靜思默運。智慧的人快樂逍遙,仁德的人長壽安泰。”
歷代論引
程子曰:“非體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
朱子曰:“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動、靜以體言,樂、壽以效言也。動而不括故樂,靜而有常故壽。”
札記
山高水長
面對滄海桑田,智者思,仁者觀。仁者樂處其命,智者勇變其境。
生命總是值得贊頌,生活中總有很多樂趣,供我們享受,只是因各有所見而不同。
快樂是人皆追慕的,長壽是人人期望的。而真正的快樂就如山水,無處不在,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心里。借用一句人們常說的話,生活處處都有美,關鍵在于我們的眼睛是否有所發現。
快樂是一種心境,憂戚也是一種心緒。或憂或樂,在于我們自己的心靈。只要我們擁有仁者的胸懷、智者的心靈,我們又有什么憂愁不能釋懷呢?
原文
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
譯文
夫子說:“齊國的文化風尚經過改革重整,可以達到魯國現行的風尚。魯國的文化能夠得以發揚光大,就可以達到先王制定的文化標準了。”
歷代論引
朱子曰:“孔子之時,齊俗急功利,喜夸詐,乃霸政之余習。魯則重禮教,崇信義,猶有先王之遺風焉;但人亡政息,不能無廢墜爾。”
程子曰:“夫子之時,齊強魯弱,孰不以為齊勝魯也?然魯猶存周公之法制。齊由桓公之霸,為從簡尚功之治,太公之遺法變易盡矣,故一變乃能至魯。魯則修舉廢墜而已,一變則至于先王之道也。”
札記
文化精神長存
文化精神深深地根植于民族的血液之中,文化是當代社會思想的反映。社會歷史的任何一次變革,無不深刻地體現在文化的傳述中。它是社會歷史的忠實記錄,是時代愿望的體現,是社會良知的言說,是歷史的活化石。任何社會形態都可以被打碎,只有文化長存。
在春秋戰國時代文化的演變歷程中,齊魯兩國在東西周時期,都具有核心影響力,齊魯文化比較完整地保存了周代文化的精神。因而孔子從文化復古的思想出發,發出這樣的感嘆。但是,發展是必然的,文化思潮所體現的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新興的文化必然代替陳舊的思想。文化風尚,取決于民俗風氣,決定著政治進步的方向。在急劇變革的時代,新興的生產力發展,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根本改變。全新的思維模式已經深刻地融入了每個社會成員的生活。在一再輪回的宿命中人們并沒有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么,舊的文明不可避免地被歷史遺棄而衰落了。有衰微,就有新生,新的先進的文明應運而生,并將逐步發展壯大起來,走上歷史的舞臺,這是不可抗拒的。
時代是發展變化的,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歷史和主流思潮,時代的文化精神呼喚新的社會體制,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已經開始了,何必孜孜固守舊俗?
原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譯文
夫子說:“觚,不像個觚的樣子,還能算是觚嗎?這哪里是觚啊!”
歷代論引
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則非觚也。舉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則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職,則為虛位。”
范氏曰:“人而不仁則非人,國而不治則不國矣。”
札記
治國如制器
語云:無規矩不成方圓。失去禮儀法度,民眾則手足無措。因此,圣哲觀一物而發天下之慨。
名與實相依存,形與質相表里。制器須有形制,治國必立法度。天下之器皆有矩,失其棱角,則失其形制,則無規矩,也就喪失了其存在的意義和依據。舉一器而立形制,何樂而不為?舉一器而立法度,何為而不舉?失其形制,則無法度可宗,何得而別其器。無法度則失其序,必陷于亂,民則無所適從。舉一人,天下治。舉一器而天下序,何不為之?舉器而法,治國本道。
原文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人物簡介
宰予:字子我,魯國人。有口才,以言語著名。仕齊為臨淄大夫,與田常為亂,夷其三族。孔子恥之,曰:“不在利病,其在宰我。”
譯文
宰我問:“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訴他說‘井里掉下了一個人’,他是不是會跟著跳下去?”夫子說:“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有仁德的人是可以前往救助的,但是不能陷自己于井中啊,雖往救何益。仁德之人是可以被人以正當的理由誑騙的,但是不可以被人欺昧、愚弄。”
歷代論引
朱子曰:“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從之于井,則不復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曉,仁者雖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應如此之愚也。”
札記
宰予之辯
井有人,往救,則為仁德之行。雖為救人,實則也是拯救自己的仁德,從而使自己不致深陷于“私”井。井中之人猶可救,“私”井之念無可滌。
不赴救助,失之仁德。即失井中之人,井上之人也必失其德。人而無仁,何言德行?仁者可欺,不可罔。以詭辯而捉弄、愚弄別人,既失之于促狹詭詐,也失其誠。其人雖未陷于“井”,而己自陷于“私”罔。所以,天下矯誑詭辯奸佞之徒當慎而戒之。
做人要有自己的信仰,在行為上要能夠順應變化,但并不是要放棄信仰而同流合污。一個有仁德的人,即使被時代遺棄也決無悔,但是決不能自陷于世俗的困擾。
真理就是真理,不需要辯駁。那種依靠辯解而獲得人們接受的東西是靠不住的,也就在于想要說服別人的人的內心不踏實。仁就是仁,仁的精神無處不在,無物不附,為什么要以“井”為辭。“井”自有仁,何在于井上之人的行為,在于自己如何“打撈”。借口發難,是內心修養的不純。如何摒除我們心靈的雜質,正是我們的仁德修養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總會被自己的一些奇怪的想法左右,自以為更接近真理,于是自以為是,于是目無余子,于是辯駁詰問,這正是我們的悲哀。仁即仁道,是合乎人情至性至理的精神。仁就是仁,以仁人之心仁己,以仁己之心仁人。而不是借口外在的精神,要求別人如何做,仁的施行在于個人的自愿自覺。
仁的精神深存于我們民族的內心,如果井中真有仁而被陷,何須問,奔赴而已。孟子有“舍生取義”之訓。這是我們民族傳承久遠的正義之氣,也是中華文明悠久的內在品質。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文
夫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傳統道德文獻,用禮儀來規范自己,其言行也就不可能離經叛道。”
歷代論引
程子曰:“博學于文而不約之以禮,必至于汗漫。博學矣,又能守禮而由于規矩,則亦可以不畔道矣。”
朱子曰:“君子學欲其博,故于文無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動必以禮。如此,則可以不背于道矣。”
札記
學風問題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讓讀書支撐我們的生命,沒有什么輕而易舉的方法可以代替勤奮的苦讀,自己不努力是成不了大器的。“書不貴多而貴精,學必由博而致約,果能精而約之,以貫其多與博,合其大而極于無余,會其全而備于有用,圣賢之道豈外是哉?”明代董其昌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窮其畢生精力,讀好一本書,也真是一種成就。
愛因斯坦說:“我從來不記憶和思考詞典、手冊里的東西,我的腦袋只用來記憶和思考那些還沒載入書本的東西。”是的,拘泥于已有的成說,那是宗教徒式的愚行。墨守成規決不會有新的創見,只能讓僵化的思想扼殺我們的未來。創新發展并不是離經叛道,而是在不斷的揚棄中勇于沖破藩籬,走向新的天地。
原文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人物簡介
南子:衛靈公夫人,操行失矩,行為有失檢點,為時人所非。
譯文
孔子不得已去見南子,子路憤然不悅。夫子正告他說:“我所否定的,也是天意都厭棄的,也是天地不能容忍的。(對于南子,你們沒有必要這樣固執偏見)”
歷代論引
朱子曰:“圣人道大德全,無可不可。其見惡人,固謂在我有可見之禮,則彼之不善,我何與焉?然此豈子路所能測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
札記
圣德昭日月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積羽沉舟。”人言可畏如此。
大道載物,無所不容。大德許人,猶存其善。凡事只求問心無愧,天地自有公心。不必過分苛求別人,也不要人云亦云。凡事要有自己的立場,不要因為別人對某人某事的毀譽而毀譽,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做謠言的幫兇,更不要在不明是非的情況下,主觀臆度別人,將自己的思想強加于人。
應該全面地評價一個人,不要執著于一斑之見,對于任何人的評價,都應存有善心,不能以自己的苛刻標準一概否定別人,不能聽信傳訛而固執偏見。更不要淪為謬誤與私見的同謀。別抬舉自己,也別為難別人,更不要蓄意貶損他人。要給別人向善的機會。
原文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譯文
夫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標準,應該算是最高了吧!長期以來人們已經很少能夠做到了。”
歷代論引
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興于行,少有此德久矣。”
札記
中庸之德
什么是中庸?中庸是一種哲學思想,又是一種道德實踐的原則和待人處世的方法。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其后的儒家學者又不斷地完善,使之成為一種政治手段。中庸的核心是要求人們把握適當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達到“和而不流”(謙和但不盲從)、“中立不倚”(中立無所偏頗)的境界,從而使社會秩序穩定,處于高位者不驕橫,處于下層者不背叛,最終實現對立的平衡和矛盾的調和。近人多認為中庸是折中主義,這就將中庸簡單化了,偏頗。
《易經·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禮記·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時中:指立身行事,合乎時宜,無過與不及。中庸的精神就在于取其正反兩方面的中肯意見,舍棄其過激的不當的因素,尋求事物發展變化的方向。就是合乎時宜,恰到好處。達到“由乎中庸,所以致用”的目的。
原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
子貢說:“如果有人對百姓廣泛地施與好處,又能賑濟大眾,怎么樣?這樣的人就可以算是仁德之人了嗎?”夫子說:“不論做什么事,都能做到仁德,那一定是圣人了!像唐堯、虞舜這樣的圣人尚且有人提出非議,誰又能凡事做到毫無瑕疵呢?凡是仁愛的人,自己想要有所建樹,必先幫助別人成就事業;自己想要顯達,必先薦引幫助別人通達。這樣凡事做到推己及人,就可以說是得到了仁愛的真諦和方向了啊。”
歷代論引
程子曰:“醫書以手足痿痹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屬己,自與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故博施濟眾,乃圣人之功用。仁至難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觀仁,可以得仁之體。”
呂氏曰:“子貢有志于仁,徒事高遠,未知其方。孔子教以于己取之,庶近而可入。是乃為仁之方,雖博施濟眾,亦由此進。”
札記
幫助別人就是成就自己
人人都在追求進步,人人都在謀求成就自己,人人都想建立功名事業,人人都力求使自己的人生輝煌。因此,要有寬廣的胸襟和博大的氣度。支持他人,就是更好地發展自己。要想成就自己,還是先盡力成全別人吧。“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成全別人,成就的是自己的德行。品德高尚,自會得到世人的稱譽。“水漲才能船高”,就是這個道理。不要總是想著自己,存心施與,雖善不賞,不要只沉湎于“予與取”的功利思想而無法息拔。只有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才能得到人民的擁戴。
“圣乎堯、舜!其猶病諸。”我們還是自己努力從細微處踏踏實實地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