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講 注意力決定有意識,而無意識無處不在

有時人的行為,特別是那些已經自動化了的行為,不受意識的控制,例如一邊走路一邊思考問題;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有許多自己沒有覺察到的小動作,如眨眼睛等。

布羅德本特:我們一次只能聽到一個聲音

如果把人腦比作電視,注意就像選臺的過程,它將決定什么可以成為意識,而此過程包含著大量的無意識過程。

雙耳分聽

如在雙耳分聽實驗中,通過耳機向被試的兩耳呈現不同的聽覺信息,要求被試只注意其中一只耳的內容,而盡量避免聽另一只耳的內容。盡管被試不記得呈現在非追隨耳的單詞是什么,但被要求解釋聽到的句子的含義時,卻明顯傾向于用非追隨耳聽到的單詞的詞義來解釋歧義詞。例如,左耳聽到的bank一詞有多種含義,但右耳聽到的finance一詞就容易使被試想到bank與之有關的含義。

信息的選擇

設計著名的雙耳分聽實驗的是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布羅德本特(Donald E. Broadbent),他注意到人們一次只能有效地處理一個信息,并且認為大腦一定存在某種機制使得它可以對信息進行加工并做出選擇。實驗證明,被試無法同時加工來自兩個通道的信息,也就是說,我們一次只能聽到一個聲音。

為了解釋大腦如何選擇要關注的信息,布羅德本特提出了一種機械模型來解釋大腦在這個過程中的加工。當我們接受多個渠道的信息而大腦又無法持續加工這些信息時,這些信息就會遇到“瓶頸”,因此大腦必然會通過某種“過濾器”選擇接受一個通道的信息。

布羅德本特在早期雙耳分聽實驗的基礎上又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最終他確信所有感官信息都能夠以某種方式被完整地存儲起來,他稱之為短時記憶。而過濾器正是在這個階段開始發揮作用的。

后來,人們把布羅德本特對“信息是在何時以及是被如何選擇”的描述稱為“布羅德本特過濾器模型”。布羅德本特為實驗心理學領域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研究方法,他不僅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還提出了具有相當影響意義的新觀點:將大腦視為一種信息加工的結構。

注意與意識

心理學家在后續的研究中發現,影響個體對信息選擇的因素不僅是信息的物理性質,還有個體之前的經歷、信息具備的意義、信息得到的反饋以及個體當時的預期等。如,在眾多聲音中,警報聲很容易脫穎而出,被個體捕捉到。也就是說,信息在被注意被選擇之前就已經被加工了。

如果把人腦比作電視的話,注意就像選臺的過程,它將決定什么可以成為意識,而此過程包含著大量無意識過程。

無意識包括“生本能”和“死本能”

人的無意識包含:“生本能”——驅動我們成長和創造,“死本能”——把我們推向毀滅和崩潰。因此,生命本身就是在不停地和死亡驅動力做斗爭。

對抗的力量

根據牛頓的物理學可知,當兩種同等力度的相反力量對抗時,就會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前文中提到,不同思想的對抗產生了意識與無意識,這種對抗力量正是人的存在的核心部分,其中生與死的對抗可能是最有力量的驅動力。

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說,求生驅動力與同等的死亡驅動力是兩種永恒對抗的力量。弗洛伊德稱,大部分基本驅動力其實都是為了對抗死亡。我們通常利用力比多(libido,生本能,如自我關注)來迫使死本能指向外部,對抗其他目標,從而避免自己被死本能摧毀。

精神分析師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認為,即使讓死亡的力量指向外部,我們仍舊無法完全避開被“攻擊本能”所毀滅的危險,所以我們必須“調動力比多”。由于與這些對抗力量的共存,我們會產生內在的心理沖突,這也是人類經驗的核心。

克萊因指出,我們之所以會感到痛苦,是因為我們成長和創造的驅動力與同等力度并具有毀滅性的力量相對抗時產生的心理緊張。而這種緊張心理也是對我們內心的攻擊性和暴力傾向的統一解釋。

學會面對生與死

生本能與死本能之間永恒的斗爭使我們的心靈產生了困惑。克萊因認為我們從未擺脫這些原始沖突。我們的一生從未達到過安全、成熟的狀態,并且在我們的無意識中始終存在對暴力的“原始幻想”。克萊因覺得,生活就是在尋找忍受沖突的辦法。

當我們的生命中缺少了欲望或對自己的認可時,就會導致抑郁和絕望。在克萊因看來,生活充斥著焦慮、痛苦和毀滅,我們必須學會面對生與死的極端。

克爾凱郭爾:真正的絕望來自對自我的不認同

榮格提出,心靈由三個部分組成:自我、個人無意識、集體無意識。自我代表有意識的心靈,而個人無意識指個體自己的記憶(包括那些被壓抑了的部分),集體無意識指人類共性的永恒的思想。

自我

意識是人格的最上面一層,能被人覺知。自我是意識的中心,控制和選擇無意識。榮格認為個人無意識的內容是情結——某種被壓抑的心理內容聚集而成的無意識叢,如戀父情結、批評情結、權力情結等。集體無意識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無意識,來自種族的先天遺傳,而不是后天習得,是不曾遺忘卻不被意識或意識不到的東西,由本能和原型共同構成。

絕望

哲學心理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在《致死的疾病》一書中提出,絕望并非來自于心理的憂郁,而是來自于對我們自我的不認同。他還把絕望描繪出幾個不同的層次。最低層、最常見的絕望源自于忽視——對自我的認識有誤,并且沒有意識到潛在自我的存在。

克爾凱郭爾認為,更深層次的絕望源自于強烈的自我意識,而且表現出極度地不喜歡自己。例如,當一個人應聘某個新工作沒通過時,他可能會因為自己的失敗而感到絕望。但是根據克爾凱郭爾的觀點,這個人的絕望實際上不是因為面試沒通過這件事,而是因為無法忍受沒能達成某個目標的自己。例如,拿破侖對權力的野心不斷膨脹,使得他看不清真實的自己,無視了人性的局限,最終陷入了絕望的深淵。

做真實的自己

對自己的否定會令人感到痛苦:如果一個人想要逃避自己,那么他就會感到深深的絕望——“他不再是自己了”。

克爾凱郭爾提出:不要妄想成為其他人,一旦拾起面對自己的勇氣,我們就能夠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和諧。他說:“成為真實的自己,是絕望的反義詞。”當我們不再否定真實的自己,并且試著去發現和接受自己的本性時,絕望就消失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权县| 南通市| 屏东县| 保康县| 夹江县| 庆城县| 咸宁市| 博乐市| 荃湾区| 灵丘县| 莲花县| 固镇县| 浪卡子县| 丰县| 磐安县| 牡丹江市| 五寨县| 灌云县| 亳州市| 塔城市| 赫章县| 和田市| 宁强县| 兴宁市| 博兴县| 义乌市| 自贡市| 修水县| 禄丰县| 洛阳市| 南丹县| 绥滨县| 荥经县| 逊克县| 安泽县| 临洮县| 芜湖县| 博客| 深州市| 麻江县| 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