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圖解心理學與生活
- 《圖解經典》編輯部編著
- 3409字
- 2019-11-07 14:38:25
第14講 喧囂的夢境,就像一部盛大的舞臺劇
睡眠狀態經歷著豐富的心理活動,其中最生動有趣、不可思議的環節就是做夢。夢境中的場景,時而跳躍,時而栩栩如生,宛如一部盛大的舞臺劇。
你的夢中隱藏著最深的愿望
人的一生大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不過睡眠并不意味著心理活動的靜止。相反,人們在睡眠狀態下,除了消除疲勞,還有著十分豐富的生理和心理活動。
睡眠狀態
睡眠的周期通常包括四個階段和快速動眼睡眠階段,每個周期一般持續90分鐘,每晚會重復幾次。進入睡眠狀態時,大腦的生理電活動會發生復雜的變化,這些腦電的變化通過腦電圖可以很清晰地呈現睡眠的本質。
第一階段是混合的、頻率和波幅都較低的腦電波,呈現的是身體放松、呼吸變慢、容易被外部的刺激驚醒的淺睡狀態,持續約10分鐘。第二階段出現“睡眠錠”腦電波——一種短暫爆發的、高頻率、大波幅的腦電波,個體在這一階段較難被喚醒,大約持續20分鐘。第三階段的腦電頻率會繼續降低,波幅變大,出現△波,有時也會有“睡眠錠”波,持續約40分鐘。第四階段通常被稱為深度睡眠,個體的肌肉進一步放松,身體功能的各項指標變慢,夢游、夢囈、尿床大多發生在這一階段。第三、四階段的睡眠也被稱為“慢波睡眠”。快速眼動睡眠階段,腦電波與清醒狀態類似,大多數的夢發生在這一階段。在第一個睡眠周期持續約10分鐘,然后逐漸增加。

夢游與夢囈
夢游和夢囈是睡眠狀態下的兩種心理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做夢一般出現在REM睡眠階段。在這一睡眠階段,人們并不經常挪動身體。來自大腦的電化學信息會麻痹我們的肌肉,使身體不能動彈。因為有這樣一種生存機制,人們才不會用肢體去演繹夢境,從而避免了因做夢傷害自己或者出現更糟糕的后果。
夢境解析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一書中對自己的夢境進行了研究。他說,每個夢都代表一種愿望,意識層面的愿望越不堪,就會在夢中隱藏得越深或扭曲得越嚴重。由于弗洛伊德釋夢的理論建立在精神病患者的夢的經驗上,并過于強調性本能對人的影響,所以在被廣泛接受的同時也備受爭議。

夢游
夢游是指在睡眠過程中下床行走,然后再回床繼續睡覺,而且事后并無記憶的怪異現象。夢游與做夢并無關聯,因為夢游時,腦波通常處于階段3和階段4,即深度睡眠階段,但沉睡階段是不會做夢的。夢游也不是病態,與情緒困擾也沒有關系,發生的原因尚未明確。

夢囈
夢囈即夢話,是指睡眠時發生的說話現象,與做夢無關,也發生于深度睡眠階段,發生原因也尚未明確。

夢境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認為,夢是被壓抑的沖動或愿望,是潛意識過程的顯現。在清醒狀態下,這些沖動和愿望不被社會倫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壓抑和控制,無法出現在意識中,于是就在睡眠時以夢的形式呈現。弗洛伊德將夢境分為顯性夢境和潛性夢境兩個層面,前者是夢境的表面,能夠在做夢者醒來后記起;后者是不為做夢者所了解的真實夢境。做夢者所陳述的顯性夢境實際上是潛性夢境經由偽裝后通過簡縮、轉移、綜合和再修正的方式轉化而來。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在睡眠狀態下,認知系統仍舊可以對儲存的知識進行檢索、排序、整合、鞏固等;當這些活動的一部分進入意識時,夢境就出現了。生物學的觀點認為,夢的本質是人腦隨機的神經活動的主觀體現。睡眠狀態下,由于刺激減少,神經系統會產生一些隨機活動,人們的認知系統會對這些隨機活動進行解釋并賦予一定意義,從而形成了夢。
清醒夢境
清醒夢境,即當你做夢的時候知道自己正在做夢。該項研究的代表人斯蒂芬·拉伯格(Stephen LaBerge)曾與他的同事設計了一種方法,使他們能夠檢驗清醒夢境報告的真實性。
研究者已提出,有意識地覺知一個人正在做夢是一種能夠習得的技能,通過常規的練習可以使做夢者控制他們夢的方向。
夢境專家阿倫·霍布森(Allan Hobson)認為,學習自主進入意識并改變其狀態——如進入清醒夢境——能夠讓人得到啟迪。
被催眠的人睡著了嗎?
“催眠”一詞由蘇格蘭外科醫生詹姆斯·布雷德創造,最初來源于阿畢·法利亞提出的“清醒睡眠”。
催眠不是睡眠
“催眠”(hypnosis)是由希臘語中的“睡眠”(hypnos)和“狀態”(osis)組合而成,布雷德卻說,催眠不是一種睡眠,而是一種全神貫注并且受暗示性提高的狀態。催眠可以引導出增強的易受暗示性狀態,可能導致消極的放松、狹窄的注意范圍和擴大的幻想。
催眠有兩個前提條件:安靜的環境和放松的情緒。催眠一般在室內進行,除了要保證室內的安靜之外,還需要保持暗淡的燈光,而被催眠者會被安排放松地坐在一張椅子上。被催眠者需要相信催眠師和催眠的無害性;同樣,催眠師也應該表示出和善的態度向被催眠者解釋催眠的科學性以打消其疑慮。

在電影中,鐘擺是催眠師的必備物件,而事實上,許多技術都可以誘導出催眠狀態。一般來說,催眠過程中被催眠者會得到一系列暗示,如眼睛疲倦無法睜開,感官逐漸遲鈍,將不會感到刺痛,然后會忘卻一切,只聽從催眠師的指令,之后被催眠者將感到幻覺的出現,當被暗示催眠者醒來后將忘卻催眠中的所有經驗并做其他活動。
目前,催眠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心理治療、醫學、犯罪偵破和運動等領域。在心理治療方面,催眠對于酗酒、夢游、自殺傾向、過量飲食等等治療有一定的作用,但催眠的效果不會立即呈現,除非病人有著非常強烈的動機。此外,催眠療法與其他治療相結合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催眠的暗示性
暗示性是被催眠者接受催眠師暗示的程度。暗示性高時,被催眠者完全依照暗示行動;暗示性低,被催眠者則不受催眠師指令影響。
進入催眠狀態后,被催眠者的暗示性大大地增強,并達到會完全接受催眠師指示的程度;甚至聽從催眠師的指示,可以扮演與本人原來性格不同的另一角色,表現出符合該角色的一些復雜行為,即催眠狀態下的角色扮演。催眠期間所受的暗示也影響被催眠者以后的行為。催眠中經歷失憶就是被催眠者被催眠師暗示在被催眠期間什么也沒有發生,被催眠者就會在催眠后聲稱什么也不記得了。
每個人接受暗示的難易程度不同,所以每個人被催眠的難易程度也不同。少數人容易被催眠或者難于被催眠。接受暗示的難易程度被稱為催眠感受性。催眠感受性高的人通常愛做情節生動的白日夢,因為他們想象力很豐富,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場景。這一類人依賴性強,經常尋求他人的指點,對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有經驗分離的經歷,即體驗過記憶或自我的一部分與其余部分分離開來。
冥想:放松與專注的智慧
冥想不是某種超能力,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冥想的方式來改變意識,獲得內心的深度寧靜,讓意識清醒敏銳,達到身心健康的狀態。
冥想狀態
冥想和放松有些類似,但冥想不是簡單地放松。冥想是改變意識的一種形式,它讓人有意識地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點或某一個想法上,獲得深度的寧靜狀態進而增強自我覺知和保持良好狀態。
在冥想期間,人們的注意力也許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在調節呼吸的同時保持一定的身體姿勢(如瑜伽的姿勢),將外部刺激降到最低點,產生某種特定的心理表象,或者什么也不想。進入冥想狀態后,大腦會呈現有規律的腦波,支配性和理性思考的功能會被抑制,動物性本能和被壓抑的意識會被活化,從而使蘊含在潛意識里的力量被激發,想象力、創造力與靈感會不斷地涌出,判斷力、理解力會大大提升,身心呈現安定、愉快、平靜的狀態。
冥想的功用
最初,冥想是宗教活動中的一種修心行為,如禪修、瑜伽、氣功等,后來逐漸被廣泛運用于心理活動的課程中,以獲得開啟心智及內心平衡的途徑。冥想的追隨者認為通過冥想可以獲得一種身體喚起較低,但覺知狀態較高的狀態。因此,冥想可以使壓力狀態下的個體減少焦慮。
冥想的功用不止于暫時性地緩解緊張,有規律地練習某些形式的冥想還可以增強意識,有助于使個體在思想上獲得啟迪,從新的視角看待原有的生活,不再禁錮于舊的知覺和思維模式。還有研究者認為,規律性的冥想可以使心理超越智力和認知的局限,獲得更高深的智慧。然而,冥想的批評者指出,冥想和普通的閉目養神的休息狀態在生理上沒有根本的差異。

冥想時,人們的腦電波會自然地轉成α波,此時想象力、創造力和靈感便會源源不斷地涌現,人們對事物的判斷力、理解力也會提升,同時身心會呈現安定、愉快的感覺。
冥想的方法
進入冥想狀態的條件是使全身的肌肉、細胞放松,或是其他讓身心感覺舒適的方法。冥想的方法有很多種,有坐禪式冥想、站立式冥想、舞蹈式冥想、祈禱式冥想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冥想方式必須是適合人格的方式,否則冥想者會感到疲憊和痛苦。例如,有人認為冥想狀態可以通過看自己喜歡的電影、聽自己喜歡的歌曲的方式進入。冥想沒有固定的方式,只能憑借個人直覺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