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三板上市實務新解
- 朱為繹
- 1605字
- 2019-11-08 21:37:41
從社會效益角度看新三板
以往我們對新三板的研究重點主要是它的掛牌展示功能(如從2013年底的300多家到目前的近7000家)和投融資功能(2015年新三板市場融資金融1200多億元,超過了創業板的融資規模),這無疑是新三板誕生以來對資本市場最明顯的貢獻。除了投融資之外,我們鮮少關注新三板的社會效益。下文將從社會效益的視角來評價新三板的作用。
什么是社會責任?商人的所有決策和行為并不全是由公司最直接的經濟和技術利益決定,至少有部分決策和行為超越了經濟利益。筆者將從企業資本結構、解決就業、政府稅收和產業創新的角度分析新三板企業掛牌前后的社會效益。(數據選取公布2015年年報的6872家掛牌企業,其中2014年掛牌的有1215家,2015年掛牌的有3539家)
一、資本結構層面
掛牌新三板可以帶來大量資金,增加企業凈資產,降低負債率,改善資本結構,提高抗風險能力,也有利于降低銀行的壞賬率。從下圖可以看出,2014年掛牌企業和2015年掛牌企業在掛牌前后資產負債率都出現明顯下降。2014年掛牌企業資產負債率從掛牌前的46%下降到掛牌當年的43%,掛牌后一年下降為37%,2015年掛牌企業資產負債率在掛牌前后的變化更為明顯,2013年資產負債率為56%,2014年下降為50%,2015年則降至40%。
圖1 2014年和2015年掛牌企業資產負債率(平均數,%)(2013—2015年)
二、解決就業層面
新三板企業上市后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張,需要招聘大量的人員,2014年掛牌的企業員工數量從掛牌前15萬人增至掛牌當年的29萬人,增長了93%,2015年增長至32萬人。2015年掛牌企業掛牌前兩年的員工數量為4.4萬人,掛牌前一年員工數量達到了32萬人,增長了6.2倍,掛牌當年增長為90萬人,增長了1.8倍。
圖2 2014年和2015年掛牌企業員工總數(2013—2015年)
對公司員工來說,上市可以提高員工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對于公司的核心員工給予股權激勵,讓他們直接或間接地擁有上市公司的股權,這種模式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緊緊地與公司的利益捆綁在一起。
三、政府稅收層面
資本市場發展的快慢與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尤其是代表性的優質掛牌企業的發展對當地經濟發展可以起到相當大的推動作用,是當地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對政府來說,企業掛牌除了能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外,還能貢獻相當一部分的稅收。
2014年掛牌的企業應交稅收由掛牌前的25億增加到2014年的36億,2015年達到49億,分別增長了42%和37%。2015年掛牌的企業應交稅收從2013年的84億,增長到了2014年107億、2015年149億,分別增長了28%和39%。因此,大力發展新三板市場能夠為地方政府帶來不菲的財政收入,為下一步財政政策的落地提供基礎和保障。
圖3 2014年和2015年掛牌企業稅收總額(2013—2015年)
四、產業創新層面
培育和推進企業掛牌新三板對增強地方經濟活力、促進轉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掛牌企業是承擔著區域經濟發展和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力量。近年來,發達地區紛紛將企業上市作為調結構、促轉型的重要抓手,例如江陰提出“企業+科技+資本”戰略。企業掛牌實現融資的同時,也為研發創新提供了支持。我們選取研發費用作為衡量企業科研投入的力度的指標。
圖4 2014年和2015年掛牌企業研發費用(2013—2015年)
2014年掛牌的企業從掛牌前的2013年到掛牌的2014年研發費用增長了13%,2015年研發費用增長了41%。2015年掛牌的企業從2013年到2015年研發費用分別增長了14%和38%。
從企業資本結構、就業、政府稅收、產業創新等角度看新三板企業的社會效益,我們認為新三板的發展除了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多經濟效益之外,還能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財政收入、促進產業創新,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機遇。
通過上面的研究,我們有以下兩個研究成果:(1)我們發現2015年掛牌企業整體規模和質量好于2014年,說明新三板對企業的影響力是潛移默化的,因此服務好現有的新三板企業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優質掛牌企業;(2)新三板市場是我國的重要戰略,是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一環,這個市場建設的好壞不僅影響我國的經濟效益,也影響我國的社會效益。
(本文于2016年5月6日被微信公眾號“全國股轉系統”全文轉發)
>>> 可掃描二維碼,參與本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