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NING
熊出沒,請注意
跑步潮流的推動者和受益者

阮冬還記得2004年首參加“北臉半程馬拉松比賽”的情形:在幾乎沒有訓練的情形下,他順利報名參賽;比賽當天他沒見著幾個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而今,這項傳統賽事在中國的火爆程度幾近瘋狂。9月17日上海國際馬拉松開放半程和全程賽事的報名。“上午9點到11點整個報名系統都癱瘓了,下午4點名額就都報滿了,你會感覺比買春運火車票還難”,阮冬說。網友在微博上感嘆,“不僅僅跑馬拉松需要速度,搶到一張馬拉松的入場券更要拿出沖刺的速度”。如此高漲的參賽熱情,讓人無法想象從前在中國舉辦的馬拉松比賽,在開賽頭一天會有剩余名額。
今天,跑步成為運動精神的代名詞,它像一陣旋風在年輕人當中刮起一股時尚潮流。著名市場研究公司NPD發布的《2012全球體育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是創紀錄的一年,全球體育市場增長率將達到5%。NPD的全球體育產業分析師雷奧德·瓦斯卡德說,“按項目來說,跑步類產品無疑是全世界銷售最好的類別。”一個極為日常的運動,搖身一變成為時尚趨勢。在觀念更迭背后,既有民間跑步團體自發的、原教旨主義式的啟蒙,也有國內外體育品牌等商業力量目標明確的推動,它還是社會化網絡時代孵化出的全球現象。
孤獨的半禿頭中年男人,穿一件汗涔涔的白色背心……不買跑鞋、速干背心、GPS手表,也不那么講究訓練方法——中國跑步者的形象曾經與酷無關,更像個倒霉的中年屌絲。這些缺乏消費能力的跑步者,定義了處于萌芽狀態的跑步市場:中國長期只有廈門、上海、北京和大連四個馬拉松比賽;跑鞋放在專賣店里無人問津,阿迪、NIKE等體育品牌在中國銷售最好的不是功能性產品;2006年李寧發起“iRUN跑友團”時,國內只有“跑吧”和“多威跑友會”兩個民間跑步團體;新百倫早在2003年就進入了中國運動市場,卻坐盡了冷板凳,嘗遍消費者興趣寥寥的滋味。
跑步愛好者、民間社團組織者和運動品牌從業者,都將北京奧運會視為跑步運動在中國的引爆點。2008年,耐克在全球20多個國家發起一場叫做“賽跑全人類”的10公里跑步活動,“在跑步還未形成風氣的中國,10公里對于大多數的跑者是一個可以開始跑步的距離,”耐克中國跑步品類傳播經理張鶴說。第一次活動在上海的世紀公園舉行,那是2008年8月31日,上海下著雨,卻未阻擋1.5萬人冒雨前來跑步。北京奧運會作為一個全民運動的契機,它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在此后幾年中持續發酵,在民間團體和商業力量的相互激蕩中生機勃發。
民間跑步社團在各地的涌現是第一個市場信號。2009年,北臉(The North Face)到中國舉辦了一場名叫TNF 100的比賽。這場賽事讓阮冬結織了一些年輕的跑步愛好者,并發起了一個基于名叫“喜歡跑步的人”Q群。現在,這個群體的跑步愛好者已經超過600人,他們網上交流、約跑、網下聚會、比賽。阮冬說,“2009年下半年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當時北京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剛向公眾開放,還是挺冷清的,冬天跑一圈5公里一個人都遇不上,但漸漸奧森成了最熱門的約跑地點。”與上一代跑步者相比,年輕人更樂于加入豆瓣等社會化網站的跑步愛好者小組。他們注重科學的跑步方法、喜歡討論裝備,更講究賽事設計的舒適性。

服務于新一代跑步愛好者的網站應運而生。2009年年中跑步圣經網站上線,這個致力于成為中國版Runner's world的網站,“具有魔門教徒一樣的熱情,以傳教的熱情和狂熱來推動跑步運動”。創始人李福仁在網站的自我介紹中寫道,“我們歡樂和痛苦的源泉都是我們的身心。與其求于外物,不如內求于己。遠山、綠水、清風于跑步時透于己身,焉不是世間極樂。”幾年來,這個網站因貢獻了許多跑步裝備、跑步訓練方法而在跑步愛好者中聞名。李福仁寫過一篇“跑步入門必讀”,點擊率超過24萬次,它也因此號稱是“會員數最多的跑步門戶網站之一”。
商業力量敏銳地感受到潮流風向的變化。耐克、阿迪達斯、新百倫等國外跑步運動的主要品牌紛紛創辦跑友俱樂部,發起各有特色的約跑活動,成為跑步社區的建設者、推動者。2010年,NIKE將“三里屯夜跑”和“NIKE10公里”兩個活動常規化,吸引了一撥對潮流和裝備感興趣的年輕人。NIKE店鋪的零售店員,還會深入到跑者社區帶動大家一起跑;新百倫早期通過約跑活動,與很多外型好、成績好的普通跑友簽約,當他們參加比賽時會穿著印有新百倫Logo的T恤;阿迪達斯的策略是贊助運動員和馬拉松比賽,在比賽中為穿阿迪達斯衣服的人拍照。它還是跑步圣經網站的支持者。
IT工程師余洋就是在這個時點開始跑步的。他對比賽裝備的重視令人咋舌——空頂帽/頭巾、OAKLEY(歐克利)太陽眼鏡、Skins/CW-X/迪卡儂的速干緊身衣、Suunto(松拓)手表、Nike襪子和Asics跑鞋——這是他2011年參加北臉TNF越野賽的全套行頭。余洋說,“平時跑步的話,穿T恤就好,但跑馬拉松的時候需要認真準備衣服、鞋子、襪子、防曬用品等所有細節。”他有7雙跑鞋,1雙美津濃、1雙彪馬,其它都是亞瑟士(Asics)。每年,他還會添置2雙新鞋,托朋友以廠商價拿下,每雙鞋子平均下來也就五到六百塊。環顧四周,他并不認為自己屬于裝備黨,“比身邊有20多雙跑鞋的朋友差遠了”。
這些注重運動儀式感、追逐運動時尚的年輕人數量正在極速增長。戶外運動的資深專家蘇子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2010年中國最大的跑步網站“跑吧”僅有3萬會員,而今其活躍會員約有11萬名之多。他們毫不手軟的購買力,讓跑步運動成為一門令人血脈噴張生意。根據市場研究公司NPD的數據,2011年全球運動裝備、運動服、運動鞋和自行車的銷售額約合3330億美元,而跑步產業占據了其中的30%(約合1000億美元)。體育營銷專家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首席執行官張慶透露,慢跑鞋在體育鞋類產品中的銷量占據了80%的份額,而且慢跑鞋也是利潤可觀的產品。
跑步運動品牌趁勢追擊,將跑步運動時尚化以撬動其巨大潛力。變化首先出現在跑鞋上。阮冬說,“2011年之后6折的慢跑鞋再也買不到了。到處都是運動品牌的跑步廣告,出現了很多連名字也叫不上來得跑友會”;購買跑鞋的人群也拓展到了大眾的邊界。新百倫的產品經理彭余暉發現,大部分消費者買跑鞋的目的不一定是運動。他說,“在中國賣得最好的新百倫鞋款是鮮艷的單色亮色系,因為大部分人在選擇跑鞋時,會從是否適合日常穿著搭配角度的考慮。”新百倫的2013年跑鞋系列因此在色彩上大作文章,鞋面設計也更新奇。

可穿戴設備與社會化網絡結合帶來的革命,讓“運動數據化”的潮流在全球勃興。2012年2月,耐克公司在紐約推出Nike+ FuelBand,這款創新科技腕帶可以記錄跑步者在世界范圍內記錄、測量。耐克同時與蘋果合作推出Nike+ running應用,鼓勵跑步者將運動數據分享到NIKE+平臺、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這項革新,讓耐克公司名列2012至2013年度全球最佳創意公司第一名。耐克公司中國區王雷說,“目前全球Nike+社區的用戶是1800萬,在過去一年已經達到百分之百的增長。其中,Nike+ running下載次數最多的前三名國家是美國、英國和中國。”
上海設計師Leal Bao為NIKE+的社交功能吸引,三個月前開始跑步。他說,“你和朋友之間的互動會變成一種激勵,朋友們會推動你堅持運動。”在他看來,與其他功能單一的應用相比,NIKE+勝在線上線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今年8月,他在NIKE+官網上看到基于Google map制成的跑步路線數據,在衛星地圖模式下,NIKE+用戶可以觀察到全球每個城市的使用者密度,橙色色塊越濃代表使用者越多。Leal Bao覺得十分有趣,于是截取了北京、上海、臺北、香港、東京、紐約等不同城市的數據圖發布到微博上,贏得不少轉發量。
“可穿戴設備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方向,未來10年會出現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產品,目前急需解決的一個技術問題就是芯片的耗電量”,余洋說。他最為推薦的可穿戴設備是一款在開啟GPS功能下能堅持50個小時的松拓手表,其次是一款Garmin帶GPS功能的手表。他評價后者說,“它只能運行10個小時左右,受歡迎的原因是有一個叫‘虛擬伙伴功能’,你跑到后面跑不動他會提示你這個虛擬的人追上來了,跑到你前面,這個很好玩,很人性化。”
“只要有一雙鞋,你就可以去跑步,”耐克的跑步品類鞋類設計總監羅伯特·多蘭(Robert Dolan)談到跑步為何受人歡迎時說,你不需要去注冊會員,不需要一支隊伍,也不需要其他任何裝備和設施。作為人類,其實對跑步非常熟悉,誰不是小時候跑來跑去長大的呢?跑步其實是人類的天性之一。就在我們享受著酷炫的跑鞋、高科技裝備帶來的舒適,佩戴著可穿戴設備,并在社交網絡中滿足我們如同無底洞般的虛榮心之時,也許我們該重回跑步的本質——跑步是活著的隱喻,讓自己有效地燃燒。
(李凱棋對此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