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老字號,京城餐飲業瑰寶
說起北京的餐飲老字號,先要明白老北京餐館的分類。過去,北京的飯館多種多樣,有大有小,有南有北,有中有西。中餐館一般分五種:一是切面鋪、包子鋪、餃子鋪、餛飩鋪等,單賣面食。二是二葷鋪子,《舊京瑣記》云:“二葷鋪者,率為平民果腹之地。”所謂“二葷”,即只賣豬羊肉炒菜,主食賣饅頭、花卷、烙餅、拉面(抻面)。三是規模較小的館子,有特色菜肴者,店名往往稱某某軒、某某春,如“三義軒”“四海春”等。四是中等館子,也叫飯莊子,有許多雅座,可以擺十桌、八桌宴席,一般叫某某樓、某某春、某某居等。五是大飯莊子,專門做紅白喜事、壽辰、接官等各種大型宴會的生意。常有幾個大院子,有大罩棚,有戲臺可以唱堂會戲。酒席一擺就是幾十桌、上百桌。名字一律叫某某堂,如福壽堂、同興堂等。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烤肉宛開業,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烤肉季開業,清同治三年(1864年)全聚德開業,清咸豐三年(1853年)鴻賓樓以及仿膳、豐澤園、老正興、同春園等開業。新中國成立前夕,僅天橋地區的一個小市,固定和流動的飲食攤點就有238個,經營品種多達116種,有名的老字號就有爆肚馮、茶湯李、豆汁張、羊頭馬、焦圈王、豆腐腦白等。
這些老字號之所以能常興不衰,最主要的是在經營上有獨到之處,講質量標準從不湊合馬虎。致美齋的四做魚(一條活鯉魚一做紅燒魚頭、二做糟熘魚片、三做醬汁尾段、四做燴魚珍)名聲在外;福興居的雞絲面頗有名,光緒皇帝每次逛宣武區的八大胡同必去那里吃雞絲面;西單砂鍋居專用張家灣的小豬,做出的白肉有66個品種。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主義的公私合營,一些私營的老字號大部分歸為國有,老字號經歷了歷史上第一次體制的變革,“文化大革命”期間京城老字號餐飲企業無一幸免,失去了昔日的風味特色。
目前,北京市現有餐飲業老字號企業80余家,這些老字號企業主要分別隸屬于首都旅游集團、聚德華天控股有限公司等。著名的中華老字號全聚德集團和東來順集團都隸屬于首都旅游集團,鴻賓樓、烤肉季、烤肉宛、砂鍋居等享譽京城的中華老字號等40家老字號,都隸屬于聚德華天控股有限公司。擁有近500年歷史、堪稱老字號之最的六必居及有280多年歷史的桂馨齋、140多年歷史的天源醬園等老字號等,都隸屬于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