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南宋《周禮》學述論

南宋《周禮》學,繼承北宋《周禮》學開創的成果,在《周禮》學觀點上繼續以辨疑為特色,在《周禮》解釋方法上繼續以義理、議論解《周禮》,《周禮》“宋學”范式得以最終確立。在《周禮》學史上,《周禮“宋學”研究范式可與《周禮》“漢學”研究范式分庭抗禮,二者各擅勝場。

我們以下將分三個時段論述南宋《周禮》學的發展,分別是:建炎(1127—1130)至紹興(1131—1162)年間,隆興(1163—1164)至開禧(1205—1207)年間,嘉定(1208—1224)至南宋末年。

一、建炎至紹興年間

北宋哲宗親政的紹圣(1094—1098)、元符(1098—1100)年間和徽宗統治時期(1101—1125),當權的奸臣蔡京等人聲稱堅持王安石新學借此打擊政敵。靖康之變,宋室南渡后,投降派奸臣秦檜也有意抬高王安石新學,借此打擊洛學政敵。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炎(1127—1130)至紹興(1131—1162)年間,不少有正義感的士大夫對王安石變法評價很低甚至將北宋滅亡完全歸咎于王安石變法,他們批判王安石新學,并具體化到對《三經新義》的批判,由于《周官新義》是王安石親自撰作的,還曾作為熙寧新法的經典依據,故所受批判最為嚴厲。學界由對《周官新義的批判,擴大至對《周禮》的檢視,論爭涉及對《周禮》真偽的評價、作者的辨疑和制度的辨疑,提出的有些觀點對此后的《周禮》研究產生了影響,所以我們將建炎至紹興年間獨立出來,作為南宋《周禮》學發展歷程的第一階段。

建炎至紹興年間,學界關于《周禮》的議論不少,但傳世的《周禮學著述很少,較為重要的有林之奇《周禮講義序》[1]、胡宏《極論周禮》[2]、范浚《讀周禮》[3]。傳世著述雖有限,但林之奇、胡宏和范浚在《周禮》真偽、作者問題上的觀點各不相同,我們從中也可探知此時期《周禮》研究的特點。

在《周禮》真偽上,此時期主要形成三種觀點:一是尊《周禮》為經,林之奇持此論,他認為《周禮》薈萃三代之禮,設官有“立天下之本”的宏大規模,分職有“盡天下之事”的瑣細卑近,有周公制作法度在其間;二是懷疑《周禮》非經,范浚持此論,他認為《周禮》設官分職缺乏周公應有的仁民愛物之心,懷疑《周禮》“不盡為古書”;三是詆《周禮》為偽書,以胡宏為代表,他主張《周禮》是“亂臣賊子偽妄之書”是劉歆為了迎合王莽嗜欲偽造的,不配忝列經典之列。我們以為,此時期學界在《周禮》真偽上,或者懷疑《周禮》不堪為經,或者攻擊《周禮是偽書,多是受政治影響,為了攻擊王安石變法,就極力貶低《周禮》論證以《周禮》變法不能興致太平,只能造成混亂。在《周禮》作者上此時期主要形成三種觀點:一是主張《周禮》非周公所作,但與周公關系密切,林之奇持此論;二是主張西漢人作《周禮》,范浚持此論;三是主張劉歆偽造《周禮》,胡宏持此論。其中,胡宏提出的“劉歆偽造《周禮》”說,是兩宋關于《周禮》作者最惹人矚目、引發爭論最多的觀點在《周禮》流傳上,胡宏首倡“《冬官》不亡”說,質疑《周禮》“漢學”研究范式論定的西漢發現的《周禮》缺失《冬官》一篇,主張《周禮》簡編錯亂,《冬官》諸職散布五官之中。總之,南宋關于《周禮的辨疑在不斷擴展。

整體而言,建炎至紹興年間,學界在《周禮》真偽、作者上承續熙寧至靖康年間已形成的多元化的認識傾向。在《周禮》真偽上,懷疑、甚至否定《周禮》的經典地位,占據了當時認識的主流;在《周禮》作者上一方面無人再提周公作《周禮》了,另一方面胡宏首倡劉歆偽造《周禮說,表明當時學界出于徹底貶損《周禮》的需要,正有意識地剝離《周禮》與周公的關系。牽涉政治原因,此時期學界對《周禮》的評價跌至谷底,是宋代《周禮》學史上對《周禮》評價最低的一個時期。

二、隆興至開禧年間

隆興(1163—1164)至開禧(1205—1207)年間,主要是孝宗、光宗和寧宗統治前期。開禧之后,即是嘉定元年(1208),學界認為嘉定元年是南宋政治史分界的標志[4],也可視為南宋文化發展分界的標志嘉定(1208—1224)以前,學派紛呈,大師輩出,宋代文化發展達到了鼎盛;嘉定以后,宋代文化開始衰落,程朱理學最終確立了官學的地位。[5]在《周禮》研究上,隆興至開禧年間,《周禮》學著述較之以前豐富很多,不少學界大師雖無《周禮》著述傳世,也在《周禮》真偽作者、制度方面進行了積極探討,形成的觀點對后世《周禮》研究不乏啟示。因其如此,我們也以嘉定元年作為劃分南宋《周禮》學史的節點,將嘉定元年以前的隆興至開禧年間,作為南宋《周禮》學發展歷程的第二階段。

隆興至開禧年間,是宋代《周禮》學史上《周禮》學著述頗豐的一個時期,傳世的就包括洪邁《周禮非周公書》、朱熹《周禮》學說[6]、呂祖謙《周禮》學說[7]、王炎《周禮論》[8]、陳傅良《進周禮說序》、樓鑰《書周禮井田譜》[9]、黃度《周禮說》[10]、陳亮《周禮》[11]、葉適《周禮》學說[12]、陳埴《木鐘集》卷七《周禮》、俞庭椿《周禮復古編》、易祓《周官總義》[13]、葉時《禮經會元》、鄭伯謙《太平經國之書》。這些著述在《周禮》解釋方法上,肯定并承襲了北宋慶歷以來開創的新風氣,如黃度《周禮說》、易祓《周官總義》側重采用義理闡釋的方法解釋《周禮》,葉時《禮經會元》、鄭伯謙《太平經國之書》側重采用議論的方法解釋《周禮》他們都批評或駁斥鄭玄《周禮注》,都以通經致用為目的,都將解釋重點放在經義闡發上。在《周禮》“宋學”研究范式下,批評并駁斥鄭玄《周禮注》,以義理、議論解《周禮》的方法得到了進一步地鞏固。

隆興至開禧年間,在《周禮》真偽上,學界形成了三種觀點:一是尊《周禮》為經,鄭伯熊、張栻、薛季宣、呂祖謙、樓鑰、鄭鍔、陳亮、陳淳、易祓、葉時、鄭伯謙、《周禮詳說》作者持此論;二是在尊《周禮為經的前提下懷疑,朱熹、王炎、陳傅良、陸九淵、葉適、俞庭椿持此論;三是懷疑《周禮》非經,洪邁持此論。此時期學界在《周禮》真偽問題認識上,表現得更為尊崇《周禮》。在《周禮》作者上,學界主要形成三種觀點:一是主張周公作《周禮》,王炎、薛季宣、易祓、葉時、鄭伯謙、鄭鍔、《周禮詳說》作者持此論;二是主張《周禮》非周公所作,但與周公關系密切,朱熹、葉適持此論;三是主張劉歆作《周禮》,洪邁持此論。在《周禮》流傳上,程大昌、俞庭椿附和了胡宏的“《冬官》不亡說,俞庭椿作《周禮復古編》,以“復古”為名,提出了《周禮》學史上第一個《冬官》補亡方案。由于“《冬官》不亡”說的流行,又衍生出《考工記》補亡《冬官》合理性的問題,南宋關于《周禮》的辨疑在逐步深化。

整體而言,隆興至開禧年間,學界在《周禮》真偽、作者認識上延續了多元化的認識格局,關于《周禮》流傳的辨疑在深化,在《周禮》解釋方法上,繼續批評并駁斥鄭玄《周禮注》,繼續以義理、議論解《周禮》這些都使《周禮》“宋學”研究范式得以鞏固。我們以為,此時期在《周禮》真偽上,尊崇《周禮》成為主要觀點;在《周禮》作者上,“周公作《周禮》”說回歸了,且持論者眾,都表明胡宏對《周禮》極端的詆毀言論引發了學界對《周禮》有意識地尊崇,當時學界對《周禮》的尊崇達到了宋代《周禮》學史的頂峰。

三、嘉定至南宋末年

嘉定(1208—1224)至南宋末年,主要是寧宗統治后期、理宗、度宗、恭宗、端宗和末帝,此時期是南宋《周禮》學發展歷程的第三階段。

此時期的《周禮》學著述頗豐,與隆興至開禧年間仿佛,也是宋代《周禮》學史上《周禮》學著述相當多的一個時期,傳世的就包括真德秀《周禮訂義序》[14]、魏了翁《周禮折衷》、方大琮《周禮疑》[15]、章如愚《周禮類》[16]、趙汝騰《周禮訂義后序》[17]、陳藻《周禮》[18]、朱申《周禮句解》王與之《周禮訂義》、黃震《讀周禮》[19]、林希逸《鬳齋考工記解》、王應麟《周禮》[20]、黃仲元《周禮》[21]、《六經奧論》卷六《周禮經》。這些著述在《周禮》解釋方法上,一方面繼續批評或駁斥鄭玄《周禮注》,將詮釋重點放在義理闡釋上,如魏了翁《周禮折衷》、王與之《周禮訂義》、林希逸《鬳齋考工記解》無不如此;另一方面則肯定、甚至大量采納鄭玄《周禮注》,如魏了翁《周禮折衷》、王與之《周禮訂義》、朱申《周禮句解》林希逸《鬳齋考工記解》皆如此。這一現象是否說明當時學界出現了對《周禮》“宋學”研究范式下經典解釋方法的否定呢?

我們以為,正相反,此時學界肯定、采納鄭玄《周禮注》是為了糾正以義理、議論解《周禮》的偏頗,完善《周禮》“宋學”研究范式的經典解釋方法。鄭玄《周禮注》是《周禮》“漢學”研究范式下最權威的《周禮》注解,采用訓詁名物、考證制度的方法解釋《周禮》,取得了后世難以超越的成就,是歷代學人讀懂《周禮》的必讀書。但鄭玄《周禮注》不是完美無缺的,也存在許多問題,北宋慶歷以來學界對其的批評駁斥并非全無道理,可即便如此,也無法抹殺此書重要的經學價值,若想正確理解《周禮》經文,確實離不開鄭玄《周禮注》,所以,兩宋的《周禮》學著述都不乏對鄭玄《周禮注》的征引。北宋熙寧以后,伴隨《周禮》“宋學研究范式的確立,學界在《周禮》研究上也出現了棄注言經的情況,因為《周禮》屬于實學,涉及名物制度甚多,棄鄭玄《周禮注》之訓詁考證只措意于義理闡發,便出現了新義橫生、議論太盛而“經義反淆”的偏頗。我們以為,嘉定至南宋末年,學界在《周禮》解釋方法上對鄭玄《周禮注》的吸納超過了兩宋此前的任何時期,如王與之《周禮訂義》,是宋代流傳至今的唯一一部集解體《周禮》學著述,此書以對宋人《周禮》學著述、學說采摭廣博而著稱,可是此書對鄭玄《周禮注》的征引高達2166條,居此書征引諸家著述規模第二大者。[22]由此可知,嘉定至南宋末年,學界在《周禮》解釋方法上更加注重對鄭玄《周禮注》的吸納,是為了完善以義理、議論解《周禮》的方法,意圖將義理的闡發建立在更扎實的學術基礎之上。我們以為,嘉定至南宋末年,學界在《周禮》解釋方法上,一方面繼續揚義理、議論解《周禮》之長,另一方面則糾義理、議論解《周禮》之偏,使《周禮》“宋學”研究范式的經典解釋方法更加完善,這甚至遠啟了清代考據、義理并重的《周禮》解釋方法。

嘉定至南宋末年,學界在辨疑《周禮》真偽上再次形成四種觀點:一是尊《周禮》為經,真德秀、章如愚、陽枋、趙汝騰、陳汲、李叔寶、王與之持此論;二是在尊《周禮》為經的前提下懷疑,魏了翁、方大琮、陳振孫、《禮庫》作者、陳藻、王應麟、黃仲元持此論;三是懷疑《周禮非經,黃震持此論;四是詆《周禮》為偽書,包恢持此論。此時期學界對《周禮》真偽認識的主要觀點仍是尊崇《周禮》為經,但對《周禮》的懷疑較之隆興至開禧年間有明顯的增加,黃震更是集兩宋懷疑《周禮》之大成。在《周禮》作者上,此時期主要形成了六種觀點:一是主張周公作《周禮》,度正、真德秀、朱申、趙汝騰持此論;二是主張《周禮》非周公所作,但與周公關系密切,蔡沈、王柏持此論;三是主張戰國人作《周禮》,林希逸持此論;四是主張秦或漢初人作《周禮》,魏了翁持此論;五是主張西漢人作《周禮》,黃震持此論;六是主張后學編纂歷代之書成《周禮》,陳汲、黃仲元持此論。其中,“后學編纂歷代之書成《周禮》”一說,持折中立場,不偏主一端,頗具理性,代表了兩宋辨疑《周禮》作者的最高水準。在《周禮》流傳問題上,“《冬官》不亡”說流行開來,王與之、胡一桂繼踵俞庭椿,各自著書闡發“《冬官》補亡”的方案,黃震則從《周禮》內容研判角度,質疑補亡之舉。“《冬官》不亡”說,此時期又衍生出兩個問題:一是《考工記》補亡《冬官》合理性問題;二是《考工記》非《周禮》附庸,是獨立古書問題。學界對這兩個問題的辨疑、研究,又共同促成了《考工記》專門研究的興起。

整體而言,嘉定至南宋末年,是宋代《周禮》學的總結期,也是《周禮》“宋學”研究范式的定型期。我們以為,《周禮》“宋學”研究范式在《周禮》學觀點上,打破《周禮》“漢學”研究范式下認識《周禮》真偽作者問題的一元論,最終形成以四種真偽觀、六種作者觀為格局的多元認識論,同時打破《周禮》“漢學”研究范式對《周禮》流傳的認識,通過辨疑,提出“《冬官》不亡”說,初步形成“《冬官》不亡”派;提出《考工記》是獨立古書說,《考工記》的專門研究隨之興起。《周禮》“宋學研究范式在《周禮》解釋方法上,突破《周禮》“漢學”研究范式以訓詁名物、考證制度解《周禮》的方法,以義理、議論解《周禮》見長,并不斷完善,有意識地將義理闡發建立在扎實的訓詁考據基礎上。


注釋

[1]參見(宋)林之奇:《拙齋文集》卷一六,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0冊。

[2]參見(宋)胡宏:《五峰集》卷四,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7冊。

[3]參見(宋)范浚:《香溪集》卷五,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0冊。

[4]參見張其凡:《試論宋代政治史的分期》,見《宋史研究論文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胡昭曦:《略論晚宋史的分期》,載《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1)。

[5]楊世文先生《走出漢學———宋代經典辨疑思潮研究》中“第六章 宋學的演變與經典辨疑思潮的發展”有相關的論述,我們采納楊世文先生的觀點,主張嘉定元年也是南宋文化發展分界的標志。

[6]載(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八六,北京,中華書局,1994。

[7]載(宋)呂喬年:《麗澤論說集》卷四《門人集錄周禮說》,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3冊。

[8]載(宋)王炎:《雙溪類稿》卷二六,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5冊。

[9]載(宋)樓鑰:《攻媿集》卷七〇,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2~1153冊。

[10]原書已佚,此為清人陳金鑒輯佚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7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1]載(宋)陳亮:《龍川集》卷一〇《經書發題》,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3冊。

[12]載(宋)葉適:《習學記言》卷七,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9冊。

[13]原書已佚,此為清人輯佚本,收入《四庫全書》“經部禮類”。

[14]載(宋)王與之:《周禮訂義》卷首。

[15]載(宋)方大琮:《鐵菴集》卷二六,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8冊。

[16]載(宋)章如愚:《群書考索》卷四《六經門》,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36~938冊。

[17]載(宋)王與之:《周禮訂義》卷八〇。

[18]載(宋)陳藻:《樂軒集》卷六,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2冊。

[19]載(宋)黃震:《黃氏日抄》卷三〇,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7~708冊。

[20]載(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四,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4冊。

[21]載(宋)黃仲元:《四如講稿》卷四,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3冊。

[22]參見夏微《〈周禮訂義〉研究》(長春,吉林出版社,2011)第三章“《周禮訂義》引用漢唐諸家考”中“第四節 鄭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北县| 竹北市| 逊克县| 上饶县| 县级市| 南汇区| 定襄县| 区。| 图片| 岳池县| 蕲春县| 松原市| 赞皇县| 西乌| 紫金县| 南川市| 芮城县| 庆阳市| 新沂市| 略阳县| 镇平县| 阿拉善左旗| 孟连| 河源市| 偏关县| 常宁市| 沙田区| 衢州市| 博爱县| 新晃| 海林市| 新蔡县| 剑河县| 阜阳市| 大新县| 丹棱县| 商洛市| 临泽县| 安西县| 焉耆| 获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