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中國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頻繁活躍在國際舞臺,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落戶,同時中國企業也在逐步走出去。然而與這種經濟發展速度不相稱的是我們的管理研究,廣大企業家和管理者在實踐中摸索適合自身的管理模式的同時,我們的管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沿襲西方的管理研究范式和管理理論,面臨著“本體論的焦慮和知識論的困惑”的困境(黃光國、羅家德、呂力,2015)。根植于西方文化背景下提出的管理理論,存在著諸如個人主義文化等前提假設,但是中西方在動機、認知和行為上存在差異(Huang & Bond,2012)。張志學等在探討中國組織行為學研究時曾提到,“在現有的西方的理論框架下,用中國的樣本檢驗,不能建立中國情境下的理論,也不足以解答中國管理者的疑問。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研究問題要扎根于中國現實”(張志學、鞠冬、馬力,2014)。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可以說中國和西方是世界上占統治地位的文化系統中重要的兩大代表(Eisenstadt,1986;Jaspers,2003),如何從本土視角切實地認識、回答并指導中國管理實踐,是國內管理學者正在共同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尚書·大禹謨》中寫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孔子總結了前人的執中尚和思想,將“中德”改造為中庸,將其奉為“至德”,曾感慨“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而后《中庸》一書對孔子的中庸思想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和發展,是中庸哲學之元典。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理論性較強的概念,而且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潛移默化的(何軒,2009)。

本研究著眼于中庸——一個所有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詞語,它是歷經幾千年大浪淘洗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隨著時代變遷和歲月沉淀已經融入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社會心理當中,成為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價值導向,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判斷和行為態度。盡管中國企業管理的現代化進程在不斷加快,但中庸對當代中國的影響仍然隨處可見,中國員工的為人處事、行為選擇都折射出中庸的影子,例如待人處事時講求“不偏不倚”,何時何地都要“適度”、對“度”把握得當以及“韜光養晦”等理念。在當代企業管理中開展中庸研究,探究中庸在中國企業管理中的影響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本書以本位文化的中庸為切入點,進行相關研究,研究成果整理為《中庸研究:探尋組織管理中的傳統文化力量》一書,其主要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六個章節,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為中庸的內涵探索和量表開發,共分為兩章。第一章為典籍中庸思想,通過回顧中庸思想的演進發展史,研究典籍文獻中歷代先儒們對中庸思想的論述與發展脈絡,了解其最本源的核心內涵。在此基礎上,對典籍文獻中的中庸思想內涵進行整合分析,概括出中庸的哲學內涵,并立足于現代中國社會,分析中庸思想與中國人之間的淵源,具體從中庸對中國人的性格、人際關系的影響進行論述,并對現代社會中關于中庸思想誤讀的觀點進行解釋。本書還結合中國本土心理學研究的發展,概述現代中庸研究的進展,為進一步深入開展中庸研究提供借鑒。

第二章為當代中庸內涵研究,本章回顧和總結有關中庸內涵探討與結構測量的文獻,并在此基礎上通過開放式問卷調查收集當代中國人對中庸的認知,遵循嚴謹規范的研究方法,開發符合現代內涵的中庸量表,最終將從人口統計學的角度切入,探討不同性別、不同婚姻狀況、不同年齡、不同工作年限、不同教育程度以及不同地區的企業員工對中庸的認知差異程度,這將有助于進一步了解現代中國人對中庸理解的具體情況。

第二部分探索中庸價值取向對組織中個體態度和行為的影響,共包含三章內容。第三章為中庸與客位價值觀的比較研究,文化研究有著本位研究與客位研究之分。本位(Emic)研究是指研究者撇開西方學者的眼光和自己的主觀認識,以當地人視角去研究當地文化(Farh,Hackett & Liang,2007),例如中庸就是中國人用自己的眼光來描述自己的文化。與之相對,客位(Etic)研究則是指研究者以觀察者的身份,在跨文化比較的過程中尋找文化間的不同,從而提出文化概念(楊中芳,2009)。對中國人來講,集體主義、高權力距離是典型的客位價值觀,該價值觀是西方學者用他們的認知方式,通過觀察來對東方文化做出總結(Hofstede,1980;Triandis,1995)。目前我國文化研究大多是從客位角度出發,用“客人”學者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文化,這與中國學者作為“自己人”來看“自家”的中國文化所產生的結論會存在偏差(Sapir,1934)。Farh、楊中芳等學者指出,相對于客位價值觀,本位價值觀能夠深層次探索文化對個體的影響,更為有效地解釋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但目前還缺乏實證研究來切實對比探索本位價值觀與客位價值觀的關系。為進一步補充和拓展現有研究成果,本章將以中庸與集體主義價值觀和權力距離為例,探討本位文化研究與客位文化研究的關系。

第四章為中庸對員工態度和行為的影響研究。隨著本土心理學的不斷發展,有關中庸的研究逐漸從內涵、結構的探討拓展到可操作化層面的實證研究,從而驗證中庸的影響效果。本章首先回顧已有文獻中有關中庸影響機制的研究,探析中庸在人們工作生活的實踐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通過開展實證研究,分析中庸對個體行為態度的影響作用,證明中庸的存在價值及其重要性,具體開展三個方面的研究:①中庸對員工工作滿意度的影響研究;②中庸對員工工作績效的影響研究,包括任務績效和關系績效(幫助行為);③中庸對員工變革投入的影響研究,包括有員工的創新行為、變革行為、觀望、從眾。

第五章為中庸對領導行為有效性的影響研究。本章聚焦于中庸對不同領導風格領導有效性的影響。由于文化權變性的客觀存在,領導有效性的考察必須基于特定的文化情境。本章將探索個體中庸價值取向和團隊中庸價值氛圍對領導行為有效性的情景影響作用,我們關注了在中國文化背景下較為典型的領導類型,分別是真實型領導和威權型領導。

最后一部分為第六章總結與展望,本章主要回顧全書的研究、總結主要結論,闡述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對未來研究提出構想和展望。

從以上章節內容安排可以看出本書研究的“本土化”特色。徐淑英和張志學(2011)曾經指出情境研究的最高層次是“本土化”研究,即“使用本土語言和具體本土意義的構念對本土現象進行的科學研究,旨在檢驗或建立能夠解釋并預測特定社會文化環境下的特定現象的理論”。黃光國等人也指出“在中國發生的事件,用西方理論看,都是零散的,每人各看一塊,可是你用中國理論解釋,你就能抓到核心,這就是突破”(黃光國、羅家德、呂力,2015)。總的來說,本書在前人和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庸”這一本土文化構念進行深入和較為系統的探討,愿對這一逐漸打開的“突破”有所拓展。當然,本書的一系列研究也有不足之處,但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未來研究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推動我國管理研究不斷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治县| 赫章县| 黄骅市| 威远县| 丹东市| 肥西县| 商河县| 达孜县| 甘泉县| 青州市| 清徐县| 巴塘县| 丹江口市| 集贤县| 翼城县| 乡城县| 紫云| 广水市| 宁海县| 怀安县| 临邑县| 江达县| 无为县| 澄江县| 石河子市| 宁德市| 丽江市| 宜兰市| 遂川县| 高要市| 安平县| 江陵县| 土默特左旗| 彝良县| 雅江县| 乡城县| 忻城县| 乌鲁木齐市| 牟定县| 开阳县| 漳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