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現代簡史
一 西方列強瓜分東非
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為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非洲提供了便利,德國、英國、意大利、荷蘭等國相繼侵入東非,爭奪殖民地與勢力范圍。其中,以德國最為突出。
1884年11月,由卡爾·彼得斯(Karl Peters)率領的一支德國遠征隊在溫古賈島對岸登陸,進入大陸內地,他們“立樁為界”,占領了烏薩加拉地區,并同當地12位酋長簽訂了“同意”把其領土割讓給德國公司的條約。
1885年4月25日,桑給巴爾蘇丹王巴加什(Barghash bin Said)向德國提出抗議,稱那些酋長無權簽署條約。1885年8月,德國首相俾斯麥向桑給巴爾島派出戰艦。在炮艦威脅下,巴加什蘇丹只好同意德國的領土要求。接著,德國東非公司又占領了坦噶尼喀內地桑巴、賽雷、查加族、扎拉莫族、烏赫赫和恩京多等部族所在的地區。
1886年10月,英國和德國在倫敦達成瓜分東非的《倫敦協議》,英國同意將魯伍馬河與塔納河之間的東非大陸內地劃為德國的“保護地”。根據協議,英國支持德國向蘇丹租借達累斯薩拉姆,并在達累斯薩拉姆設立了海關。1890年7月,英國和德國又簽署了瓜分東非的《赫耳果蘭條約》。至此,東非基本上被西方列強瓜分完畢。
二 德國殖民統治時期
根據1886年德國和英國瓜分東非的《倫敦協議》,坦噶尼喀成為德國的“保護國”,從此坦噶尼喀進入德國殖民統治時期。
(一)德國殖民者實行殘暴統治
德國人建立東非屬地(坦噶尼喀地區)的計劃是:在東非建立一個“非洲帝國”,為德國帶來財富,同時為德國移民提供發展機會。德國人進入坦噶尼喀后,將其劃分為19個行政區,每個行政區分為若干鄉,每個鄉下轄若干村,實行直接統治。
德國人進入后,他們以軍隊先行占領巴加莫約、基盧瓦和達累斯薩拉姆等重要港口,打通和控制從沿海到西部地區的主要商路,以收取數目可觀的關稅和貿易稅。過去,這些關稅和貿易稅分別由桑給巴爾王國和當地的酋長國收取。殖民當局還巧立名目,設立了苛捐雜稅,開始了對當地人的敲詐勒索。
德國東非公司建立后,德國移民陸續來到坦噶尼喀,他們“立樁為界”,霸占土地,建立劍麻和咖啡種植園,到1888年他們已經建立了30個大型種植園。
歐洲移民(主要是德國人)增多以后,開發種植園的土地不夠用了。1896年,德國殖民當局頒布一項“土地法”,規定除酋長、土著部落和地主個人的土地外,坦噶尼喀全境的土地均歸德國君主所有;坦噶尼喀人當時主要以傳統輪作方式進行耕作,德國圈地委員會還把休耕的土地全部劃歸德國君主所有,這些休耕地面積是當時已耕地面積的4倍。
殖民當局對歐洲移民特別優待,所以當時來到坦噶尼喀的歐洲移民越來越多。據統計,1903年歐洲移民為650人,1914年達到5400人。被這些移民霸占的土地達到77.8萬多公頃,致使當地許多人無地可種,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條件。
出于掠奪東非內陸資源的需要,德國殖民當局在坦噶尼喀修建了鐵路。1893~1900年,修建了一條長25英里的烏桑巴拉鐵路,并于1911年將其延伸到莫希;1905~1907年修建一條從達累斯薩拉姆市到莫羅戈羅的鐵路,即“中央鐵路”,1912年延伸到塔波拉,并于1914年延伸到坦噶尼喀湖畔的基戈馬。修建鐵路期間,殖民當局到處抓人,強迫他們為修路做“貢獻”。德國人對當地勞工非常殘暴。據報道,1901~1913年,共有6.5萬人受到殘酷的體罰;1902~1914年,在修建坦噶到莫希和達累斯薩拉姆市到基戈馬的鐵路期間,因工傷、疾病和折磨致死的當地勞工就有兩萬多人。
除鐵路等“公共工程項目”外,許多非洲人還要經常被迫到殖民政府的種植園里服勞役。
(二)坦噶尼喀人民早期的反殖民斗爭
從德國殖民者侵入之日起,坦噶尼喀各族人民就奮起反抗,連續不斷地開展反抗入侵的英勇斗爭。有三次規模很大。
1.布希里起義(1888~1890年)
這是德國殖民主義者進入坦噶尼喀不久就爆發的一次反抗殖民入侵的斗爭。
起義領導人布希里·薩利姆·阿里哈爾提(Abushiri ibn Salim al-Harthi,1850~1889),是一位斯瓦希里商人。德國東非公司接管東非屬地后,改革稅制,影響到布希里等阿拉伯、斯瓦希里和其他一些部族商人的利益。在布希里的號召下,沿海城鎮商人揭竿而起,反對德國人的稅制改革,內地許多斯瓦希里人、阿拉伯人、赫赫人和堯族商人紛紛加入起義隊伍,起義軍曾攻占德國人占據的一些沿海城鎮。1889年,俾斯麥派赫爾曼·魏斯曼上尉率領一支來自埃及和莫桑比克的1000人的雇傭軍來鎮壓起義,由于勢單力薄等原因,1890年5月布希里起義宣告失敗。
2.赫赫族起義(1890~1898年)
這是坦噶尼喀歷史上規模較大、堅持時間較長的一次反抗殖民統治的斗爭。
赫赫族集聚在南部山林地區,一直控制著從沿海到塔波拉及其西部地區的主要商路,對來往商隊進行檢查和抽稅。德國人侵入后,他們照章辦理。對此,德國人惱羞成怒,向赫赫族酋長姆克瓦瓦(Mukewawa,1855-1898)發出了“讓路”的最后通牒。為了民族尊嚴,姆克瓦瓦決定率領臣民與德國殖民者血戰到底。
1891年6月,德意志帝國專員澤列夫斯基親自率領一支1000人的部隊從基盧瓦出發,向赫赫族地區進軍。姆克瓦瓦率領部隊進行伏擊。在這場伏擊戰中,10名德國軍官、300多名士兵斃命,就連堂堂帝國專員澤列夫斯基也被亂箭射死,其余德軍官兵則不戰自潰,倉皇逃跑。
第二年,赫赫人主動出擊,攻打基洛薩要塞并取得了全勝。
1894年10月28日,德軍派來精銳部隊,攻打赫赫族酋長國首府卡倫加(Kalenga)。經過幾天猛烈炮火轟擊之后,德軍終于攻克了卡倫加。
戰斗失利后,姆克瓦瓦指揮戰士轉入山區,同侵略軍展開了游擊戰。由于叛徒出賣,1898年6月19日姆克瓦瓦在藏身之處遭到搜捕。他英勇不屈,悲壯犧牲。至此,持續了8年的赫赫人起義,由于失去領袖終告結束。
作為戰利品,德國人將姆克瓦瓦的頭顱運到柏林。根據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姆克瓦瓦的頭顱須歸還坦噶尼喀,但直至1955年才予運回。姆克瓦瓦領導赫赫人英勇抗擊德國殖民侵略者的事跡,至今仍在坦桑尼亞各族人民中間傳頌,坦噶尼喀獨立后,他成為坦噶尼喀的第一位民族英雄。
3.馬及馬及起義(1905~1907年)
這是德國殖民統治期間坦噶尼喀發生的規模最大的武裝起義。
這次起義,以秘密傳遞一種名為“馬及”的信息為媒介,組織和動員群眾進行抗擊德國殖民統治的斗爭。在恩加蘭貝(Ngarambe)有一位名叫金吉基蒂勒·恩格瓦勒(Kinjikitile Ngwale)的巫醫,他號召同胞們抗捐、抗稅、抗勞役,把德國人趕出坦噶尼喀。據說他得到一種“圣水”,誰帶上這種水,在同德國人打仗時喊兩聲“馬及”(斯瓦希里語“水”的諧音),就會受到“圣水”保護,刀槍不入,并能使歐洲人射來的子彈化為“一滴水”。
起義發源地在南方高原。1902年,德國總督強迫南方農民種植棉花,引起當地農民強烈不滿。1905年7月,在南方馬通比族(Matumbi)地區殖民政府的棉花種植園里,突然間有人高喊“馬及-馬及”。喊聲未落,分散在棉花地里拔草的馬通比人就都站立起來,他們不拔草了,而是拔起了棉苗。他們歡呼雀躍,舞之蹈之,“馬及馬及”起義就這樣爆發了。
“馬及馬及”起義的烈火迅速向周邊地區和全國蔓延。兩個月左右,在達累斯薩拉姆至基洛薩一線以南,以及基洛薩至尼亞薩湖一線以東的整個地區都燃起了反抗德國殖民統治的烈火。
坦噶尼喀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斗爭,使德國總督阿道夫·馮·戈岑(Adolf von Gtzen)驚恐萬狀。他從德國調來大批增援部隊,從1905年11月開始對起義隊伍進行殘酷鎮壓。1907年8月,“馬及馬及”起義被鎮壓。
坦噶尼喀獨立后,政府在“馬及馬及”起義的重要遺址建立了紀念碑,在桑格阿修建了“馬及馬及”起義烈士公墓。1956年12月20日,尼雷爾在聯合國第四委員會發表聲明指出:“人民進行戰斗是因為他們不相信白人有權統治黑人和‘開化’黑人。他們揭竿而起,不是由于某種恐怖主義運動的脅迫,也不是由于害怕某種迷信的誓約,而是響應自然的召喚、精神的召喚,這種召喚每時每刻都在震撼所有受過教育和未受過教育的人們的心靈,召喚他們反抗異族統治。”
三 英國殖民統治時期
(一)坦噶尼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根據1920年正式生效的《凡爾賽條約》,英國得到對德屬東非的委任統治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聯合國仍將坦噶尼喀交由英國“托管”。在強大軍事力量支持下,英國對坦噶尼喀進行了40多年的殖民統治和掠奪,直至1961年12月9日坦噶尼喀獲得獨立。
1.英國殖民者對坦噶尼喀的統治
(1)實行間接統治和種族主義政策
英國殖民者進入坦噶尼喀后即恢復其傳統的部落管理機構,實行“間接統治”。他們把坦噶尼喀劃分為11個省,在每個省派駐1名專員;將各省專員所轄地域劃分為地區,聘任當地酋長及其助手為地方政府雇員,代為管理各地區及其下屬基層單位的各項事務。
同時,英國殖民者堅持推行種族主義政策。1926年,英殖民當局成立了坦噶尼喀立法會議,其議員均由總督指定。1948年實行“多種族”政策,規定在立法會議中英國官員占15席,其余14席(“非正式”議員名額)按“種族”劃分:歐洲人7席,印巴人3席,非洲人4席。20世紀50年代,在非洲和坦噶尼喀爭取獨立呼聲日漸高漲的形勢下,英國殖民當局被迫于1955年增加了立法議會非官方議員名額,但其種族主義政策沒有變,因為在增至30席后,仍規定歐洲人、非洲人和亞洲人各占10席。
(2)大肆掠奪農業和礦產資源
為緩解坦噶尼喀人民同英國殖民者直接對抗情緒,英國人進入后,除接管和收買原來德國人開發的劍麻種植園外,又新建了許多劍麻種植園。坦噶尼喀劍麻生產發展很快。1912~1938年,劍麻產量從1.7萬噸增至10.3萬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糧食和工業原料奇缺,殖民政府卻要坦噶尼喀人種植更多的農作物;戰后,又迫使坦噶尼喀發展農業生產,強制推行“姆布盧發展計劃”“蘇庫馬發展計劃”“姆拉洛復興計劃”“盧古魯土地利用計劃”等一系列農業計劃。[7]
隨著英國和歐洲移民的大量涌入,土地矛盾日益尖銳。為霸占更多土地,1945年英國殖民當局公然修改土地政策,強調所謂“經濟發展優先于非洲人的需要和取得他們的同意,只要有利于國家,只要土地占有者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政府就可以為其征用”。隨后,殖民政府強占土地的事件頻頻發生。
另外,坦噶尼喀礦產資源豐富,從20世紀30年代末起,英國殖民者就開始對黃金和鉆石礦產資源進行掠奪性開采。1953年,黃金采掘量達到1200公斤。其次是鉆石,到1951年坦噶尼喀出口鉆石所得利潤為黃金利潤的8倍;1958年以前,坦噶尼喀鉆石的開采被英國約翰遜公司壟斷,1958年以后由英、美兩國壟斷公司聯合開采,1960年產量為25萬克拉。
(3)坦噶尼喀人處在社會最底層
如上所述,英殖民政府和歐洲移民控制了坦噶尼喀農產品和礦產品的生產和出口。英國人鼓吹“白人至上”,宣揚在坦噶尼喀建立“白人天堂”,由此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越來越多。德國統治時期,到1914年歐洲移民為5400人;英國統治時期,到1954年歐洲人就達到1.8萬多人。
亞洲人,主要是印度人,在坦噶尼喀成為僅次于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移民的“二等公民”。到20世紀50年代,在坦噶尼喀的印度人有6萬人左右,他們不僅控制了坦噶尼喀小商業,還參與了一定數量的進出口貿易;他們從那些在兩次世界大戰后被迫出賣財產的德國人那里購買了土地,成了大地主,開始經營一些劍麻、甘蔗和茶葉種植園;同時,他們還大量占有達累斯薩拉姆市和其他許多市鎮的房地產。
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當地黑人是坦噶尼喀的主人,但他們一直處在社會底層。到1953年,其人數已達800萬人左右,其中90%以上是以土地為生的農民,而他們的許多耕地都被殖民政府“征用”去建種植園。據估計,德國統治時期,被占的土地約77.8萬多公頃;但到20世紀50年代,被占的土地就達到200多萬公頃。
為了養家糊口,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不得不到英國人和其他歐洲人的種植園里做苦力;有些則到英國人開辦的金礦或鉆石礦當礦工。據統計,1959年坦噶尼喀約有43.3萬名工人(絕大部分為種植園里的農業工人)。
2.坦噶尼喀人民爭取獨立的斗爭
(1)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的建立和發展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當地非洲人就成立了一些部落聯盟或協會。這些組織領導哈亞人、查加人、尚巴人和盧奧人等當地非洲人開展了反抗殖民統治的斗爭。
引人注目的是,殖民政府的一些非洲人官員和雇員于1929年在達累斯薩拉姆市成立了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該協會逐步發展為坦噶尼喀一個跨部族、跨宗教和跨行業的爭取民族獨立的政治組織。與此同時,在城鎮也出現了一些非洲人工會組織,開始領導工人進行斗爭。1937年,達累斯薩拉姆港爆發了坦噶尼喀歷史上第一次港口工人大罷工。
1945年,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在多多馬舉行年會。會議認為,只有動員民眾才能取得反抗殖民統治的勝利。大會決定:向全國發展,尤其是鄉村地區,爭取廣大農村民眾的支持;關心城鎮和鄉村民眾的權利、福利和進步,把民眾組織和動員起來參加民族獨立的斗爭。
多多馬年會以后,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得到迅速發展。到1948年,分會就從1945年的10多個增加到39個,會員從幾百人猛增到1780人。更重要的是,在廣大鄉村地區,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領導開展了一系列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群眾運動。非洲人協會1947年還在達累斯薩拉姆市組織領導了一次大罷工,涉及坦噶尼喀許多地區,參加罷工的有鐵路職工、碼頭工人、教員、烏溫扎的鹽工和坦噶的劍麻工人。
(2)坦噶尼喀非洲民主聯盟領導坦噶尼喀人民獲得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加強了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1953年,尼雷爾參加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并當選為協會主席。1954年7月7日,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在達累斯薩拉姆市舉行年會,決定將協會改組為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聯盟(簡稱“坦盟”),并推舉尼雷爾為坦盟主席。
尼雷爾認為,用和平斗爭手段爭取民族獨立是可行的,并且能夠取得勝利。會議通過的坦盟章程明確規定:坦盟要為坦噶尼喀的自治和獨立進行斗爭;坦盟反對部族主義,要為建立一個統一的民族主義國家而奮斗。尼雷爾指出,坦盟要把農民組織起來,農村青年要同城市的知識分子在爭取民族獨立的旗幟下攜手前進。他呼吁穆斯林和基督教徒聯合起來。他還表示,坦盟將積極支持工會運動、婦女運動和合作社運動,以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
坦盟建立后,為提高非洲人工資、取消體罰、爭取使非洲人進入政府咨詢和立法機構展開了堅持不懈的斗爭。1955年2月,尼雷爾到紐約聯合國總部,以坦盟主席身份向聯合國托管理事會申述了要求坦噶尼喀獨立的立場;1956年他第二次去聯合國,再次提出坦噶尼喀實現自治和獨立的要求。尼雷爾兩次訪問聯合國,贏得了國際上的承認和尊敬。尼雷爾認為,要實現坦噶尼喀獨立,坦盟還須發展和壯大,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持。所以,他回國后即辭去教師工作,全身心地投入爭取坦噶尼喀民族獨立的斗爭。
在尼雷爾領導下,坦盟發展很快。1955年,在坦盟領導下,建立了坦噶尼喀勞動者聯盟,成立了坦噶尼喀婦女聯合會;1956年還成立了坦噶尼喀青年聯盟。到1957年坦盟黨員就從1955年的10萬人增加到50萬人。
在1958年9月舉行的坦噶尼喀立法會議選舉中,坦盟獲勝。1959年,尼雷爾第三次到聯合國大會,再次表明“坦噶尼喀已經具備實行自治的條件,是實現獨立的時候了”。
1960年初,坦盟同英國當局舉行談判,確定了由“責任政府”到“內部自治”,后從“內部自治”到完全獨立的進程。1960年9月,坦盟在立法會議選舉中獲得71個席位中的58席,尼雷爾被任命為坦噶尼喀“責任政府”首席部長。
1961年3月,在達累斯薩拉姆市舉行了由英國和坦噶尼喀代表參加的制憲會議,會議決定同年12月9日坦噶尼喀正式獨立,先成為君主制國家。1961年5月1日,坦噶尼喀實行“內部自治”,尼雷爾當選為坦噶尼喀“自治政府”總理;12月9日,坦噶尼喀宣告獨立,尼雷爾繼續擔任政府總理。1962年12月9日,坦噶尼喀宣布廢除英國總督,成立坦噶尼喀共和國,尼雷爾為首任總統。
(二)桑給巴爾
1.英國對桑給巴爾實行“全面保護”
1890年7月1日,根據英國和德國簽署的瓜分東非的協議,桑給巴爾島成為英國的保護國。英殖民者進入桑給巴爾島后,依靠炮艦政策,很快就控制了桑給巴爾島的內外權力。
第一,掌握了桑給巴爾島政權。第二,接管了桑給巴爾島的涉外權。第三,控制了桑給巴爾島政府的財政大權。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每一位蘇丹都要經過英國人嚴格挑選并向英國行效忠儀式。例如,賽義德·阿里蘇丹1893年去世后,英國便對哈邁德·本·斯瓦因說,如果他愿接受英國“保護”,英國則支持其繼承王位。為得到王位,斯瓦因立即接受了英國的條件。如果有誰膽敢不接受英國的指令,那就會陷于滅頂之災。
2.英國殖民者依靠阿拉伯人進行統治
由于歷史原因和對桑給巴爾島進行殖民統治的需要,英國人進入桑給巴爾島后,始終把阿拉伯人當成得力助手。從一開始就吸收阿拉伯人進入桑給巴爾保護理事會,并有計劃地選拔阿拉伯人擔任殖民政府的高級官員。與此同時,英殖民當局還鼓勵和支持阿拉伯人在桑給巴爾島繼續發展丁香種植和其他熱帶作物種植。在這種情況下,到桑給巴爾島的阿曼移民越來越多。據估計,在桑給巴爾島的阿拉伯人(主要是阿曼人)1924年為18884人,到1948年就增加到44560人。[8]
3.英國殖民當局操縱桑給巴爾“大選”
英國殖民者進入前后,桑給巴爾出現了一些政黨。
(1)桑給巴爾民族主義黨(簡稱“民族黨”)。1956年由阿拉伯人協會和桑給巴爾蘇丹臣民民族主義黨”合并而成。以阿拉伯人為主,也有一些設拉子人。其計劃是“在非洲民族主義運動興起之前,就把政權從英國人手里接管過來”。
(2)非洲-設拉子黨。1957年2月由非洲人協會和設拉子人協會聯合組成,非洲人協會主席阿貝德·阿馬尼·卡魯姆(Sheikh Abeid Amani Karume)被選為聯盟主席,設拉子人協會書記塔比特·坎博被選為總書記。
(3)桑給巴爾和奔巴人民黨(簡稱“人民黨”)。在設拉子人協會和非洲人協會結盟以后,1956年底3位設拉子領導人成立了人民黨,“旨在維護設拉子人的獨立性”,1959年他們又在人民黨的基礎上參與創建了桑給巴爾和奔巴人民黨。
(4)烏瑪黨。在民族黨內,以時任民族黨總書記阿卜杜勒·拉赫曼·穆罕默德·巴布(Abdul Rahman Mohammed Babu)為首的設拉子人,主張在桑給巴爾島建立一個種族平等和民族平等的民主社會。1963年7月,巴布及其支持者因不滿民主黨親英的政策和種族主義政策退黨,組建了烏瑪黨,并于8月與非洲-設拉子黨結盟,建立了烏瑪黨和非洲-設拉子黨統一陣線,巴布任主席。
20世紀50年代以后,桑給巴爾島人民要求獨立的呼聲日漸高漲。1960年,迫于桑給巴爾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運動發展的強大壓力,英國殖民當局宣布1961年1月舉行桑給巴爾島大選,以組成“責任政府”,經過“自治”,實現獨立。
在1961年1月的大選中,因沒有任何一黨在議會里所獲席位過半,只能重選。
在1961年6月1日舉行的第二次大選中,經英國殖民當局拉攏,民族黨與人民黨結盟,結果非洲-設拉子黨和民族黨各得10席,人民黨獲得3席,民族黨與人民黨聯盟獲勝,英國殖民當局準其組成桑給巴爾島“責任政府”。
1963年7月,桑給巴爾島舉行“獨立大選”。民族黨同人民黨繼續結盟,再次獲勝,英國人宣布桑給巴爾島“內部自治”,由民族黨與人民黨組成“責任政府”。
觀察家們一致認為,英國人就是要通過“選舉”把政權交給阿拉伯人,建立一個傀儡政權,使英國在桑給巴爾島的利益得到保護。
在英國人眼里,桑給巴爾島是個戰略要地。正如當時一位英國官員所說,桑給巴爾島“是英國在東非重要戰略計劃的連接點”。他說:“英國石油公司正在那里勘探石油。英國人設想,如果在桑給巴爾島真的找到了石油,與對岸肯尼亞蒙巴薩煉油廠相接,就將成為帝國防衛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戰爭期間,如果中東石油斷絕供應,這里就將是一個安全的石油生產基地,因此英國希望對桑給巴爾實行永久保護。”[9]
4.桑給巴爾“一月革命”取得成功
經過1961年1月、6月和1963年7月的競選以后,非洲-設拉子黨通過合法大選取得政權的幻想已經完全破滅。
非洲-設拉子黨主席卡魯姆在1962年5月的一次講話中,公開譴責英國從承諾對桑給巴爾島實行“永久保護”之日起,“始終考慮的就是保護阿拉伯人”。他表示桑給巴爾島人民只接受非洲人占支配地位的政府,“如果有人希望在英國人離開時把政權交到在30萬居民中只有42000人的外來移民阿拉伯人的手里,那是白日做夢!”他還鄭重宣布:“在桑給巴爾島,少數必須服從多數,這就是民主!”
桑給巴爾島“責任政府”成立后,阿拉伯人統治集團在“桑給巴爾化”的幌子下推行種族主義政策。據報道,在招聘政府雇員時,公開宣稱“應聘者必須是殿下臣民,必須懂阿拉伯語”。于是,民族黨領導人的一些親朋好友及其子女,不久就都得到錄用、任命、提拔或晉升。在桑給巴爾島,阿拉伯人統治集團推行的種族主義政策遭到非洲人的堅決反對,阿拉伯人和非洲人之間的種族矛盾激化,種族仇恨進一步加深,甚至出現了種族對抗。
坦桑尼亞歷史學家約翰內斯·莫薩雷說,桑給巴爾島革命領導人的主要目標是調整多數非洲人和少數阿拉伯人之間在政治和經濟上的不平等關系。但是他們知道,如果不取得政權,就不能有效地完成這項任務。[10]
有些觀察家認為,桑給巴爾島人民在三次大選中連連受挫,他們對通過立憲手段解決問題已經完全失去信心。而在新憲法剛剛實施三個星期之后,蘇丹政權就開始鎮壓反對派,并開始從國外購買武器。他們說:“現在擺在桑給巴爾島人民面前的問題是:要立即動手,否則機會就會失去。”[11]
1963年12月10日,桑給巴爾島宣布“獨立”,保留蘇丹,成立君主立憲國,由當時的執政黨民族黨與桑給巴爾和奔巴人民黨組成聯合政府。這一天,桑給巴爾島許多地區都沒有升國旗。一位老園丁和他的朋友在竊竊私語:“不久就要流血了!”[12]
結果,1964年1月12日,非洲-設拉子黨與烏瑪黨聯合發動武裝起義,推翻蘇丹及其聯合政府,成立了桑給巴爾人民共和國。這就是著名的桑給巴爾島“一月革命”。
桑給巴爾革命委員會宣布接管政府,國家更名為“桑給巴爾和奔巴人民共和國”,還宣布非洲-設拉子黨領導人卡魯姆任共和國總統;漢加(Sheikh Abdulla Kassim Hanga)任政府總理;烏瑪黨領導人巴布任國防和外交部長;在新憲法頒布之前,內閣和政府所有各部將在革命委員會領導下工作。
同年2月,桑給巴爾革命委員會宣布:桑給巴爾為一黨制國家;巴布所領導的烏瑪黨并入非洲-設拉子黨;其他政黨一律取締;同時,成立非洲-設拉子黨領導下的統一的革命工會聯合會。
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鎮壓蘇丹王室成員,將一切土地收歸國有,無償沒收阿拉伯人的種植園和所有不動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