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當代簡史
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聯合成立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聯合共和國,同年10月29日,改名為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從此開啟了坦桑尼亞當代歷史的進程。
一 尼雷爾時期(1961~1985年)
從1961年坦噶尼喀獨立到1985年主動讓賢,尼雷爾在任24年。這24年在坦桑歷史上稱作“尼雷爾時期”,即“開國時期”。這一時期具有如下特點。
(一)為南部非洲民族獨立和解放做出貢獻
在尼雷爾領導下,自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坦桑尼亞始終支持津巴布韋、莫桑比克、安哥拉、納米比亞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一直支持南非人民反對南非少數白人政權推行種族主義政策和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做出了犧牲,為非洲大陸非殖民化運動做出了杰出貢獻。
坦桑尼亞呼吁國際社會對非洲白人種族主義政權實行制裁,并在獨立后率先中止了坦噶尼喀向南非提供勞工的協議。1965年12月15日,因英國支持羅得西亞少數白人政權單方面宣布獨立(11月11日),坦桑尼亞斷然與英國斷交,從而失去了英國提供的大量援助。
非洲統一組織(簡稱“非統”)解放委員會總部設在達累斯薩拉姆市,許多南部非洲解放運動的總部都曾設在達累斯薩拉姆市,它們在達累斯薩拉姆市中心的辦公大樓至今仍被稱為“解放大樓”。
坦桑尼亞一直站在支持南部非洲民族獨立和反種族主義斗爭的最前線。一方面,為津巴布韋、莫桑比克、南非、納米比亞等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組織在坦桑尼亞建立訓練營地,如幫助莫桑比克等國家訓練自由戰士;另一方面,還向剛剛獨立的國家提供援助,如莫桑比克等,幫助它們鞏固和捍衛民族獨立。
(二)推行“社會主義”政策導致經濟困難
由于殖民者的長期掠奪,坦噶尼喀經濟十分落后。尼雷爾認為,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擺脫愚昧、疾病、貧窮的困擾。他常說,“別人在走,我們就得跑”,以激勵人民發奮圖強,建設國家。
1967年1月坦盟在阿魯沙召開會議,尼雷爾發表了關于烏賈馬社會主義和自力更生的講話,并通過了《阿魯沙宣言和坦盟關于烏賈馬社會主義與自力更生政策的決議》,簡稱《阿魯沙宣言》。“烏賈馬”為斯瓦希里語“Ujamma”的音譯,原義指“非洲部族傳統社會中集體勞動、相互合作、共享成果的家族社會關系”,尼雷爾稱“這種精神就是非洲人所需要的社會主義”?!栋Ⅳ斏承浴氛叫肌疤股D醽喿呱鐣髁x的發展道路”,還明確提出“坦桑尼亞要自力更生地建設社會主義”。
同一年,政府根據《阿魯沙宣言》精神實行了國有化政策,將外國銀行和保險公司收歸國有,對部分大型工業、外貿企業和種植園也實行了國有化,并在農村開始建立“烏賈馬”村,開展“村莊化”運動,即將原來零散的小村落合并為較大的村莊,在烏賈馬村中建設飲用水源庫、小學校、醫療站等,向村民提供社會服務。另外,在黨內實行“領導人守則”,嚴禁黨和國家工作人員從事私人實業活動,以防止領導層出現“資產階級化傾向”。
從1976年起,政府一直堅持對工礦企業和商業的國有化政策。1978年,將英國人的18家公司收歸國有;1980年,對所有私人辦的醫院、診所和藥店實行了國有化。到80年代初,坦桑尼亞所有的銀行和保險公司、70%的采礦業企業、55%的交通運輸業企業、40%的加工工業企業,都成為國營企業。然而,由于政府缺少資金,新上任的管理者缺乏經驗,這些公司和企業的運轉日益困難。從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坦桑尼亞經濟陷入惡性循環:工廠開工不足,日用品奇缺,燃料不足,農業生產下滑,出口收入銳減。
“村莊化”運動的影響更大。習慣于分散居住、個體經營的農民對“村莊化”運動不熱心,到1973年初全國只有15%的農民加入了“烏賈馬”村。尼雷爾認為這是傳統習俗在作怪。他指示全國鄉村地區要在1976年前全部“村莊化”。為完成任務,有的地區出現了出動軍隊和民兵強迫農民遷居并村的現象,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全國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1974年和1975年又恰逢嚴重干旱,糧食產量銳減,全國出現了糧荒。
自1967年以來推行的“烏賈馬社會主義”政策、國有化和村莊化運動都嚴重脫離國情,“社會主義建設”不僅沒有取得成功,反而導致經濟困難,甚至出現負增長的局面。對此,尼雷爾沒有推卸責任。他在1985年的離職講話中說:“我失敗了,讓我們承認這一點?!焙髞?,尼雷爾還多次公開表示:將世世代代分散耕種的農戶集中起來,“實行集體化是一個嚴重錯誤”。
(三)注重政權建設,國家長期和平與穩定
獨立以來,坦桑尼亞國內長期和平穩定。尼雷爾生前曾把這一局面的出現作為經驗歸納為三條:一是坦桑尼亞領導人一直重視黨的建設,二是坦桑尼亞建立了自己的軍隊,三是獨立后政府在全國推廣斯瓦希里語,把全國人民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觀察家們普遍認為,坦桑尼亞長期和平與穩定局面的形成,與其開國總統尼雷爾為坦桑尼亞獨立和發展嘔心瀝血、艱苦奮斗有著直接關系。尼雷爾深受人民愛戴,他的崇高威望已經變成建立和發展國家、維護和平與穩定的強大凝聚力。在非洲大陸的領導人中,尼雷爾被稱為“非洲賢人”。他擔任總統20多年,生活簡樸,廉潔奉公,他既沒有自己的莊園,沒有企業和股票,在外國銀行也沒有存款;他平易近人,因從政前曾在學校教書,人們就一直親切地稱他為“姆瓦利穆”(斯瓦希里語中“Mwalimu”為“教師”“導師”之諧音),尼雷爾也喜歡這一樸素的稱呼;作為國家領導人,他身體力行,遵守黨紀國法,也不允許自己的家屬享受特權或營私舞弊。坦桑尼亞國內外許多媒體都稱贊尼雷爾這一高尚品德“不僅在非洲大陸,就是在全世界也是罕見的,難能可貴”,認為這就是坦桑尼亞人民在“烏賈馬社會主義”導致經濟困難以后,仍然愛戴他們的開國總統尼雷爾的最重要的原因。
1984年3月尼雷爾提出,1985年任期屆滿時他將辭去總統職務。當時,全國上下多數人都希望他繼續留任。他卻說,“黨是永存的,但領導人必須有上有下”;“坦桑尼亞需要新領導去解決新問題”。他重申到1985年10月任期屆滿后將告老還鄉,決不再擔任總統。1985年10月,姆維尼被選為坦桑尼亞總統,實現了領導權的和平過渡。當時,尼雷爾是非洲乃至世界主動讓位的少數領導人之一,贏得了國內外的廣泛尊敬。
二 姆維尼時期(1985~1995年)
在1985年10月大選中,姆維尼當選為坦桑尼亞總統;1990年10月再次當選,直至1995年10月屆滿卸任。在這10年里,姆維尼改弦易轍,修改了《阿魯沙宣言》,開創了坦桑尼亞政治和經濟改革的先河。
(一)修改《阿魯沙宣言》,實施結構調整計劃
姆維尼就任總統后,就對《阿魯沙宣言》規定的“建國方針”進行了根本性調整,改變了國有化政策和建立“烏賈馬”村的做法,開始建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和以私營化為發展動力的經濟體系。
姆維尼恢復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談判,并于1986年8月接受其貸款條件,實行“結構調整計劃”。這不僅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向坦桑尼亞提供了大量財政援助,而且疏通了從其他國際組織、援助國獲得貸款和贈款的渠道,使坦桑尼亞恢復和發展經濟所需外部資金大致有了著落,同時也為其債務的重新安排鋪平了道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西方捐贈國的幫助下,坦桑尼亞政府在1986~1995年執行了三個經濟恢復和發展計劃,使陷入困境的坦桑經濟得到某種程度的恢復和發展。據估計,1986~1995年,坦桑尼亞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在3%~4%。
在建立以市場為導向和以發展私營部門為動力的市場經濟改革中,姆維尼政府勇于探索,勇于實踐。姆維尼執政初期,實施了使坦桑尼亞先令大幅度貶值的政策;允許商人自籌外匯進口商品,將出口創匯留成比例提升至50%;開始對國營企業進行調整,實行了“關、停、并、轉”和私營化政策,并于1990年批準第一批國營企業私營化計劃,把一些國營劍麻種植園賣給私人。
1991年2月,姆維尼在桑給巴爾召開革命黨全國執行委員會會議,對1967年2月《阿魯沙宣言》中有關黨員準則的規定進行了修改,并通過了相關的《桑給巴爾宣言》?!栋Ⅳ斏承浴芬幎ǎ狐h政官員不能參與任何資本主義經營活動;官員及其家屬不能在任何公司占有股份,不能在任何資本主義私人企業中擔任董事,不能領兩份或兩份以上工資,不能出租房產。這次修改把過去“不能”的字樣完全改為“可以”。對《阿魯沙宣言》的正式修改,是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實踐檢驗后做出的,為坦桑尼亞進一步改革開放提供了理論依據。
《桑給巴爾宣言》通過以后,姆維尼政府提出一系列加快改革步伐的方針政策,包括:1991年頒布《坦桑尼亞投資促進法》,取消對私人(包括外資)的投資限制,鼓勵他們單獨投資或與當地合作投資,同時建立了國家投資促進中心;1991年出臺《銀行和金融機構法》,向國內外私人資本開放金融市場;1992年制定《外匯法》,放寬了對外匯的控制,建立了貨幣自由兌換的市場機制,進而取消了進出口許可證;1993年提出國營企業改革計劃,把國營企業推向市場,實行了國營企業私營化政策;1993年8月坦桑尼亞銀行放開了對商業銀行利率的限制;1994年出臺《資本市場和債券法》,建立了資本市場和證券局;1995年制定《坦桑尼亞銀行法》,以發揮和加強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職能;等等。所有這些不僅為姆維尼時期的經濟改革增添了活力,使經濟恢復計劃得以順利完成,而且為以后坦桑尼亞進一步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
(二)實行多黨制,保證國家的和平與穩定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多黨民主之風刮進非洲大陸。自1964年以來一直實行一黨制的坦桑尼亞,面臨嚴峻的挑戰。
1990年2月,革命黨在全國公開討論坦桑尼亞是否實行多黨制問題。1991年2月,革命黨任命了一個總統委員會,調查全國人民對坦桑尼亞未來政治體制的意見。1991年11月公布的調查結果表明:大陸主張繼續實行一黨制者占80%,主張多黨制者占20%;桑給巴爾主張一黨制者占45%,主張多黨制者占55%??偨y委員會認為,盡管目前要求實行多黨制者占少數,但在當前形勢下或放眼于未來,還是及早向多黨制過渡對國家有利。姆維尼說,在一個真正民主的國家里,從不忽視少數人的意見,坦桑尼亞應向政治多元化轉型,同世界其他地區發生的民主變化保持一致。
1992年1月17~20日,革命黨執委會在達累斯薩拉姆市開會,一致同意總統委員會實行多黨制的建議。1992年2月20日,革命黨代表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在坦桑尼亞實行多黨制。1992年4月,坦桑尼亞議會和桑給巴爾代表院分別通過關于在坦桑尼亞實行多黨制的憲法修正案,決定從即日起在坦桑尼亞正式實行多黨制,宣布從7月1日開始啟動新政黨的注冊工作。
姆維尼推行的這場政治改革取得了成功,多黨制的順利實施,保證了國家的和平與穩定。
三 姆卡帕時期(1995~2005年)
姆卡帕1995年10月當選為坦桑尼亞總統,并在2000年10月連選連任,直至2005年10月屆滿卸任。這10年里,姆卡帕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推動了坦桑尼亞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改革和發展,實現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
(一)深化改革,積極建立市場經濟
姆卡帕執政后,通過與西方制訂“增強經濟結構調整計劃”,繼續執行經濟改革政策,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
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發展,2000年國民議會通過第十三次憲法修正案,明確現階段坦桑尼亞“不再具有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為坦桑尼亞建立以私營部門為“引擎”的市場經濟提供了政治和法律依據,加快了坦桑尼亞市場經濟建設的步伐。
姆卡帕時期,坦桑尼亞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政策和計劃,實行了經濟向私營部門全方位開放的政策,包括《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1996~2020)》(1996)、《保險業法》(1996)、《建立達累斯薩拉姆股票市場的政策》(1996)、《農業和畜牧業發展策略》(1997)、《恢復鄉村地區銷售合作社組織的政策》(1997)、《漁業部門發展戰略》(1997)、《礦業發展政策》(1997)、《礦業法》(1998)、《國家電信業發展政策》(1997)、《國家養蜂政策》(1998)、《國家林業政策》(1998)、《森林法》(2002)、《國家旅游業發展政策》(1999)、《坦桑尼亞電力工業發展政策》(1999)、《電力工業發展計劃》(2000)、《國家微觀金融政策》(2000)、《海運公司法》(2002)、《中小企業發展政策》(2003)、《國家貿易政策》(2003)、《出口信貸擔保計劃》(2003)、《港口法》(2004)等,為私營部門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為吸引投資,國民議會1997年7月對《坦桑尼亞投資促進法》(1990)進行修改,出臺了新的《坦桑尼亞投資促進法》,增加了一些投資優惠政策;2001年,政府還成立了以總統為首的“國家商業委員會”和以總理為首的“投資指導委員會”,分別負責協調有關各方的關系,以使投資項目能“一步到位”;為增加出口,2002年7月國民議會通過了《出口加工區法》;2003年,國民議會還通過了新的《土地法》;等等。
經過10年的努力,坦桑尼亞的投資環境有了明顯改善,使坦桑尼亞各經濟部門的投資都有了大幅度增加。據統計,1990~1996年,坦桑尼亞投資中心共批準投資項目90個;1997年以來,投資項目迅速增加,到2004年達到2891個。報道說,1990~2004年坦桑尼亞投資中心批準的投資項目可提供497539個就業機會。引人注目的是,自1997年以來外國直接投資大幅增加。據統計,1997~2004年在坦桑尼亞的外國直接投資達到23.86億美元,年均2.98億美元,而1990~1996年坦桑尼亞年均直接投資僅為2.4億美元。
在這些投資項目中,約25%是坦桑尼亞過去的國營企業。1994年,政府制訂了對國營企業實行私營化的計劃。國營部門改革委員會2004/2005年度報告說,截至2004年底已有724家國營企業完成了改制任務。其中,307家是工業、旅游業和農業部門的骨干企業;417家為非骨干企業。報告說,骨干企業中,156家賣給了本國人,23家賣給了外國人,另外128家變成坦桑尼亞人和外國人或政府和私人的合資企業。
姆卡帕總統曾說,經過20年的改革,坦桑尼亞私營部門發展了,并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他說:“今天,私營部門的產值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約2/3;在私營部門工作的雇員約占全國雇員的84%;私營部門基本上經營著全部出口貿易?!?a id="w013">[13]
(二)《2025年遠景發展規劃》帶來希望
姆卡帕執政初期,經過姆維尼時期的改革,坦桑尼亞經濟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但人民生活卻沒有什么改善,全國仍有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貧困之中。
姆卡帕認為,坦桑尼亞應當以結構調整帶來的宏觀經濟發展成果,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讓人民逐步擺脫貧困。1996年,姆卡帕組織制定了《2025年遠景發展規劃》,并于1997年由國民議會通過。《2025年遠景發展規劃》的主要目標有兩個:一是建立一種發展強勁、有競爭力的經濟,二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要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
2000年1月政府制定了一個《2025年遠景發展規劃》的中期實施方案,即《減貧戰略計劃(2000~2010年)》,到2010年的主要指標包括:(1)全國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比例,要從48%降至24%;(2)鄉村地區貧困人口比例,要從57%降至7.5%;(3)糧食貧困人口比例,要從27%降至3.5%。教育方面,政府決定從2001年7月起免除小學學費,等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對這份計劃倍加贊賞,認為“這項計劃為坦桑人民提出了更加明確的發展目標”,“為坦桑尼亞帶來了希望”。它們建議把減貧計劃的內容充實到計劃實施的第三個《加強結構調整計劃(2001/2002~2003/2004)》中去,合二為一,并取名為“減貧和發展計劃”。從2001/2002年度起,坦桑尼亞開始實施“減貧和發展計劃”(2000~2010)。
(三)反腐倡廉,保證經濟順利發展
為增加政府稅收和爭取國際多邊和雙邊援助,解決政府財政困難,姆卡帕執政后繼續實行緊縮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同時加強了以反腐為中心的良政建設。
姆卡帕上臺伊始,在和部長們宣誓就職時都公開宣布自己的個人財產及其來源,表明了政府反腐倡廉的決心。
姆卡帕首先在政府機關開展了反腐敗斗爭。他于1997年11月在革命黨“五大”上通報說,兩年來已有122名政府官員因涉嫌腐敗案被勒令退休。姆卡帕還說,848名原海關、稅務局的高級官員和職員,因涉嫌腐敗案已被清理出稅務局。[14]1998年9月姆卡帕改組內閣,免除5名有貪腐嫌疑的政府高級官員的職務,同時任命了幾名形象清廉的新人,樹立了政府廉潔的形象。
在反腐敗斗爭中,姆卡帕重視法制建設。1996年6月,國民議會通過《國家領導人道德規范法修正案》,正式規定國家領導人、政府部長和國家公務員任職時要公布個人財產(以后每年公布一次)。
姆卡帕時期所進行的良政建設受到國際社會的稱贊。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1年宣布免除坦桑尼亞債務的時候,曾就非洲“良政”建設情況撰寫了一份調查報告,稱贊坦桑尼亞是“非洲在良政建設中各個方面都取得進展的唯一國家”。[15]
(四)經濟出現持續發展新局面
由于政府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姆卡帕1995年執政初期的困難形勢得到改善,并且出現了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和發展的大好形勢。
據統計,到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已從1996年的4.2%增至6.7%,由此坦桑尼亞成為非洲地區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2000~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到5.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從1996年的138美元增加到303美元;通貨膨脹率從1996年的21%下降到4.2%;外匯儲備水平也從10年前僅夠支付兩個月的進口費用增加到近幾年可供7個月使用。另外,由于自2001/2002財年以來政府把40%以上的支出預算用于教育、醫療衛生、農業發展、供水工程和鄉村地區道路等項目,在減貧方面也取得了進展。
由于姆卡帕政府執行的經濟政策切實可行,加之良政建設取得成效和信譽,坦桑尼亞恢復了同發展合作伙伴的友好關系,為今后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樣,坦桑尼亞得到的外援增加;國際贈款和對債務的減免也在不斷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2001年決定在今后20年免除坦桑尼亞30億美元的債務。另外,自2002年政府制定《坦桑尼亞援助策略》以來,國際上對坦桑政府的“預算援助”不斷增加。過去,坦桑尼亞發展合作伙伴的援助都是撥款到具體項目,并由援助者直接負責項目的落實;現在這種發展援助,從項目的提出到計劃的制訂和落實,全由坦桑尼亞政府負責。這表明國際社會對姆卡帕政府充滿信心,坦桑尼亞已經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少數幾個得到國際社會信任的國家之一。[16]
四 基奎特時期(2005~2015年)
基奎特在2005年10月當選為坦桑尼亞總統,2010年10月連選連任,直至2015年10月屆滿卸任?;鼐腿慰偨y后,繼承姆卡帕時期的內外政策,提出“新熱情、新動力、新步伐”的口號,采取一系列新舉措,推動了坦桑尼亞各項事業的發展。
(一)為維護國家統一和黨政建設做出貢獻
基奎特重視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團結,倡議并成立了“聯合政府總理與桑給巴爾島首席部長會晤機制”,推動并恢復革命黨與反對黨公民聯合陣線關于桑給巴爾島問題的政治和解談判,使桑給巴爾島問題和桑給巴爾島與大陸之間的一些矛盾得到緩解,維護了大陸與桑給巴爾島的聯合,保證了國家的安定團結,為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堅持反腐倡廉,加大了懲治腐敗力度。2008年1月和2月,先后撤換涉嫌腐敗的中央銀行行長、責令總理辭職并重組內閣;2012年5月,大幅改組內閣,并任命大批省、縣級年輕官員;2014年1月,再次改組內閣,撤換部分工作不力和受到貪腐指控的內閣部長。這不僅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而且增強了政府的威信。
發人深省的是,基奎特2005年是以80.28%的得票率當選為總統的,但2010年爭取連任時得票率則下降到62.83%。據一家民調機構2013年的數據,2012年革命黨的支持率已經降到60%以下。按此趨勢,該機構預計革命黨的支持率到2015年將會下降到40%,與反對黨民主發展黨旗鼓相當,甚至可能在2015年大選中失利。面對這種嚴峻形勢,以基奎特為首的革命黨開展了以黨內反腐和內部改革為重點的“蛻皮運動”,包括上述三次改組內閣,旨在恢復和增強革命黨的威信。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革命黨由阿卜杜拉曼·基納納總書記帶隊,開展全國范圍的“走基層”活動。他們深入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廣泛聽取民眾對政府和執政黨的意見。經過“走基層”活動,革命黨密切了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基層選民對革命黨的支持率明顯回升。在2014年底舉行的地方選舉中,革命黨贏得了9406個村莊和街道的席位,占總席位的76.14%,大大領先于反對黨,為革命黨贏得2015年10月的全國大選奠定了基礎。[17]
(二)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市場經濟取得進展
基奎特政府不斷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并通過建立經濟特區和出口加工區等措施吸引外資?;刂匾曀綘I部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專門設立了扶植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的“基奎特基金”,還采取了諸多措施,促進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幫助弱勢群體改善生活條件。
在基奎特執政前3年,坦桑尼亞經濟年均增長率超過7%,2008年高達7.4%。盡管全球經濟危機對坦桑尼亞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但基奎特政府于2009年6月采取了總額約13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措施,保證2009年經濟增長率達到6%,好于經濟危機開始后對經濟增長的預測。
坦桑尼亞75%~80%的人口以農業為生計,基奎特執政伊始即制訂了以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農業的計劃;2006年政府出臺了為期7年、總額達21億美元的農業發展規劃;2009年6月,基奎特正式提出“農業第一”的發展戰略,旨在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提高農業生產力,實現農業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加快減貧的步伐。他說,坦桑尼亞是一個農業國,經濟要持續快速發展離不開農業,要實現減貧和脫貧的目標更離不開農業,因為絕大部分貧困人口在鄉村地區。
基奎特注重改善民生,強調經濟發展成果必須惠及普通百姓。2011年出臺《國家發展五年計劃(2011~2015)》,確定了農業、基礎設施、工業、旅游、人力資源、信息通信六大優先發展領域。坦桑尼亞改革成效日益顯現,經濟增長率連續多年超過6.5%,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中名列前茅,礦業和旅游業發展強勁,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外國直接投資持續增加。
(三)實施務實的經濟外交政策取得豐碩成果
基奎特就任總統后,遍訪鄰國,繼續發展與鄰國的睦鄰友好關系。2008年,作為非盟輪值主席,積極推動鄰國肯尼亞政治爭端的和解;作為東共體首腦會議輪值主席,努力推進地區一體化進程;2012年8月,作為南共體政治防務安全機構輪值主席,積極參與調解肯尼亞大選后危機、津巴布韋大選政治危機,大力斡旋剛果(金)及馬達加斯加內部矛盾,關注索馬里和平進程,為非盟駐索馬里維和部隊提供培訓,參與調解布隆迪問題;參與聯合國在蘇丹達爾富爾、剛果(金)、科特迪瓦和南蘇丹等地區的維和行動。他的這些努力,都取得了積極效果,提高了坦桑尼亞在東非乃至整個非洲的影響力。
他多次率政府和企業家代表團訪問歐美發達國家,以爭取外援和招商引資。2007年9月,基奎特出席聯大會議并訪美,廣交朋友,宣傳坦桑尼亞。2008年2月,美國總統小布什在訪問坦桑尼亞時稱贊基奎特是一位“聰明的、強有力的模范領導人”,兩國簽署《千年挑戰合作協定》,“千年挑戰賬戶”向坦桑尼亞提供6.98億美元的援助協議。2012年5月,基奎特出席在紐約舉行的G8峰會關于全球農業和糧食安全的國際研討會并訪美,受到奧巴馬總統的熱情接待。2012年12月,鑒于坦桑尼亞經濟的出色表現,美國“千年挑戰賬戶”確認向坦桑尼亞提供第二期資金援助。2013年7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坦桑尼亞,將坦桑尼亞列入實施“電力非洲”首批6個重點國家。
基奎特為坦桑尼亞、非洲地區和國際社會所做的努力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賞。2007年榮獲非洲領袖成就獎,2011年獲得聯合國南南發展獎,2013年被《非洲領袖》雜志評選為年度非洲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2014年獲民主政治獎,2015年獲泛非青年聯盟卓越領導獎,等等。
[1]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亞史》上冊,鐘丘譯,商務印書館,1973,第13頁。
[2]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亞史》上冊,鐘丘譯,商務印書館,1973,第16頁。
[3]游修齡:《人種遷徙、語言演變與農業起源的思考》,《中國農史》,天涯在線書庫,http://www tianyabook com/lishi/017 htm-25k。
[4]陳兆復、邢璉:《外國巖畫發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亞史》上冊,鐘丘譯,商務印書館,1973,第20頁。
[6]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亞史》上冊,鐘丘譯,商務印書館,1973,第57頁。
[7]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亞史》下冊,商務印書館,1973,第392頁。
[8]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亞史》下冊,商務印書館,1973,第428頁。
[9]李汝燊等:《非洲》,中國青年出版社,1961,第234~235頁。
[10]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亞史》下冊,商務印書館,1973,第453頁。
[11]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亞史》下冊,商務印書館,1973,第453頁。
[12]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亞史》下冊,商務印書館,1973,第452頁。
[13]“Mkapa Leaves Behind Tools to Help Tanzanians Reach the Promised Land,”The Guardian,June 11,2005.
[14]“Retired for Corruption,122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wo Years,”Tanzania News Online,November 22,1997.
[15]Speech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His Excellency Jakaya Mrisho Kikwete,On Inaugurating the Fourth Phase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Parliament Buildings,Dodoma,30 December,2005.
[16]Speech by the Minister for Finance Hon.Basil P.Mramba(MP)Introducing to the National Assembly the Estimates of Government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For The Financial Year 2005/06,June 8,2005.
[17]中國駐坦桑尼亞大使呂友清:《全方位評估2015年坦桑尼亞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