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選擇新法(1102—1108)
夫擅殺生之謂王,能利害之謂王,何格令之有?臣強之漸,不可不戒。自今應有特旨處分,間有利害,明具論奏,虛心以聽。如或以常法沮格不行,以大不恭論。
——1106年徽宗的詔書
在中國的整個歷史長河中,人們通常將宋朝視為一個帝王與文人精英都獲得了更多權力的時期。在這段時期,皇帝變得更加獨裁,他們將更多的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對下屬官員的授權也更少。同時,通過競爭性的科舉制度獲得晉升的士大夫精英階層也逐漸形成,他們的精神面貌和價值觀都在儒家的重振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在劉子健(James Liu)看來,統治者的獨裁和官員的黨爭在相互作用下不斷加劇:“官僚機構中的權力之爭越是激烈,他們可能就越是要依賴于皇帝的支持,或是被宮廷內皇帝身邊的人玩弄于股掌,而這反過來又助長了獨裁主義的滋生,無論他們是有意為之還是為環境所迫。”他認為,專制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持異議者的鎮壓:“當獨裁者或成為獨裁者代理人的某位顯赫大臣手握大權,開始壓制甚至鎮壓持反對意見的官員、已不在官僚機構中的知識分子,以及表達強烈信念的學者,這時獨裁主義就升級為專制主義。”
近年來,學者們開始質疑宋朝皇帝是獨裁者這一觀點。王瑞來強調了政府體制可能對皇帝權力產生限制的方式,皇帝受到這種體制的制約,擁有的更多是象征性的權力,而非管理實權。思想史家認為,宋代儒學并沒有給皇帝的專制權力提供什么依據,而是捍衛了讀書人的至高無上;真理的權威只存在于儒家經典中,士大夫階層才是傳統經典的權威解釋者,而不是皇帝。因此,在這一時期,很多儒家話語中都能看到限制皇權的思想。
那么,徽宗在這個結構中處于什么位置呢?與宋太宗、宋神宗和宋孝宗這些努力鞏固加強皇權的皇帝不同,徽宗并未被視為宋朝最強勢的皇帝之一。然而,蔡京作為皇帝的代理人,顯然應被歸為獨裁者。蔡京在政府掌權時間超過十五年之久,在打壓異議者方面成效尤為顯著。從1102年到1104年,他公布了一系列黑名單,最后將309名官員列為奸黨。名單上的官員如果已經去世,會被剝奪謚號;如果尚且在世,則要貶逐出京,而且沒有資格再進入官府任職。對于保守派而言,這種做法非常過分,已超出可接受的政治行為范疇。
本章將直接面對獨裁的問題。我們將仔細審視蔡京在任期前幾年采取的措施,尤其那些可以被認為是加強統治者及其代理人權力的措施。除了開列黑名單,他采取的措施還包括擴大政府的學校制度,目的是加強思想意識的一致,建議皇帝下達御筆手詔,而不是由大臣代為處理。
如果仔細分析,徽宗的例子似乎支持了一種觀點,即皇帝采取獨裁行動的能力受到了限制。無論徽宗多么希望自己的命令被服從,但他發現,通過發布命令就能夠實現的目標是極其有限的,哪怕是那些顯而易見的目標。他希望明確列出不希望留在自己政府中的官員,但這些努力基本上事與愿違。在發布最終黑名單后不到一年,徽宗就開始逐步取消正式制裁。士大夫精英階層從未喪失過質疑皇帝決定的能力,事實上,正是他們迫使皇帝做出了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