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物我兩相忘

【原文】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①”“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④”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注釋】

①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出自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需要注意的是,在王國維看來,這首詞的作者是五代詞人馮延巳,但大部分人都認為這首詞是歐陽修所作。

②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出自北宋詞人秦觀的《踏莎行》。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chēn)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③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寒波澹澹(dàn dàn)起,白鳥悠悠下:出自金代文學家元好問的《潁亭留別》。

故人重分攜,臨流駐歸駕。乾坤展清眺,萬景若相借。北風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崢嶸,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懷歸人自急,物態本閑暇。壺觴(shāng)負吟嘯,塵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畫。

元好問:生卒年1190—1257,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字裕之,號遺山,被尊為“北方文雄”,今山西忻州人。元好問是宋金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遺山集》等。

【譯文】

境界有“有我”的境界,也有“無我”的境界。“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這些都是“有我”的境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這些則是“無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是以我的角度來觀賞物體,所以描繪出來的景物都帶有自我的主觀色彩。無我的境界,則是站在物的角度觀賞景物,所以并不知道主觀的我在何處,客觀的物又在何處。古時候的人作詞,描繪“有我之境”的人比較多,然而這并不代表著他們無法寫出“無我之境”,對于那些豪杰之士來說,是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無我之境”上)有所建樹的。

【賞析】

意境又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實際上,這兩種境界便是通過前文中“造境”和“寫境”兩種創作方法體現出來的。有我之境偏于主觀色彩,而無我之境則講究物我二者的融合、相忘。在王國維看來,有我之境是大多數人之所為,而無我之境則只有豪杰之士才能夠駕馭,這兩者間立分高下。

物我兩相忘是王國維的境界特色,也是人生大境界、大智慧。只是,從古至今,能夠做到物我兩相忘的人卻是屈指可數。所以說,個體與萬物的融合關系,既是王國維所追求的理想創作境界,也是最能區別一個詩人的眼界、胸襟的體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沛县| 岳阳县| 上蔡县| 肥西县| 高雄市| 安庆市| 红安县| 内黄县| 贺兰县| 隆尧县| 华池县| 贺兰县| 左贡县| 车险| 乐安县| 罗山县| 玉山县| 若羌县| 环江| 丽江市| 凤庆县| 齐齐哈尔市| 涞源县| 峨眉山市| 剑阁县| 高密市| 五原县| 西安市| 西充县| 双辽市| 无为县| 格尔木市| 盱眙县| 麟游县| 连云港市| 呼图壁县| 南陵县| 翁牛特旗| 黎川县| 江津市| 黑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