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前言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秀傳統,也是古典教育思想中念茲在茲的一個突出特色。

歷代關于尊師的論述很多。《禮記·學記》云:“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也是由秦漢以來的思想演生而來的。

現在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崇道祠仍保留一塊匾額,上寫“斯文正脈”四字,意思是說這是尊師之道的主流。在岳麓書院講堂的門上,山長曠敏本還撰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陟岳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下聯是:“君親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賢道何以傳,登赫曦臺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歸。”教壇如祭壇,將師者的使命、責任、義務莊嚴地傳達出來。

古代儒家以天、地、君、親、師為人倫的五種基本關系,長期以來,民間專門設置牌位祭祀。錢穆曾考證說:“天地君親師五字,始見于《荀子》書中,此下兩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掛口頭,其在中國文化、中國人生中之意義價值之重大,自可想象。”[1]在古人看來,一旦作了教師,成了受教育者的“教父”(或教傅、保傅),與學生締結了自然血統之外的另外一種文化關系:“學統”(道統),人們常說“師徒如父子”,師生關系可以比附血緣關系,足見師者在文化傳統中地位之重大,也使得人們對教師的遴選、師資的建設有著幾近苛刻的要求。

關于重教的論述就更多了。《禮記·中庸》第三十一:“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禮記·大學》第四十二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教與學又有密切關系,古人對通過學習提升自我、拓展自我、成就自我,有非常明晰深邃的認識,《孟子·離婁下》中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荀子·勸學篇》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這也引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學以為己或為己之學[2]。古代文獻中重教敬學的材料汗牛充棟,現代的研究也林林總總,我自己也曾先后撰寫過《我之大學教育觀》、《大雅:傳統文化視域中的高等教育資源》等文章[3]。文章的題目雖叫作“我之教育觀”,但實際上主要是體會、汲取、提煉或援引傳統教育思想寶庫中仍有生命活力的一些命題和金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讀以求通觀。

尊師與重教是互為因果、互為體用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師與教的關系類乎雞與蛋的關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剪不斷,理還亂。

古代有關尊師重教的內容既見于《禮記·大學》、《禮記·學記》、《荀子·勸學》等專題文章之中,但更多地散見于浩如煙海的文史文獻中,包括家訓、家規、家約、家書中。著名的如《顏氏家訓》、《朱子家訓》、《鄭板橋家書》、《曾文正公家書》等。現代學者傅雷所著《傅雷家書》,也包含很多啟人心智的教子訓子內容。也有沒有用這樣的名稱的,如《了凡四訓》,但內容上也屬于這一類。

本書將有關尊師重教的內容分為師禮學則、詔令奏疏、廟記學記、師論學論等幾類,分類雖有些勉強,也有些交叉,主要是希望納入更多內容,采摭更多資料。按照本套叢書的總體要求,將相關資料分門編類,每篇都有一個解題,并對入選文字簡注,標注出處,以便于讀者了解閱讀。

當然,這還僅僅是一個很粗淺的選本,對尊師重教的話題如欲進行更深入專業的了解,可以參讀和研修中國古代教育史方面的專門成果。有些專題可能過去學界涉獵較少,希望有心者以此為出發點再進行更深入專門的研究。譬如積薪,后來居上。

2015年春節期間,萬德敬君越過黃河來西安看望我,我非常高興,我就把人民文學出版社準備出版“中華傳統價值觀叢書”的事宜告訴了他,希望他與高淑君、和談幾位能夠參與《尊師重教》的編寫工作。萬君慨然應允,迅速組建了工作群。三位編寫者在搜集資料、選定篇目、制訂體例的過程之中,反復辯難,集思廣益,遇到不能商定的問題,能夠及時地向我提出來,充分表現了認真負責的態度。由于和談遠在邊疆,高淑君有一年多在境外工作,遇到出版社催問,我更多地把壓力推在萬德敬身上。萬君也當仁不讓,任勞任怨,在統稿的過程中,對于版本的校訂、注釋的深淺、文字的打磨以及體例的統一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萬、高、和三位都在高校教學科研一線,年富力強,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多有創獲,已開始嶄露頭角,但都能尊師重教,弘揚河汾事業。因他們過去曾與我有師生之誼,本書的撰寫我也有推薦之責,故略寫幾句以為弁言。

李浩

* * *

[1]錢穆《晚學盲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頁。有關“天地君親師”的觀念最早出現于何時、源于何典籍說法較多,較新的研究參見徐梓《“天地君親師”源流考》,《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2]較詳細的闡釋參見李弘祺《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

[3]前文收入拙著《課比天大》,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出版,后文刊于《文學與文化》2016年第3期。

品牌:人民文學出版社
上架時間:2019-02-28 10:20:01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白县| 宝山区| 洛阳市| 浮梁县| 西林县| 孟州市| 炉霍县| 互助| 沁水县| 偃师市| 安远县| 岳西县| 亳州市| 大田县| 容城县| 城口县| 章丘市| 安义县| 河西区| 雅江县| 淮滨县| 黑山县| 阿合奇县| 徐水县| 中山市| 南宫市| 长海县| 黎平县| 泗洪县| 称多县| 平原县| 鄂温| 东源县| 和龙市| 大名县| 滨海县| 财经| 旅游| 龙井市| 扎赉特旗| 同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