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復
赫胥黎獨處一室之中,在英倫之南,背山而面野。檻外諸境,歷歷如在幾下。乃懸想二千年前,當羅馬大將愷徹未到時,此間有何景物。計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過幾處荒墳,散見坡陀起伏間。而灌木叢林,蒙茸山麓,未經刪治如今者,則無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勢如爭長相雄,各據一抔壤土,夏與畏日爭,冬與嚴霜爭,四時之內,飄風怒吹,或西發西洋,或東起北海,旁午交扇,無時而息。上有鳥獸之踐啄,下有蟻蝝之嚙傷,憔悴孤虛,旋生旋滅,菀枯頃刻,莫可究詳。是離離者亦各盡天能,以自存種族而已。數畝之內,戰事熾然,強者后亡,弱者先絕。年年歲歲,偏有留遺,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茍人事不施于其間,則莽莽榛榛,長此互相吞并,混逐蔓延而已,而詰之者誰耶?英之南野,黃芩之種為多,此自未有記載以前,革衣石斧之民所采擷踐踏者,茲之所見,其苗裔耳。邃古之前,坤樞未轉,英倫諸島乃屬冰天雪海之區,此物能寒,法當較今尤茂。此區區一小草耳,若跡其祖始,遠及洪荒,則三古以還年代方之,猶瀼渴之水,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故事有決無可疑者,則天道變化,不主故常是已。特自皇古迄今,為變蓋漸,淺人不察,遂有天地不變之言。實則今茲所見,乃自不可窮詰之變動而來。京垓年歲之中,每每員輿正不知幾移幾換而成此最后之奇。且繼今以往,陵谷變遷,又屬可知之事,此地學不刊之說也。假其驚怖斯言,則索證正不在遠。試向立足處所,掘地深逾尋丈,將逢蜃灰,以是(蜃灰),知其地之古必為海。蓋蜃灰為物,乃蠃蚌脫殼積疊而成,若用顯鏡察之,其掩旋尚多完具者,使是地不前為海,此恒河沙數蠃蚌者胡從來乎?滄海揚塵,非誕說矣。且地學之家,歷驗各種僵石,知動植庶品,率皆遞有變遷。特為變至微,其遷極漸,即假吾人彭、聃之壽,而亦由暫觀久,潛移弗知;是猶蟪蛄不識春秋,朝菌不知晦朔,遽以不變名之,真瞽說也。故知不變一言,決非天運,而悠久成物之理,轉在變動不居之中。是當前之所見,經廿年、卅年而革焉可也,更二萬年、三萬年而革亦可也,特據前事推將來,為變方長,未知所極而已。雖然天運變矣,而有不變者行乎其中。不變惟何?是名“天演”。以天演為體,而其用有二:曰物競,曰天擇。此萬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類為尤著。物競者,物爭自存也,以一物以與物物爭,或存或亡,而其效則歸于天擇。天擇者,物爭焉而獨存。則其存也,必有其所以存,必其所得于天之分,自致一己之能,與其所遭值之時與地,及凡周身以外之物力,有其相謀相劑者焉。夫而后獨免于亡,而足以自立也。而自其效觀之,若是物特為天之所厚而擇焉以存也者,夫是之謂天擇。天擇者擇于自然,雖擇而莫之擇,猶物競之無所爭,而實天下之至爭也。斯賓塞爾曰:“天擇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爭存矣,而天又從其爭之后而擇之,一爭一擇,而變化之事出矣。
復案:物競、天擇二義,發于英人達爾文。達著《物種由來》一書,以考論世間動植物類所以繁殊之故。先是言生理者,皆主異物分造之說。近今百年格物諸家,稍疑古說之不可通,如法人蘭麻克、爵弗來,德人方拔、萬俾爾,英人威里士、格蘭特、斯賓塞爾、倭恩、赫胥黎,皆生學名家,先后間出,目治手營,窮探審論,知有生之物,始于同,終于異,造物立其一本,以大力運之。而萬類之所以底于如是者,咸其自己而已,無所謂創造者也。然其說未大行也,至咸豐九年,達氏書出,眾論翕然。自茲厥后,歐、美二洲治生學者,大抵宗達氏。而礦事日辟,掘地開山,多得古禽獸遺蛻,其種已滅,為今所無。于是蟲魚禽互獸人之間,銜接逸演之物,日以漸密,而達氏之言乃愈有征。故赫胥黎謂,古者以大地為靜居天中,而日月星辰,拱繞周流,以地為主;自歌白尼出,乃知地本行星,系日而運。古者以人類為首出庶物,肖天而生,與萬物絕異;自達爾文出,知人為天演中一境,且演且進,來者方將,而教宗摶土之說,必不可信。蓋自有歌白尼而后天學明,亦自有達爾文而后生理確也。斯賓塞爾者,與達同時,亦本天演著《天人會通論》,舉天、地、人、形氣、心性、動植之事而一貫,其說尤為精辟宏富。其第一書開宗明義,集格致之大成,以發明天演之旨;第二書以天演言生學;第三書以天演言性靈;第四書以天演言群理;最后第五書,乃考道德之本源,明政教之條貫,而以保種進化之公例要術終焉。嗚乎!歐洲自有生民以來,無此作也。斯賓氏迄今尚存,年七十有六矣。其全書于客歲始蕆事,所謂體大思精,殫畢生之力者也。達爾文生嘉慶十四年,卒于光緒八年壬午。赫胥黎于乙未夏化去,年七十也。
【導讀】
受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的刺激,嚴復意識到只有“多看西書”才能找到“治國明民之道”。于是,他“致力于譯述以警世”,其第一個譯作對象便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于1893年剛出版的《進化論與倫理學》(Evolution and Ethics),“未數月而脫稿”,其后經過多次修改,包括呂增祥、吳汝綸對翻譯文字的潤飾。譯作以《天演論懸疏》(即《〈天演論〉導言》)為標題于1897年12月至1898年2月連載于《國聞匯編》。1898年4月,《天演論》正式出版。《察變》是《天演論》第一篇,從自然現象說起,談到人事歷史。嚴復認為在“變動不居之中”不變的規律即為“天演”,也即“物競”與“天擇”,而“天擇”即“存其最宜者”。《天演論》一問世便引起巨大反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成為那個時代最讓國人震撼的口號,喚醒了救亡圖存的斗志,對當時的思想界影響極大,梁啟超、康有為、孫中山、蔡元培、魯迅、夏丏尊等一代知識分子無不閱讀《天演論》。1912年末,毛澤東在湖南省立圖書館自學期間,第一次讀到《天演論》,直到晚年仍反復提及,可見印象極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