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驛中,風雨之夕,蘇軾兄弟相對而坐,握手盟約
嘉祐五年(1060)二月中旬,蘇家抵達汴京,在西崗租了一座宅院暫住下來。稍事安頓之后,蘇氏父子便把從江陵到汴京途中所作詩文合編為《南行后集》,而把前次舟行時的作品合集改稱為《南行前集》。
轉眼已是春光爛漫的三月,蘇軾被任命為河南府福昌縣(今河南宜陽縣西)主簿,蘇轍也被任命為河南府澠池縣(今河南澠池縣)主簿,這是辦理文書等事務的九品官。聽說明年將舉行制科考試,兄弟倆都辭不赴任,準備應試。
“制科”不同于三年一次的“進士”、“明經”一類的“常舉”,是由皇帝特別下詔并親自主持、為選拔非常人才而特設的一種考試(制,皇帝的命令)。應試制科,須經大臣舉薦,先由六名考官在秘閣(官署名,負責收藏中央各文史機構的珍本書籍及書畫)舉行“閣試”,及格者方可參加御試。制科極嚴,應試者也很少,通過者更少,終兩宋三百多年,開制科二十二次,入等者才四十一人。因此,制科出身,其榮耀又加倍于進士及第。
為了應付這次難度極大的考試,蘇軾兄弟從家中搬出來,移居到懷遠驛中,專心讀書。
一天晚上,風雨驟至,雨打窗欞,更顯出長夜的寂靜。燈下,兄弟倆正在讀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集,其中《示全真元常》一詩中有“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的名句,意思是說,今夜風雨瀟瀟,彼此對床暢談,極愜人意,以后不知哪一天才能重享這樣的快樂時光。讀到這里,他們不禁心有所感,觸景生情。在故鄉,在京城,兄弟二人形影相隨,同窗共讀,度過多少悠閑自在的美好歲月,一旦踏上仕途,就將各自宦游千里,長相別離,兄友弟愛、對床夜話的平常光景,也將顯得十分珍貴,難以復得!于是雙雙約定,日后功成名遂,完成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一定及早退隱,同回故鄉,縱情山水,共敘手足之情、閑居之歡。此時風搖樹影,雨聲大作,兄弟倆相對而坐,握手盟約,沉浸在深摯的情感之中。以后漫長的歲月中,他們一直念念不忘這個風雨之夕的約定,無數次地在互相贈答的詩篇中提起這個舊夢,作為天各一方的坎坷仕途中可資慰藉的一點希望之光。
嘉祐六年(1061)八月,蘇軾以“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考入第三等,這是極大的榮譽。宋代制科慣例,一、二等皆虛設,實際最高等級為第三等,其次為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等不授)。自北宋開制科以來,只有吳育一人得過第三次等,因此,蘇軾得第三等是破天荒的。
御試列入高等,蘇軾被授予大理評事、鳳翔府(治所在今陜西鳳翔)簽判的官職。[1]蘇轍考入第四等,被任為商州(治所在今陜西商縣)推官(州府屬官,掌管審案)。都是正八品官職。因蘇洵奉命在京修禮書,蘇轍奏請留京侍奉。
[1] 宋代官制分為“官”、“職”(殿閣職稱,如某某殿學士)、“差遣”三種,前兩種是虛位,不任實職,只有差遣才是實際職務。這里的“大理評事”(司法機關大理寺的屬官)是“官”,“簽判”是“差遣”。簽判,“簽書判官廳公事”的簡稱,知府的助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