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2評論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蘇軾傳/王水照.崔銘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ISBN 978-7-02-0147403
Ⅰ.①蘇…Ⅱ.①王…②崔… Ⅲ.①蘇軾(1036—1101)—傳記Ⅳ.①K825.6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278434號
責任編輯 李俊
裝幀設計 劉遠
責任印制 徐冉
出版發行 人民文學出版社
社 址 北京市朝內大街166號
郵政編碼 100705
網 址 http://www.rw-cn.com
印 刷 三河市中晟雅豪印務有限公司
經 銷 全國新華書店等
字 數 452 千字
開 本 890 毫米×1290 毫米 1/32
印 張 18.5 插頁 5
印 數 1—10000
版 次 2019年5月北京第1版
印 次 2019年5月第1次印刷
書 號 978-7-02-014740-3
定 價 59.00元
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本社圖書銷售中心調換. 電話:010-65233595
品牌:人民文學出版社
上架時間:2019-09-16 14:46:51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 后記 更新時間:2019-09-16 15:36:59
- 二 蘇軾著作重要版本錄
- 一 蘇軾生平創作簡表
- 附錄
- 結束語 浩瀚淵深贊“蘇海”,流風余韻遺人間
- 四方震悼,山河同悲
- 經過萬里跋涉,即將歸老常州之際,蘇軾卻突然病倒了
- 對于未來的出處進退,蘇軾表現出一種隨緣任運的心態
- 建中靖國元年,士大夫輿論已在政治上普遍看好蘇軾
- 蘇軾為選擇歸老之地而猶豫不決
- 重登大庾嶺,蘇軾思緒飛轉,詩潮泉涌
- 蘇軾與秦觀雷州相會,竟成永訣
- 第十二章 皇天后土同悲悼
- 元符三年正月,朝廷政局又發生了大的變化
- 蘇軾謫居嶺海,至友知交紛紛來信來人,探問音信
- 蘇軾喜好陶淵明的詩歌,更喜好陶淵明的為人
- 在艱苦的環境中,蘇軾勤奮創作,老而彌篤
- 在荒蠻的海島,蘇軾自然而然地扮演了一個文化使者的角色
- 在精神的領域蘇軾永遠是富翁,他仍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 蘇軾無論走到哪里,都有非凡的自信和本領,把“地獄”變成“天堂”
- 經過一番自譬自解,身處絕域的愁懷終于消散
- 紹圣四年又一個不祥的四月,蘇軾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
- 新居還未建成,家中又遭變故
- 蘇軾不在其位而謀其政,把方外的慈悲與入世的事業結合在一起
- 蘇軾雖已看破名利權勢,也無權簽署公事,但沒有放棄儒家的濟世精神
- 隨時隨地的自譬自解,使蘇軾的精神不再焦慮、心靈自有安頓
- 蘇軾于紹圣元年十月二日抵達惠州貶所
- “悲欣交集”的心靈感受,使蘇軾入世、出世兼而得之的初衷發生了改變
- 蘇軾千里迢迢奔赴貶所,一路上,朝廷五改謫命
- 第十一章 白頭蕭散謫嶺海
- 蘇軾在果斷地整頓武備的同時,心情卻是忐忑不安的
- 元祐八年九月三日,高太后去世,政局又將有大的翻覆
- 蘇軾入世愈深,對仕宦生涯愈覺厭倦,愈加向往世外桃源式的田園生活
- 蘇軾抵達揚州,上疏朝廷請求寬免積欠,并毅然停辦萬花會
- 短短半年之內,蘇軾干了好幾件大事
- 自從來到潁州以后,蘇軾生活恬適,心境平和
- 蘇軾兄弟的進用,對具有個人野心的政客構成極大威脅
- 盡管年過半百,飽經風霜,蘇軾對國家與民眾的摯愛絲毫也沒有變得淡漠
- 年華老去的悲哀中,蘇軾心中充滿了對仕宦生涯的深深厭倦
- 公余之暇,蘇軾喜歡屏退侍從,獨自漫游在西湖群山之中的叢林寺廟
- 蘇軾總是極為慎重地處理民間訴訟,盡可能做到國法與人情兩相兼顧
- 在杭州父老強烈要求下,蘇軾克服一切困難,全面治理西湖
- 蘇軾對杭州摯愛依舊,決心盡自己的努力使山水增色,為民眾造福
- 蘇軾在黨爭的旋渦中進退維谷,一再以疾病為由請求外任
- 洛學弟子為老師報一箭之仇,引起元祐黨爭的公開爆發
- 蘇軾當眾嘲笑程頤,遺下無窮后患
- 蘇軾拋棄過去的偏見,成為免役法的堅定維護者
- 第十章 四任知州澤生民
- 在洋溢著浪漫與自由氣息的理想氛圍中,蘇軾創作了大量的題畫詩
- 蘇軾兄弟和門人弟子,與王詵、米芾、李公麟等書畫大家詩酒流連
- 蘇軾“為時”、“為天下”愛護和獎掖后進,贏得了弟子們衷心的敬仰
- 蘇門內部自由議論與自由批評之風,達到了坦誠無諱、暢所欲言的最高境界
- 蘇軾的機敏和才智,使他在歌筵酒席之上游刃有余
- 在兄弟之情與天倫之樂的脈脈溫情中,蘇軾休息著疲憊的身心
- 榮華富貴的熱鬧場中,蘇軾依舊過著恬淡簡樸的生活
- 蘇軾的聲望與日俱增
- 一條世人所渴慕的黃金大道已在蘇軾面前展開
- 倏然而來,又倏然而去的海市,令蘇軾想起了許多
- 元豐八年七月下旬,蘇軾啟程前往登州
- 第九章 華燈飛蓋寓京華
- 正當蘇軾悠然自在地過著田園生活,又接到了重新起用的詔令
- 收到朝廷準予常州居住的詔令,蘇軾欣慨交加
- 上過《乞常州居住表》,蘇軾一邊等待朝廷回音,一邊攜家人緩緩北上
- 應老友滕元發之約,蘇軾前往金山相聚
- 在逗留金陵的一個月中,蘇軾頻繁地出入于半山園
- 撇開紛繁的政見不說,對于蘇軾的才華,王安石一直都非常欣賞
- 《題西林壁》與《石鐘山記》是蘇軾這一時期人生思考的藝術總結
- 應佛印禪師之邀,蘇軾與參寥重上匡廬
- 蘇轍得知兄長正日夜兼程前來相會,心中充滿了期盼
- 初入廬山,蘇軾心中蓄滿了驚嘆與喜悅
- 蘇軾即將離開黃州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前來話別的人絡繹不絕
- 第八章 投老江湖終不失
- 讀過詔令,蘇軾百感交集
- 四年中,神宗曾多次打算起用蘇軾
- 蘇軾不僅享受著自然的慷慨賜予,而且享受著家庭生活的幸福與和美
- 蘇軾善于從普通生活中發現美感,從而實現了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
- 春夏之間,蘇軾臥病不出,閉門謝客,于是謠言頓起
- 雪堂之中,高人滿堂、奇士盈庭,三教九流如百川歸海,一齊匯聚于蘇軾的麾下
- 十二月十九日,朋友們在赤壁之下擺酒設宴,慶賀蘇軾四十七歲生日
- 空靈奇幻的《后赤壁賦》是對天地萬物與我一體的自然妙旨的形象注解
- 《前赤壁賦》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堅持人生理想,超越苦難的心靈縮影
- 面對滾滾東去的長江,蘇軾寫下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
- 隨著人生思考的逐步成熟,蘇軾的書畫藝術也日益煥發出動人的光彩
- 三月七日,蘇軾在幾位熟識的朋友陪同下,前往沙湖相田
- 在自然的懷抱中蘇軾無憂無慮,享受著官居時不可能擁有的自在與閑逸
- 第七章 三詠赤壁成絕唱
- 蘇軾躲在書齋,著書立說,以期有補于世
- 蘇軾將道家珍愛生命的意識與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佛家眾生平等的觀念緊密聯系在一起
- 蘇軾對道家養生之術的興趣達到了極致
- 深刻的鄉土之戀是蘇軾終身難解的情結
- 一家人勤勤懇懇地過起了農家的日子
- 蘇軾帶領全家早出晚歸,開荒墾地
- 不少老友至親,頻頻來信問候,甚至千里相尋,專程來黃州探望
- 蘇軾身邊又簇擁了一大群年齡不等、地位懸殊、性情各異的朋友
- 超然曠達的胸懷氣度,使蘇軾能于常人難耐的苦境中自得其樂
- 蘇軾所尋求的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救贖
- 雖然出獄已近半年,受創的心靈依然悸痛不已
- 這場從天而降的禍事,使蘇軾對外界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恐懼和戰栗
- 第六章 吟嘯徐行迎風雨
- 蘇軾在御史臺差役的押送下,啟程前往黃州貶所
- 在囚禁整整一百三十天之后,蘇軾終于從幽暗的監牢里走了出來
- 代表公道與正義的救贖活動在民間展開時,朝中也有少數士大夫仗義執言
- 將近兩個月的審訊中,蘇軾經受了難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
- 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
- 蘇軾渾然不知厄運已經逼近
- 一個周密的圍剿計劃,在某個月黑風高之夜出籠了
- 蘇軾成為一幫小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 滄桑往事引發的情感洪流,使蘇軾陷入關于人生終極性問題的哲理思考
- 第五章 柏臺霜氣夜凄凄
- 三月,朝廷令下,蘇軾移任湖州知州
- 不僅徐州本地的文人爭相與蘇軾交往,外地的士人也紛紛向他靠攏
- 似真似幻的夢境,使蘇軾想起了許多許多
- 這一時期,蘇軾的業余生活安排得有聲有色,逍遙寫意
- 石潭之行的所見所聞,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
- 稍事休整之后,蘇軾又未雨綢繆地籌劃著加固防水工程
- 蘇軾身披蓑衣,腳穿草鞋,親自指揮并參與抗洪搶險的戰斗
- 帶著遺憾,帶著依戀,蘇軾離開密州,奔赴新任
- 蘇軾的詞的創作邁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
- 重讀《莊子》,蘇軾豁然開朗,開始重新面對并接納密州的生活
- 和在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艱苦了許多,也寂寞了許多
- 身為一郡之守,蘇軾認為有責任挺身而出,為民請命
- 抵達密州任所,蘇軾開始調查蝗災受害情況
- 第四章 惟有憫農心尚在
- 蘇軾啟程離杭,楊繪、張先、陳舜俞等同船遠送
- 蘇軾此時的詞作雖與傳統詞作沒有本質差別,但已表現出新的傾向
- 現存蘇軾詞集表明,他從通判杭州開始填詞
- 送別陳襄,蘇軾滿懷離情,寫下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詞作
- 來到向往已久的宜興,一種親切、安寧、恬適的感覺在蘇軾心頭生起
- 盡管對現實深感不滿,蘇軾卻不能不在現實中履行他的通判職責
- 面對人民的苦難,蘇軾無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 杭州三年,蘇軾盡心盡力,為民造福
- 蘇軾經常漫步名山古剎,與許多高僧結為至交,尋得心靈的安憩與慰藉
- 層出不窮的游宴活動中,蘇軾留下無數浪漫的故事
- 每到賞花觀潮之日,杭州城里萬人空巷,熱鬧非凡
- 蘇軾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 第三章 德澤雅韻滿余杭
- 蘇軾一路上意興闌珊,深深沉浸在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之中
- 七月,蘇軾攜帶一家大小乘船離京
- 蘇軾深感人心險惡,再也不愿在這是非之地待下去了
- 蘇軾與變法派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了
- 文同“字畫病”的話頭啟發了蘇軾的靈感
- 每逢休假日,文同總是邀請蘇軾一道寫字作畫
- 在舍身報國的崇高精神鼓舞下,蘇軾為他所認定的真理進行倔強的爭執
- 在王安石眼中,蘇軾不過一介書生,但蘇軾卻擁有巨大的輿論聲勢
- 蘇軾無條件地站到了反變法派的一邊
- 神宗與王安石,沖破一切障礙向前走,卻犯下一個戰略性錯誤
- 神宗銳意求治,富國強兵,雷厲風行的王安石受命執政
- 宋朝統治者因勢利導的必然選擇,同時存在著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
- 第二章 世事維艱力難任
-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
- 抱著遠大理想走上仕途的蘇軾,時時感到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異
- 來到處處藏寶的鳳翔,酷愛文物的蘇軾恰似魚兒得水
- 下車伊始,蘇軾便勤謹踏實地開展工作
- 懷著致君堯舜的火熱理想,蘇軾踏上征途
- 懷遠驛中,風雨之夕,蘇軾兄弟相對而坐,握手盟約
- 時隔三年,第二次遠游,蘇軾依然豪情萬丈
- 歐陽修的熱情獎掖,使蘇軾一時之間名滿天下
- 第一章 奮厲當世雄鷹出
- 引言 物華地靈鑄偉才
- 文前插圖
- 前折頁
- 封面
- 封面
- 前折頁
- 文前插圖
- 引言 物華地靈鑄偉才
- 第一章 奮厲當世雄鷹出
- 歐陽修的熱情獎掖,使蘇軾一時之間名滿天下
- 時隔三年,第二次遠游,蘇軾依然豪情萬丈
- 懷遠驛中,風雨之夕,蘇軾兄弟相對而坐,握手盟約
- 懷著致君堯舜的火熱理想,蘇軾踏上征途
- 下車伊始,蘇軾便勤謹踏實地開展工作
- 來到處處藏寶的鳳翔,酷愛文物的蘇軾恰似魚兒得水
- 抱著遠大理想走上仕途的蘇軾,時時感到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異
-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
- 第二章 世事維艱力難任
- 宋朝統治者因勢利導的必然選擇,同時存在著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
- 神宗銳意求治,富國強兵,雷厲風行的王安石受命執政
- 神宗與王安石,沖破一切障礙向前走,卻犯下一個戰略性錯誤
- 蘇軾無條件地站到了反變法派的一邊
- 在王安石眼中,蘇軾不過一介書生,但蘇軾卻擁有巨大的輿論聲勢
- 在舍身報國的崇高精神鼓舞下,蘇軾為他所認定的真理進行倔強的爭執
- 每逢休假日,文同總是邀請蘇軾一道寫字作畫
- 文同“字畫病”的話頭啟發了蘇軾的靈感
- 蘇軾與變法派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了
- 蘇軾深感人心險惡,再也不愿在這是非之地待下去了
- 七月,蘇軾攜帶一家大小乘船離京
- 蘇軾一路上意興闌珊,深深沉浸在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之中
- 第三章 德澤雅韻滿余杭
- 蘇軾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 每到賞花觀潮之日,杭州城里萬人空巷,熱鬧非凡
- 層出不窮的游宴活動中,蘇軾留下無數浪漫的故事
- 蘇軾經常漫步名山古剎,與許多高僧結為至交,尋得心靈的安憩與慰藉
- 杭州三年,蘇軾盡心盡力,為民造福
- 面對人民的苦難,蘇軾無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 盡管對現實深感不滿,蘇軾卻不能不在現實中履行他的通判職責
- 來到向往已久的宜興,一種親切、安寧、恬適的感覺在蘇軾心頭生起
- 送別陳襄,蘇軾滿懷離情,寫下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詞作
- 現存蘇軾詞集表明,他從通判杭州開始填詞
- 蘇軾此時的詞作雖與傳統詞作沒有本質差別,但已表現出新的傾向
- 蘇軾啟程離杭,楊繪、張先、陳舜俞等同船遠送
- 第四章 惟有憫農心尚在
- 抵達密州任所,蘇軾開始調查蝗災受害情況
- 身為一郡之守,蘇軾認為有責任挺身而出,為民請命
- 和在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艱苦了許多,也寂寞了許多
- 重讀《莊子》,蘇軾豁然開朗,開始重新面對并接納密州的生活
- 蘇軾的詞的創作邁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
- 帶著遺憾,帶著依戀,蘇軾離開密州,奔赴新任
- 蘇軾身披蓑衣,腳穿草鞋,親自指揮并參與抗洪搶險的戰斗
- 稍事休整之后,蘇軾又未雨綢繆地籌劃著加固防水工程
- 石潭之行的所見所聞,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
- 這一時期,蘇軾的業余生活安排得有聲有色,逍遙寫意
- 似真似幻的夢境,使蘇軾想起了許多許多
- 不僅徐州本地的文人爭相與蘇軾交往,外地的士人也紛紛向他靠攏
- 三月,朝廷令下,蘇軾移任湖州知州
- 第五章 柏臺霜氣夜凄凄
- 滄桑往事引發的情感洪流,使蘇軾陷入關于人生終極性問題的哲理思考
- 蘇軾成為一幫小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 一個周密的圍剿計劃,在某個月黑風高之夜出籠了
- 蘇軾渾然不知厄運已經逼近
- 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
- 將近兩個月的審訊中,蘇軾經受了難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
- 代表公道與正義的救贖活動在民間展開時,朝中也有少數士大夫仗義執言
- 在囚禁整整一百三十天之后,蘇軾終于從幽暗的監牢里走了出來
- 蘇軾在御史臺差役的押送下,啟程前往黃州貶所
- 第六章 吟嘯徐行迎風雨
- 這場從天而降的禍事,使蘇軾對外界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恐懼和戰栗
- 雖然出獄已近半年,受創的心靈依然悸痛不已
- 蘇軾所尋求的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救贖
- 超然曠達的胸懷氣度,使蘇軾能于常人難耐的苦境中自得其樂
- 蘇軾身邊又簇擁了一大群年齡不等、地位懸殊、性情各異的朋友
- 不少老友至親,頻頻來信問候,甚至千里相尋,專程來黃州探望
- 蘇軾帶領全家早出晚歸,開荒墾地
- 一家人勤勤懇懇地過起了農家的日子
- 深刻的鄉土之戀是蘇軾終身難解的情結
- 蘇軾對道家養生之術的興趣達到了極致
- 蘇軾將道家珍愛生命的意識與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佛家眾生平等的觀念緊密聯系在一起
- 蘇軾躲在書齋,著書立說,以期有補于世
- 第七章 三詠赤壁成絕唱
- 在自然的懷抱中蘇軾無憂無慮,享受著官居時不可能擁有的自在與閑逸
- 三月七日,蘇軾在幾位熟識的朋友陪同下,前往沙湖相田
- 隨著人生思考的逐步成熟,蘇軾的書畫藝術也日益煥發出動人的光彩
- 面對滾滾東去的長江,蘇軾寫下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
- 《前赤壁賦》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堅持人生理想,超越苦難的心靈縮影
- 空靈奇幻的《后赤壁賦》是對天地萬物與我一體的自然妙旨的形象注解
- 十二月十九日,朋友們在赤壁之下擺酒設宴,慶賀蘇軾四十七歲生日
- 雪堂之中,高人滿堂、奇士盈庭,三教九流如百川歸海,一齊匯聚于蘇軾的麾下
- 春夏之間,蘇軾臥病不出,閉門謝客,于是謠言頓起
- 蘇軾善于從普通生活中發現美感,從而實現了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
- 蘇軾不僅享受著自然的慷慨賜予,而且享受著家庭生活的幸福與和美
- 四年中,神宗曾多次打算起用蘇軾
- 讀過詔令,蘇軾百感交集
- 第八章 投老江湖終不失
- 蘇軾即將離開黃州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前來話別的人絡繹不絕
- 初入廬山,蘇軾心中蓄滿了驚嘆與喜悅
- 蘇轍得知兄長正日夜兼程前來相會,心中充滿了期盼
- 應佛印禪師之邀,蘇軾與參寥重上匡廬
- 《題西林壁》與《石鐘山記》是蘇軾這一時期人生思考的藝術總結
- 撇開紛繁的政見不說,對于蘇軾的才華,王安石一直都非常欣賞
- 在逗留金陵的一個月中,蘇軾頻繁地出入于半山園
- 應老友滕元發之約,蘇軾前往金山相聚
- 上過《乞常州居住表》,蘇軾一邊等待朝廷回音,一邊攜家人緩緩北上
- 收到朝廷準予常州居住的詔令,蘇軾欣慨交加
- 正當蘇軾悠然自在地過著田園生活,又接到了重新起用的詔令
- 第九章 華燈飛蓋寓京華
- 元豐八年七月下旬,蘇軾啟程前往登州
- 倏然而來,又倏然而去的海市,令蘇軾想起了許多
- 一條世人所渴慕的黃金大道已在蘇軾面前展開
- 蘇軾的聲望與日俱增
- 榮華富貴的熱鬧場中,蘇軾依舊過著恬淡簡樸的生活
- 在兄弟之情與天倫之樂的脈脈溫情中,蘇軾休息著疲憊的身心
- 蘇軾的機敏和才智,使他在歌筵酒席之上游刃有余
- 蘇門內部自由議論與自由批評之風,達到了坦誠無諱、暢所欲言的最高境界
- 蘇軾“為時”、“為天下”愛護和獎掖后進,贏得了弟子們衷心的敬仰
- 蘇軾兄弟和門人弟子,與王詵、米芾、李公麟等書畫大家詩酒流連
- 在洋溢著浪漫與自由氣息的理想氛圍中,蘇軾創作了大量的題畫詩
- 第十章 四任知州澤生民
- 蘇軾拋棄過去的偏見,成為免役法的堅定維護者
- 蘇軾當眾嘲笑程頤,遺下無窮后患
- 洛學弟子為老師報一箭之仇,引起元祐黨爭的公開爆發
- 蘇軾在黨爭的旋渦中進退維谷,一再以疾病為由請求外任
- 蘇軾對杭州摯愛依舊,決心盡自己的努力使山水增色,為民眾造福
- 在杭州父老強烈要求下,蘇軾克服一切困難,全面治理西湖
- 蘇軾總是極為慎重地處理民間訴訟,盡可能做到國法與人情兩相兼顧
- 公余之暇,蘇軾喜歡屏退侍從,獨自漫游在西湖群山之中的叢林寺廟
- 年華老去的悲哀中,蘇軾心中充滿了對仕宦生涯的深深厭倦
- 盡管年過半百,飽經風霜,蘇軾對國家與民眾的摯愛絲毫也沒有變得淡漠
- 蘇軾兄弟的進用,對具有個人野心的政客構成極大威脅
- 自從來到潁州以后,蘇軾生活恬適,心境平和
- 短短半年之內,蘇軾干了好幾件大事
- 蘇軾抵達揚州,上疏朝廷請求寬免積欠,并毅然停辦萬花會
- 蘇軾入世愈深,對仕宦生涯愈覺厭倦,愈加向往世外桃源式的田園生活
- 元祐八年九月三日,高太后去世,政局又將有大的翻覆
- 蘇軾在果斷地整頓武備的同時,心情卻是忐忑不安的
- 第十一章 白頭蕭散謫嶺海
- 蘇軾千里迢迢奔赴貶所,一路上,朝廷五改謫命
- “悲欣交集”的心靈感受,使蘇軾入世、出世兼而得之的初衷發生了改變
- 蘇軾于紹圣元年十月二日抵達惠州貶所
- 隨時隨地的自譬自解,使蘇軾的精神不再焦慮、心靈自有安頓
- 蘇軾雖已看破名利權勢,也無權簽署公事,但沒有放棄儒家的濟世精神
- 蘇軾不在其位而謀其政,把方外的慈悲與入世的事業結合在一起
- 新居還未建成,家中又遭變故
- 紹圣四年又一個不祥的四月,蘇軾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
- 經過一番自譬自解,身處絕域的愁懷終于消散
- 蘇軾無論走到哪里,都有非凡的自信和本領,把“地獄”變成“天堂”
- 在精神的領域蘇軾永遠是富翁,他仍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 在荒蠻的海島,蘇軾自然而然地扮演了一個文化使者的角色
- 在艱苦的環境中,蘇軾勤奮創作,老而彌篤
- 蘇軾喜好陶淵明的詩歌,更喜好陶淵明的為人
- 蘇軾謫居嶺海,至友知交紛紛來信來人,探問音信
- 元符三年正月,朝廷政局又發生了大的變化
- 第十二章 皇天后土同悲悼
- 蘇軾與秦觀雷州相會,竟成永訣
- 重登大庾嶺,蘇軾思緒飛轉,詩潮泉涌
- 蘇軾為選擇歸老之地而猶豫不決
- 建中靖國元年,士大夫輿論已在政治上普遍看好蘇軾
- 對于未來的出處進退,蘇軾表現出一種隨緣任運的心態
- 經過萬里跋涉,即將歸老常州之際,蘇軾卻突然病倒了
- 四方震悼,山河同悲
- 結束語 浩瀚淵深贊“蘇海”,流風余韻遺人間
- 附錄
- 一 蘇軾生平創作簡表
- 二 蘇軾著作重要版本錄
- 后記 更新時間:2019-09-16 15: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