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儒學統治:既得利益抵制社會變革的典型事例(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 劉緒貽英文原著
- 826字
- 2019-11-29 18:31:08
仕途奮斗和挫折
由于儒生不從事生產,又總是想要做官,所以他們不斷地努力勸說那些諸侯聘用他們,好讓他們能夠將大師的教導付諸實踐以恢復不斷崩壞的社會秩序。孔子自己在其本國的努力失敗之后,心情惆悵地周游列國14載,不停地尋覓一位會重用他的明主,允許他去組建一個他理想中的社會。然而時過境遷,他除了四處碰壁,滿懷失望之外,一無所獲。
春秋時代漸去,戰國時代隨之而來,社會動蕩不安加劇。諸侯們開始自稱為“王”,舊的等級界限已不復存在,生活失去安全感,傳統的道德價值也被弱肉強食的武力法則所淹沒。沒有人再關心已日漸消失的往古社會秩序或希望恢復它,當時的世態也就更加不利于保守的儒生。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記述道:
是時獨魏文侯[公元前403—前387]好學。后陵遲以至于始皇[公元前246—前210],天下并爭于戰國,儒術既絀焉。
秦滅六國以及秦朝的建立結束了戰國時代。秦國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法家的有效治理,被法家認為是非常低效、不合法制且不合時宜的儒生,在秦國特別被人看不起。而秦朝法家支配了整個中國,儒生就更加受挫,因而也更加焦急不安。他們不停地抨擊新政府統治和管理的殘忍暴虐、冷酷無情、機械化并與古代圣王之治背道而馳。這就觸怒了當朝丞相李斯。他雖曾是著名儒家荀子的弟子,但卻是個法家。根據他的請求,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第一個自封為“皇帝”的秦始皇下令焚燒了所有的儒家典籍,并活埋了大約400多名儒生。
秦朝統治甚暫。在其崩潰過程中,儒生們千方百計地推波助瀾。
漢朝的開國之君劉邦雖不像秦始皇及其丞相那樣力圖消滅儒生,但也非常蔑視他們。在他推翻秦朝建立新王朝的過程中,盡管儒生迫切地想要追隨他,但他侮辱他們的事件卻廣為人知。有一次,當時頗有名氣的儒生酈生想通過一個朋友去見見他,結果被告知:
沛公(劉邦當時封號)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
怎么會這么蔑視儒生呢?劉邦曾這樣說:“我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他認為儒生無助于他作為征服者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