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儒學統治:既得利益抵制社會變革的典型事例(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 劉緒貽英文原著
- 1357字
- 2019-11-29 18:31:08
逐漸成功
仕途奮斗過程中的這些挫折,并未使儒生們徹底失望到最終放棄他們的希望和企圖。劉邦成功地征服了全中國并成為漢高祖(公元前206—前194)不久,他與儒生之間有了另一些有趣的經歷。
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而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隨后陸生以秦朝為例解釋為什么不能僅靠武力和法律統治天下。高祖有些被他所說服,于是就說:
“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
陸賈雖然受過道家的影響,其書主要還是以儒家的教義為根據來反對法家。可是要將他的這次成功與其同時代的人和同仁叔孫通的相比,就顯得太限于個別儒生,而且微不足道。下面就是有關叔孫通迫切地為做官而奮斗的一段趣事。
叔孫通儒服,漢王(劉邦稱帝前封號)憎之;乃變其服……漢王喜。
叔孫通之降漢,從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無所言進,專言諸故群盜壯士進之。弟子皆竊罵曰:“事先生數歲,幸得從降漢,今不能進臣等,專言大猾,何也?”叔孫通聞之,乃謂曰:“漢王方蒙矢石爭天下,諸生寧能斗乎?……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漢五年,已并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于定陶,叔孫通就其儀焉。
我們知道,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身平民的皇帝。他的部下大多出身卑賤,雖驍勇善戰,卻不知在朝堂之上應該如何按禮行事并尊敬皇帝。劉邦雖是一個新朝代的最高統治者,卻沒有安全感,不能安享帝王之尊,這給了叔孫通另一個機會。
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叔孫通知上蓋厭之也,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愿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高帝曰:“得無難乎?……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
于是叔孫通使征魯諸生三十余人……
遂與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余人為綿蕞野外。習之月余。
在高祖在位第7年的10月,第一次試行朝儀。在這次試行中,
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致禮畢,復制法酒。諸侍坐殿下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竟朝置酒,無敢喧嘩失禮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乃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
叔孫通因進曰:“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與臣共為儀,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為郎。……諸生乃皆喜曰:“叔孫生誠圣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這是皇室和儒生如何合作從儒學中獲取既得利益的第一個具體例證。儒生們設計的朝儀使劉邦開始體會到帝王的尊貴;由于這位尊貴的皇帝恩惠有加,長期受挫、無能、失業的儒生官運亨通。也許是因為他們升遷太突然,招來了朝中非儒生大臣的嫉妒,并試圖加以抑制。文帝(公元前179—前156)統治時期的賈誼就是一個例子,他的遭遇得到后世許多儒生的深切同情。
賈生名誼……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文帝招以為博士。
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
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
諸侯們不喜歡儒生,還因為后者鼓吹強有力的絕對中央集權是以他們的利益為代價的。文帝之子景帝(公元前156—前140)統治時期,著名儒生晁錯就被處死以安撫那少數幾個強大而難以駕馭的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