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財富管理報告(2015)
- 莊毓敏主編
- 3378字
- 2019-09-20 15:23:56
二、基于需求維度的財富管理理論基礎與評述
(一)生命周期理論
生命周期理論考察個體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消費和投資行為,為微觀個體進行跨期消費與代際財富轉移提供了理論基礎,而財富管理因其連續性和系統性特點,與個人(或家庭)生命周期理論高度契合。因此,從生命周期角度出發研究財富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為生命周期理論亦為基于需求角度的財富管理理論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生命周期理論是由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與布倫貝格(R.Brumberg)、安多(A.Ando)共同創建的。該理論從個人的生命周期消費計劃出發,最終建立了消費和儲蓄的宏觀經濟理論。該理論認為,消費主要取決于他們在生命周期內所能獲得的全部收入和財產的總和。理性消費者會根據一生的預期收入,在生命各階段合理安排消費和儲蓄,目的是實現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效用的最大化。也就是說,理性人會充分考慮其獲得的財產、現期收入、預期未來收入以及對于壽命、工作時間的預期等因素來決定其當期的消費和儲蓄,使得一生的消費水平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上。生命周期理論將人的一生分為青年時期、中年時期和老年時期三個階段。家庭的收入包括勞動收入和財產收入,其消費函數為:C=a·WR+b·YL。其中,WR代表財產收入,YL代表勞動收入,a代表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b代表勞動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一般情況下,在青年時期,人們收入水平較低,但預期未來收入會增加,所以會把絕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費,導致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儲蓄率較低。在中年時期,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的收入占比逐步降低。同時,出于養老的目的,這一時期邊際消費傾向較低,儲蓄率較高。在老年時期,由于收入下降,需要動用前期儲蓄進行消費,從而導致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和較低的儲蓄率。
生命周期理論與持久收入理論建立在對未來收入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只是前者強調消費者按效用最大化原則來安排一生的收入、消費和儲蓄,而后者則更多關注個人一生的預期收入。持久收入理論由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于1957年提出。該理論認為居民消費取決于居民的持久收入。具體來看,居民收入分為持久收入和暫時收入,持久收入是指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可以得到的收入,是一種長期平均的預期內得到的收入,一般用過去幾年的平均收入來表示;而暫時收入是指在短期內得到的收入,是一種暫時性偶然的收入,可能為正值,亦可能為負值。只有持久收入才能影響消費,兩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
生命周期——永久收入消費函數模型基于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理論,充分吸取上述兩種理論關于未來預期收入影響消費的理念,創造性地將儲蓄行為的生命周期動機引入模型當中,以跨期最優消費模型為基本分析范式,豐富了宏觀經濟學消費理論的內涵。事實上,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從上述三種理論到不確定性最優資源配置狀態理論,再到連續金融模式等,與生命周期相關的理論逐步完善,為基于生命周期視角的財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形成了若干共識:一是個人(或家庭)福利不僅取決于其最終財富,還與生命周期期限內的商品消費和閑暇管理密切相關。在每個時點上,個人通過優化其消費額、金融資產投資額與風險資產的比例以及將可獲得的勞動收入消費在閑暇上的比例,以達到終生預期效用貼現值最大化的目標。二是多期風險對沖而非單期風險分散化是市場風險管理的有效途徑。三是個人(或家庭)勞動收入、資產風險程度及可控性要求非常重要,應當在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進行合理配置和優化投資組合管理,同時由于交易成本、代理問題以及消費者知識局限等問題,個人(或家庭)資產的優化配置應當由專業金融機構進行管理等。例如,關于無風險資產與風險資產的選擇、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的選擇等問題會隨著收入和年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從財富管理實踐的角度來看,在整個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個人(或家庭)具有不同的財務狀況、資金需求和風險承受力,個人(或家庭)財務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和個人生命周期是制定財富管理規劃的實踐基礎。一是個人(或家庭)財務生命周期。個人(或家庭)的財務生命周期可以劃分為積累、鞏固和消耗階段,在不同財務生命階段,個人(或家庭)具有不同的收入和風險承受能力,理財目標也不盡相同。財富管理就是要以客戶為中心,設計出一套基于整個家庭、職業生涯和生命周期,同時要立足家庭金融理論和生命周期理論對客戶進行全方位理財規劃的全面財務規劃。這不僅有助于客戶全方位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和潛在的收益及風險,幫助客戶進行投資、保險等理財規劃,而且可以實現金融機構財富管理的有效目標。二是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是指涵蓋家庭形成期(建立家庭并生養子女)、家庭成長期(子女長大就學)、家庭成熟期(子女獨立和事業發展到巔峰)以及家庭衰老期(退休到終老而使家庭消滅)等四個時期的整個過程,而每個階段都具有不同的財務狀況和財富管理需求,金融機構需要有針對性地提供金融產品與服務。三是個人生命周期。在個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個人對于學業、職業、家庭、居住、退休等方面的選擇決定了財富管理的不同需求,與此相對應,金融機構應當將個人生命周期與財富管理規劃有機結合,為個人事業規劃、家庭規劃、居住規劃和退休規劃等提供服務。
(二)家庭金融理論
伴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家庭理財意識的增強,近年來家庭金融作為與資產定價、公司金融等傳統金融范疇并行的研究領域逐漸得到廣泛關注。家庭作為財富管理需求方,是財富管理的主體,而私人財富管理往往以家庭為整體來進行,因此家庭金融的相關研究結果對于財富管理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
與傳統微觀金融學將經濟個體視為研究對象不同,家庭金融理論將個體行為置于家庭背景之中,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市場參與決策、資產和負債決策以及交易決策等方面的研究。家庭金融全面考察與家庭相關的一切金融活動,既包括家庭對金融產品的需求的本質、特征和結構,又包括金融機構設計或提供的儲蓄、借貸、投資、保險等金融產品與服務。家庭金融的研究重點在于家庭如何運用金融工具實現資源跨期優化配置,以達到家庭長期消費效用最大化的目的。其差異化特征體現在,家庭擁有以人力資本為代表的不可交易資產和以住房為代表的非流動資產,需要在融資與稅負約束的條件下進行長期性投融資決策。
以家庭作為一個獨立的融資主體,引申出家庭金融研究的兩個重要維度——家庭資產與負債。從負債的維度來看,研究重點聚焦于住房抵押貸款、汽車消費信貸等家庭負債的影響因素,包括金融機構因素、家庭自身因素與社會經濟環境因素等等,以及家庭負債的經濟社會影響。從資產的維度來看,家庭金融伴隨著現代投資理論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研究重點體現在家庭資產組合總量與結構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勞動收入、住房、稅收、人口以及其他經濟社會因素在實證研究中被證明與家庭金融資產組合存在相關性。大量國內外學者盡管各自論述的角度不同,但是普遍認為勞動收入會對家庭金融資產組合產生影響。部分研究發現,低收入家庭更多持有房產,而高收入家庭偏向于持有有價證券等風險資產;年輕家庭房產的家庭資產占比偏高,而年長家庭股票的家庭資產占比偏低。
不難看出,與負債維度相比,家庭金融資產組合維度的研究對于財富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金融機構可以根據影響家庭金融資產組合的因素隨時調整金融產品與服務總量與結構,以更有針對性地適應不同家庭資產組合的不同需求,增加財富管理的有效性。對于中國而言,一方面,由于近年來金融市場長期發展不足,而房地產等實物資產市場發展迅猛,中國家庭資產組合更多偏重于配置實物資產而非金融資產。未來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資產組合結構的調整對于財富管理行業而言意味著更多的機遇。另一方面,國外大量對于家庭金融資產維度的研究對于中國的理論價值大于現實意義,真正能夠指導中國財富管理實踐的應當是基于中國國情的實證分析。就目前來看,財富總量、勞動收入、城鄉結構、金融意識以及金融發展等對于家庭金融資產組合的影響在相關文獻中多有論及,但并未有一致意見。
從更為宏觀的層面來考慮家庭金融,將家庭金融決策、財富管理服務以及宏觀經濟發展置于統一的框架中,金融機構不僅根據對家庭金融需求的分析能夠有效加強財富管理質量,提升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創造更多利潤,而且能夠從家庭金融資產與負債兩個維度找到家庭金融決策對于宏觀經濟發展的傳導機制,從而通過有效財富管理維護宏觀金融穩定并促進宏觀經濟的發展,顯然后者對于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更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