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禮儀(禮儀面對面叢書)
- 金正昆
- 3884字
- 2021-02-03 15:05:26
第三節 求同存異
在國際交往中,每一名涉外人員都經常會面臨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同樣一件事情,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中往往存在著各不相同的處理方式;面對同一難題,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們通常會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其實,這主要是人們的思維方式與風俗習慣不同使然,是多元文化使然。
例如,在中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狗肉都是進補與烹飪的上品。可是在西方各國,狗被視為“人類之友”,絕對不得被人食用。在某些國家,食用狗肉甚至還會受到法律懲罰。
又如,“666”這一數目在中國經常被人們用來“討口彩”,并且是百用不厭。但在一些基督教國家里,它卻被看作是魔鬼撒旦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難見其蹤影。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那么在國際交往中,涉外人員在面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千差萬別的風俗習慣時,應當怎樣保持清醒的頭腦,科學、合理、妥善地予以處理呢?
正確的答案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必須堅持求同存異,并遵守慣例。
一方面,要堅持求同存異。習近平同志曾經強調:智者求同,愚者求異。所謂存異,就是要發現差別、注意差別、承認差別、重視差別。明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國際交往本身就必然存在差異性,對“中外有別”的觀點不能一概予以否認。所謂求同,則是要求涉外人員在國際交往中善于回避差異,善于尋求交往雙方的共同點。正如周恩來所言:“我們的態度是求同而不求異。”總之,求同存異,就是要求涉外人員在涉外活動中既承認個性,又堅持共性。
另一方面,要堅持遵守慣例。所謂慣例,在此是指有關國際交往的習慣性做法。要求涉外人員遵守慣例,實際上就是要求其在國際交往中了解并認同有關的習慣性做法,而不是唯我獨尊、強人所難、另起爐灶。
對涉外人員而言,堅持求同存異是做好其本職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堅持遵守慣例則是堅持求同存異的重要保障。
作為國際禮儀要則之一,“求同存異”對涉外人員提出了如下三項具體要求:承認差異;入鄉隨俗;區別對待。
一、承認差異
在進行跨國交往時,涉外人員必須正視我方與外方之間在風俗習慣方面所存在的差異。“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絕非戲說之言,而是一種真真切切的客觀現實。
要求涉外人員承認有關跨國交往中的習俗差異,既是要求其正視差異,更是要求其對這些差異保持清醒的認識,并采取正確的對策。
1.了解差異
在國際交往中,習俗差異實際上只是一種統稱,其具體內容往往非常豐富,不可一概而論。承認習俗差異,首先必須區分清楚:承認的是哪一種習俗差異,并且了解得越具體越好。
從理論上來分析,對習俗差異可根據其具體內容與適用范圍的不同來加以區別。
就具體內容而言,習俗差異遍及人類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生產勞動、交往應酬、節慶假日等方面,世界各地的習俗可謂千差萬別。
就適用范圍而言,習俗差異則存在著明顯的空間性區別。國家與國家之間存在習俗差異,地區與地區之間存在習俗差異,民族與民族之間存在習俗差異,宗教與宗教之間存在習俗差異……對于這些不同類型的習俗差異,既不能將其混為一談,也不能將其中某一類型的差異無限度地“擴大化”。
2.重視差異
對跨國交往中所客觀存在的種種習俗差異,每一名涉外人員都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在國際交往中,中國政府歷來強調:我方人員必須尊重外方人士。就操作層面而言,我方涉外人員尊重外方人士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對方所獨有的風俗習慣予以尊重。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了解我方與對方在風俗習慣上所存在的主要差異。假如忽略了二者之間的差異,尊重外方的風俗習慣乃至尊重外方人士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要求涉外人員在國際交往中重視我方與外方的習俗差異,具體來說包括下列三個要點:一是心中要想到這種差異;二是眼里要看到這種差異;三是工作中要注意到這種差異。這樣,涉外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例如,如果能兼顧到如上三點,在宴請外方人士時,涉外人員自然就會尊重外方人士的習俗,必定不會“待人如己”,以自己喜愛的菜肴待客,而是會優先考慮對方在習俗上有何飲食禁忌,強調“主隨客便”,真正做到“目中有人”。
二、入鄉隨俗
在國際交往中,“入國問禁,入鄉隨俗,入門問諱”,是涉外人員人人須知的一項常識。作為一項對涉外人員的基本要求,“入鄉隨俗”的基本含義是:出于對外方人士的尊重,在與對方直接打交道時,應尊重其獨具的風俗習慣。當我方人員前往其他國家、地區進行工作、學習、訪問、參觀、旅行或進行其他公務時,則更要注意了解和尊重當地所特有的風俗習慣。在涉外工作中,如果做不到“入鄉隨俗”,或者對其缺乏應有的重視,實際上就是對外方人士的不尊重。
在國際交往中,要求涉外人員“入鄉隨俗”,主要是提醒其關注如下三點:
1.“入國問禁”
在國際交往中,堅持“入鄉隨俗”的最大益處,是易于借此促進中外雙方的理解與溝通,恰如其分地向外方人士表達我方人員的與人為善之意。
要堅持“入鄉隨俗”,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要充分地掌握交往對象的相關習俗。如果不能“知己知彼”,那么在實際操作中就很難保證做到“入鄉隨俗”。
在國際交往的具體實踐中,鑒于交往雙方相互了解程度的不同、溝通渠道的障礙、信息的準確性難以保證,以及在時間上存在一定的倉促性,我方人員一時之間往往不可能對交往對象所特有的風俗習慣全盤掌握。這就要求涉外人員必須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即做到“入國問禁”,首先不冒犯外方人士在風俗習慣方面的特殊禁忌,不至于在異國他鄉做客時“傷風敗俗”。
2.處處謹慎
在國際交往中,特別是在出訪別國之際,能否做到“入鄉隨俗”,往往直接關系到是否尊重外方人士,所以這是一個極端重要的問題。
要做到“入鄉隨俗”,就必須在國際交往中處處謹慎。畢竟中外習俗大相徑庭,稍不留意就可能有違外方人士的獨特習俗。
要做到“入鄉隨俗”,就必須持一種認認真真的態度。在外方人士面前,對遵守其習俗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是很失禮的。
要做到“入鄉隨俗”,還必須規規矩矩地操作。只有采用正規的操作方式,才可以“名正言順”。
3.掌握范圍
必須明確,講究“入鄉隨俗”,并非一概而論。在此,也存在一個適用范圍的問題。一旦超出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去講究“入鄉隨俗”,就有可能出現錯誤的做法。因此,涉外人員在堅持“入鄉隨俗”的法則時,必須明確其具體適用范圍。
一方面,“入鄉隨俗”主要適用于涉外人員“獨在異鄉為異客”之時。根據國際慣例,當我方人員身在異國他鄉時,應講究“客隨主便”,做到“入鄉隨俗”。而當我方人員身在自己國家里充當東道主之時,則應講究“主隨客便”。
另一方面,涉外人員在有必要“入鄉隨俗”時,應以無損于我方的國格與人格為前提。在國際交往中,尊重從來都是相互的,因此我方人員在尊重外方人士的同時必須不失自尊,外方人士也應對我方人員表示應有的尊重。倘若外方的某些特有習俗不合時宜,有辱我方的國格與人格,有悖社會公德或有礙我方人員的生命安全,則我方人員就不能夠無原則、無條件地盲從。
三、區別對待
在國際交往中,風俗習慣與禮儀往往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英文里,“國際禮儀”一詞的標準化譯法為“international comity”,本意即為“國際習俗”。所謂“禮出于俗”、“俗化為禮”,就是指的二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在實際工作中,涉外人員必須尊重他國習俗。不論禮儀也好,習俗也好,往往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有的禮儀與習俗為我國所特有;有的禮儀與習俗為他國所獨具;有的禮儀與習俗則通行于國際社會。因此,在涉外工作的具體實踐中涉及禮儀與習俗時,就要求涉外人員必須有所區別。任何禮儀與習俗,都只有在其特定的適用范圍之內才能發揮作用。一旦超出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它不僅可能失效,而且還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那么,在國際交往中,涉外人員到底應當遵守何種禮儀與習俗呢?從總體上講,共有下述三種可行方式:
1.以我為主
所謂以我為主,就是要求涉外人員在國際交往中,主要應當遵守我國的正式禮儀與習俗。在一切正規的官方活動中,特別是在我方充當東道主時,一般都需要這么做。
在國際交往中,要求禮儀與習俗以我為主,并非夜郎自大、盲目排外,而主要是為了體現我國的國家尊嚴,維護我國的國家主權。在國際交往中,作為一個大國,中國所特有的禮儀與習俗理應得體地展現于世人面前,并得到國際社會所應有的尊重。
實際上,要求涉外人員在其國際交往中應用禮儀與習俗時以我為主,并非僅中國一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通常也都是這么做的。可以說,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一種國際慣例。
2.兼顧他方
要求涉外人員應用禮儀與習俗時以我為主,并非提倡絕對排他。實際上,在堅持以我為主的同時,涉外人員亦須兼顧他方。
兼顧他方的主要含義是:涉外人員在國際交往中具體應用禮儀與習俗時,一方面必須以我為主,另一方面則須對特定的交往對象所在的國家、地區或民族的禮儀與習俗有所了解,并予以應有的尊重。對對方主要的禮儀與習俗中的相關禁忌,尤其需要一清二楚,并不得冒犯。顯而易見,兼顧他方意在表示對對方的尊重,而絕非照抄照搬、崇洋媚外。
3.遵守慣例
在國際交往中,一些有關禮儀與習俗的約定俗成的國際慣例,是每一名涉外人員都必須恪守的。這里所說的慣例,實際上指的就是“求同存異”之中的“同”。遵守慣例,是“求同存異”要則的必然要求。
在國際交往中,需要在禮儀與習俗方面遵守國際慣例的主要場合有下述兩個:一是多國所參與的多邊性活動;二是兩國所參與的雙邊性活動有此必要之時。
應當承認,國際禮儀中的許多基本規則與操作技巧,通常都是來自此類國際慣例。遵守慣例本身,在國際社會里即為一項國際慣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