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禮儀(禮儀面對面叢書)
- 金正昆
- 3025字
- 2021-02-03 15:05:26
第二節 以人為本
作為一項國際禮儀要則,“以人為本”的基本含義是:在國際交往中,與在國內交往中一樣,涉外人員任何行為均應有意識地尊重與保障人權。每一名涉外人員都必須充分地意識到:自己所從事的一切國際交往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尊重人、理解人、愛護人、發展人。換言之,中國的一切涉外交往活動就其本質而言,都是要為人民服務,都是要維護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胡錦濤同志曾經站在政治的高度上對“以人為本”進行過科學的論述,他說: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習近平同志亦曾多次強調:以人為本鑄就中國夢。由此可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政府的最高目的,始終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政府觀察和處理問題的要則。
在國際交往中具體遵循“以人為本”這一要則時,主要應當關注以下兩個方面的具體問題:
一、尊重人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文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在國際交往中,中國的每一名涉外人員均不可對此掉以輕心。
所謂人權,其實是一個不斷發展著的歷史概念。簡而言之,它指的是人的基本權利。但其具體內容則涵蓋甚廣,不僅包括政治權利、經濟權利、社會權利、文化權利等個人權利,而且還包括發展權、民族自決權等集體權利。
在人權問題上,國際社會一直存在著爭議與斗爭。目前,中國政府的基本立場是:人權必須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被理解。它既應包括個人權利,也應包括集體權利。在個人權利中,不僅應當包括政治權利,而且也應當包括經濟權利、社會權利與文化權利。人權的各個方面互相依存、同等重要、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由于各國發展水平不一,其所面臨的社會、經濟、文化問題亦千差萬別,故應允許各國根據自己某一特殊時期的需求而突出人權的某項內容,但這并非意味著否定或抹殺其他各項人權。
中國政府認為:對任何一項人權的剝奪,實質上都是對整體人權的剝奪。對任何一項人權的促進,實質上都是對整體人權的促進。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還強調:人權是權利與義務的有機統一。權利與義務在實踐中應該而且必須是一致的:不存在沒有義務的權利,也不存在沒有權利的義務。
總而言之,涉外人員在國際交往中涉及人權問題時,必須堅持以下基本立場:一是中國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二是中國對人權有自己的理解;三是中國反對曲解與濫用人權。
某些國家將自己的人權觀強加于別人,或者借所謂“人權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向來都受到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在此大是大非問題上,涉外人員必須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始終與本國政府保持一致。
毛澤東說過: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萬物之中,既然人是最寶貴的,那么一切工作都應當置人于核心,將人作為世間萬物、萬事之本。不論任何工作,只要忽略了人,不以人為核心,甚至目中無人,都將失去其價值或意義。這就是所謂以人為本,同時這也是對人權最好的尊重。以人為本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明確:涉外工作,首先是有關人的工作。遵守國際禮儀,在本質上就是為了尊重人、理解人、愛護人、發展人。
1.尊重人
在國際交往中,包括在具體運用國際禮儀時,涉外人員都應堅持將尊重外方人士置于首位。從根本上講,禮儀即尊重他人的具體表現形式。如果抱著輕視或漠視交往對象的心態去運用國際禮儀,或是以此姿態去進行國際交往,都不會取得成功。
2.理解人
經驗告誡人們:人各有別,故此不可一概而論。在從事以跨文化為背景的國際交往時,涉外人員必須高度重視對交往對象的理解。只有理解他人,才能尊重他人。如果不能理解對方,不能真正具體了解對方的喜怒哀樂及其個人偏好與忌諱,又何談對對方的尊重!
3.愛護人
不論理解人還是尊重人,其最終目的都是愛護人。愛護人的基本要求,則是要保護人。在國際交往中,涉外人員必須愛護自己的交往對象,不允許任何傷害自己交往對象的現象發生。
4.發展人
在國際交往中,涉外人員的一切所作所為,均應真正地有助于人的發展。所謂發展人,即令人有所成長、有所進步。就尊重人權而言,發展人乃是最關鍵之點。離開了人的發展,尊重人、理解人、愛護人往往會變成空談。
二、服務于人
從社會制度方面來講,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涉外工作自然是為人民服務的。對于此點,每一名涉外人員均應牢記于心并付諸行動。
在堅持涉外工作為人民服務這一基本目標時,涉外人員具體需要謹記以下兩個要點:
1.為中國人民服務
鄧小平曾經明確地指出:中國外交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在闡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江澤民同志強調: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同志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均應牢記: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習近平同志則坦言:權為民賦,權為民所用。因此,中國的涉外工作必須始終堅定不移地為中國人民服務。
此處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中國的涉外工作首先應當是為全中國人民服務的。其具體對象,不但應當包括中國內地人民,而且還應當包括臺灣、香港、澳門同胞,以及一切海外華人、華僑。中國的每一項涉外工作,都必須真真切切地尊重中國人民、愛護中國人民、保障中國人民、發展中國人民,并且永遠服務于中國人民。
涉外工作,就其性質而論,屬于一種服務工作。中國的涉外工作,從來都是為祖國、為人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服務的。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強調:中國外交以人為本,其基本含義就是中國外交以服務于中國人民為基本宗旨。服務工作,從根本上講,并無高低貴賤之分,而只有做好與做不好之別。
涉外人員要想恪盡職守,并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關鍵是要做到如下兩點:
一是強化服務意識。既然涉外工作是為人民服務的,那么從事涉外工作的涉外人員,不論直接面對本國公民,還是直接接觸外方人士,都應該自覺自愿地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涉外人員必須意識到:盡管涉外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它依舊屬于服務工作。盡管我方人員與外方人士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我方人員既不高人一等,也不低人一截,但由于涉外工作的性質所決定,涉外人員在具體的涉外活動中所扮演的往往是服務于人的角色。對這一角色,涉外人員必須自覺“到位”,而絕對不允許“錯位”、“越位”或“缺位”。
二是做好服務工作。常言道:涉外無小事,事事是要事。不論具體分工如何,只要身在涉外工作的崗位上,每一名涉外人員就必須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責任重大,對工作不能有絲毫懈怠。
與此同時,涉外人員還應當意識到:在與外方人士打交道時,自己實際上被視為國家、民族、單位的代表,因而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是無上光榮的。涉外人員不僅要干一行愛一行,而且還必須干一行精通一行。涉外人員一定要扎扎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勤勤懇懇地為涉外交往對象服務。
2.為世界人民服務
當今的中國已經真正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中國正在扮演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角色,因此中國的每一位涉外人員亦應具有真正的、開闊的國際視野。
就其宗旨而言,中國的涉外工作,是要努力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增進國際合作。中國這樣做,不僅有助于世界的穩定與繁榮,而且也符合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的涉外工作主要以外國朋友為服務對象,因此它在本質上就是為世界人民服務的。此點不容置疑。
中國的涉外工作,要以不損害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前提。不論在何種情況下,中國人民都不應以自己的所作所為傷害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當世界人民的利益受到傷害時,中國人民絕對不應該對此幸災樂禍或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