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不學禮,無以立
禮儀是什么?在古代,“禮”和“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禮”是一種制度、規則和社會意識;“儀”則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根據“禮”的內容而形成的系統程序,諸如祭祀、婚喪禮儀等。
人是社會性動物,不能離群索居,必須進行團體生活,所以不論是家庭生活還是社交聚會,人們的言行舉止都應有適當的禮制,都必須在一定的禮儀規范中進行,否則,社會的秩序就會被破壞。歷史告訴我們,講究禮貌、遵守禮儀規范,是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重要基石。一個社會的動蕩、一個國家的動亂,往往就是從破壞最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開始的。因此,古人反復強調,“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禮儀原本是民眾的風俗習慣,進入階級社會后,統治者出于維護其統治地位的需要,將其中一部分風俗習慣固定化、程式化,進而上升成一種制度。在中國古代,儒家所倡導的“以禮治國”一直是社會思想的主流。“禮制”對人們的行為方式做出規范和約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與中華文明的進步。
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中華民族擁有優良的文明禮儀傳統,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禮儀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謙敬友愛,大到齊家治國,可以說,禮儀文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本書選取了我國古代與禮儀有關的知名的歷史典故、民間故事,其中包含著十分豐富的禮儀知識,對我們了解古代的禮儀文化非常有幫助。但也應該認識到,由于時代的局限性,故事中有些思想和觀點已經不能完全契合當下的時代精神。我們在閱讀這些小故事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吸收傳統禮儀文化的精髓,去除其糟粕的部分,不斷完善自身修養,塑造健全的人格,傳承民族精神。